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吉林白山初三下学期三检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面对这样或那样的缺憾,我们不应该过度狂热地追求完美无瑕,以至于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从而忽略了生活本身所具有的美感。

B. 农民科学种田,工人不断创新,科技工作者致力于科研,各行各业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就中国梦而添枝加叶。

C. 中国京剧团首次出访欧洲,带去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戏曲,精彩绝伦的演出令欧洲观众如醉如痴,拍手称快

D. 该公司曾蝉联年度销售冠军,而今失去了冠军宝座,虽然最近一个月的销售数据还没有出来,但即便它能反戈一击,也不再是市场的旗帜了。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小文的这篇作文和书上的范文一字不差,简直是惟妙惟肖

B. 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好老师,诲人不倦,兢兢业业。

C. 走进这座富丽堂皇的宫殿,我不由得惊呆了。

D. 站在罗布泊的边缘,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3、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yàn)   记(diàn)   不置辩(xiè)

B.(yīnɡ) 骗(kuānɡ) 一气成()

C.巧(ɡuāi) 洞(suì) 千之力(n)

D.桥(zhàn) 循(zūn) 自惭形(suì)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初三后期的学习更需要刻苦钻研,深入领会,谨防粗枝大叶,不求甚解

B.寒假要不要外出旅游,妈妈的态度莫衷一是,最后也没告诉大家她的决定。

C.多年前的一碗重庆小面,麻辣鲜香,直至今日仍耐人寻味

D.最近,演员翟天临学术不端事件的相关舆情在网上热议,大众对他的态度不置可否,很是鄙视。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金圣叹先生传

[清]廖燕

①先生金姓,采名,若采字,吴县诸生也。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好饮酒,善衡文,评书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之,于所居贯华堂设高座,召徒讲经。经名“圣自觉三昧”,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每升座开讲,声音宏亮,顾盼伟然。凡一切经史子集笺疏训诂,与夫释道内外诸典,以及稗官野史、九彝八蛮之所记载,无不供其齿颊,纵横颠倒,一以贯之,毫无剩义。座下缁白四众,顶礼膜拜,叹未曾有。先生则抚掌自豪,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

②鼎革后,绝意仕进,更名人瑞,字圣叹,除朋从谈笑外,惟兀坐贯华堂中读书著述为务。或问“圣叹”二字何义,先生曰:“《论语》有两‘喟然叹曰’,在颜渊为叹圣,在与点则为圣叹。予其为点之流也!”所评《离骚》《南华》《史记》、杜诗、《西厢》《水浒》,以次序定为六才子书,俱别出手眼。

③先生殁,效先生所评书,如长洲毛序始、徐而庵,武进吴见思、许庶庵为最著,至今学者称焉。

④予过吴门,访先生故居,而莫知其处。因为诗吊之,并传其略如此云。

(选自《二十七松堂集》,有删改)

[注释]①排:批驳。②缁白四众:泛指听众。③鼎革后;入清后。④兀坐;独自静坐。⑤与:赞同。

1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以 次 序 定 为 六 才 子 书

2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1)饮酒,善衡文:______

(2)鼎革后,意仕进:______

(3)问“圣叹”二字何义:______

(4)因诗吊之:______

3请用现代汉语写出第②段画横线句的意思。

除朋从谈笑外,惟兀坐贯华堂中读书著述为务。

4文章第①段中,哪句话高度概括了金圣叹的性格特点?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全诗以“_____”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_____________终,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2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了诗人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 颔联写春行仰观所见,侧重写禽鸟,莺歌燕舞,生机动人。

C. 颈联写春行俯察所见,侧重写花草,繁花似锦,春草茂盛。

D. 尾联以“最爱”和“行不足”直抒诗人对西湖的喜爱深情。

 

四、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 5分)

7、某班开展“我所了解的孟子”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孟子及其弟子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孟母三迁”等。请你再写出两个与孟子或者其弟子有关的故事名称。 __________  ,__________  .

(2)明明把“孟母三迁”的故事原文翻译了一下,个别语句存在问题,请你帮他修改。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A]小时候孟子,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又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B]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C]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效果。

①文中[A]句有一处语序不当,应把“________”与“________”调换顺序。

②文中[B]句有一处标点运用不当,应把“________”改为“________”。

③文中[C]句有一处用词不当,应把“________”改为“________”。

(3)当今有不少家长效仿古代“孟母三迁”的做法,争先恐后地购买名校周边的“学区房”,请你用简明的语言阐述对这种现象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8、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春蚕到死丝方尽, 。(李商隐《无题》)

(1)子曰:   ,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

(3)   ,上下一白。(张岱《湖心亭看雪》)

(4)赵师秀《约客》中常被人们用来形容江南黄梅雨季节清新、幽静的可爱景色的句子是:

(5)默写李贺的《雁门太守行》。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六、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 15分)

9、现代文阅读

再也见不到父亲了!我羡慕那些父母尚在的同事,常常呆望和父亲一般年纪的老人……

母亲病故时,父亲不到四十岁。怕我们姐弟受气,没有续弦。我记不得母亲的音容,懂事起就在父亲爱抚下,父亲也是母亲。抱我串门,背我看病;冬夜,屋破被薄,父亲搂着我入睡。父亲盼我长大,问我长大干什么?我说:我长大当官,挣老鼻子老鼻子钱,给爹打酒喝!父亲高兴地从头抚摩到我脚趾。父亲找不到固定的工作,我们常常挨饿,我们每天像小鸟等着父亲回家。遇到下雨,我站在门槛上,透过被雨淋坏的门纸看地上的雨泡,我一遍一遍念叨:老天爷,别下雨,包子馒头都给你。心里酸酸的,直到父亲湿淋淋回来。

父亲说我孝顺,我自己也以为孝顺。

我长大了,结了婚,有一双儿女。渐渐我和父亲没话说了,父亲把爱给了他的孙子孙女。春天缺菜,顿顿捧着咸菜酱碗,父亲就去钓鱼,有就揣张煎饼,没有就饿着,一钓就一天。看着孙子孙女围着鱼盆欢喜的样子,父亲就捋着胡须很开心。 

有一年我得了中毒性痢疾,父亲焦急地坐在我身旁,这时,只有这时我忽然想起了童年。

父亲在我家不多,加起来也就一年。这年父亲80岁,耳不聋眼不花,腰板很硬朗。闲着也闷人,不如挣个酒钱,于是在附近一家工厂打更。愈近年关,酒也喝得甚多,一日三顿,夜里还要喝几口。不久,父亲中风了。

人老了就怕得这病。我连夜乘车买抢救药。也曾给上海一位医生去信,他用毛笔楷书回了信。他的母亲也得过脑血栓,经他穴位按摩,终于站立起来,87岁还能上街买菜。他告诉我要有信心,有耐心,有孝心。

我试着给父亲按摩过几次,开头几天不断呻吟:疼死我了!”“疼有什么办法呢?谁让你喝那么多酒!父亲不再呻吟,不认识似的看我,然后转过头去。

1985年暑假,我离开故乡,调到150公里外的林区。行前我去看望父亲。那天很热,满街西瓜,四角一斤。我在瓜摊前犹豫片刻,终于空着手进了哥家。父亲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话也说不清了,口舌起泡,嘴唇干裂。我给父亲喂水,父亲只呷了一小口,不喝了。

这是我最后一次见父亲!我就这样最后一次见父亲!

半个月后,我像平常那样,备完课回到单身宿舍躺下了。耳中突然听到一声崇昌--,那声音、那语调分明是父亲!我激灵坐起,夜静静的,没有任何响动。一看表,刚好10点。第二天中午,我收到哥哥发的电报:父亲昨晚七点去世了!

我赶回县城,跪在父亲灵前,我托起父亲瘫痪的左臂,把手贴在我的脸上……

不少人都说我孝顺,我自己也以为孝顺。在父亲最需要的时候,我既没有在衣食住行上尽人子之责,也没有从精神上赡养父亲,让他带着缺憾走了!

我永远不能原谅自己!

【1】作者说父亲也是母亲,第二段中哪些语句体现了这一点?

【2】根据相应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1)这时,只有这时我忽然想起了童年。(剧中加横线只有在这里有什么表达效果?)

(2)这是我最后一次见父亲!我就这样最后一次见父亲!(这样代指什么内容?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第一段在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4】文中先后两次写到我自己也以为孝顺这句话,两处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5】父亲死后,我赶回县城,跪在父亲灵前,我托起父亲瘫痪的左臂,把手贴在我的脸上,请你仔细揣摩,写出作者此时的心理活动。(不少于60字)

 

10、记叙文阅读

长安陌上无穷树

李修文

⑴病房里的岳老师和那个七岁的小病号之前互不相识。我只知道:他们一个是一所矿山子弟小学的语文老师,但是由于那所小学已经关闭多年,岳老师事实上好多年都没当老师了;一个是只有七岁的小男孩,从三岁起就生了骨病,自此便在父母的带领下,踏遍了河山,到处求医问药。于他来说,医院就是学校,而真正的学校,他一天都没踏足过。

⑵在病房里,他们首先是病人,其次,他们竟然变作老师和学生。除了在这家医院,几年下来,我已经几度和岳老师在别的医院相遇,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女人,早已被疾病和疾病带来的诸多争吵、伤心、背弃折磨得满头白发。可是,当她将病房当作课堂以后,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那终年苍白的面容上竟然现出一丝红晕。每一天,只要两个人一输完液,一刻也不能等,她马上就开始给小病号上课。虽说从前她只是语文老师,但在这里她却什么都教,古诗词、加减乘除、英语单词……为了教好小病号,她甚至要妹妹带来一堆书。

⑶中午,每当病人和陪护者挤满病房之时,便是岳老师一天之中神采奕奕的时刻——她总是有意无意地提出许多问题来考小病号。古诗词、加减乘除、英语单词……什么都考。最后,如果小病号能在众人的赞叹中结束考试,那简直就像有一道神赐之光破空而来,照得她通体发亮。但小病号毕竟生性顽劣,只要病情稍好,就在病房里奔来跑去,所以,岳老师的问题他便经常答不上来。比如那两句古诗,上句是“长安陌上无穷树”,下一句,小病号一连三天都没背下来。

⑷这可伤了岳老师的心,她罚他背三百遍。很奇怪,无论小病号背多少遍,那句诗就好像在他的身体里打了结,一到考试的时候,死活都背不出来。到最后,连他自己都愤怒了。他愤怒地问岳老师:“连医生都说我活不了几年了,还背这些干什么?”

⑸说起来,前前后后,我目睹过岳老师的两次哭泣,而这两场泪水其实都是为小病号流的。这天中午,小病号愤怒地问完,岳老师借口去打开水,到了走廊,就开始大哭。说是大哭,其实并没有发出声音——她用嘴巴紧紧地咬住袖子,一边走,一边哭。走到开水房前,她没有进去,而是靠在潮湿的墙壁上,继续哭。

⑹哭泣的结果,不是罢手,反倒要教小病号更多,甚至,跟他在一起的时间也更多。她自己的骨病本就不轻,自此之后,我却经常见她跛着脚,跟在小病号后面,给他喂饭,让他喝水,还陪他去院子里,采一朵叫不出名字的花回来。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小病号的病更重了,他的父母已经决定,要转院去北京。听到这个消息后的差不多一个星期里,她夜夜难眠。

⑺深夜,她悄悄离开病房,借着走廊里的微光,坐在长条椅上写写画画。她跟我说过,她要在小病号离开之前,给他编一本教材。这本教材上什么内容都有,有古诗词,有加减乘除,也有英语单词。

⑻这一晚,不知何故,当看见微光映照下的她时,我不由得哽咽了:无论如何,这人世,终究值得一过——蜡烛点亮了,惊恐和更加惊恐的人聚拢了。聚也好散也罢,都只是一副名相,一場开端。生为弃儿,对,人人都是弃儿——被开除的是生计的弃儿,离婚的是婚姻的弃儿,终年蛰居病房的是身体的弃儿——同为弃儿,迟早相见,迟早离散。但是,就在聚散之间,背了单词,再背诗词,采了花朵,又编教材。这丝丝缕缕的不光是点滴的生趣,更是真真切切的反抗。

⑼其实,是反抗将我们连接在一起。在贫困里,认真听窗外的风声;在孤独中,干脆自己给自己造一座非要坐穿的牢房;在反抗中,我们变得可笑、无稽甚至令人憎恶。这就是人人都无法逃脱的命运。

⑽但是,有一件事情足以告慰自己:你并不是什么东西都没有剩下,你至少而且必须留下反抗的痕迹。在这世上走过一遭,唯有反抗,才能留下最后的尊严。就像此刻,黯淡的灯光反抗着漆黑的后半夜,岳老师又在用写写画画反抗着所剩不多的时光。她要编一本教材,让它充当线绳,一头放在小病号手中,一头向外伸展,伸展到哪里算哪里。最终,总会有人握住它。到了那时候,躲在暗处的人定会现形,隐秘的情感定会显露,如河水般,涌向手握线头的人。如果真的到了那时候,疾病、别离、背叛、死亡,不过都是自取其辱。

⑾夜快要结束的时候,岳老师睡着了。我没有叫醒她,护士路过时也没有叫醒她,她迟早会醒来——稍晚一点,会起风,大风撞击窗户,她会醒来;再晚一点,骨病会发作,疼痛使她惊叫一声,再抽搐着醒来。醒来即是命运。这命运也包含着突然地离别。一大早,小病号的父母就接到北京医院的消息,要他们赶紧去北京。如此,他们忙碌起来,收拾行李,补交拖欠的医药费,再去买火车上要吃的食物,最后才叫醒小病号。当小病号醒来时,他还不知道,一个小时之后,他就要离开这家医院了。

⑿九点钟,小病号跟着父母离开了。离开之前,他跟病房里的人一一道别,自然也跟岳老师道别了。可是,那本教材,虽说只差一点点就要编完,终究还是没编完。岳老师将它放在小病号的行李中,然后捏了捏他的脸,跟他挥手。如此,告别便潦草地结束了。

⒀哪知道,几分钟后,有人在楼下呼喊着岳老师的名字。一开始,她全然没有注意,只是呆呆地坐在病床上不发一语。突然,她跳下病床,跛着脚,狂奔到窗户前,打开窗子。这样,全病房的人都听到小病号在院子里的叫喊声。他扯着嗓子喊出来的竟然是一句诗:“唯有垂杨管别离!”可能怕岳老师没听清楚,他便继续喊,“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喊了一遍,再喊一遍,“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⒁离别的时候,小病号终于完整地背诵出了那两句诗。岳老师却并没有应答,她正在哭泣——一如既往,她没有哭出声来,而是用嘴巴紧紧地咬住袖子。除了隐忍的哭声,病房里只剩下巨大的沉默,没有人上前劝说她,人们全都陷于沉默之中,听凭她哭下去。似乎人人都知道,此时此地,哭泣,就是她唯一的垂杨。

【链接材料1:因“柳”与“留”谐音,古人分别时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意在表达自己的不舍与挽留。链接材料2:《杨柳枝词》(刘禹锡)——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

1说说本文题目有什么作用?

2本文两次写到丘老师的哭泣都是“用嘴巴紧紧地咬住袖子”,形成照应。请你说说她的两次哭泣分别包含着怎样的情感?

3如何理解第四段“他愤怒地问岳老师:‘连医生都说我活不了几年了,还背这些干什么?’”中的“愤怒”一词?

4请赏析第三段划线句。

5文章13段划线句能否改为“他扯着嗓子喊出来的竟然是一句诗:‘唯有垂杨管别离!’他连着喊了三遍”?为什么?

6文章(8) ——(10)段都是在写“我”的感受及思考,与“小病号”和“邱老师”的故事关系不大,删去好吗?为什么?

7小病号与丘老师都有严重的骨病,你认为他们的“教”与“学”还有意义吗?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37号考场

①晓瑛老师去考务办领了试卷,沿着西楼梯快速上楼。37 号考场设在6楼的最东头。她一边走一边嘀咕:“哎,又是这个考场!”抬头看到场标,她放轻脚步,免得高跟鞋发出“哒哒”声。

②走进考场,走上讲台,晓瑛老师刚把试卷放在讲桌上,底下就传来一阵低低的笑声。她环视教室,几个孩子正盯着一个胖女孩窃笑呢。哦,又是那个胖女孩。只见胖女孩将笔戳在鼻尖上,眼睛直视讲台,嘴角上翘,对那几个嘲笑她的孩子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样子。晓瑛老师对地感到又可气又可笑。几个发笑孩子的视线,被晓瑛老师的目光了回去,可那笑的表情线还未去,就那样在脸上,有点儿滑稽。晓瑛老师强调了考场纪律,迅速分发试卷,然后站在讲台上,习惯性地清点人数。“抓紧时间答卷!”巡场的主任进来,喊了一声。几个还未拿起笔的孩子被吓了一跳,赶紧抓住笔,做审题状。等主任后脚刚刚迈出教室,那几个孩子就搁笔了。

③晓瑛老师无奈地摇摇头:“哎,这个尾考场!”考场是按照成绩编排的,尖子生们自然被编排在前面的考场,而到了尾考场,便是“困难户”云集。

④“36个男生,12 个女生。”晓瑛老师很快统计出了男女生人数,“救救男孩!”她忽然想起了教育家孙云晓教授的呼吁。有几个男生草草填写了班级、考号和姓名,就放了笔,不住地侧眼看墙上的石英钟。“这才开考呢。”晓瑛心里想着,就又提示一遍认真答卷。几个孩子抬抬慵懒的眼皮,瞅瞅晓瑛老师,无可奈何地拿起笔,但很快就放下了。有一个干脆趴桌子上,不动了。难怪,这一场考的是数学,不会做,胡编乱造又不得分。等了一会儿,晓瑛老师看那个趴着的孩子还未抬头,就走过去,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那孩子抬起头来。“你怎么还不做题呢?”晓瑛老师问。“不会做。”回答干脆利落。坐在男孩后排的胖女孩,听到晓瑛老师的话,抬头向晓瑛老师笑了笑。

⑤晓瑛老师对这个胖女孩印象深刻。期中考试时,自己就监考尾考场,收卷的时候,这个胖女孩伸脚绊了后排起来收卷的男生一脚。男生一个翅趄,惹得周围学生一阵哄笑。那个男生是晓瑛老师班上的,他把试卷交到老师手里后,状告胖女孩:“老师,她伸脚绊我!”而胖女孩却一脸不屑的样子,瞅着晓瑛老师,目光带着挑衅。晓瑛老师不满地瞪了胖女孩一眼,对男孩说:“男子汉,学会宽容。明白吗?”男孩会意地点点头,回了座位。

⑥考场是混编的,一个考场中晓瑛老师认识的学生不多。瞅着这些学习“困难户”,心里有不可言喻的滋味。她的眼光在孩子们之间徘徊,定定地落在一个男孩的脸上。只见他眉头紧锁,努力思考的样子。他叫王钧,四班的学生,晓瑛曾代四班班主任两天。正好要求各班发展团员,很多人都写了申请书,可名额有限。晓瑛老师便组织学生投票,以便确定名单。出乎晓瑛老师意料的是,成绩一般的王钧榜上有名,几个成绩较好的学生反而落选。“大家对这个名单有异议吗?”整理出名单,她征求大家意见。“没有异议!”声音很大。课后,几个学生告诉晓瑛老师,王钧对班级和同学的事情可热心了。

⑦晓瑛老师又在考场中看到几个较为熟悉的脸庞。有两个男孩,经常去办公室里询问:“老师,有垃圾吗?”要是有,他们便会抢着去扔掉。还有一个孩子,常常将老师落在教室的东西送回办公室。只是晓瑛一直不知道这几个孩子的姓名。想着这些事,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很快收卷的铃声响起了。

⑧“老师,我收这一排吧?”胖女孩举手请缨。平时都是坐最后排的学生收卷,胖女孩未坐最后排。晓瑛看着她焦急而真诚的目光,朝她点点头。胖女孩像是出征的将军接到命令一般,呼地站起,转身,从后排开始收卷。很快,胖女孩走到讲桌前,将试卷整理好,双手递到晓瑛老师手中,莞尔一笑。

⑨晓瑛老师带着试卷,走出了37 号考场,心里一阵释然。窗外,阳光灿烂,似乎传来那一丛不知名的小草拔节舒叶的声音。

【1】第①段在选文中有何作用?

【2】选文多次写到“胖女孩”,晓瑛老师对“胖女孩”的态度有何变化?

【3】说说选文第②段中画横线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几个发笑孩子的视线,被晓瑛老师的目光了回去,可那笑的表情线还未去,就那样在脸上,有点儿滑稽。

【4】选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5】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读文后的感悟。

七、作文(共1题,共 5分)

12、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字数在600字左右;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

(1)自信是帆,让成功之舟,乘风破浪;责任是的灯,让人生之路,稳健宽敞;微笑是花,让成长之旅,洒下芬芳;……

请将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

题目:“__________让________如此美丽”为题写一篇作文。

(2)理解下面材料的内容和含义,①选准角度,明确立意;②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2012年12月11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家莫言在颁奖仪式上发表获奖感言,“……此刻我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谈到能有今天的成就,莫言深情回忆母亲影响自己的四件事:

……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身材高大的麦田看守人搧了母亲一个耳光,并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后,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却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