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华儿女风雨同舟、守望相助、执着前行,筑起了抗击疫情的巍峨长城。
B.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C.要坚决把减税降费政策落到企业,鲜为人知,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D.钟南山院士是人民心中当之无愧的抗疫英雄。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校对(xiào) 鲜为人知(xiǎn) 锲而不舍(qiè)
B.字帖(tiě) 深恶痛绝(wù) 忍俊不禁(jīn)
C.诘问(jié) 悲天悯人(mǐn) 忧心忡忡(chōng)
D.拖沓(tà) 姗姗来迟(shān) 目不窥园(kuì)
3、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主持人:“为了保持会场安静,请各位关闭手机,否则后果自负!”
B. 酒店经理:“大家要用心做好服务工作,让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C. 在接到母校百年校庆的邀请后,大家相约一起莅临母校参加庆典活动。
D. 小王一把拽住正准备闯红灯的老伯说:“你活得不耐烦了?真是为老不尊!”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占路市场”那嘈杂的声音严重干扰了附近的学校,应该立即取缔。
B.这部书研究视野宏大而详尽,成为现代生物学的奠基之作。
C.正是平凡的英雄把这个世界变得五彩斑斓,他们也被这个世界照得锋芒毕露。
D.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5、在“走近中华传统文化”主题活动中,小明和同学们观看了戏曲表演。下面是四位同学写的感受,修辞手法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昆曲细腻温婉,幽远高洁。精致的唱腔柔柔响起,恰若空谷幽兰,萦绕耳畔、心间。
B. 秦腔高昂激越、强烈急促。演员扯开嗓子大声吼,能把人的三魂七魄都摄了去。
C. 京剧演员在舞台上通过虚拟性的表演,可以把白天演绎为黑夜,也可以把几年的时间压缩为几分钟,也可以把几面旗子当作是千军万马。
D. 越剧唯美淡雅,极具灵秀之气,流传最广。她像是一位浓妆艳抹的美妇人,行走在大江南北。
6、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涉足(shè) 瞬息(shǔn) 延绵(mián)
B. 幽寂(jì) 悲伤(bēi) 伫立(chù)
C. 萋萋(qī) 诱人(yuò) 选择(xuǎn)
D. 忧郁(yù) 污染(rǎn) 清晨(chén)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炽热的岩浆刺目地闪亮着,翻滚着,随着飞船的下潜,在船尾飞快地合拢起来。
B. 只有当一个人不再对生活抱任何幻想的时候,真正的解脱才会不期而至。
C. 她在大屏幕上,还在那个封闭的控制舱中,穿着那件“太空服”,画面凝固着,是以前录下来的。
D. 虽然见面只是微微一点头,却满含浓浓情意;虽然我们说话不多,却彼此貌合神离。
8、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干②州官。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③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②干:求见。③沟恤:沟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尔辈不能究物理 (2)自谓可将十万
(3)竟不可得 (4)恒独步庭阶
【2】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惟此六字 惟手熟尔
B. 一老河兵闻之 何陋之有
C. 几为所擒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 古人岂欺我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3】翻译下列句子
(1)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2)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4】(乙)文中刘羽冲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从讲学家和刘羽冲失败的经历中,你明白了什么?
9、古诗文默写。
(1)荡胸生曾云,_________________。(《望岳》)
(2)_______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
(3)箫鼓追随春社近,_________________。(《游山西村》)
(4)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__。(《已亥杂诗》)
(5)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_______。(《逢入京使》)
(6)《登幽州台歌》中表现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有文字记载,我国在三千多年前就开始栽培茶树。商朝前,茶因珍贵而被当作祭品。商朝后,茶发展成为贡品。春秋时人们用茶树鲜叶做菜。西汉时茶已成为一种商品。进入唐代,饮茶渐成风气,并形成了中国的茶文化。因为茶有着生津止渴、清心提神、清热解毒的养生及药用价值,再加上中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国茶在世界得以广泛传播。
传播有多种方式:唐朝时,日本派使臣渡海前来学习中国文化,茶树种子和饮茶方法由此传到日本。公元1618年,明万历皇帝派出公使将茶作为外交礼品,馈赠给俄国沙皇。茶还作为重要的商品被输送到多个国家,公元十七世纪,航海业发达的一些欧洲国家,开始大量地从中国贩运茶叶至欧洲各国。
茶的传播时间图
【材料二】中国茶文化具有高雅的艺术性,其中的茶道艺术还蕴含着中华传统礼仪。唐代的《茶经》中创制了茶道二十四器,标志着唐人饮茶已开始注重品饮艺术。现代中国的茶道艺术更为典雅精致,包括赏茶、赏具、冲泡、奉茶、闻香、品茗等一整套程序。其中奉茶环节,首敬在座长者,充分体现了中国“尊老敬上”的传统。中国茶文化推动了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引进茶风俗、茶文化。
【材料三】“一带一路”是新时期我国政府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而茶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沿线各国通过各类茶事活动,以茶为媒,化解隔阂,进行贸易交流,促进共同发展。随着“一带一路”构想的推进,中国茶文化将发挥更大的价值。
【1】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
A.中国茶历史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经开始栽培茶树。
B.进入唐代以后,饮茶渐成风气,并形成了中国的茶文化。
C.中国茶传播广泛,其中中亚、西亚国家是通过海路传播的。
D.中国茶文化将在“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中发挥重要作用。
【2】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请你简要概括中国茶及茶文化的重要价值。
【3】阅读【材料一】,请分别简要说明中国茶传播到日本和荷兰的情况。
1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塞罕坝三代人的造林传奇
车社
①塞罕坝机械林场是位于河北省最北端的一处大型国有林场,55年来,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人”以改善生态、造福京津为己任,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下造出了世界面积最大的人工林,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创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
②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生态环境已严重恶化,成为人迹罕至的荒原。为遏制沙漠逼近北京、涵养京津地区水源,国家决定在河北北部建立大型机械林场。紧急集合起来的这支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队伍,在1962年的深秋,凿开了塞罕坝的第一个树坑,开启了三代人55年的造林传奇。
③上坝后,超出想象的困难一度冷却了第一代塞罕坝人的热情和激情。塞罕坝冬季漫长,年平均气温在零下1.3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43.3摄氏度,年均积雪7个月,年均无霜期仅64天,年均6级以上大风日数76天。一位老职工回忆说:“大雪被风一刮,屋内就是一层冰,即使抱着火炉子也不会有热的感觉。晚上睡觉要戴上皮帽子,早上起来,眉毛、帽子和被子上会落下一层霜,铺的毡子全冻在了炕上,想卷起来得用铁锹慢慢地铲。”缺少粮食,就吃黑莜面加野菜;缺少副食,多数时间只能吃咸菜,有时能吃上点儿盐水泡黄豆就是难得的美味了。塞罕坝偏远闭塞,道路不通,没有电,人们吃饭、睡觉、工作之外,没有任何娱乐活动,孤独和寂寞无时无刻不在挑战他们的心理极限。但最痛苦的,还是造林遇到的种种困难:由于缺乏在高寒、高海拔地区造林的经验,前两年造林成活率不到8%。
④“不是树的问题,而是外调树木不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问题!”关键时刻,林场首任党委书记带领全场干部职工,改进了传统的遮阴育苗法,在高寒地区首次取得全光育苗成功。1964年4月20日,又挑选了120名员工,调集了最精良的装备,挺进位于总场东北部10公里处的马蹄坑。早春的塞罕坝,白天气温在零下2摄氏度。每个人的雨衣外面都溅满了泥浆,冻成了冰甲,走起路来“咣咣”直响。他们大干3天,马蹄坑坡上全部栽上了落叶松。20天后,放叶率达96.6%。面对一片稚嫩的绿色。信心,开始在平均海拔1500米的高原上回暖。
⑤创业难,守业更难。1984年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毕业生刘海滢来到塞罕坝,成为基层林场的第二代技术员。住工棚、喝雪水、啃咸菜、吃冷饭,艰苦的环境中,老一代务林人的榜样力量是他坚持下来的最大动力。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防火瞭望员赵福洲、陈秀玲夫妇,每年都要在不通水电、没有人烟的望火楼待上好几个月,用的是煤油灯、蜡烛,吃的是咸菜、干馍。在每年近10个月的防火期里,他们每隔15分钟就要瞭望一次,一天要瞭望96次,一年要瞭望28000次……55年来,共有近20对夫妻守过望火楼。这55年间,上百万亩的塞罕坝没有发生过一起森林火灾。
⑥如今,1962年最早上坝的那一批学生多数已经逝去。他们去世时平均年龄只有52岁,但他们却变成了永恒的传奇。
(选自《北京晚报》,有删改)
【1】文章标题为“塞罕坝三代人的造林传奇”,为什么把塞罕坝造林称作“传奇”?
【2】第一代塞罕坝人经受并克服了哪些“超出想象的困难”?
【3】简要分析第⑤段画线句列举数据的表达效果。
【4】阅读全文,结合加点词,谈谈你对第⑥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他们去世时平均年龄只有52岁,但他们却变成了永恒的传奇。
【5】努力不仅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能力。请结合实例,写出你努力克服困难的过程和体验。
12、作文。
生活中,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遇到沟坎,畏惧不前;明知犯错,不敢正视;心中有疑,害怕问询;面对丑恶,选择沉默……其实,只要鼓起勇气,向前再迈一步,就可以突破自我,成为生活的强者。
请以《别怕,向前再迈一步》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②有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③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班级名和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