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由田汉、聂耳共同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祸深寇亟,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把她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是在
A.抗战时期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开国大典 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新中国成立时,“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一落后局面的改变开始于( )
A. “一五”计划时期 B. “大跃进”运动时期
C.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3、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晚清时期),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民国时期),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和“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既是“沉沦”的谷底时期,也是“上升”的起始时期,是“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期。这个时期之所以是“上升”的起始时期主要是由于
A.民国建立,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B.推翻清朝,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C.废除科举,动播了封建礼教正统地位
D.反帝浪潮,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4、建国前夕,毛泽东、周恩来联名邀请留居上海的宋庆龄“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给予指导。”此信邀请宋庆龄参加的会议应该是
A.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5、运用数据进行分析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下表反映了英、法、德、美四国实力的对比变化。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870—1913年英、法、德、美实力变化表
A.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B.殖民扩张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第三次科技革命
6、被誉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文化四坝”,除成都的华西坝外,重庆的“三坝”是
①沙坪坝 ②北碚夏坝 ③江津区白沙坝 ④渝中区菜园坝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7、1956﹣1966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下列哪一项全面反映了其历史阶段的特征
A.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B.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C.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
D.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失误
8、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党章(修正案)》,决定把习近平提出的_____写入党章,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科学发展观
C.邓小平理论
D.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9、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的建成投产,表明
A.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取得成效
B. 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完成
C. 提前完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任务
D. 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奠定
10、关于下面两图内在联系的论述,最准确的是( )
A.西藏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
B.西藏和平解放实现了国家统一
C.西藏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D.新中国的成立是西藏和平解放的主要前提
11、改革开放前,粮票、布票、油票等各种票证曾是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珍品,这些票证反映了
A.打击投机,平抑物价 B.经济落后,物质匮乏
C.计划生育,控制人口 D.票证稀少,利于收藏
12、美国将军克拉克说:“……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下列内容与这句话相关的史实是
A. 美国独立战争
B. 美国侵略朝鲜战争
C. 第一次世界大战
D. 美国南北战争
13、我国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以下正确的选项是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内地﹣﹣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C.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D.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内地
14、某班同学围绕“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个知识点的进行了学习,以下最适合作为该学习主题的是
A. 彻底实现国家独立
B. 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C. “三大改造”的完成
D.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5、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原因有
①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
②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③“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④“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④
16、中国在2014年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16年举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2017年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这反映了
①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
③中国积极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
④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7、某记者在一则报道中写到:“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这指的是
A.渡江战役的胜利
B.日本帝国主义投降
C.西藏的和平解放
D.海南岛的解放
18、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发展变幻,国际关系格局发生如何重大的变革,我们当今世界的主题是永远不会变的,它是
A. 和平与发展
B. 信任和固结
C. 经济全球化
D. 和平与战争
19、1978年,一篇文章指出,“四人帮”加在人们身上的精神枷锁还没有完全解脱,对于所谓“禁区”应该“敢于去触及,敢于去弄清是非”。该文章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了巨大的波澜。据此,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该文章主张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
B.该文章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C.该文章引发的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D.该文章引发的讨论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打下了思想基础
20、下列人物中属于党的好干部和“县委书记的榜样”的是( )
A.雷锋
B.焦裕禄
C.邓稼先
D.王进喜
21、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撤销“文革”中强加给_______的种种罪名,恢复其名誉,使最大冤案得到平反。
22、到___________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___________、手工业和___________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___________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___________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3、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经济恢复,物价稳定,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____________以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24、成就: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________
25、1964年,我国第一颗_______________爆炸成功;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_______________的试验,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
26、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展开: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 ____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27、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是国家主席_____遭受残酷迫害。
28、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影响: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________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29、读《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示意图》将相应代码填入答题卡图中。
A.宁波
B.福州
C.温州
30、_____________会议)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______________上来。
31、制度创新推动社会进步,技术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道路选择为社会发展指引方向。
(1)制度创新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举措。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有何重大意义?为了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请问“一国两制”提出的依据是什么?
(2)科技创新成为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右图人物的什么成就,解决了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道路向世人展示了完全不同于西方预判的发展路径,为人类文明探索发展道路提供了中国经验”,在此道路引领下,我国在对内经济体制改革中取得的重大成果是什么?
(4)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些伟大精神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其中抗美援朝精神有哪些内涵?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什么?
32、20世纪50——70年代,我国通过“一化三改”创造性的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历史转变,但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前进道路上,不仅出现过急躁冒进的错误,甚至还出现了全局性的长时间的社会动乱。二十多年的艰辛探索,为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一化三改”中三大改造是指哪三大改造?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我国开始进入什么阶段?
(2)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什么?这是我国第一部什么类型的法律。
(3)20世纪50年代,我国曾出现过哪两次急躁冒进的严重错误?
(4)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铁人”、解放军好战士、党的好干部等英雄模范,其中解放军好战士和党的好干部分别是指谁?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时有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材料二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第2年90%以上的的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材料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的广阔天地展开,农村创造了“包产到户”这一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材料四 2005年12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
(1)结合材料一、二、三的内容,说说这三个时期我国在农村分别实行什么变革?
(2)在材料二的变革中,我国的土地所有权发生怎样的转变?实行联产承包制之后,土地所有制是否再次发生变化?
(3)综合以上四则材料,可以看出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在解决三农问题中不断探索,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34、新中国成立前夕及建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民主与法制建设。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让我们回顾新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曲折历程。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制定的第一部宪法的性质什么?大会确定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3)民主与法制建设是不断巩固和完善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是在什么时期?请你举出这一时期破坏民主与法制的典型事件?
(4)健全的法律体系是一个国家健康发展的保障。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于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