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下)德阳七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7题,共 35分)

1、可用“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进行评价的是__________句中的人物事迹。(填序号)

A.孟子的母亲一个人含辛茹苦抚育孟子,为了让孟子拥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她煞费苦心,几次搬家,最终使孟子成才。

B.革命老兵张富清,退役后藏起满身军功章,主动到偏远地区,为当地的发展与建设默默作出自己的贡献,一干就60年。

C.居里夫人淡泊名利,与丈夫在难以想象和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工作,冒着被辐射的危险,最终发现举世瞩目的元素“镭”。

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如“卿今当涂掌事”中“卿”指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余、予、吾”则代表“自己”。

B.铭是一种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发表议论,都是为了表现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

C.在汉语文化中,“教”这个字由孝、文组成,这是数千年前华夏文明中的教育观念:教化育人,是建立在人伦道德的基础之上。

D.此夜曲中闻折柳“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柳”又谐音“留”,折柳送别,暗中寄寓殷勤挽留的意愿。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我县创建国家级卫生县城已进入冲刺阶段,各单位要加强宣传与监督,要努力使它成为家喻户晓的事情。

B.小明学习非常刻苦,又爱思考,经常向数学老师请教问题,他真是一个不耻下问的好学生。

C.“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做作业时爱玩橡皮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动作,如果不引起注意,往往会影响孩子的发展。

D.3月31日下午,凉山州木里县发生了重大森林火灾,扑火队员在转场过程中,突遇风向转变,有30名血气方刚的扑火队员壮烈牺牲。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人的善微不足道,但千万个人的善可以改变世界。

B.凛冽寒风中,“阳光跑操”活动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人眼花缭乱

C.在百无聊赖中,他随手抓过一本书,科学也好,文学也好,心不在焉地往下看。

D.救火烈士的身影虽已远去,但那可歌可泣的壮举,永远闪耀着人性的光辉,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

A.萋   修 冲斗牛 B.友   笨   死不渝

C.钝   热 不下问 D.   合   朦朦

6、下列词语中,每组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A.小/        /驰

B.育/胸        /尽心血

C.开/荒        /

D.取/        /至死不

7、下列加点的短语中,与“生日礼物”结构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

今天阳光明媚,我们到街心公园游玩。这里芳草萋萋,鲜花绽放,空气清新。一名少女正在弹奏吉他,乐曲好听极了,吸引了众多游人驻足欣赏

A. 阳光明媚 B. 街心公园 C. 弹奏吉他 D. 好听极了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课外文言文阅读

高怀中,业鳝面于扬州小东门,日杀鳝数千。一婢悯之,每夜分,窃缸中鳝,从后窗抛入河,如是积年。一日面店被焚婢踉跄逃出为火所伤困卧河滨。夜深睡去,比醒而痛减,火疮尽愈。视之,有河中污泥,堆于疮处,而地有鳝行迹,始知向者所放生来救之也。按医书:河底泥,能涂汤火伤。高感其异,遂为罢业。及拆锅,下有洞穴,生鳝数石盘其中,尽举而纵之河。

(选自《虞初新志·卷十九》)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醒而痛减(等到) B. 始知者所放生来救之也(从前)

C. 拆锅(等到……时) D. 尽举而之河(与“横”相反)

2用三个“/”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一 日 面 店 被 焚 婢 踉 跄 逃 出 为 火 所 伤 困 卧 河 滨。

3什么事情让高怀中“感其异”?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9、诗人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远的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 10分)

10、防病毒口罩不能循环使用

①随着疫情持续发展,市场上N95(KN95)、医用外科口罩等防病毒口罩依旧紧俏,不少家庭中的口罩库存即将见底。于是,网络上开始流传一些重复利用口罩的“妙方”。但是贴着“一次性”标签的防病毒口罩真的能够走上“无限循环”之路吗?

②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56℃、30分钟”可有效灭活病毒,是否可通过“清蒸、水煮”的方式实现口罩再利用呢?

③不能。无论是N95还是医用外科口罩,它们实现“防病毒”的手段都是依靠“过滤层”吸附、阻隔病毒等微颗粒(气溶胶),而过滤层主要由聚丙烯熔喷超细纤维构成。

④根据设计要求,口罩要在实现较好阻隔效果的同时保证令人舒适的通气性,其中医用口罩的吸气阻力一般不能超过343.2帕斯卡(Pa),日常防护型口罩吸气阻力需小于135帕斯卡(Pa)。

⑤因此,口罩过滤材料往往要经过“驻极处理”,使其携带微量的电荷,从而在比较蓬松的情况下仍能有效吸附空气中的各种微粒。

⑥毫无疑问,无论是“清蒸”还是“水煮”,水的进入都会使过滤层中的电荷迅速消失,导致过滤效果大幅下降。同时,聚丙烯熔喷材料纤维非常细,直径仅有头发丝的十几分之一,平均只有两个微米左右,不耐高温,温度大于80℃时就会收缩变形,导致结构破坏,防护效果降低。

⑦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75%的乙醇能有效灭活病毒,能否将用过的口罩喷上酒精消毒,再晾干重复使用呢?

⑧不能。一方面,医用外科口罩和医用N95口罩外表面都经过“拒水处理”,酒精、水、血液、唾液等都很难渗入,目的是加强对医生的保护,防止在与患者的接触中出现液体喷射,造成交叉感染。因此,表面涂抹、喷上酒精很难起到对医用口罩内部的消毒作用。

⑨另一方面,酒精也会破坏口罩外层防水结构,原因是酒精的表面张力和水有很大不同,用酒精处理过的口罩材料对水(血液、唾液)的吸收会增强,这会加速口罩过滤层失效。

⑩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病毒对紫外线敏感,是否可以使用紫外灯、紫外消毒柜等对口罩消毒,实现再利用呢?

不能。聚丙烯熔喷材料是一种热塑性高分子材料,耐老化性差,对紫外线非常敏感。接受紫外线照射后,结构会被破坏,即氧化降解,使过滤性能大幅下降。

课题组曾经做过实验,如果对N95级别的口罩进行水蒸、水洗、紫外灯消毒,它的过滤效率将由95%快速降低到60%以下,和普通的纱布口罩、棉布口罩差不多。

那么究竟有没有方法实现口罩的消毒再利用呢?

对普通人来说,没有。口罩生产过程中采取的消毒方式是环氧乙烷气体消毒,普通家庭无法实现。况且口罩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吸收人体呼出的水蒸气,逐渐造成过滤层的电荷流失、吸附能力下降,即使进行消毒、晾干也无法恢复。再使用时,很难起到好的防护效果。在当前的疫情条件下,不应提倡对一次性防病毒口罩的消毒再利用。

虽然医用外科口罩和医用N95口罩都是“一次性”的,但从设计者的角度看,除非是去医院、大型超市等高危场所或接触疑似病人,普通人并不需要用一次防护口罩就扔掉,完全可以使用两三次,从而减少口罩资源的消耗。

【1】下列与原文内容相符合的一项是( )

A.利用“妙方”,贴着“一次性”标签的防病毒口罩可以“无限循环”使用。

B.医用外科口罩和医用N95口罩外表面都经过“拒水处理”,可以防止酒精、水、血液、唾液渗入。

C.N95级别的口罩进行水蒸、水洗、紫外灯消毒后,就和普通的纱布口罩、棉布口罩一样了。

D.网络流行关于防病毒口罩可以循环使用的说法包括:喷上酒精消毒,再晾干重复使用;对口罩使用紫外灯、紫外消毒柜消毒或者“清蒸、水煮”进行消毒,实现再利用。

【2】下面对文章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事理性说明文,说明内容是防病毒口罩不能循环使用,采用的是逻辑顺序。

B.文章通过解说消灭病毒的原理及口罩本身的结构,说明了口罩不能循环使用的原因。

C.第⑥段中加点词语“左右”一词去掉后,句子表达的意思没有变化。

D.第④段使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准确说明了医用口罩能保证令人舒适的通气性特点。

【3】近期,北京疫情反弹,防疫管控升级。在北京某大型商场上班的王阿姨,每天上班时都只佩戴轻薄的单层口罩,她认为,天气越来越热,这样既舒适,又能保证自身安全。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说说王阿姨这样做可行吗?

【链接材料】

正常的口罩有三层结构,最内的一层通常是白色的,它紧贴我们的鼻子和嘴巴,是一层柔软的结构,可以吸水,所以长时间佩戴后会看到它是潮湿的。最外面的一层往往是有颜色的,一般是浅蓝色的,是防水的,就像雨衣一样。所以对于一些喷射的飞沫或者液体,它可以有物理的阻挡作用。中间的一层是滤网,是口罩的核心部分,根据它的孔径大小差异,可定义为不同的型号,比如说,N95口罩,它能过滤掉95%以上的直径在0.3微米以上的小的颗粒物质,包括病毒和细菌。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无人捡拾的柴禾(蒋殊)

①一到秋天,一见落叶,柴禾就映现在脑子里。

②柴禾点燃,升起一团火焰,让人在温暖中无限欢喜。火焰之上,是满满一铁锅沸腾的小米粥,依次放入南瓜、红薯、豆角、面条,然后是盐,起锅前再烹些葱蒜。一锅和子饭,便洋溢在冬日的夜里。吱呀一声,将漆黑与寒冷关在门外。一家几代围在燃着柴禾的灶台边,就着明明灭灭的火焰,吃饭,闲话,间或孩子央大人说些故事。

③柴禾像小山,整齐地码在不住人的窑洞里,有些就堆靠在院中墙边。小山般的柴禾安放在眼前,踏实了整个冬天。

④秋叶落下,秋假来临。刚刚放学的孩子,进门扔下书包便三个一群,两个一伙,一人一只箩头撒丫跑进大大小小的树林里。一时间,满沟满岭撒满了孩子。他们不再俏皮,顾不得淘气,仔细拨开厚厚薄薄的枯叶,拨拉出一根根行走到生命极限的枯枝。秋日的假期,孩子们最累,要帮家里收秋,更要完成学校的任务——拣柴禾。学校会按年级给每个学生分配,谁五斤,谁十斤,一杆秤公平地不偏不倚。冬日的教室只有极少的煤,要保暖,就得自己动手,依赖一摞摞柴禾熬过漫长冬季。

⑤在拣柴禾的问题上,孩子们从不偷懒应对。在完成任务之前,连睡个懒觉也小心翼翼。大人们一掀被子,便打着哈欠乖乖坐起。箩头就等在门口。迅速扒几口饭,提起箩头,一边出门一边呼唤心仪的伙伴。而被唤的人,也在慌乱地做着出门的准备。一阵风过后,两只箩头,两个或搭肩或牵手的伙伴,便直奔村中树林而去。连续几天的不松懈,学校的柴禾像小山一样坚守在各自的教室外边,井水不犯河水。

⑥冬天里的每个家庭也需要柴禾。于是提起刚刚在学校倒空的箩头,再次跨过田野,跑向林间。没了硬性任务,孩子们有些松懈。累坏了的他们让自己舒展在落叶里,望着高高在上的树枝。一帮牺牲了玩耍时间的小孩子们,总是期待更多的树枝死去。急了便爬树,把要落不落的枝条折下来,悄悄压在箩头底。每一根枝条被不同的箩头,提回不同的院落迎接冬天,等待燃烧的时刻。

⑦多年后,在城市里偶尔会看到落地的枯枝,怦然心动,然而此时已不再需要华丽的火焰。无人拣拾的枯枝,如同被倒掉的黄灿灿的小米,是一场奢侈的浪费。没有去到一个院子,没有经历一场燃烧,枯枝便失了存在的意义。

⑧去年秋季,我回到故乡,回到小时候一到秋天就漫山遍野寻找枯枝的村庄,路过学校门外的一排枣树,横七竖八的枝丫落满地。村人说,漫山遍野拣柴禾的岁月,早已成了过去,现在人们都是用电、用煤气了。更重要的是,人少了。

⑨村庄,已经不再是曾经的村庄。那时候,每个门里都住满了人,每个炕上都挤满了大人孩子,每个院子都鸡鸣狗叫,人声喧闹。满村的人,满屋的嘴,要吃饭,要取暖,要度过漫长的冬季。每个或精致或粗陋的灶台上,都要热烈地燃起跃动的火焰。火焰逼去严寒,让人与人之间温情脉脉。有火焰的冬天,不再冰冷不再漫长,火焰会让人从头暖到脚,从前心暖到后背。因此,冬天的柴禾总是不够用,孩子们会在长长的秋季跑遍每一个有树的角落,拣回每一根脱落的枝丫。第一场雪来临时,孩子们跪在窗台边,脸挤脸贴在玻璃上,看雪一层层落在堆起的柴禾上。有时候,他们的母亲会跑进雪中,匆匆抱一捆柴禾进屋。带着雪的柴禾,在火里燃烧得更加欢快。

⑩如今,学校还在那里,只是没了念书的孩子。许多院落空空,或者只剩了老人。老人们的冬天,单是脱了玉米粒的棒芯也烧不完。曾经稀少的玉米棒芯,堆了半院,等待幻化成细细的炊烟。拣柴禾的年代,一去不复返。柴禾总是与炊烟相关联。柴禾少了,炊烟自然也细了,绵软了。做饭的时间到了,村庄才零零落落、慢慢悠悠地燃起几缕炊烟。老人们常常做一锅饭分几顿吃,因此他们的炊烟,往往是不等燃直,就又落下去。

(11)枯枝无人拣拾,寂寞成了镜头里的风景。柴禾,是不是比我们更想念从前?

(选自《光明日报》)

1请根据文中内容概括作者围绕“柴禾”写了哪些场景。

2联系全文,说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文章结尾说“柴禾,是不是比我们更想念从前”,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请你根据《无人捡拾的柴禾》中的相关内容,为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提两条切实可行的建议。

链接材料: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特别是大城市转移,导致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并逐渐从人口空心化演化整体空心化,一些农村经济社会陷入整体性衰落与凋敝,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农村更甚。

(选自《光明日报》)

五、作文(共1题,共 5分)

12、半命题作文 

题目:有________相伴滋味长

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力求写出真切体验与独特感受。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书写规范工整。③凡涉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