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面对强国强军的时代要求,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不断推进,下面军队徽章的出现,说明我国强军之路
A. 加强军队政治工作建设
B. 把中国人民解放军调整为五大军种
C. 成立五大战区
D. 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
2、下图人物是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他们身上所反映出的时代精神是( )
A.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B.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C.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D.坚持科学,崇尚民主
3、为悼念在战争或其他灾难中的死难者,许多国家都设立悼念活动日。2015年,我国将12月13日定为国家公祭日,是因为1937年的这一天
A.日军在南京开始大屠杀
B.日军占领卢沟桥
C.日军占领上海市
D.日军占领东三省
4、在朝鲜战场上,中朝两国军民并肩作战,与敌人展开了浴血奋战,上甘岭战役就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一场战役,下列史实与上甘岭战役不相符的是 ( )
A. 敌人先后投入六万多兵力进攻我军阵地
B. 邱少云在这场战斗中严守潜伏纪律,壮烈牺牲
C. 这场战役前后历史时四十多天
D. 战斗英雄黄继光就牺牲在上甘岭战役中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汽车工业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新中国制造的第一辆汽车诞生于( )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6、民族脊梁是支撑共和国大厦的根基和砥柱下列人物属于社会主义探索与建设时期的代表有:
①王进喜
②邓稼先
③杨利伟
④焦裕禄
A.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7、“文革十年,经济建设虽然遭到了巨大损失,但仍然取得了重大科技成就,有些还领先于世界水平。”对此,我们应持的正确观点是
A.“文革”促进了科技发展
B.“文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C.历史总是在跌宕起伏中发展
D.“文革”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8、“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者是(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刘少奇 D.邓小平
9、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对“一国两制”这一历史概念理解正确的是
A.一国两制的前提是一个独立的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B.一国两制的前提是一个统一的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C.两制就是两种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
D.两制就是两种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0、如图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某农村的宣传画。这些宣传画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反映了当时我国
A.农业生产髙速发展的情形 B.迫切改变经济落后的愿望
C.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表现 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已完成
11、如图所示,最有可能发生在什么时期
A.一五计划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三大改造时期
1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下列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是我国的一项基木政治制度 .
B.在所有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实行
C.实施的前提是国家的统一领导
D.体现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
13、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的举措是
A.建立经济特区 B.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开放沿海城市 D.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14、1950年10月1日美军越过北纬38°线,企图迅速占领整个朝鲜,并公然声称:“在历史上,鸭绿江并不是中朝两国截然划分的、不可途越的障碍。”同时,美国飞机多次侵入中国领空,轰炸丹东地区,战火即将烧到鸭绿江边。根据上述材料,说明我国抗美援朝是
A.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
B.挑战美国霸权的战争
C.以抗美之名控制朝鲜
D.以援朝之名扩充领土
15、习近平在某次会议上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次会议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
A.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B.科学发展观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邓小平理论
16、将下列事件前的序号与相关意义前的字母符号连接,正确的一组是
a.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b.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c.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A.①——a②——b③——c
B.①——a②——c③——b
C.①——c②——a③——b
D.①——b②——a③——c
17、《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上甘岭》、《谁是最可爱的人》等作品反映的是
A. 解放战争 B. 土地改革 C. 抗美援朝 D.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8、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是
A.珠海
B.汕头
C.深圳
D.厦门
19、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根据一些地区的历史和现状设立了特区。特区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济特区,一类是“特别行政区”。这两类特区的共同点是( )
A.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B.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都有较大的自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
20、邓小平同志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犯过“左”的或右的错误,“左”是主要的。其中,时间最长、影响最严重的“左”倾错误是
A.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大跃进”运动 D.“文化大革命”
21、根据下列内容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历史人物。
(1)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4)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22、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是_______
23、请将代表以下地区的字母填在如图的相应位置。
A、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B、中国扩大开放的窗口
C、1992年开放的沿江城市重庆
D、中国最南面的民族自治区
24、_____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25、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形式:国家对农业进行_______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_____,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2)步骤:农业合作化开始时实行______的原则,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广。它经历了由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
(3)结果:______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26、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_______,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歌瑶“鞠躬尽瘁好总理,万隆外交显智慧”反映的内容是周恩来在此次会议上的成就。主要是因为此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______”的方针,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27、______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______、珠海、______、______4个经济特区。
28、1952年底,_______ 的完成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农民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29、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始于安徽凤阳_____;到1983年____制逐步在全国推开。
30、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____类型的宪法。1992年初,邓小平的_____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人新阶段。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民英雄纪念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回答:
(1)“三年以来”指什么时期以来?
(2)“三十年以来”指什么事件以来?它标志着什么?
(3)“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指什么事件?标志着什么?从那时起,中国人民的内外敌人是谁?
(4)今天,我们青少年应当怎样纪念革命先烈?怎样继承革命事业?
32、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崇高理想,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此进行了艰辛探索与不懈努力。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全面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提与基础。1956年底哪项工作的顺利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为全面开始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正确导航。中共八大确定当时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在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探索过程中,我们有过失误与挫折。请举2例史实予以说明。
(3)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和接力探索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现代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伟人是谁?你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内涵?
33、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国建立的第一支海军是什么?
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圆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走过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奠基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开创时期,以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推进时期,如今进入了以习近平为代表的、全国人民努力奋斗共同创造、全面发展的新时代。
——钟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
材料二 邓小平理论用新思想、新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表现在:一是邓小平理论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二是邓小平理论构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三是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问题——社会主义本质问题。
——徐广春《邓小平理论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
材料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际,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深化认识,就突出地落脚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历史性课题上。
——袁绍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马克思主义观》
材料四 “中国梦”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之梦。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表讲话时,继续强调,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从而明确了“中国梦”的具体内涵。
——摘自《学理论•上》)2014年第01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2)据材料二,指出邓小平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提出于党的哪次代表大会?邓小平阐述的社会主义的本质的核心是什么?
(3)为解决材料三“重大历史性课题”的重要理论成果是什么?
(4)据材料四,概括指出“中国梦”的具体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