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下图中甲、乙、丙、丁所示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甲实验的目的是检验氢气的纯度,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则氢气不纯
B. 乙实验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C. 丙实验可证明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D. 丁实验既可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可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2、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就形成了溶液
B.溶液中只含有一种溶质
C.溶质不一定都是固体,溶剂也不一定是水
D.均一、稳定、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
3、在“金属的化学性质”实验中,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
A.点燃镁条
B.加入锌粒
C.滴加稀盐酸
D.洗涤试管
4、化学符号是学习化学的工具。下列表示1个氢分子的是
A.H
B.H+
C.H2
D.2H
5、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过滤
B. 点燃酒精灯
C.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D. 往试管中倾倒溶液
6、坚持“低碳生活,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A.用餐使用一次性木筷
B.使用共享单车出行
C.垃圾分类回收利用
D.购物使用布袋代替塑料袋
7、实验探究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实验设计能实现相应实验目的是( )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设计 |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设计 |
A | 探究CO2与水反生反应 | B | 除去CO2中少量的CO | ||
C |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 D | 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快慢的影响 |
A.A
B.B
C.C
D.D
8、把一定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完全反应,实验测得反应前后数据如下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甲 | 乙 | 丙 | 丁 |
反应前质量(g) | 23 | 60 | 5 | 0 |
反应后质量(g) | 23 | 20 | x | 25 |
A.x= 20
B.该反应中甲一定是催化剂
C.反应后,密闭容器中还有三种物质
D.参加反应的乙、丁质量比为40:15
9、属于溶液的是
A.汽水
B.酒精
C.石灰乳
D.冰水
10、利用氮气和氢气合成氨是人类科学技术,上的一项重大突破,为化肥工业奠定了基础,其反应的微观实质如下:
下列由图获取的信息中错误的是
A.生成物为化合物
B.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改变
C.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
D.参与反应的两物质的质量比为1:3
11、下列物质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A.氮气 氧气
B.面粉 空气
C.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
D.甲烷 氢气
12、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下列归纳都正确的组是
A.性质决定用途 | B.化学与能源 |
①氧气助燃——气焊切割金属 ②石墨有导电性——制铅笔芯 | ①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是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的清洁能源 ②可燃冰的大量发现表明化石题料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喝的能源 |
C.化学与生活 | D.化学与安全 |
①生活中用煮沸的方法给水杀菌消毒 ②医疗上可在液氮冷冻麻醉条件下做手术 | ①室内起火立即打开门窗通风 ②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用水扑灭 |
A.A
B.B
C.C
D.D
13、眼药水成分中的牛磺酸(C2H7NO3S)对眼睛具有保护作用。下列关于牛磺酸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由五种元素组成
B.氧元素和硫元素的质量比为3:2
C.1个牛磺酸分子由13个原子构成
D.牛磺酸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14、下列有关水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A为了保证蒸馏的产率,锥形瓶内一出现液滴就立刻收集
B.B 实验喷水的目的是证明水不能使紫色石蕊染成的小花变成红色
C.C 中水的作用只是隔绝氧气
D.D 集气瓶底部的水可以用细沙代替
1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性质不一定相同
B.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性质一定相同
C.不同的单质可以由同一种元素组成
D.不同的单质可以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16、以科学原理和事实为依据进行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A.铝表面的氧化铝薄膜能起到保护作用,则铁表面的铁锈也能起到保护作用
B.在火焰上方罩干冷的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可推测该可燃物一定含有氧元素
C.化学反应一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则有能量变化的过程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
D.点燃氢气之前需要验纯,所以点燃甲烷之前也需要验纯
17、“有山千丈色如丹”。丹霞山是世界自然遗产,其岩石中含较多氧化铁。以下正确的是
A.氧化铁呈黑色
B.氧化铁可以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
C.氧化铁化学式为
D.氧化铁中铁元素为价
18、5角硬币的外观呈金黄色,它是铜和锌的合金,市面上有人用它制成假金元宝行骗。下列鉴别方法中错误的是
A.加盐酸
B.看颜色
C.加氯化铜溶液
D.测密度
19、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大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B.CO和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也相同
C.CO可用于冶炼金属、做气体燃料;可用于做气体肥料、灭火
D.《清明上河图》至今图案清晰可见,是因为在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稳定
20、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设计 | ||||
实验目的 | A.验证H2的燃烧产物 | B.鉴别H2O和H2O2溶液 | C.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 D.除去N2中的O2 |
A.A
B.B
C.C
D.D
21、镱是量子记忆存储的理想元素,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对图中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A.镱属于非金属元素
B.镱的原子序数为70
C.镱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73.1
D.镱原子的原子核外有70个电子
22、下列物质中会造成酸雨的是
A.甲烷
B.臭氧
C.二氧化氮
D.一氧化碳
23、正确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和人身安全的重要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用滴管取液体
B.量取液体
C.检查装置气密性
D.检验氧气集满
24、下列关于氯酸钾受热分解的图像中,纵坐标的化学意义错误的有几个
固体混合物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 | 固体混合物中氯元素和钾元素的质量比 | 反应过程中生成O2的质量 | 固体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
A.1
B.2
C.3
D.4
25、银汞合金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一种补牙材料。银汞合金补牙材料中除了银、汞外,还含有锌、锡、铜等金属。下列有关银汞合金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A.银汞合金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B.银汞合金是一种金属材料
C.银汞合金的硬度比锡的大
D.银汞合金的毒性一定远低于汞的毒性
2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①含相等质量铁元素的Fe2O3和FeS的质量比为10:11
②现有CO2和CO的混合气体10g,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6%,则混合气体中CO2和CO的质量比为11:14
③某硝酸铵(NH4NO3)样品,测知含氮量为25%,该样品中含有杂质可能是NH4HCO3
④在某种氮的氧化物中,若氮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20,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N2O5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7、写出符合下列物质的符号:
铜绿的主要成分_________ 液态氮气_______
28、⑴下列分别盛有不同物质的容器中,所盛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______________。
⑵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A.菜刀生锈 B.氧气液化 C.食物腐烂 D.木已成舟 E.牛奶変酸
⑶下列性质描述的是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氢气易燃烧 B.瓷碗易碎 C.石灰石可与盐酸反应 D.氧气加压降温易变成淡蓝色的液体
29、依据下列20℃时的实验和数据回答问题。
已知20℃时,NaCl和NaNO3的溶解度分别为36g和88g。
序号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
固体种类 | NaCl | NaCl | NaNO3 | NaNO3 | NaNO3 | |
固体的质量/g | 30 | 60 | 30 | 60 | 90 | |
水的质量/g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①~⑤所得溶液属于饱和溶液的是_____。
(2)下列关于①~⑤所得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
A.溶质质量:①<②B.溶液质量:②<④
C.溶质质量分数:①=③D.⑤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9:10
30、北京冬奥会于2022年2月4日开幕,许多项目包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
(1)火炬“飞扬”的外壳由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不仅具有“轻、固、美”的特点,而且在1000℃的温度下也不会起泡、开裂。以下特性与该材料无关的是 (填序号)
A.密度小
B.耐高温
C.导电性好
(2)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采用面向未来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结构,减少屋顶所用钢材2800吨。金属资源储量有限,钢铁生锈是世界面临的难题。铁生锈的主要条件是________。
(3)火种灯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火种灯燃料是丙烷(C3H8)气体,丙烷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化成最简整数比)。
31、在人们熟知的化合物中,对人类最重要的一种,莫过于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1)认识水的组成:
其中A中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2)电解水实验中,通过检验生成的气体得出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研究属于________研究。(填写定性或定量)
(3)生活中的用水因可溶性钙、镁含量不同可分为硬水和软水。生活中可以用_______来区分硬水和软水,可以用____________方法来使硬水软化。
(4)农业上大量使用化肥是造成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碳酸氢铵(NH4HNO3)是一种常用的化学肥料,请列出NH4HNO3中氮元素质量分数的表达式__________
32、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镁、锶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看可以知道锶属于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数为____。
(2)镁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元素锶和镁的化学性质相似,原因是_____。
(3)图D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X、Y、Z代表三种不同元素,以下判断不正确的是
A.原子序数Z>Y
B.核外电子数X=Y
C.Y和Z处于同一周期
D.X、Y的化学性质相似
(4)元素的性质与其原子结构有密切关系。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时,电子层数越多,最外层电子离核越远,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越小。由此推测,锶的化学活动性比镁的化学活动性___(选填“强”或“弱”)。
33、在溶液中,酸、碱、盐之间发生复分解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小勤对此进行了实验探究:
(1)测试溶液的导电性。
经导电性实验,发现H2SO4、KOH、NaCl、Na2CO3、Ba(NO3)2溶液均能导电,酸、碱、盐在水中均会解离出离子。如H2SO4会解离出和______。
(2)判断复分解反应的发生。
将稀硫酸分别加入下表其它几种溶液中,观察现象,判断反应情况。
| KOH溶液 | NaCl溶液 | Na2CO3溶液 | Ba(NO3)2溶液 |
能否与稀硫酸反应 | 能 | 不能 | 能 | 能 |
判断依据 | X | Y | 有气体生成 | 有沉淀生成 |
表中,判断依据X应为______。
(查阅资料):酸、碱、盐溶液中存在溶质离子,发生复分解反应时,某些反应物离子大量减少。如:反应,反应中
和Ba2+因生成BaSO4沉淀而大量减少,而H+和
仍然在溶液中。
分析稀硫酸与Na2CO3溶液的反应,大量减少的两种离子是______(填符号)。
(3)证明实验判断。
“依据Y,判断H2SO4不能与NaCl发生复分解反应”,对此,小勤设计了以下实验证明其判断。
①设计思路:
思路甲:混合稀硫酸与NaC1溶液,通过检验H2SO4未被消耗证明二者不反应。
思路乙:混合稀硫酸与NaCl溶液,通过检验未生成HC1证明二者不反应。
②实验证明:根据思路甲,进行下列实验。
根据以上现象分析推理,可判断H2SO4不能与NaCl发生复分解反应。该实验中试剂M可能是______。
③方案评价:根据思路乙证明“H2SO4不能与NaCl发生复分解反应”是否可行?对此,你的判断是______(填“可行”或“不可行”),你的理由是______。
34、回答下列问题:
(1)原子序数为11的元素符号为_______。
(2)C、N、O排在同一周期是因为_______(填“质子数”“电子层数”或“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3)He和Mg的化学性质_______(填“相似”或“不相似”)。
(4)钠离子核外电子排布与_______(填元素符号)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
(5)一个磷原子含有_______个质子,一个含有_______个电子。
(6)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下图是溴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其在周期表中的信息,则溴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__,溴原子在反应中_______ (填“失去” 或“得到”)电子。
②下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 (选填“A”、“B”或“C”),A的化学式是H2S,则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5、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
(1)验证水的组成的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红磷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醇(C2H5OH)在足量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量取液体时用的仪器是______,读数时视线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平
37、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些装置,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指定仪器的名称:①______。
(2)实验室要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氧气,若用A作发生装置,注射器中放入的物质是_______,实验室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共热制取干燥的氧气,则选择的实验装置是______;如果收集一瓶氧气,供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使用,最好选择的气体收集装置是______,如果收集一瓶氧气,来做蜡烛燃烧产物的探究实验,应选用的收集装置为________;如果药品选用高锰酸钾,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__。
(3)实验室在常温下用块状电石与水反应制取乙炔气体,为了控制反应速率,你认为上图中最适合制取乙炔气体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填序号);如果用G装置收集乙炔,气体应从__________(填“a”或“b”)端管口通入。
(4)若G装置中充满了氧气,要用水将氧气从瓶内排出,水需要从_______(填“a”或者 “b”)端导管口通入。
38、课堂上教师按照图1装置进行分子运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课后某化学兴趣小组把原实验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装置如图2所示。
(1)图1大烧杯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
(2)小组同学按图2装置进行了如下实验操作。
步骤1:向B、C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蒸馏水并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色;
步骤2:向A、D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浓氨水,立即用带导管的橡皮塞按图2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
①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的实验的优点是_____;
②上述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_____,b_____;
③上述实验还说明,两种试剂中_____具有较强的挥发性。
39、(1)面粉爆炸,面团发酵,木炭燃烧和白磷自然这四种化学反应的共同点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符号中数字“2”的意义:
NO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一种既能表示一种物质,又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该元素一个原子的化学符号__________。
40、水可以造福人类,但水被污染后却会给人类造成灾难.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是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保护水资源一方面要 ________,另一方面要 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