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上)锡盟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题文)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村民集中居住区内有医院、幼儿园、便民服务站等,现在的乡村已今非昔比

B. 学校合唱团的同学们正严阵以待,迎接歌唱比赛的到来。

C. 托尔斯泰的墓地没有墓碑,不留姓名。然而恰恰是不留名的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

D. 中考在即,我不但没有紧张感,反而很平静,甚至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

B.李贺《雁门太守行》的艺术特色表现为用典的繁富、娴熟以及语言的浓墨重彩。

C.“帝乡杯全民阅读”读书报告会上,李明的发言鹤立鸡群,引得观众阵阵掌声。

D.每一个观众在看完电影《金刚川》后,都不会无动于衷的。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他无法理解劳动内涵、珍视劳动价值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经历过劳动造成的。

B.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C.参加庆功会的老科学家们欢聚一堂,兴致勃勃地畅谈祖国航天事业的未来。

D.通过搭建自然资源运营管理平台,使我市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

4、下列关于名著知识及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昆虫记》“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该名著中蝉的一些行为会给我们较大的触动:如:把住宅建在隐秘的地方(聪明),钻在下面一呆就是两个小时(勤劳),它的洞随天气的变冷和身体的长大而加大加深(能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改良和装饰的工作,总是经常地不停歇地在做着(善于管理家务)。

B.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代表作《背影》等属于叙事性散文,具有浓厚的人情味,《荷塘月色》等属于抒情散文,借描写自然景物来抒写情感。

C.《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埃德加·斯诺,国籍是美国。全书共12篇,又名《西行漫记》。斯诺的笔下有个人物:“他是个大个子,像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年过半百,不计较个人财物--除了马匹,他喜欢马。”这个人物是贺龙。

D.《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课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爱国主义情感为暗线,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对他的真挚怀念;同时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乃千古名句。请对此句进行简要的评析。

2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任选其中6句,不得多选)

①柴门何萧条,__________。(曹植《梁甫行》)

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__________,猎马带禽归。(王绩《野望》)

④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__________,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

⑦烟笼寒水月笼沙,__________。(杜牧《泊秦淮》)

______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默写李白《渡荆门送别》的后四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机不可失。必须在敌人援军到达之前把桥占领。于是再一次征求志愿人员。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但是别的人越来越爬近到桥中央,桥上的木板对这些敢死队起了一点保护作用,敌人的大部分子弹都迸了开去,或者落在对岸的悬崖上。

①选段描写的是长征途中什么场面?选文开头划线的句子说明了什么?

②联系原著,说说红军身上体现出哪些长征精神。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艾叶又飘香

①那时候,日子过得穷,一年也就过这两个节:端午节、春节。说起来,那种对节日的期待和期盼呀,其实是潜藏于梦里梦外的,让小小的我心里充满了各种憧憬和盘算。当然,盘算最多的是吃,那个馋劲儿呀,都馋到梦里去了。最可恨的是,每每梦到吧唧吧唧吃得正香时,总会被大人叫醒,或被野狗吠醒,反正没有一次能顺利地酣畅淋漓地吃个痛快,令人特别沮丧。

②不过,“初一糕、初二桃、初三粽、初四艾、初五划龙舟”,那来自乡巧山村的童谣,我倒是记得牢牢的。日子也的确像童谣唱的,从五月初一至初五端午节,每天都有仪式感。

③比如做发糕,首先要磨好米浆,加糖、加发酵粉等候华丽蜕变。随之,奶奶开始做准备工作了,往锅里注入一大锅水,将笼屉洗净垫上一块大布巾,架在大锅上,水烧开后倒入米浆盖好锅盖,蒸笼的周围用毛巾包裹严实以免漏气,这样蒸40分钟左右,发糕差不多熟了。这时奶奶会用手扇一扇热气腾腾的蒸笼,然后拿双筷子往发糕一戳,凑近眼前一看,筷子上没粘到东西就说明发糕熟了,再往发糕面上撒些黑芝麻点缀一下,发糕便一下子生动起来,像白雪公主的黑眼睛眨呀眨地向外张望

④由于大人们白天都在忙其他的事情,所以,通常选在晚饭后蒸发糕。当天晚上,孩子们哪里也不去,就待在厨房里等,困了就躺在厨房的凳子上或趴在厨房的任意角落打盹儿,等吃到发糕时大概都晚上十点了。对闹腾一天的孩子们来说,这个时间除了嘴巴能动,我估计身上其余的功能都已经睡着了,当大口大口的发糕被囫囵地吞进了肚子后,唯一能感觉到的是舌尖被烫得火辣辣的。

⑤这是初一。初二是吃桃子的习俗日,我至今不知道吃桃子的缘由。记得有一年端午节前,爷爷和奶奶到泉州看望伯公,从泉州带回的水蜜桃,个儿大皮薄,水分多,口感酸甜适宜。一个桃子估计有半斤多,吃上一个,小小的肚子一下子变得圆滚滚的。那是我这辈子吃过的最好吃的桃子。

⑥初三是包粽子。粽叶是自家房前屋后的竹林里摘的,新鲜清甜。绑粽子的绳子是棕树叶,棕树叶要提前到山上去割取,晒干后备用。棕树的叶子像一把大大的蒲团扇子,用时要提前泡软,用锥子把粽叶划拉成一条条细细的丝线。一把棕树叶大概可以包五六斤的米馅儿。那时候,粽子的馅儿比较单调,要么纯糯米加碱,要么糯米加黑豆,当时对大家来说已经算是人间美味了。包粽子是母亲的强项,母亲手很巧,包的粽子非常精致、结实,而且形状各异:像羊角、像荷包;有四角粽、三角粽、菱形粽。然后用野生的薄荷头同粽子炖在一起,整个厨房香气扑鼻。薄荷香、艾叶香、竹叶香、棕树香、糯米香,还有柴火香,闭上眼睛,我都不知道自己是在厨房里还是在原始森林里。端午节前,母亲会买些彩线,找些碎布头儿给孩子做老虎、荷包、香囊之类的小玩意儿,再用五彩丝线卷边点缀,然后戴在孩子们身上,这些小饰品有时也成了我在其他小朋友面前炫耀的资本。渐渐地,我也学会了做各种各样的小挂件。(据民间传说,用五彩线系臂跟龙的文化习俗有关

⑦初四的早上,父亲会早早拿着镰刀去割午时草,什么菖蒲、艾叶、薄荷等。太阳升起来时,父亲已经把菖蒲和艾叶挂在门上了,满堂飘香,父母还不忘对孩子们说道:初四这天要起早,才会更聪明伶俐的。其实,过节这几天,期待、兴奋、嘴馋,根本不可能睡懒觉。

⑧五月初五端午节,按家乡的惯例,中午饭吃炒面、扁食、鸭蛋(取用中午12点的古井水,放入午时草煮,据说这样煮的鸭蛋颜色橙黄鲜艳,有辟邪、祛湿气、祛风寒等功效)。炒面和扁食是莆仙的特色食品。记得有一年端午,家里没钱买肉,只好包素馅儿的扁食,用紫菜、花生、豆腐、葱头剁成馅儿,没想到没有肉参与的扁食,居然特别好吃,成了我记忆里的风味美食,也成了我几十年抹不去的乡愁。

⑨吃好午饭,母亲会搬来大木桶倒入用午时草煮的水给孩子们沐浴,然后给孩子们换上新衣服。端午节有新衣服,在那个时候是很奢侈的事情,那是个什么都凭票的年代,买布是凭布票去买,然后请裁缝师傅到家里来做新衣服。孩子们添的所谓新衣服,无非就是一件小碎花短袖衫,一条小短裤之类的。这对于小孩子来说,都是非常高兴的事。接着,母亲还给孩子们的额头上都画个“王”字,腋下也涂抹些雄黄,(这些都是民间习俗的传承,都与辟邪、辟疫说法相关)完成仪式后,孩子们便跟着村里的大孩子或大人去木兰溪边看龙舟比赛。

⑩雷雨刚过,木兰溪的水面比往常开阔了许多,水面激流飞跃,非常壮观,一年一度的龙舟大赛就在这里举行。竞渡的龙舟高高地挂起一面面红旗,从柳荫深处的水面出击。鼓声像春天的雷电,冲破烟雾,劈开波涛,直奔远处夺标目的地。围观人群的欢呼声震天动地,有惊退万人争战的豪气。小孩子呢,其实就是去看热闹的,享受着那种节日特有的快乐。

【1】从文章的结构与内容上看,第②自然段中的童谣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

【2】下面的句子在细节描写和修辞手法上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这时奶奶会用手扇一扇热气腾腾的蒸笼,然后拿双筷子往发糕一戳,凑近眼前一看,筷子上没粘到东西就说明发糕熟了,再往发糕面上撒些黑芝麻点缀一下,发糕便一下子生动起来,像白雪公主的黑眼睛眨呀眨地向外张望。

【3】有人认为,文中三处括号中的内容太啰嗦,应该删除,你怎么看?请说明理由。

【4】文章标题为“艾叶又飘香”,作者却用大量笔墨写了与艾叶无关的内容,是否文不对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5】端午的习俗里藏有一些历史、文化的故事。除了上文所述,请再简要述说一例。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根据题目,按要求写作。

请以“流淌在心中的歌”为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提示:

(1)字迹要工整,卷面要整洁。文章不要少于600字。

(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