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选项属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容的是( )
①通过了《共同纲领》
②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③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
④采用公元纪年。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2、进行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是1978~1982年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拨乱反正的实质是
A.从组织上系统纠正“文革”错误
B.恢复老干部名誉
C.扭转混乱局面
D.在经济上尽力挽回“文革”损失
3、“文化大革命”中,国家主席的刘少奇被迫害致死,这突出表明文革期间( )
A. 党内出现了叛徒内奸 B. 国民经济发展缓慢
C. 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 D. 文化事业遭到严重摧残
4、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党的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5、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一五计划的完成 D.三大改造的完成
6、“七月南湖水涟涟,烟雨楼台雨如烟……云将收雾将散,湖面上升起引航的帆……”对 于歌词中蕴含的历史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七月南湖”召开的会议,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B.在“南湖”的“红船”上决定开启新民主主义革命
C.“云将收,雾将散”意为青年学生登上舞台,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D.“引航的帆”喻意为中共一大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7、在“一国两制”的构想中,最重要的原则是
A.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B.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D. 坚持区别对待的原则
8、历史学家费正清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第一种梦想变为现实的标志性事件是
A.开国大典
B.土地改革
C.三大改造
D.香港回归
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在农村占农户总数不到7%的地主、富农,占有总耕地的50%以上;而占全国农户57%以上的贫农、雇农,仅占有耕地总数的14%,他们终年劳作,仍不得温饱。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A. 土地改革的背景
B. 土地改革的内容
C. 土地改革的性质
D. 土地改革的影响
10、有诗赞道:“紫荆开后白莲开,喜事蹁跹接踵来。神州大地齐欢庆,‘一国两制’谱新篇。”诗中的“喜事”指的是( )
A.新中国的成立 B.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台湾顺利回归 D.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1、1951年1月,山东某农民领取了“土地房产所有证”,其法律依据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12、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记载:“从某种角度看,毛泽东和尼克松都有收获。中美双方结束了对骂状态,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苏联再也不可能窃喜于北京和华盛顿互相没有接触了……日本赶忙拥抱北京,并断绝了同台北的关系。”材料中提及的事件( )
A.阐发中美冲突 B.加快了中日建交步伐
C.解决了台湾问题 D.导致中苏关系的恶化
13、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78年到1984年间,农村庄稼和牲畜总产量增加了49%。上述现象得益于( )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大跃进”的开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14、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为保障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而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
A. 民族团结 B. 民族平等 C. 西部开发 D. 民族区域自治
15、我国“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民用工业企业中有50个部署在东北地区,32个部署在中部地区;国防工业企业中的大部分部署在了中西部地区。国家调整工业布局的主要目的在于
A. 充分利用原有工业基础
B. 推动经济均衡发展
C. 打破西方对华经济封锁
D. 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
16、为了促进文学艺术发展,中国共产党于1956年提出的“双百”方针是
A. 百花争艳,百家争鸣
B.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 百花齐放,百废待兴
D. 百花争艳,百废待兴
17、党的指导思想又称党的行动指南,在中共十九大上,哪一重要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
A.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18、下图来自于现行部编本历史八年级教材,依据图片知识和所学内容,说说“联产承包好”“好”在哪里
相关史事 农村改革以前,农村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吃大锅饭。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辛辛苦苦干一年活,到年终结算,收入不多,因此生产积极性不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形象地说:“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农民热烈拥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连年获得丰收。 |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国庆游行时的标语“联产承包好” |
①激发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
②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④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9、关于土地改革的完成,农民有深切体会,其中符合当时情景的是
A.农民甲说:“我们总算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B.农民乙说:“今年多收三五斗,还要向地主交租!”
C.农民丙说:“加入农业合作社就是好,集体力量办大事。”
D.农民丁说:“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收成比往年高很多!”
20、我国进行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据是( )
A. 《中国土地法》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同纲领》
2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________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以________为国旗。
22、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党的十三大制定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简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指以________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指坚持________,坚持________。
24、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概况:1971年10月,第________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________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25、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1)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明确提出要____台湾。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用____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2)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台基本方针。
(3)从1979年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奉命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的炮击。中央人民政府倡议海峡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____,欢迎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旅游、考察、经商等。海峡两岸局势逐步走向缓和。
(4)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____”政策,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____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5)随着海峡两岸交流日趋密切,1990年台湾成立了____,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6)1992年11月,两会就如何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达成“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共识后被称为“____”。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26、_______年,在北京召开中共八大。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27、(___________)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此,中国历史进入(____________)建设的新时期。
28、杂交水稻:
(1)概况: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 _______成功培育出_____,被称为“________”。
(2)影响:
①国内: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_________,作出了巨大贡献。
②国际: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对解决________问题也有重要贡献。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中国的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
29、“________”的成功,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________的方针,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
30、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________”;2017年,在中共十九大上,________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1、(1)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请你谈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请你说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具体内容。
32、谈一谈:对“大跃进”运动的看法
"大跃进"运动是指1958年至1960年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极"左"路线的运动,是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及其以后不断地错误批判1956年反冒进的基础上发动起来的,是"左"倾冒进的产物。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谈谈对“大跃进”运动的看法。
33、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的时间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从那时起,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新的壮阔史诗。请你根据史料,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思想解冻)
材料一: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积累下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粉碎“四人帮”以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然而,当时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即“两个凡是”的方针。这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
(命运抉择)
材料二:“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材料三:国外一位学者曾提出了“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的观点,饱经沧桑的中国在1978年再一次开始了决定命运的抉择,对于无数人来说,12月18日开始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意味着“时间又开始了”!
(1)材料一中“两个凡是”方针的实质是什么?针对于此,当时中国掀起了一场怎样的思想解放运动?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指出“战略转变”前后,党的工作中心分别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意味着‘时间又开始了’!”的理解。
(反思总结)
(4)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中国人民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