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上)常州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经典诗句,有的是诗人妙手偶得,但大多是字斟句酌后的结晶。

B.崂山上有的石头像极了某种动物,惟妙惟肖,让游客赞叹不已。

C.面对父母苦口婆心的劝说,他却无动于衷,实在不该。

D.做人要诚实,不要等到谎言被戳穿时,张目结舌,落荒而逃。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秋天漠漠昏黑(接近)

B. 之不以其道(鞭子)

C. 盗窃乱贼而不(兴起)

D. 海运则将于南冥(迁徙)

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题目。

【甲】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乙】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对上面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卖炭翁》主要写了一个烧木炭老人谋生的困苦,作品揭示了“宫市”腐败的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予以鞭挞和抨击,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出卖炭老人冻得瑟瑟发抖的时候,却一心盼望天气更冷,“愿”写出了卖炭翁艰难的处境和矛盾心里,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同情。

C.《观刈麦》写出了农民一家辛苦劳碌地割麦和一个妇人怀抱孩子拾麦的情景,作品表达了对贫困人民的同情,对自己无功无德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

D.“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写人们割麦精疲力竭却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惜”字就是为了赞美人们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的美德。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野望》《黄鹤楼》《梁甫行》的作者分别是王绩、崔颢、曹植。

B.《列夫·托尔斯泰》节选自《三作家》,作者是茨威格,他是英国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

C.新闻按照体裁可以分为消息、新闻特写、通讯等,有时可以根据文章主要的表达方式,进行判断,比如《“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全篇以描写为主,则归新闻特写。

D.《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书中的“大迁移”是指红军长征。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古人诗歌很讲究炼字,请对首联中的“辅”字进行赏析。

【2】“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__________,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②愿驰千里足,__________。(《木兰诗》)

__________,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④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__________,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⑥巴东三峡巫峡长,__________。(郦道元《三峡》)

(2)默写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一九六一年二月八日

我屡屡提醒你,单靠音乐来培养音乐是有很大弊害的。以你的气质而论,我觉得你需要多多跑到大自然中去,也需要不时欣赏造型艺术来调剂。假定你每个月郊游一次,上美术馆一次,恐怕你不仅精神更愉快,更平衡,便是你的音乐表达也会更丰富,更有生命力,更有新面目出现。亲爱的孩子,你无论如何应该试试看!

一九六一年十月五日深夜

八九两月你统共只有三次演出,但似乎你一次也没去郊外或博物馆。我多担心你身心 的健康和平衡;一切都得未雨绸缪,切勿到后来悔之无及。我始终觉得你犯一个毛病,太偏重以音乐本身去领会音乐,但与音乐以外的别的艺术,尤其大自然,实际上接触太少。

整天看谱、练琴、听唱片……久而久之会减少艺术的新鲜气息,趋于抽象,闭塞,缺少生命的活跃与搏击飞纵的气势。

一九六一年十月五日深夜

(1)从第一节文字看,为培养傅聪的音乐艺术,傅雷提出什么建议?

(2)选文中傅雷的话富有哲理,这对你学习和生活有哪些启示?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蓝天保卫战:雾霾多发启动PM2.5监测之旅

①2011年入秋以来,多地频发的雾霾天气将PM2.5推向了舆论的风头浪尖。其实PM2.5由来已久,早在1997年美国便提出了PM2.5的标准。到2010年底,美国和欧盟一些国家将PM2.5纳入国标并进行强制性限制。

②PM2.5究竟为何物呢?“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那PM2.5又是从何而来?PM2.5不是凭空产生的,从工厂、燃煤到汽车尾气的工业燃烧,从树叶、藤蔓到秸秆的作物燃烧,从烹饪做饭、抽烟、甚至使用发胶的燃烧活动,都会产生PM2.5。

③秋冬季一直是我国雾霾多发季节,雾霾天气多发导致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空气污染加重,甚至出现短时间的重度污染。据气象部门统计,入秋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雾霾天气确实偏多,先后共发生12次较大范围的雾霾天气过程,并具有雾霾日数多、影响范围广等特点。与常年同期相比,河北中东部、天津、安徽中东部、江苏大部、湖南西南部、广西大部和广东西部等地雾霾日数偏多5-20天,局部偏多20天以上。

④越小的颗粒对人体的危害越大,而且对降低能见度加重雾霾天气的作用也越大。PM2.5容易被吸入人体,而且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这些颗粒还可以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进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更大。在降低能见度上,PM2.5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在灰霾天,PM2.5的浓度明显比平时高,PM2.5的浓度越高,能见度就越低。

⑤PM2.5超标对农业也有不利影响,有研究表明,灰霾天气太多,农作物减产可达25%。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研员王亚强认为,“对农作物的影响应该是间接的,比如在污染严重的时候,会影响太阳辐射,不利农作物吸收太阳光等等。”

⑥据了解,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环保部门的网站上,对于PM2.5的监测与标准的制定过程有非常详细的备忘录。美国从1997年发布标准到2000年全国监测常规化花了两三年的时间,澳大利亚2003年发布非强制标准,随后即开展全国监测。

⑦目前,上海、广州、南京、青岛、成都等城市已经展开对PM2.5的监测工作。早在2000年,上海便开始了PM2.5研究和监测试点,目前技术部门主要在做技术的比对工作。广州市共设立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国控点10个,各区、县级市自动监测站点28个。此外,青岛市从2012年开始在七区五市范围内启动雾霾PM2.5监测点的逐步布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在基本监控项目中增设了PM2.5年均、日均浓度限值,新标准拟于2016年全面实施。

⑧我国污染的问题日益严重,且在极短时间内集中爆发,各种污染交织。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结构、快速增长的机动车数量……这些一时难以改变的现实令“打击”PM2.5格外困难。而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减排最大的难度,就是要处理好城市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⑨从1998年的北京“蓝天”计划,到2005年的首钢搬迁,北京等各大城市探索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之路一直在进行,然而要真正实现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用绿色发展之路换蓝天,仍然任重而道远。

1文章第③段画线处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在本段有什么作用?

2本文条理清晰,请概括第②段至第⑦段的主要说明内容。

(1)何谓PM2.5及其产生的原因。

(2)__________

(3)__________

(4)__________

3根据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

A.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可入肺颗粒物。

B. PM2.5对于人类的健康危害很大,对农作物也有直接影响。

C. 上海在2012年开始全面启动PM2.5的研究和监测布控点。

D. 消除环境污染任重而道远,关键是先要调整各种能源结构。

4第⑧段写到:“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结构、快速增长的机动车数量……这些一时难以改变的现实令‘打击’PM2.5格外困难。”你还能想到我们家乡成都这座城市哪些“一时难以改变的现实”,以及针对这些现实的改变措施。

一时“难以改变的现实”

针对这些现实的改变措施

(1)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结构

(2)以污染较少的绿色能源为主导

(3)快速增长的机动车数量

(4)__________

(5)__________

(6)__________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写作答题思路可以使我们答题时的情况直观可见。请有条理地、清晰简要地写出你对阅读题(二)第18题的答题思路。不超过100字。

附第18题:

请从划线句中两个加点词语的含义谈谈说明文语言准确性是怎样体现的。

正常来说,年轻的成年人大约20%的睡眠时间处于持续半小时的慢波睡眠段,但对于大多数年龄超过65岁的人来说,慢波睡眠的时间会大幅减少。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