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C.通常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从乙的溶液中获得晶体
D.t2℃时,在100g水中加入25g甲,可形成甲的不饱和溶液
2、下列物质属于单质的是
A.青铜
B.硬铝
C.C60
D.硫酸铜
3、下列粒子中不能直接构成物质的是( )
A.核外电子
B.原子
C.分子
D.离子
4、实现“低碳经济”的一种策略是节约能源。如右图所示的四种制取氧气的方法中最节能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5、有一含有FeSO4和Fe2(SO4)3的混合物,若S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则Fe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1-a%
B.2a%
C.1-3a%
D.无法计算
6、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设计 | ||||
实验目的 | A.验证H2的燃烧产物 | B.鉴别H2O和H2O2溶液 | C.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 D.除去N2中的O2 |
A.A
B.B
C.C
D.D
7、下列描述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性质的是
A.米酿成醋、水在0℃能结冰
B.灯泡发光、铜丝能导电
C.食物会腐烂、汽油易挥发
D.医用酒精能消毒、食盐溶于水
8、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氢弹核聚变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的中子数相同
B.②③属于同种元素
C.③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
D.④带正电荷
9、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十分丰富
B.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
C.生活污水应逐步实现集中处理和排放
D.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10、物质是多样的,不同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不同。以下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时,有火焰产生的是
A.木炭
B.铁丝
C.蜡烛
D.镁带
11、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B.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光
D.硫在氧气中燃烧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
12、海南椰子粉中含有丰富的“钙”、“铁”、“锌”,其中的“钙”、“铁”、“锌”指的是
A.元素
B.单质
C.原子
D.分子
13、下列物质间的转化,通过一步化学反应不能实现的是
A.NaOH→Na2CO3→NaCl
B.CuO→Cu(OH)2→CuSO4
C.H2SO4→HCl→HNO3
D.Fe→Cu→Ag
14、我国科学家首次突破以二氧化碳为原料获得淀粉的人工合成工艺技术。其中关键一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有关上述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中消耗的甲和生成的丙的质量比为1:1
B.反应前后各类原子的数目不变
C.反应有利于“低碳”目标的落实
D.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分子数目比为1:3
15、在汽车排气管中加装三元催化装置和颗粒捕捉器可改善空气质量,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将尾气中的CO转化为CO2,可有效减缓温室效应
B.将尾气中的NO2转化为N2,可有效减缓酸雨的形成
C.颗粒捕捉器可有效降低空气中的PM2.5和PM10的含量
D.颗粒捕捉器安装在排气管温度较高的一端可减少炭沉积
16、1783年,拉瓦锡通过实验证明了水的组成。后人改进了实验方法,利用如图装置探究水的组成。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玻璃管a连接的是电源正极
B.玻璃管b中的气体能被点燃
C.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会改变
D.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17、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下列实验操作中,符合实验操作规范的是
A.稀释浓硫酸
B.配制溶液
C.测溶液的pH
D.过滤泥水
18、下列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溅,放出热量,生成四氧化三铁
C.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没有气味的气体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19、2023年3月27日是第28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安全生活离不开化学。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发现CO中毒者,迅速将其移到室外通风处
B.档案室着火,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C.通电的电热毯着火时,用水浇灭
D.厨房天然气泄漏时,立即打开排气扇
20、配制50g用于农业选种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是
A.烧杯
B.水槽
C.玻璃棒
D.量筒
21、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
A.可矿泉水
B.冰水混合物
C.碘酒
D.生理盐水
22、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振荡试管
B.移走蒸发皿
C.连接仪器
D.放置滴管
23、物质的除杂和鉴别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不正确的是
| 实验目的 | 实验方案 |
A | 鉴别 | 看颜色 |
B | 鉴别CO和 | 分别通入紫色石蕊溶液 |
C | 除去氧化钙中的碳酸钙 | 高温煅烧 |
D | 除去 | 点燃 |
A.A
B.B
C.C
D.D
24、2021年3月20日,三星堆遗址考古工作中发现了生锈的铜器,铜锈的主要成分为碱式碳酸铜【Cu2(OH)aCO3】。经查阅资料可知铜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有如图所示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铜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3.55g
B.乙图中x的值为2
C.碱式碳酸铜【Cu2(OH)aCO3】中a为2
D.铜能与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
25、铝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图为铝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由此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A.铝的元素符号为Al
B.铝原子的质子数和中子数均为13
C.铝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
D.在化学变化中每个铝原子易失去3个电子变成Al3+
26、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将活性炭放入硬水中能使其软化
B.用肥皂水可检验硬水和软水
C.向硬水中加明矾净水剂后得到纯水
D.过滤能够除去水中所有杂质
27、用化学用语表示或写出含义:
(1)铁元素______;
(2)2个碳原子______;
(3)钠离子______;
(4)2Mg2+前面数字“2”的含义______;
(5)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______;
(6)可用于人工降雨的物质是______;
(7)氦气______;
(8)人们常说“高空缺氧”中的氧是______;
28、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生活中既可以降低水的硬度,又可以杀菌的方法是______。
(2)生产、生活中防止水污染的措施有______(写一点)。
(3)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t1℃时,甲的溶解度是______。
②M点表示的含义______。
③t2℃时,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剂质量最小的是______(填“甲”、“乙”或“丙”)。
④乙中混有少量的甲,可用______的方法提纯乙。
⑤将丙溶液由H点转化到P点的方法是______。(填两种方法)
29、某同学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实验结束后,发现试管炸裂了,造成试管炸裂原因可能是_________ (请写两点)。
30、如图中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以上四种结构示意图所表示的粒子中,属于非金属元素的是 .
以上四种结构示意图所表示的粒子中,易失去电子的是 .
C中x= .
31、 “月亮之都,大美宜春”。
(1)宜春温汤泉——“富硒养生”。其中“硒”指的是____(填“原子”“离子”或“元素”)。
(2)樟树四特酒——“美酒飘香”。从分子角度解释“美酒飘香”的原因是________。
(3)高安元青花——“国韵之美”。元青花的着色剂成分之一为氧化钴(Co2O3),已知氧化钴与氯化钴中钴元素的化合价相同,则氯化钴的化学式为_______。
32、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实现“碳中和”,是我国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目标。为达成这一目标,一方面要减少碳排放,另一方面要尽量捕获、封存和利用不可避免的碳排放。
(1)“碳减排”。写出生活中能做到“碳减排”的一种措施:_______;
(2)“碳捕获”。利用海水吸收CO2是实现“碳捕获”的方法之一。海水吸收CO2所得的产物是_______(填名称)。
(3)“碳封存”。矿物质碳化封存的化学反应之一是:MgO+CO2=X,物质X的化学式为_______。
(4)“碳利用”。中国科学家已实现由CO2到淀粉的全人工合成,主要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图中丙为甲醇(化学式为CH3OH),甲醇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该反应中________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3、明矾可用于净水,是因为明矾溶于水生成胶状物可___________悬浮于水中的杂质;
新型自来水消毒剂ClO2可由如下反应制取:,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除去硬水中过多的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和Mg2+就可以得到软水。
34、Ⅰ.化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喝了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_______有关。
(2)厨房里关闭天然气灶阀门,火焰立即熄灭,此方法的灭火原理是______。
(3)洗洁精除去餐具上的油污,利用洗洁精的_______作用。
(4)皮蛋是人们喜欢的食品,但皮蛋往往带点苦涩的味道,这是因为它在制作的过程中加入了“碱水”(呈碱性的物质),因而吃皮蛋时,要加点_______(填“米酒”“食盐”或“食醋”)。
(5)小红发现铝制的置物篮表面灰蒙蒙的,准备用钢丝球打磨下,小花阻止她说铝制品耐腐蚀就是因为这层保护膜,形成这层保护膜的反应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Ⅱ.航天梦照亮中国科技兴国路。在距离地球400多公里的“天宫”,三位航天员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两节别开生面的“科学实验课”。根据图文回答问题。
(6)太空失重状态下把泡腾片插入水球的“泡腾片实验”,蓝色的水球内产生气泡。如图1所示。泡腾片中的主要成分如图2。其中泡腾片中柠檬酸发生反应:H3C6H5O7+3NaHCO3=Na3C6H5O7+3H2O+3X,X的化学式为_______ 。
(7)航天员在“天宫”中生活所需要的氧气来自于水的电解。化学小组按照图3装置进行水的电解实验。
①电解水时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目的是______。
②通电一段时间后,若B管中收集10mL的气体,则 A 管内收集的气体体积约______mL。
③水曾被误认为是“一种元素”。下列实验能证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a.水的电解 b.水的蒸发 c.氢气在氧气中燃烧 d.水的蒸馏
(8)水的净化再利用是天宫资源利用最大化的重要措施。“生命吸管”是一种户外净水装置(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超滤膜可以过滤部分颗粒杂质,降低浑浊度
b.抗菌颗粒可以去除细菌
c.通过“生命吸管”可以得到纯水
d.椰壳活性炭可以消除异味、提升口感,是利用了它的吸附性
35、铁、铝、铜是人类使用最多的三种金属。
(1)铝制品具有很强的抗腐蚀能力,原因是___________。(写化学方程式)
(2)将氧化铜粉末和炭粉混合高温,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工业用赤铁矿炼铁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该反应___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置换反应。
(4)向硫酸铜溶液中投入一定量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液中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写化学式)
36、联合国将 2019 年列为“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锶、镁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镁原子的核电荷数为_____,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
(2)锶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选填“得”或“失”)电子。
(3)锶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_____。
37、实验室配制50g质量分数为5%的NaCl溶液,操作示意图如下,请回答:
(1)图中使用到的玻璃仪器有______、量筒、玻璃棒、广口瓶四种。
(2)图示中正确的操作顺序为______(填序号)。
(3)称量氯化钠时,放好砝码和游码后,向托盘上加氯化钠时,若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边,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
(4)量取水时应选用______mL的量筒(从10 mL、50mL中选择);量筒必须平放,视线要跟量筒内______处保持水平。某同学量取水时仰视读数了,其他操作均正确,他所配制的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5)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______。
38、老师为同学们提供了如下实验装置:
(1)写出仪器b的名称________。
(2)组装仪器时,将玻璃管插入胶皮管或带孔橡胶塞前,要先把玻璃管口______,然后稍稍用力旋转,将其插入。
(3)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填字母代号,下同)。若要收集较纯的氧气,可选用的装置是_______。
(4)①实验室也可以选用稀盐酸和石灰石在装置B中制取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若选用C做发生装置,你认为选用装置C的优点是____________。
②也可以将注射器连接到装置B的导管口处,用来____________。
39、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在水、铁和氯化钠三种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是_____;
(2)在符号①Fe3+②H2O2③SO42﹣ 中,表示阳离子的是_____(填序号);
(3)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一所示:
①A、B、C中表示混合物的是_____(填序号);
②上述变化Ⅰ、Ⅱ和Ⅲ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从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_____。
(4)放电条件下,氮气能和氧气化合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在常温下能与氧气迅速化合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溶于水生成硝酸;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条件下,氮气能与氢气化合反应生成氨气(C),进而生产出尿素(D)等其它的氮肥。请根据如图二所示的物质的微观示意图回答问题。
①每个D分子是由_____个原子构成的;
②写出A→B反应的化学反应式_____,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
40、向一定质量含Fe(NO3)2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锌。反应过程中,混合溶液的质量与加入锌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写出a点时溶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有哪些?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