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
A. 风风雨雨,她每天都在地坛里寻呀找呀,她用如水柔情唤醒了儿子沉落的心,她用惊人的毅力激发了儿子生存的欲望。
B. 通过母亲的不懈努力,使史铁生认识到不好好生活是错误的。
C. 为了防止儿子的坏心情,母亲始终没有告诉他自己已经病入膏肓。
D. 母亲患肝癌的主要原因是由劳累过度、精神紧张、饮食不当等诱发的。
2、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丰腴(yú) 伫立(chù) 蜷伏(quǎn) 秾纤合度(qiān)
B.褴褛(lǚ) 蹒跚( pán) 瞵视(líng) 人迹罕至(hǎn)
C.欹斜(qī) 吝啬(lìn) 莅临(lì) 拈轻怕重(niān)
D.倜傥(dǎng) 怂恿(sǒng) 迷惘(wǎng) 骇人听闻(hài)
3、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殷红(yīn) 字帖(tiè) 诧异(chà) 鲜为人知(xiǎn)
B.跳跃(yuè) 憎恶(zèng) 颤抖(chàn) 潜心贯注(qián)
C.销蚀(shì) 贮藏(zhù) 癫狂(diān) 深恶痛绝(wù)
D.蹒跚(shān) 舷窗(xián) 胆怯(qiè) 九曲连环(qū)
4、依次填入横线中词语恰当的项是( )
(1)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 寻找宝藏。
(2)当时,它是美国 的人物,因为他曾经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
(3)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 的人物,和他谈话的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
(4)当时大家不解其中的意思,都以为鲁迅先生不加以休息 ,后来读了鲁迅先生的文章才明白了。
A. 寻找 妇孺皆知 引人注目 不以为然
B. 寻找 家喻户晓 锋芒毕露 不以为意
C. 寻求 家喻户晓 引人注目 不以为然
D. 寻求 妇孺皆知 锋芒毕露 不以为意
5、下列各项中,能与前边加点部分构成最佳对偶的一项是()
今天在此追悼李公朴、闻一多先生,时局极端险恶, 。但此时此地,有何话可
说?我谨以最虔诚的信念,向殉难者献誓:心未死, ,和平可期, ,杀人者必覆灭。
A. 人心异常悲愤 志不绝 民主有望
B. 人心异常悲愤 意志紧 民主自由
C. 人生生活痛苦 斗志昂 民主有望
D. 人民无比沉痛 志不绝 争取民主
6、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一生。
B.为了在科技比赛中体现创新精神,同学们处心积虑,设计了各种造型的航空模型。
C.五一黄金周期间,旖旎的西湖风光令国内外游人流连忘返。
D.班会课上,他滔滔不绝,出众的口才令大家十分佩服。
7、下面各组短语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一面红旗 生日礼物 热烈欢迎 外国朋友
B.我们学习 心情舒畅 歌声嘹亮 桃花盛开
C.报纸杂志 酸甜苦辣 雄伟壮丽 披星戴月
D.坚强不屈 斗志昂扬 热爱祖国 校园美丽
8、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竹似贤,何哉?竹本(1)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2)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3)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4)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释)(1)本:根。(2)体:体悟。(3)虚受:虚心接受。(4)实:充实,充满。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可爱者甚蕃 (2)陶后鲜有闻
(3)贞以立志 (4)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3】甲文从莲的生长环境、 、 、品性等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乙文由竹的本固、 、 、节贞等特点联想到君子之德。
【4】甲乙两文都用了 的表现手法,甲文综合运用记叙、 、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乙文则主要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
9、古诗文默写。
(1)不闻机杼声,___________。(《木兰诗》)
(2)____________,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3)北朝民歌以粗犷豪放见长,善于表现人物英武豪迈的气概,《木兰诗》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诗中用夸张手法表现木兰不远万里,跨越雄关险隘,迅速急迫地奔赴战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说和做(选段)
①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②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④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⑤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⑥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⑦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⑧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⑨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⑩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⑪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⑫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⑬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⑭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在说和做上有什么特点?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2】选段用哪几个事例表现了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特点?
【3】第④段中加点词语“小声”和“越来越大”是指声音大小吗?谈谈你的理解。
【4】第⑩段画横线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说一说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5】联系整篇文章,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感情浓烈,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B.这篇文章的后半部分,着力写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
C.闻一多先生以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言行一致是他人格的写照。
D.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照应。
11、邻居阿麻
①我与邻居阿麻结怨已经很久了。瞧他那副样子,够你烦心:脸麻,腿跛,背驼。因为这副尊容,他已经四十多岁了,还是个“快乐的单身汉”。
②单身汉有空闲,管闲事管到我的头上。我和我的伙伴们在玩的方面个个都是天才,下雪天,我们拆别人的篱笆学大人烧炭,他提起一桶水,“噗”的一声,将窑炭冲得稀烂。“烧了镇上的房屋,你们去坐牢!”秋天,我们用“土炸药”炸别人家菜园里的南瓜,炸得“瓜肉横飞”,我们高兴得直翻跟头。正当我们得意忘形之时,阿麻的手钳住我:“看我不告诉你们爷娘!”回家后,我们都挨了一顿打。皮肉受苦,奇痛难忍,我们奈何不了阿麻,只能编歌谣泄恨:“麻子麻叮当,骑马上洪江,听到锣鼓响,麻子脸上痒。”这时,麻子便要追击,我们“哗”的一声跑散,望着他一跛一跛的样子,我们开心得像喝了可口可乐。
③我们不喜欢他,小镇上的大人们也不怎么喜欢他,这中间有个缘故。
④小镇的西边有一条河,是学生上学和大人外出的必经之地。河上有座年久失修的桥。桥上木板朽了,常常跌倒人,木桥墩烂了,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像荡秋千。终于,一场大雨,猛涨的山溪水把它冲走,还带走了我的一个小伙伴春山。我庆幸那天贪玩旷课,捡得了一条小命。阿麻请人做了个小木船,干起了摆渡的行当。第一天,过渡免费,镇里的人都说他在积德。可是,第二天收费一角。后来竟涨到了四角,阿麻“发”了,腰包涨鼓鼓。有人骂他“黑良心,赚昧心钱”。但他默默地忍受了。
⑤风里来,雨里去,阿麻摆渡六年。操劳过度,脸色蜡黄,日渐消瘦。人们担心,他总有一天会栽倒在小河里。
⑥后来,小河上砌起了一座石拱桥,小巧玲珑,像一把小金锁,锁住了放荡不羁的小河。从此,小镇的人们过河如履平地,都说修桥人泽被后世。
⑦小桥落成的前两天,阿麻死了,医生说他患的是癌症。
⑧小桥落成那天,正逢小镇赶集,人山人海,好不热闹。桥上没有彩灯,没有横幅,没有红绸。一挂两千响,响过之后,镇长讲话了:“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小桥落成典礼暨阿麻同志追悼会。阿麻同志摆渡六年,劳动所得全部捐献,修了这座石拱桥。他在病重住院期间,仍念念不忘小桥,念念不忘小镇的人们。”镇长的眼圈红了,嘱秘书拿出骨灰盒,打开,说:“这座石拱桥,就是阿麻的纪念碑。”他顿了顿,人群中有人哭泣。“根据阿麻遗嘱,将他的骨灰撒在小河里。”他抓起一把骨灰,撒向空中,随着骨灰抖落,人们的泪珠也纷纷抖落。
⑨不知是哪一个能工巧匠,雕了个阿麻的半身石像,嵌在桥头的石墩上,从此后,阿麻每天目送着孩子们上学,目送着过往的车马行人。
【1】儿时的“我”和孩子们为什么不喜欢阿麻?
【2】小镇上的大人们为什么也不喜欢阿麻?
【3】有人骂阿麻“黑良心,赚昧心钱”,阿麻为什么不为自己辩解,反而“默默地忍受了”?
【4】作者为了塑造阿麻这个人物,用了_______的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
【5】文章中的阿麻是一个既平凡又伟大的小人物,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阿麻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12、作文
“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是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的诗句。诗人告诉我们: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当越过坎坷,蓦然回首时,你往往会发现,那些过去了的都已成为人生宝贵的财富,成为你“亲切的怀恋”。
同学们,你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和感受吧?请写一篇文章与大家分享。请以“那段 的日子 ”为题作文。
要求: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内容原创,语言流畅,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550字。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