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相关物质的性质与其用途不匹配的是
A.干冰升华吸热——人工降雨
B.CO具有可燃性——作燃料
C.氮气难溶于水——作保护气
D.不锈钢耐腐蚀——作医疗器械
2、物质的分类方法很多,你认为下列分类合理的一组是
A.氧气、铜和蒸馏水都是单质
B.水、氯酸钾和干冰都是氧化物
C.高锰酸钾、二氧化碳、氯化钠都是化合物
D.空气、水银和白酒都是混合物
3、下列化学用语的含义描述正确的是
A.一氧化二氮()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5
B.制造人造骨和假牙的磷灰石陶瓷中的磷指的是磷原子
C.表示过氧化氢由2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D.可表示二氧化氯这种物质
4、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C.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蓝色沉淀
D.铜在空气中加热后,红色固体变成黑色固体
5、为力推良好的自然资源,贵州将把新鲜的空气制成“贵州空气罐头”。下列关于“空气罐头”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氧气
B.主要是氮气和氧气
C.主要是氧气和水蒸气
D.主要是氦、氖等稀有气体
6、下列是生活中常见的液体,其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A.白醋
B.蒸馏水
C.汽水
D.消毒酒精
7、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物质世界里,物质是变化的。下列变化中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
A.燃放烟花
B.篝火燃烧
C.冰雪融化
D.葡萄酿酒
8、高纯度的单晶硅是制作电子集成电路的基础材料。工业上常用二氧化硅(SiO2)为原料制备高纯硅,则二氧化硅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
A.+1
B.+2
C.+3
D.+4
9、在一密闭容器里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各若干克,使其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数据如表,则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四种物质 | 甲 | 乙 | 丙 | 丁 |
反应前质量(g) | 10 | 10 | 5 | 6 |
反应后质量(g) | 12 | 未测 | 4 | 5 |
A.甲一定是反应物
B.该反应可能是分解反应
C.乙一定是催化剂
D.该反应可能是硫和氧气发生的反应
10、下列有关除杂和鉴别的实验方案表述正确的是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方案 |
A | 除去CO2中的CO气体 | 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CuO |
B | 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 |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 |
C | 除去CuO中的Cu | 与适量碳粉混合加热 |
D | 鉴别一氧化碳、甲烷、氢气 | 观察它们的物理性质 |
A.A
B.B
C.C
D.D
11、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A.向等质量的水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固体
B.加热一定质量的KClO3
C.气体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和压强的关系
D.一定的温度时,向NaCl饱和溶液中加入NaCl固体并搅拌
12、下列不属于净化水方法的是
A.沉淀
B.过滤
C.吸附
D.电解
13、下列有关实验方案设计不正确的是( )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方案 |
A | 鉴别黄金和黄铜两种固体 | 分别取样加入适量的稀盐酸,观察现象 |
B | 除去CO中少量的CO2 | 通过高温的碳层 |
C |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 将锌粒与稀硫酸混合,比较混合前后溶的质量 |
D | 鉴别KCl、CaO两种固体 | 分别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观察现象 |
A.A
B.B
C.C
D.D
14、证据推理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能量的改变,所以有能量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是化合反应,所以化合反应的生成物一定是一种
C.碳、硫、铁丝的燃烧既是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应,所以所有的氧化反应都是化合反应
D.面粉和蔗糖灼烧后都得到黑色物质,所以它们是同种物质
15、鉴别空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瓶气体,最简单方法是
A.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人入集气瓶中
B.将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C.将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
D.将气体分别通入蒸馏水中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阳离子带正电荷,所以带正电荷的粒子一定是阳离子
B.石墨和金刚石组成元素相同,所以二者性质完全相同
C.H2点燃之前需要检验纯度,所以点燃其他可燃气体之前也需要检验纯度
D.置换反应生成单质和化合物,所以生成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17、了解化学安全知识,增强安全防范意识。下列做法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
A.家中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B.乘坐公交车时,携带酒精、汽油等易燃易爆物品
C.炒菜时油锅起火,立即用锅盖盖灭
D.为防止煤气中毒,室内用煤炉取暖时保证烟囱畅通
18、下列图象与所述实验相符的是
A.向一定量的锌粒中加入过量的稀H2SO4
B.等质量的水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NH4NO3固体和NaOH固体
C.t℃时向饱和澄清石灰水中加入一定质量的生石灰
D.用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加热制氧气
19、2023年世界环境日主题是“关爱自然,刻不容缓”。下列做法与此主题相违背的是
A.采用露天焚烧,处理塑料垃圾
B.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使用
C.开发利用可降解塑料,减少“白色污染”
D.使用公共交通出行,践行“低碳生活”
20、史学家陈寿的著作《三国志》中记载: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薪草”、“膏油”是可燃物
B.“同时发火”降低了”诸船”的着火点
C.“膏油”着火不宜用水灭火
D.“时风盛猛”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21、“促进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践行绿色生活”是新时期的发展理念。下列措施不符合该理念的是
A.植树造林,美化环境
B.生活污水随意排放
C.严禁向江河里倾倒垃圾
D.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22、空气质量与生命健康及环境息息相关,下列物质大量排放到空气中会造成酸雨的是
A.一氧化碳
B.氧气
C.二氧化硫
D.二氧化碳
23、学校直饮水机处应张贴的标识是
A.
B.
C.
D.
24、下列不属于金属材料的是
A.锌
B.生铁
C.氧化铜
D.铝合金
25、下列各组中,除去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或方法正确的是
组别 | 物质 | 杂质(少量) | 除杂试剂或操作方法 |
A | CO | CO2 |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
B | FeSO4溶液 | H2SO4 | 加入足量Fe粉、过滤 |
C | C | CuO | 敞开在空气中充分灼烧 |
D | CuCl2溶液 | HCl | 加入过量铜粉、充分反应、过滤 |
A.A
B.B
C.C
D.D
26、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和NaCl都属于易溶物质
B.20℃时,把40 g 放入100g水中可形成饱和溶液
C.30℃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Na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D.当中混有少量NaCl杂质时,可采取冷却
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
27、化学助力防疫。
(1)起床后,测体温。测体温时水银体温计中汞柱会上升的微观原因是汞原子_____。
(2)外出时,戴 口罩。医用口罩生产中采用环氧乙烷 (化学式为 C2H4O)灭菌消毒。环氧乙烷中碳 、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 (填最简整数比)。
(3)到校后,勤消毒。过氧乙酸用于教室消毒,其化学性质不稳走,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其中X的化学式为_____。用于手部消毒的酒精溶液属于易燃物 ,使用时要注意安全,酒精 (C2H6O)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8、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物质的微观构成。A B、C、D表示四种物质,其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请回答:
①从微观角度看,A图表示___________(填化学符号);
②从宏观角度看,图中表示化合物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2)变化的微观实质。如图所示过程的微观实质是___________(填“分子”或“原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
29、用化学符号填空。
(1)2个氧原子______;
(2)2个氢离子______;
(3)金属铜______;
(4)氯化钠______;
(5)硝酸钙______;
(6)氢氧化钡______;
(7)碳酸钠______;
(8)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______;
(9)氟化铵______;
(10)标出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______。
30、在①净化后的空气 ②食盐水 ③液态氧 ④蒸馏水 ⑤澄清的石灰水 ⑥铁 ⑦白酒 ⑧二氧化锰 ⑨氯酸钾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_________ ,属于混合物的是 _____________。
31、默写20号元素及元素符号:_________。
32、仔细分析以下几个过程:①潺潺的流水能蒸发变成水蒸气②木炭用于取暖;③醋酸能跟活泼金属发生反应产生氢气④白云变成了雨滴或雪花降落到地面;⑤钢铁可能会变成铁锈;⑥煤着火燃烧,残余一堆灰烬;⑦水蒸气可以变成天空中的白云;⑧铁矿石冶炼成钢铁;⑨酒精(乙醇)常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⑩在16.6℃以上时,纯净的乙酸是一种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液体,易溶于水和酒精。
请分析上述描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属于用途的是________。
33、模型认知是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法。
(1)①图1为硅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_.
②图2为氧原子结构示意图,x的数值为_______。在化学变化中,氧原子容易_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2)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3。
①所表示的微粒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_______。
②处的微粒是_______(填化学式)。
34、“见著知微,见微知著”是化学思维方法。
(1)微粒A的最外层电子数是______,在化学反应中易________电子。
(2)A、B、C、D、E中表示阳离子的是___________(用离子符号表示)。
(3)微粒A、B、C、D、E中,对应物质化学性质最稳定的是________(填字母)
(4)气体X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X分子中一定含有的原子是_________。
35、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磷粉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
(2)铁粉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 ;
(3)氢气还原氧化铁的反应________;
36、分类、归纳、整理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现有木炭、氧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五种初中化学的常见物质,请根据一定的依据对他们进行分类、归纳。
分类依据 | 物质的化学式 |
①物质的组成:含碳化合物 |
|
②物质的分类: | CO、CO2 |
③ | C、CO、CH4 |
37、小明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证明氧化铜能加快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并与相同条件下的催化效果做比较,实验时间均以生成
气体为准(即比较反应速率).用图示装置测量产生气体的体积,其它可能影响实验因素均已忽略,相关数据如下:
实验序号 | 过氧化氢溶液体积 | 催化剂 | 待测数据 |
① | 无 |
| |
② | 氧化铜 |
| |
③ |
|
图中油层的作用是________
从设计原理看,实验中的“待测数据”可以是指________.
为了较准确地测量气体体积,在读取反应前后量气管中液面的读数的过程中,应注意________(填字母编号).
.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读数前不能移动量气管和水准管
.保持水准管静止,待水准管中液面不再上升时,立刻读数
.读数前应上下移动水准管,待两管液面相平再读数
如果要进一步探究氧化铜是否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请完成下列实验.
实验步骤和现象 | 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 |
| 氧化铜能够加快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 |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
38、某学习小组就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进行实验探究。
(1)他们应该选择的药品是_________.
A. 铁粉 B.红磷 C.木炭 D. 硫磺
(2)该药品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为了实验成功,红磷需稍过量, 目的是__________。
(3)实验结束后,发现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不到 1/5,其原因可能是:①装置漏气,②实验药品的不足,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在实验开始前,在集气瓶内盛少量的水,其目的是吸收有害物质五氧化二磷和 吸收热量,便于降温,而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也需要提前在集气瓶内盛装少量的水,其目的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赤铁矿是常用的炼铁原料,其主要成分为氧化铁(其余为杂质,且杂质中不含有铁元素)求:(1)氧化铁中各元素的质量比;(2) 氧化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
(3)若赤铁矿中含有氧化铁质量分数为80%,则200g该铁矿石中含有多少克铁元素?
40、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请回答下面问题:
(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_____。
(2)如何检验装置的气密性?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