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利用和控制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油锅起火,立即用水灭火
B.用灯帽盖灭酒精灯,原理是隔绝氧气
C.家中燃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通风
D.木柴架空燃烧更旺,原理是增大了氧气的浓度
2、氢化钠NaH可在野外用作生氢剂,其中氢元素为-1价。NaH用作生氢剂时的化学反应原理为:NaH+H2O=X+H2↑,关于此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A.X的化学式为NaOH
B.反应前后物质状态发生变化
C.反应前后有氢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D.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发生变化
3、下列物质加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A.豆油
B.冰块
C.蔗糖
D.面粉
4、在化学变化中一定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A.分子的种类
B.原子的种类
C.物质的种类
D.以上答案都不对
5、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A.泥沙
B.食盐
C.花生油
D.面粉
6、科研人员开发出一种新型分子筛催化剂,实现了在氧气条件下催化甲烷高选择性氧化为甲醇和乙酸的催化反应过程。该反应的微观图示如下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的化学式为
B.该反应的生成物有三种
C.反应前后分子筛催化剂性质不变
D.该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7、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的是
A.H2CO3H2O+CO2↑
B.2NaOH+CuSO4=Cu(OH)2+Na2SO4
C.C+O2=CO2
D.2Fe+6HCl=2FeCl3+3H2↑
8、下列仪器对应的名称不正确的是
A.烧杯
B.药匙
C.分液漏斗
D.烧瓶
9、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图所示几种关系,则对下列概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纯净物与混合物属于包含关系
B.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属于交叉关系
C.化学反应与分解反应属于并列关系
D.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属于交叉关系
10、下列变化中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A.汽油燃烧
B.酱油酿造
C.呼吸作用
D.钢铁生锈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存在着明显差异,是因为它们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B.面粉在有限的空间遇到明火会剧烈燃烧,引起爆炸
C.钛合金与人体有很好的“相容性”,因此可以用来制造人造骨
D.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增强,属于空气污染物
12、小明同学在复习阶段在笔记本上对化学知识进行了归纳整理:
①加热固体有气体产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②可燃冰是混合物,开采其导致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更严重
③人呼出气体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CO2
④石油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是不可再生能源
⑤图书、档案、精密仪器等失火可用CO2灭火器
⑥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则氧化反应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上述说法正确的个数是
A.1
B.2
C.3
D.4
13、户外运动逐渐成为人们喜欢的一种休闲方式。如图所示,在野外做饭时人们会在一片空地上用石头围成一圈,在图内点燃木柴生火烹煮,结束后浇水熄灭火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木柴燃烧属于放热反应
B.浇水熄灭火堆是为了使木柴的着火点降低
C.将木柴底部架空是为了使其与空气充分接触
D.点火前将周围的枯树枝清理干净,防止引起火灾
14、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煤气燃烧
B.钢铁生锈
C.葡萄酿酒
D.酒精挥发
15、下图的漫画反映了一氧化碳具有
A.还原性
B.毒性
C.可燃性
D.氧化性
16、下列实验可以达到目的的是
A.检验装置的 气密性 | B.验证二氧化锰可作 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 C.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 D.比较二氧化碳 含量的高低 |
A.A
B.B
C.C
D.D
17、下列物质直接由离子构成的是
A.氯化钠
B.氢气
C.铜
D.二氧化碳
18、“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体现其物理性质的是
A.氧气用于助燃
B.天然气用作燃料
C.酒精用于消毒
D.稀有气体用作霓虹灯
19、归纳和整理是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灭火器可用于灭火,图书馆里图书着火时最好选用干粉灭火器
B.铁丝在氧气中可以燃烧,则所有金属都能在氧气中燃烧
C.催化剂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则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一定是催化剂
D.点燃氢气前需验纯,则点燃其他可燃性气体前也需验纯
20、一氧化氮对人体具有扩张血管、增强记忆的功能,它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极易和氧气反应。收集一氧化氮气体可采用的方法是
A.排水法
B.向上排空气法
C.向下排空气法
D.排水法和排气法
21、现有X、Y、Z三种金属,如果把X和Y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溶解并产生氢气,Y不反应:如果把Y和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Y表面有银析出,而Z没有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Z可以从硫酸铜溶液中把铜置换出来
B.三种金属单质的活泼性X>Y>Z
C.Z比X活泼
D.Y排在金属活性顺序表“氢”前
22、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A.氧气供给呼吸
B.用一氧化碳冶炼金属
C.用活性炭除去冰箱异味
D.用二氧化碳灭火
23、“催化转化器”可以将汽车尾气中的有毒气体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转变为无毒气体,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可以减少汽车尾气污染
B.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2:3
C.生成物中和
的质量比是7:22
D.和
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二者的分子构成不同
24、2023年“世界环境日”中国的主题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下列做法与该主题相符的是
A.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B.节约用水用电
C.直接排放工厂废气
D.填埋废旧电池
25、我国成功发射了高分五号卫星,它通过对大气污染气体、温室气体等物理要素的检测,动态反应我国空气质量状况,下列物质全部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A.二氧化碳、氮气、二氧化氮
B.PM2.5、氧气、稀有气体
C.二氧化硫、氢气、PM10
D.一氧化碳、一氧化氮、臭氧
26、氯气(Cl2)是有刺激性气味的剧毒气体,制取原理为:MnO2+4HClMnCl2+Cl2↑+2H2O。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收集氯气时需要尾气处理
B.反应前后只有氯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C.MnO2 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制备Cl2与用双氧水制O2可采用相同发生装置
27、水是一种重要的物质,生命离不开水。
(1)自然界中的水,含有大量的泥沙等难溶性杂质,钙镁化合物等可溶性杂质以及细菌微生物,不能直接饮用,需要净化处理。小明收集到一瓶浑浊的河水,他模拟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最终制成蒸馏水,过程如图1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明矾的作用_______。
②操作②向液体C中加入_____,利用其吸附性除去水样的颜色和异味。此过程主要发生_____变化(填“物理”“化学”)。
③小明取少量液体D于试管中,加入少量肥皂水,振荡,发现有较多泡沫出现,说明液体D是_____(填“软水”“硬水”)。
(2)水有广泛的用途。
①水一种重要的溶剂,下列物质放入水中可以形成溶液的是_______。
A.面粉 B.高锰酸钾 C.植物油
②下列溶液用水作溶剂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生理盐水 B.碘酒 C.葡萄糖溶液
③水还可以用于鉴别物质。水鉴别氯化钠和硝酸铵依据的是________。
④水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可以以水为原料,制取最清洁的能源:氢气,请写出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可以通过图2实验获得氢气,可以通过_______(填写实验操作和现象),证明试管b中产生的气体是_____。
28、用化学用语填空:
(1)沼气的主要成分______;
(2)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______;
(3)2个铁离子______;
(4)3个氮气分子______。
29、分析下列做法或现象中的原理。
(1)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化学性质有很大不同的原因___________。
(2)“墙内开花墙外香”这句诗中蕴含的原理是___________。
(3)2021年春晚舞台特效采用了长沙某公司研发的“电子烟花”,避免了传统烟花燃放时造成的污染。写出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
30、形态各异的物质可按一定规律分类。现有A 水银 B 冰水 C 海水 D 硫酸铜溶液 E 氯化钠 F 氧化铜 G 氧气;六种物质,请选用各物质名称前的字母序号填写在横线上。
(1)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
(2)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
(3)属于化合物的是_______。
(4)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
31、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生活中用的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填化学式);
(2)活性炭用来净水是利用了它的___________性;
(3)生活中通过___________将硬水软化;
(4)石墨作为电极是利用了它的___________性;
(5)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
32、学习了溶液的概念后,老师的提问及同学的回答如图所示:
(1)以上三位同学中能够正确描述溶液特征的是_______同学。
老师接着问:“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王华回答:“不溶于水的物质能溶于其他溶剂吗?”
李佳回答:“物质在溶解过程中有热量的变化吗?”
(2)如果用实验回答王华的问题,则应该选择的溶质和溶剂分别是____、___。
(3)针对李佳的问题,他们一起设计实验:取三支试管,向试管中分别注入5 mL水,测得水的初温为20 ℃,再分别向三支试管中各加入3 g 氢氧化钠、氯化钠、硝酸铵,振荡。
①“振荡”试管的目的是________。
②用温度计分别测三支试管中溶液的温度,高于20 ℃的是_____溶液,这是因为________。
③装有NH4NO3溶液的试管外壁有水珠产生,原因是_________。
④由此探究实验,可知_______溶于水温度没有明显的变化。
(4)配置6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
①需要称量NaCl的质量为______g。
②量取水用到的仪器有______(写名称)。
③从配好的溶液中倒出10g,其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_______。
33、钢铁是应用比较普遍的金属材料,也是最容易发生锈蚀的金属材料之一。
(1)工业上用赤铁矿(主要成分Fe2O3)炼铁的原理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钢铁生锈是铁与空气中的______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
(3)处理某废旧金属后的溶液中含有Cu(NO3)2和AgNO3两种溶质,为回收其中的金属,向该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再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则滤渣中一定含有______(填化学式)。
34、能源和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世界的发展。
(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_______________,不充分燃烧均可产生的有害气体是_______________。
(2)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等气体溶于雨水,会形成_____________。将煤脱硫处理的过程可表示为:,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
(3)乙醇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作为汽车燃料(乙醇汽油)的意义是(写一点)_______________。
35、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和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蜡烛燃烧时的火焰分_____层,温度最高的是_____,验证方法是_____。
(2) 蜡烛燃烧时放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可知,该气体是_____;将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燃烧产生了____。
(3) 蜡烛燃烧过程中发生的物理变化是_____。
(4)能否用熄灭蜡烛的方法去熄灭燃烧的酒精灯 ?为什么?______。
36、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的化学学科的重要思维方式。根据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上述示意图中,共包含_____种元素,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是_____不同。
(2)A、B、C、E中属于阳离子的是_____(填离子符号)
(3)若D表示某元素的原子,则m=_____,该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_____(选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37、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1)电解水实验图
揭示了水的组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______ (填名称).
(2)图B是活性炭净水器示意图,其中活性炭的作用是:不仅可以 ______ 填操作名称,下同
其中的不溶性物质,还可以 ______ 掉一些溶解的杂质,除去臭味。
(3)硬水属于 ______ (“纯净物”或“混合物”),生活中常用 ______ 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4)节约用水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你认为下列做法与之相符的是 ______ .
A 洗菜、洗衣、淘米的水用来浇花、拖地、冲厕所
B 农业上改浸灌为喷灌
C 合理施用农药、化肥,以减少水体污染
D 加热工业废水的排放监控,坚持达标排放.
38、如图所示为实验室常用的实验装置,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加热的条件下,实验室制取并收集较纯净氧气选择的装置组合是______(填序号,从A-E中选择),使用该装置制取氧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_。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a.二氧化碳是无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b.实验室使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发生和收集的装置组合是_______(填序号,从A-E中选择)
②若测定二氧化碳生成的体积可以选用F装置,瓶中植物油的作用是______。若测定出来的气体体积明显小于理论值可能的原因有______。
A.反应一开始产生气体就通入F中
B.等气体平稳产生时才通入F中
C.装置漏气
D.收集气体前F装置中植物油上方原本有空气
39、已知:碳酸钠(Na2CO3)固体受热不易分解,碳酸氢钠(NaHCO3)固体受热易分解:2NaHCO3Na2CO3+CO2↑+H2O.某碳酸钠样品中混有少量的碳酸氢钠,为了测定该碳酸钠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准确称取10.0g该碳酸钠样品放入试管中,加热充分反应至无气体放出,共产生CO2气体224mL(该条件下气体的密度为1.964g/L)。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成CO2的质量为____________g(计算结果精确到0.01g)。
(2)该碳酸钠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到0.1%)
(3)10.0g该碳酸钠样品充分加热至无气体放出,冷却后所得干燥固体的质量为 g。
40、按要求写出符合条件的化学方程式:
(1)有二氧化碳生成的化合反应______。
(2)有二氧化碳生成的分解反应______。
(3)有二氧化碳参加的化合反应______。
(4)有一氧化碳参加的非化合反应______。
(5)实验室检验二氧化碳的反应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