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下)平顶山八年级质量检测历史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

A.内蒙古自治区

B.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广西壮族自治区

D.西藏自治区

2、中国古代有“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说法,今天使这种说法变为现实的是

A.自动化技术

B.航天技术

C.计算机网络技术

D.现代交通技术

3、19641016日,随着一朵蘑菇云在西部地区腾空而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为此付出毕生心血的科学家是(

A.邓稼先 B.詹天佑 C.袁隆平 D.李四光

4、1952年底,某广播站以“你幸福吗”为题征询广大农民的感受,他们普遍给予了肯定的答复。这一时期中国农民的幸福感主要来自于

A.分到了梦寐以求的土地 B.积极投身“大跃进”运动

C.参加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D.国家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他身上体现出来的铁人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工人。”“他”的典型事迹是

A.研制原子弹

B.参加石油会战

C.治理兰考灾害

D.培育杂交水稻

6、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但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于

A. “一五”完成

B.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C. 中共八大的召开

D. “文革”的结束

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观察下面时间轴,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思想基础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8、“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迁,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

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诗中的“一唱雄鸡天下白”是指(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 抗日战争的胜利

C. 土地改革的完成   D.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9、下图文章发表于1978年5月11日的《光明日报》,此文的发表(       

   

A.推动了当时人们思想的解放

B.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

C.标志着全面拨乱反正的开始

D.结束了十年“文化大革命”

10、科教兴国的基础工程是

A. 九年义务教育

B. 特殊教育

C. 高等教育

D. 传统文化教育

11、如图中的老版人民币中心画面反映的是“一五“计划中的哪一项成就

A.鞍山钢铁公司 B.武汉长江大桥

C.南京长江大桥 D.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12、时间不等人!历史不等人!时间属于奋进者!历史属于奋进者!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必须同时间赛跑、同历史并进。中华民族在近百年艰苦卓绝的伟大复兴历程中,关键是“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与富强。“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分别是指

A.中国共产党成立、抗战胜利 B.新中国诞生、十一届三中全会

C.抗战胜利、新中国诞生 D.中国共产党成立、新中国诞生

13、下列对联中反映改革开放之后情况的是

A.幸福不忘共产党

B.翻身不忘毛主席

C.食堂巧做千家饭

D.公社饱暖万人心

14、使祖国大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的事件是

A.西藏和平解放

B.抗美援朝

C.解放战争胜利

D.港澳回归

15、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准备。下列关于这次会议的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A. 确立了国歌、国旗、国徽

B. 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D. 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16、大锅饭是对分配方面存在平均主义现象的一种形象比喻。我国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被打破,主要得益于

A. “大跃进”运动

B. 以阶级斗争为纲

C. 包产到户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7、南宋时,有位商人来都城做生意,见到市场上商品琳琅满目,客商往来不绝,下列选项他最不可能有的经历是( )

A.上午携带纸币购买来自外国的商品

B.午餐吃的是稻米等粮食

C.下午边读唐诗、宋词边饮茶

D.晚上到东京夜市去看看

18、老师要求每学习完一个单元后,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互相推荐影视作品。学习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这一单元后,他们推荐的下列四部作品有错误的是

A. 《重庆谈判》 B. 《大决战》 C. 《渡江侦察记》 D. 《西安事变》

19、十九届中央二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修改宪法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我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士地改革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20、2017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施行。《国歌法》明确规定,在公共场合故意篡改国歌歌词、曲谱,以歪曲、贬损方式奏唱国歌,或者以其他方式侮辱国歌的,由公安机关处以警告或者十五日以下拘留等。确立《义勇军进行曲》为我国代国歌的重要会议是

A.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D.中共八大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______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______、珠海、____________4个经济特区。

22、1947年,根据党中央________的基本方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1951年,________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23、三个代表内容:是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__________

24、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台基本方针是“________”。

 

25、抵制抗争:________和许多干部坚持党和国家的日常工作,尽量减少文革造成的损失

26、1964年的某一天,《人民日报》以“看西北荒漠,万里人罕见。蘑菇云突起,举世皆惊!”为题报道了一则新闻。该新闻报道的内容是(   )

27、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1984年,邓小平正式提出用“一国两制”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_____________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____________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28、知识改变命运,科技创造未来。

(1)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主要是首次培育成功________

(2)“________”是抗疟疾的中药,它的发现和实现人工合成,是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关键。

(3)为了追赶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在1986年我国提出了________,成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研究的重点。

 

29、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是________;“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________

 

30、西藏和平解放:意义:祖国____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使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期。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2012年11月,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中国梦。什么是中国梦?

(2)要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什么道路?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谁来实现?

(3)为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其中,第一个100年的起点指的哪一历史事件?

(4)“他”既是新形式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又是实现中国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这里的“他”指的是什么?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我们应牢固树立什么理念?

(5)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是什么主要原因使中国在实现国家重大战略目标、主办国际盛会、应对突发事件、战胜重大自然灾害等方面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

(6)实现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应该作出哪些努力?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民英雄纪念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回答:

(1)“三年以来”指什么时期以来?

(2)“三十年以来”指什么事件以来?它标志着什么?

(3)“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指什么事件?标志着什么?从那时起,中国人民的内外敌人是谁?

(4)今天,我们青少年应当怎样纪念革命先烈?怎样继承革命事业?

3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依据国情创新制度。请回答: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确立的新中国的什么制度?

(2)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一切制度创新的源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哪一年在哪次会议颁布的?

(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实施这一制度的前提是什么?

(4)20世纪末,吞港、澳门回归祖国,得益于哪一制度的创新?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年起,中国实施这一经济发展计划,是想快速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同时,也是为了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因为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材料二: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所有制转变,这在世界上早就出现过,但采用这样一种和平过渡的方法,使全国工商界都兴高采烈来接受这种改变,则是史无前例的。

材料三:该政策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它的推行,纠正了人民公社化后长期存在高度集中的劳动方式和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的弊端,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1)材料一中的“经济发展计划”指的是什么?请写出该计划中在东北取得的成就两例。

(2)材料二中的“和平过渡的方法”指的是哪一政策?

(3)材料三中的“该政策”指的是什么?该政策首先是在哪个省开始实行的?

(4)三则材料给今天制定政策带来了什么借鉴?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