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江苏泰州中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一、选择题(共7题,共 35分)

1、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它实现了互联网数字技术与纸质图书的有效嫁接,以及新媒体与传统出版物的优势互补。

②该书以“一省一脉络,一地一经纬”为主线,以卫星图片为基础,用图像和文字串联起一幅幅气势磅礴、美不胜收的时代画卷。

③手中的这本《60万米高空看中国》是新华社与江苏风凰科学技术出版社,携手出版的一本好书。

④阅读本书,既是一场大美中国的发现之旅,也是一次前所未见的探索之旅。

⑤如果站在60万米高空,俯瞰祖国壮美山川和秀美家乡,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A.⑤①②④③

B.①③②④⑤

C.⑤③①②④

D.①③⑤②④

2、填入下面横线上的一句话,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那么,何以无知无情的自然景物会异态纷呈,美不胜收,使人身入其境而流连忘返呢? ?对于这个问题,历来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A. 自然景物真的无知无情吗   B. 为什么它对待人类最公平呢

C. 自然景物究竟美不美呢   D. 自然景物真的美吗

3、选出对下面一段话从语法角度表述有误的一项(     

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那么,这放弃与坚持之间,我们该如何抉择呢?我想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一套标准,但我们应该看到在各个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们,无不是在求索路上不畏艰辛执着前行的勇士。他们的成功告诉我们:只有克服一切阻力,与执着同行,就能在前进的路上勇往直前,一路高歌。

A.“放弃”和“克服”都是动词,“如何”是代词,“最”是副词。

B.“放弃与坚持”“一切阻力”“告诉我们”这几个短语的结构完全不同。

C.“他们的成功告诉我们”这句话的主干是“他们告诉我们”。

D.划线句子中把“就能”改为“才能”更恰当。

4、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文化之根茎,应当存于时代烟波浩渺的土地上,而不是娇养于那渊涓蠖濩的四方花盆,如一高岭之花,可望而不可(  )便觉无法采撷,又何谈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正如王珮瑜,她苦心孤、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京剧“事业”,将京剧与现代娱乐文化相结合,如此,时代与传统文化相得益(  ),碰撞出烂花火。

A.即             xuàn

B.既   zhǐ        xùn

C.既             xùn

D.即   zhǐ        xuàn

5、花都图书馆在征集对联,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 )

A. 上联:书从疑处翻成悟 下联:文到穷时自有神

B. 上联:济世良方祛邪扶正 下联:回春妙术固本清源

C. 上联:夏鼎商彝陈列满室 下联:隋珠如璧价值连城

D. 上联:弥勒笑来闲放眼   下联:济颠醉去猛回头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净化网络语言环境,谁也不能袖手旁观

B. 这家塑料厂的烟囱每天黑烟滚滚,直上云天,简直是气冲斗牛,让周边居民苦不堪言。

C. 习近平主席12月31日发表新年贺词时总结2017年国情,他说,科技创新、重大工程建设捷报频传

D. 首个生涯规划学生组织的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海尔智能家居、航天探月探火、微软人工智能的培训,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

7、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字的一项是( )

A.洗濯 掇学 颤巍巍 川流不息

B.伫立 袒露 城皇庙 变本加厉

C.烦躁 孪生 一绺绺 更胜一筹

D.停滞 暗哑 笑盈盈 功亏一溃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文言文阅读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注解:《梁父(fǔ)吟》:又作《梁甫吟》,古歌曲名。传说诸葛亮曾经写过一首《梁父吟》歌词。莫之许:就是“莫许之”。信然:确实这样。岂:大概,是否。就,接近、趋向。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致,招致、引来。枉(wǎng)驾:屈尊。枉:委屈。驾:车马,借车马指刘备。顾:拜访。诣:去,到。屏:命人退避。汉室倾颓:指汉朝统治崩溃、衰败。奸臣:指董卓、曹操等。窃命:盗用皇帝的政令。蒙尘:蒙受风尘,专指皇帝遭难出奔。度(duó)德量力: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信:通“伸”,伸张。而:表转折。智术:智谋,才识。用:因此。猖蹶:这里是失败的意思。

1下列带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先帝以驱驰   安陵君其寡人

B. 为信然   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C. 将军宜枉驾之   元方入门不

D. 愿陛下亲之、之,   欲大义于天下

2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将军岂愿见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

B. 奉命危难之间   每自比管仲、乐毅,

C. 托臣讨贼兴复之效   是以先帝简拔遗陛下

D. 智术浅短,遂用猖蹶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对选文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乙两文都写到了诸葛亮的身世和志趣,都涉及到了相同的历史事件,即“三顾茅庐”,但甲文还写到了另一些历史事件即“出使东吴”“白帝托孤”。

B. 甲文意在建议后主“亲贤远佞”,发扬先帝遗德;乙文意在表现诸葛亮卧龙般的非凡才干,因而乙文紧紧围绕这一中心选材,写先帝亲身拜访诸葛亮,笔墨简洁传神。

C. 甲文“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挚诚缘于先帝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表明要为后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乙文则写先主枉驾隆中,问计诸葛亮,表现先主求贤若渴之心。

D. 甲乙两文都抓住人物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都采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都注重记叙、议论、描写和抒情的有机融合。

4将下边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2)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5陆游在《感状》中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足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细读甲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至少答两点)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9、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①坼(chè):分裂。

【1】按诗歌体裁分,两首诗都属于______。都是______(朝代)写洞庭湖的名篇。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波撼岳阳城”“乾坤日夜浮”中的“撼”“浮”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3】元代方回语:“洞庭湖天下壮观,孟杜二诗尽之矣。”两首诗皆为写洞庭湖的佳作,但所抒感情却不相同,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四、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 5分)

10、请完成手册的分类辑录和命名推荐工作。

【分类辑录】

【命名推荐】

(1)编辑组成员已拟定学习手册内容大纲,请你补写。

第一篇:______

第二篇:修身正己篇

第三篇:______

第四篇:为政治国篇

(2)请给手册取一个响亮的名字,并写作50字左右的推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11、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境新奇、诗味隽永地表现了爱情的坚贞。

六、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保尔缓慢地,一行又一行,一页又一页地写着。他忘却一切,全部身心都沉浸在书中的人物形象当中,也初次尝到了创作的艰辛。有时候那些鲜明生动的景象清晰地重新浮现在他的脑海里,但他无法用笔墨表达。写出来的字句苍白无力、缺少生气和激情,已经写好的部分,他必须逐字逐句地记住,否则,线索一断,写作就要受到阻碍。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请结合保尔四次死里逃生经历中的某一次,分析他是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中坚持初心的。

七、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 10分)

1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永远的青纱帐

范会新

我从小生活在东北农村,儿时的家乡,广袤无垠的田野上,到处种植的都是玉米和高粱。到了伏天,2米多高的玉米、3米多高的高粱便形成了郁郁葱葱的连天的青纱帐。绿波荡漾的大地,一眼望不边的葱茏,站在高处,你会被这蔓延的绿色所陶醉。置身其中,顿感着生命的涌动与震撼。那是一个充满着无限生机和希冀的天地,是我生命中最美的乡村记忆。

我小时候贪玩,放学常挎着篮子约上小伙伴一起去割猪草,实际是到高粱、玉米地撒欢儿,玩捉迷藏,青纱帐这天然的幕布里最适合捉迷藏。它像迷宫一样,只闻人语响,不见罗裙飘。藏猫猫的孩子,只要不吭声,就很难被找到。所以那寻找的孩子,总是在青纱帐里手舞足蹈,使尽一切办法逗乐,想让藏着的孩子忍不住大笑起来。那忍不住大笑的孩子,暴露了目标,便只好迅速跑开,移到别处。于是,让循声而去的人又扑了个空。扑空的小伙伴又开始躲在偏僻之处学鸟叫,引得我们奋不顾身地钻过去捉,然后是一片哈哈大笑。青纱帐就是孩子们天然的乐园。

当孩子们玩累了,就在青纱帐里睡觉。湿润的土地,风从青纱帐的叶子肋下溜进来,沙沙作响,青叶中有小虫子们的歌唱和舞蹈,绿色帷幔丛丛遮掩中潜藏着快乐。一觉醒来,口渴难耐时,便有甜甜的玉米秸、高粱秆滋润喉咙。孩子们管那种甜甜的玉米秸叫甜秆,糖分很大不逊于南方的甘蔗。在密密麻麻的玉米秸中寻找一株甜的植株是需要智慧的,不能一棵棵去啃尝,那是损坏庄稼,要瞅准哪棵玉米秸颜色微微暗红,好像饱含糖分的模样,最好有线虫子孔洞。虫子盗食的痕迹,是判断一株玉米是不是好吃的重要依据。大自然中,虫子是聪明的,聪明的孩子会利用聪明的虫子,准确地找到甘甜的秸秆。甜秆采到手,撇掉叶子和皮,咔咔大嚼,吸进甜汁,吐出渣末,又解渴,又舒坦,还不用花钱。好多年之后,那些躲在青纱帐里啃过甜秆的孩子面对琳琅满目的食物,总是叹息,再也找不到童年那一根甜秆的甜美了,是他们萎靡了食欲,还是贪恋着那回不去的旧时光,到不了的青纱帐?

夕阳西下,凉风习习,小伙伴们便跑到山坡上,站在山顶上俯视壮阔的青纱帐。秋光里,青纱帐上长出了红黄的脸谱。A高粱穗子像个火把,冲着天空笔直燃烧,红彤彤的。B玉米腰间揣着金锤子,还挂着棕红的髯口,它们在大田里铿锵地唱着一出大戏,给天地听。只有东北广袤肥沃的厚土,才能够把高粱玉米养育成青纱帐;只有北方的风的抚摸,才能叫青纱帐更加茁壮粗犷。它像北方的山一样,线条硬朗粗犷,傲然而立。它像北方的汉子一样,血性豪放,顶天立地。

青纱帐,东北大地上最葱茏的风景,那种甜丝丝的植物的气息盈满鼻腔叫人迷醉。农谚讲,白露不伤镰。到了白露,高粱、玉米就全部成熟了。千军万马开始了一年的秋季大收割,青纱帐到这时在大地上才逐渐消失。当一季的青纱帐从田野消失了的时候,它又化作粮食以及美酒滋养和点燃我们的生命。青纱帐,与人类一起,一季复一季,一代又一代,绵绵不绝,生生不息。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选文写了哪些童年趣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为什么说“青纱帐”是“我”生命中最美的乡村记忆?

【3】请从文中画线的A、B两处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A高粱穗子像个火把,冲着天空笔直燃烧,红彤彤的。

B玉米腰间揣着金锤子,还挂着棕红的髯口,它们在大田里铿锵地唱着一出大戏,给天地听。

【4】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文章第⑤段的作用。

14、阅读《阿长与<山海经>》的节选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此后我就更其收集绘画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坊》。《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围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1】下面对选文“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句话表明阿长确实是一个爱多管闲事的人,烦人得很。

B.这句话表明“我”对《山海经》的渴慕几乎到了尽人皆知的地步。

C.这句话表明大多数人都对《山海经》充满着好奇心。

D.这句话表明包含阿长在内的很多人,都为我得到《山海经》而付诸行动。

【2】下面对选文中“我”对阿长的情感,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念与感激

B.尊敬与赞美

C.厌烦与谴责

D.同情与愧疚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中“我”因为阿长买来的“最为心爱的宝书”而对她发生新的敬意。

B.选文中“我”认为阿长买的书很粗拙,所以她不具有超人的神力。

C.选文笔调温情,通过欲扬先抑的手法,凸显阿长朴实善良、仁厚慈爱的天性。

D.选文既有“我”童年视角对阿长的叙写,又有“我”成年后对阿长的感情表达。

八、作文(共1题,共 5分)

15、根据要求写作。

成长道路上总会遇到许多问题,有的是个人的困难和烦恼,有的是我们这代人共同的难题。有些我们已经找到解决之法,有些我们仍在努力探寻中……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参考图示,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进行写作。

【写作要求】

①不少于600字。

②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写作助手】

你可以叙述解决问题的过程,表达感悟;也可以用书信的方式向某人寻求帮助……

你可以写一篇演讲稿,向同学发表你的观点和看法;也可以进行文学创作,表达你的认识和思考……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