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 。 , , 。 。
①更为重要的是能使人读出浩气、骨气、地气、清气
②不仅传递着古诗词的韵律和丰富的情感
③那些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
④读诗词,可以让我们学习古往今来仁人志士的气节情怀,汲取诗词歌赋的精神给养
⑤悠悠中华几千年历史,延绵不绝的,是博大精深的古诗文对炎黄子孙潜移默化的熏陶
A.⑤③④②①
B.③④②①⑤
C.⑤③②①④
D.③②④①⑤
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知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列夫·托尔斯泰》和《美丽的颜色》都属于人物传记。前文的作者是俄国的茨威格,后文的传主是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玛丽·居里。
B.《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字子瞻,北宋文学家。他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等人并称“唐宋八大家”。
C.新闻按照题材可以分为消息、新闻特写、通讯等,有时可以根据文章主要的表达方式进行判断,比如《“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全篇以描写为主,则为新闻特写。
D.节日习俗话饮食:中秋节吃月饼,寓意团团圆圆;重阳节饮菊花酒,期盼延年益寿。
3、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曲终了,观众仍沉浸其中,当主持人号召为他鼓掌时,大家才大彻大悟。
B.这幅画原本已经破,经过郑师傅修,简直是天衣无缝,一点痕迹都看不出来。
C.我相信你天长地久的承诺是真的,我相信你海枯石烂的誓言也是真的。
D.他自恃学习成绩优异,目空一切,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所以威信不高。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溃退(kuì) 要塞(sài) 畸形(qī) 藏污纳垢(gòu)
B.粗糙(cāo) 处理(chǔ) 脸颊(jiá) 为富不仁(wéi)
C.周济(jì) 解剖(pōu) 教诲(huì) 筋疲力尽(jīng)
D.翘首(qiáo) 胆怯(què) 镌刻(juān) 惊鸿一瞥(piē)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岁 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释】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末,时杜甫客居阆州。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杜甫作此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首联中的“还”字用得好,请分析其妙处。
6、用诗文原句句填空。
(1)_________,悠然见南山。
(2)_________,恨别鸟惊心。
(3)云压城城欲摧,_________。
(4)_________,铜雀春深锁二乔。
(5)天接云涛连晓雾,_________。
(6)_________,绿水逶迤。
(7)不得志,_________。
(8)南京——中国一个文学之都,自古以来,就有太多的吟咏它,讴歌它。唐代诗人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中这样描写南京的风光: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宋代词人朱敦儒在《相见欢》中这样描写⾦陵的残阳照: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请你再写出联(连续两句)与南京有关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本试卷中出现的诗句除外)。
7、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选段一】
你素来有两个习惯:一是到别人家里,进了屋子,脱了大衣,却留着丝巾;二是常常把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或是裤袋里。这两件都不合西洋的礼貌。围巾必须和大衣一同脱在衣帽间,不穿大衣时,也要除去围巾,手插在上衣袋里比插在裤袋里更无礼貌,切忌切忌!何况还要使衣服走样,你所来往的圈子特别是有教育的圈子,一举一动务须特别留意。对客气的人,或是师长,或是老年人,说话时手要垂直,人要立直。你这种规矩成了习惯,一辈子都有好处。
【选段二】
昨天整理你的信,又有些感想。关于莫扎特的话,例如说他天真、可爱、清新等等,似乎很多人懂得;但弹起来还是没有那天真、可爱、清新的味儿。这道理,我觉得是“理性认识”与“感情深入”的分别。感性认识固然是初步印象,是大概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深入一步,了解到本质。但是艺术的领会,还不能以此为限。必须再深入进去,把理性所认识的,用心灵去体会……比如你自己,过去你未尝不知道莫扎特的特色,但你对他并没发生真正的共鸣……这一回可不然,你的确和莫扎特起了共鸣,你的脉搏跟他的脉搏一致了……
【1】下列各项分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雷教育儿子的信条是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
B.这本书是一部苦心孤诣的教子篇。
C.傅雷曾翻译过巴尔扎克的《战争与和平》。
D.傅雷说,他最不赞成自己责备自己而不表现。
【2】在选段二中,傅雷为什么多次提到莫扎特?
【3】曹操说:“宁我负天下人,毋天下人负我。”傅雷说:“宁天下人负我,毋我负天下人。”他们的话各自体现了一种怎样的人生境界?想想我们应该怎样处理自己同别人的关系?
8、寻春
①迎着早春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②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
③“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该上哪里去寻春呢?又会寻到什么呢?……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
④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着旷野走去。
⑤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
⑥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己来:虽说是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
⑦渐渐地,云雾中的山峰越来越清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眼一望……怎么?远处,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来时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
⑧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的;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仍旧是几许衰草,一带疏林。 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竟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
⑨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⑩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目,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吧,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行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瞧那边,好一抹新绿。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
⑪一霎间,这一抹新绿似乎浸润了我的全身,染绿了我的每一个细胞。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
⑫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刚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无边的春*。那么,对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阴霾、霜雪,但是,尽管朔气如磐,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固。“今朝腊月春意动”。这是诗意,也是万古不灭的规律。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己的心去暖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诗云“燕山雪花大如席”,哪怕真是“大如席”的燕山雪花砸到热腾腾的胸膛上,也将立刻消融。如果谁的内心的春光与大地上第一抹草色连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迈得再大些。这样的步子,每一落地,都会铿锵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怒放。
【1】根据提示,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写在下面横线上。
径自寻春:心情急迫
看到衰草:________
寻春未果,继续走吧:________
遥见草色:________
【2】品读下面句子,体会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
【3】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从“寻春”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4】第⑫段“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这里的“春天”指什么?
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学校广播站拟推出一期以“舌尖上的乡愁”为主题的征文活动,优秀征文将通过广播站“美文欣赏”栏目播出,现向你征稿,要求如下:
从小到大总有一样东西的味道让你时时挂念、梦寐以求,像一根细细的丝线连着你和你的家乡,或许是一碗汤,或许是一道菜,或许是一勺羹,或许……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可讲述经历或见闻,可发表见解,也可进行文学创作。
(1)题目自拟,文体自定(诗歌除外);(2)字数600-800;(3)不得抄袭、套作;(4)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