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平棋艺精湛,从没有人教过他,完全是白手起家。
B.素有“缙岭云霞”美誉的缙云山常年云雾缭绕,色赤如霞,似雾非烟,优美的景色真是巧妙绝伦。
C.聪明的重庆人因地制宜,依山建楼,跨水筑桥,让重庆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
D.周末,学府路上汽车摩肩接踵,开得十分缓慢,宽阔的道路被挤得水泄不通,商店门前彩旗林立,格外热闹。
2、下列加点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瓦砾(lì) 愧怍(zhuò) 颓(tuí)唐 绥靖(jìng)
B.脂(zhī)粉 诘(jié)问 呵(hē)斥 晌(shǎng)午
C.杀戮(lù) 尴尬(gà) 撒(sā)网 憧憬(jǐn)
D.狼藉(jí) 蹒(pán)跚 颠沛(pèi) 提(tí)防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这个句子的主干是:邓稼先是儿子。
B.“小草青青,足下留情!”是祈使句。
C.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D.《愚公移山》中“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其中“汉阴”,是指汉水的北岸。
4、请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消息是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极为常见,运用广泛。
B.孟子,名轲,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C.《藤野先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叙述了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与藤野先生相识交往及离别的情景,表达对先生的感激与怀念。文章选自《呐喊》。
D.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一般由别人记叙;自述生平的,称为“自传”。
5、阅读下面两首杜甫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①忽传收蓟北②,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①剑外:剑门之外,泛指蜀中地区。②蓟北:河北北部地区,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范阳一带。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B.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
C.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
【2】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
6、名句积累
(1)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宋代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也道出类似的生死观: , 。
(2)故虽有名马, , ,不以千里称也。
(3)《赤壁》中诗人接起兴来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慨叹的诗句: , 。
(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人生哲理,给人以鼓舞的句子: , 。
(5)《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主旨句: ; 。
(6)《水调歌头》中表现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词是: , 。
7、《傅雷家书》中的傅雷与《朝花夕拾》五猖会中的父亲形象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铁凝
①人工智能时代以疾风暴雨之势降临人间,深深地改变了人类生活、生产演化的规则,颠覆了人们衣食住行用的传统生活方式,也严峻地冲击着人们传统阅读书籍的习惯。如今,在几乎人人一部手机和电脑的情况下,网络阅读已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②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量。
③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着田野的草垛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也许正是阅读让他度过了那段苦难的岁月。
④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
⑤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⑥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⑦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1】第①段“这样说”具体指代文中的哪一句话?
【2】用简练的语言分别概括②③两个自然段的事例。
【3】第⑤段划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实现“有重量的阅读”?(答出两点)
9、作文。
狂风骤雨之后,我们迎来破晓的黎明。
(顾拜旦)
惟其痛苦,才有欢乐。
(贝多芬)
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
(梁衡)
请根据上述材料,选择一个方面,联系你的经历和体验,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1)选择自己最能驾驭的文体(诗歌除外),写出真情实感。(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3)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