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上)玉溪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关于《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

B.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是指“八一三事变”。

C.《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 1936 年 6 月至 10 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D.《红星照耀中国》中“红星”的含义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2、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中国击剑队所到之处,各国朋友频频祝贺,声声慰问。我们赢得了应有的敬重,我们获得了很多的友谊。

B. 《红楼梦》的语言是母语运用的最佳典范,凝聚了中华文化的文字精华,是后世学习语言的最佳范本之一。

C. 李清照虽然在诗、文方面都有优秀作品传世,不过她的写作重心以及取得最大成就的领域是词。

D. 第1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7天里吸引了30多万名观众,来自50多个国家的近2000名电影人、200多部电影前来参展。

 

3、下列语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看待问题不妨从多角度去想,一切便会豁然开朗,存在是有其合理性的。

B.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我们不能目空一切,自恃强大。

C.寒冬腊月,屋外一片衰草连天,大兴西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却是绿意融融。

D.在老师讲解完这道数学题后,我有一种大彻大悟的感觉。

4、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1984年奥运会,许海峰的枪声打破了沉寂多年的“O”记录。

②世上多数的人认为它们“一无所有”,因为它们是“O”。

③从古至今,无论在自然科学上,还是在社会科学上,都曾经有过无数的“O”的空白。

④中国的原子武器,又是一片“O”的荒原,邓稼先的一声巨令,蘑菇云开起遮盖了这个“O”的荒原。

⑤这其中,有不少的清醒者,看到了“O”的真谛,用自己的智慧,填满了一个又一个的“O”,圈入了无数充实的色彩。

A.③⑤①④②

B.①④③②⑤

C.③②⑤①④

D.①④②③⑤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首联中,诗人写“城春草木深”有什么用意?

2说一说你对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理解?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_________,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②造化钟神秀,_________。(杜甫《望岳》)

_________,丰年留客足鸡豚。(陆游《游山西村》)

④转转不已,_________。(纪昀《河中石兽》)

_________,札札弄机杼。(《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⑥怀民亦未寝,_________。(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2)默写王维的《竹里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阅读中滋养心灵”,请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相关内容,谈谈这部作品对你的成长有何启示。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开在心底的花们

①晨起坐在书房,看着窗外朵朵繁花,忽而忆起四十多年前的儿时——那是一段“花儿”无处不在的岁月。那时对美好的向往,并没有因为贫穷而打折扣。好像所有的快乐与美好,都是不经意间从母亲嘴角溜出来的。

②不信?随我穿越几十年的岁月看看去。

③母亲切葱时会说,“来,妈给咱切葱花”,葱白在她的刀下显得很听话,就那么一圈一圈倒下去,倒成层层绽放的花。红萝卜也很可爱,母亲自个高兴,或想让我绷着脸变高兴,也会给我切个萝卜花。玩后直接塞嘴里,美了眼也甜了嘴。

④似乎童年的所有美好都离不开母亲。

⑤母亲像极了睿智的导演,或聪明绝顶的魔术师,没有华美场景没有道具,同样可以让我的童年欢声笑语四处迸溅。母亲说话离不开“花”。菜已吃完的碟子,她也会说,有油花花哩,不能浪费。几乎是水煮的菜,天知道有几滴油。可母亲的“油花花”一出口,我们就挣着抢着用馍将碟子擦拭一遍而后吃了沾满油花花的馍块。

⑥连一不小心掉在桨子上的馍渣渣,母亲也叫“馍花花”。她会说,看,把馍花花掉桌子上了。好像每一个镆渣都是绽开的花。都在冲着我们憨笑,都在说,看,我们也是花,要珍惜哟。只是如此一想,就知错般用指尖儿捏起“馍花花”送进嘴里,一脸不好意思。

⑦或许是受了母亲的影响吧,从小,似乎一听到“花”,心里就异乎寻常地柔软,就无法抗拒,满心里只有疼爱。哪怕是——

⑧“水花”。

⑨火炉上放着锅,水开了,“咕嘟咕嘟”翻滚着,像极了大朵大朵的花。母亲并不急着做下来该做的事,她会说,看,多大的水花花,水把自个舒展开了。说这话时她满眼疼爱,宛如水的知己至亲。

⑩多年后看到一篇文章,作者惊叹于西北地区的人把白开水叫“牡丹花水”时,我笑了,心怀美好的人,看啥都像花,不是吗?

还有“冰花”。

儿时老家的窗,那么大,只有中间一块镶嵌着玻璃,四周是白纸糊的。下雪后结冰了,窗玻璃好像炸裂了般,嘘——“炸裂”这个词儿若被母亲听见,她会狠狠地训斥我的。她自己是不说狠话的,也不让我们说。老一辈人都叫它“窗花”,母亲哪能例外?例外的是,母亲会陪着我们欣赏它,用最简单又最神奇的语言描绘它。赖在母亲怀里,看着眼前的窗上的“冰花”,想着它的形样像啥,边想边说,才觉得自己的眼界太狭窄了,它好看到我找不到像啥。扭头就将这个困惑说给了母亲,她摸着我的西瓜瓢头说:学着让自家的心宽展,心宽展了,能装下的事就多了,心就像大花园了,眼界自然就宽了。

母亲说的真好啊,母亲的话简直就是奇妙的花。人一生,不就得一直打理自己的心,让它尽可能宽展地去包容,让它富有生命力地去吐纳,更让它像花般散发芬芳。我从来不会歧视农民,我的母亲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们没有云里雾里的空大,他们的朴素是穿过浮华直通真理的。这点认识就源于我的母亲。

即便去地里除草,母亲也会先感慨野花开得真好,只遗憾开错了地儿。她会说,再好看的花,开错了地方都栖惶了。继而会说,再聪明的脑瓜,用错了地方也一样。似乎是敲打我的。

我求学生涯的第一个书包,是我看着它出落起来的。母亲打开炕头的包袱,里面都有碎布片。

“来,咱给你做个‘集花书包’。”

听听,把花儿集中起来的书包,想想都好看得要命。我就趴在母亲盘着的腿上,看着她从碎布片里挑出颜色鲜艳的布片,拼成花朵样,一针针一线线密密地缝起来。炕上就多了五颜六色的布花朵,再拼起来,就成了“集花书包”。我背着可骄傲了,比起那些富有家庭里母亲用一整块布做的书包,好看多了。

将贫穷的日子变成花的盛宴,沉淀在记忆里,至今温暖着我。这就是贫穷的岁月里母亲馈赠给我的礼物——开在心底永不凋零的花。

【注释】①栖惶(xī huáng):在文中有穷困潦倒、可怜兮兮之意。

【1】通读全文,根据提示,概括与“花”有关的往事。

(1)母亲切葱花、萝卜花,我深受感染高兴起来;

(2)母亲常提起“油花花”和“馍花花”,我从中懂得了珍惜;

(3)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母亲为我做“集花书包”,我为此而感到骄傲。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1)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句。

好像每一个馍渣都是绽开的花,都在冲着我们憨笑,都在说,看,我们也是花,要珍惜哟。

(2)结合语境,赏析第①段中加点词语。

我就趴在母亲盘着的腿上,看着她从碎布片里挑出颜色鲜艳的布片,拼成花朵样,一针针一线线密密地缝起来。

【3】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段画线句“这就是贫穷的岁月里母亲馈赠给我的礼物——开在底永不凋零的花”的理解。

【4】本文运用倒叙的写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走进自然,心头一亮,发现了自然的美好;亲近他人,心头一亮,欣赏了他人的美德;反思自我,心头一亮,改正缺点提升了自己;遇到挫折,心头一亮,找到办法克服了困难……心头一亮,就是提升,就是成长!

请以“那一刻,我心头一亮”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写成记叙文;②内容具体,有真实情感,不要原文照抄提示语;③标点正确,书写规范整洁,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