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下)台南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食不饱,力不足(吃不饱,力气不充足)

B. 才美不外见(才能和美好品质不被外人看见)

C.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D. 其真无马邪(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躁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B.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

C.如果是恶意的叼难和讥讽,就要选择恰当的方式,给予有力的回应。

D.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炭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炭的趋势。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名人做一点错事,写起来叫名人逸事,凡人呢,就是犯傻:名人qiáng)词夺理,叫作雄辩,凡人就是jiǎo)辩了。

B.如果大时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与sào)帚从地上扫过,páo)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C.我还顺着人们远眺的目光看见了玉龙雪山,晶莹夺目chù)立在蓝天下面。潭水映照雪山,真让人目xuán)神迷啊。

D.原来我们己亲眼目睹了被称为阿尔卑斯之王的勃朗峰。我们shí)阶而上,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高,耸入蓝天,最后仿佛独踞苍qióng)。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B. 遂与外人间隔

C.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 不足为外人道也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送魏万之京

李颀  唐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释)①魏万:又名颢。上元(唐高宗年号,674—676)初进士。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②关城:指潼关。③御苑:皇宫的庭苑。这里借指京城。④砧声:捣衣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诗作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

B. 首联作者先直抒胸臆,写魏万的离开,后写“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这种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巧妙。

C. “云山况是客中过”,照应第一句。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他乡游子,于此为甚。

D. “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暮春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E. 尾联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要抓紧时间成就一番事业。

2诗歌的颈联向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该联运用的艺术手法。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古诗文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土地平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3)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

(4)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悄怆幽邃。(柳宗元《小石潭记》)

(5)青青子佩,__________________。纵我不往,子宁不来?(《子衿》)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名著阅读。

“以演奏而论,我觉得大体很好,一气呵成,精神饱满,细腻的地方非常细腻,tone colour[音色]变化的确很多。我们听了都很高兴,很感动。好孩子,我真该夸奖你几句才好。回想一九五一年四月刚从昆明回沪的时期,你真是从低洼中到半山腰了。希望你从此注意整个的修养,将来一定能攀登峰顶。”

选文出自名著《_______________》,选文中的“你”是指_____________,“你”居住海外,作者只能通过 _____________ 的方式对其生活和艺术追求进行悉心指导,选文是作者对“你”在___________方面进行的评价和鼓励。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人类会爱上人工智能吗?

①在今天的科幻小说或影视剧里,人类和人工智能发生爱情或亲情关系已经不是什么新鲜桥段了,譬如《AI》《真实人类》《西部世界》……故事中的机器人或优雅美丽,或风度翩翩,实在比一般人可爱得多。即便现实中,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迷上虚拟人物,比如游戏的主角,甚至Siri之类的助理程序。如此一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忧虑:这么下去,人会不会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转移到机器上呢?如果人不再爱他人,只爱机器,又会如何呢?

②这种忧虑有其道理,不过许多人认为,爱是一种伟大而神圣的情感,人类之爱并不是天赐的,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它是为了保障种族的延续和进化才产生和发展的。

③动物进化到比较高的阶段,很难在胚胎阶段就发育完全,无法一出生就独立生活,因而需要一定的照料。所以在哺乳动物和鸟类中,母亲对子女一般都有强烈的爱。譬如袋鼠从小住在母亲的育儿袋里,有时候还需要父亲,如很多鸟类都是父母一起孵化和喂食幼鸟的。群居动物,因为必须作为共同体生存,爱的表现更加普遍和丰富,影响也更为深入。狼(狗)可以为首领奋不顾身地冲杀,猿猴会对伤心的同伴表示慰问,大象甚至会为死去的成员举行某种“葬礼”……没有这样一种相互之间的关爱,群体生活很难维持下去。

④人也是群居动物,人类社会的复杂程度是任何其他动物群体都无法比拟的,因此所需要的爱也就更多,类型更加丰富。人真正的爱是指向同伴的,是对他人安全和幸福的关切。当然也有例外,比如许多人很爱小动物。这种爱基本上还是来源于亲子之情——我们觉得很可爱的猫、狗以及大熊猫等“萌物”,都是因为与幼儿的情态相似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在这种情况下,人会把宠物当成孩子或同伴,仍然是当成某种“人”去爱。

⑤而说到机器,人类很难真心去爱它们。外观就是一个重大的障碍。美国心理学家哈利·哈罗在1930年做了一个关于恒河猴的实验。哈罗和助手设计了两只假的母猴:一只是用铁丝编成的,安有一个橡皮奶嘴,一只是仿真的布偶猴。他们发现小猴非常喜欢后者而疏远前者,即便前者有奶汁可以吃,小猴也会在吃完奶后回到后者的怀抱。所以笨重冰冷的金属机器人,诸如《星球大战》中的C-3PO和R2-D2,虽然因为故事情节的编排而显得很可爱,但人类恐怕很难把情感寄托在这种造型的机器人身上。

⑥不过,也有高度仿真的机器人。这种用生化材料制成、外貌拟人的机器人,今天还处于初级阶段,不过将来很可能出现拥有和人难以分辨的容貌、仪态甚至可以对答如流的机器人。如果这样的“人”问世,说不定我们会在一定程度上“爱”这样的造物,就像我们爱宠物一样。

⑦不过这种爱仍然有一些限制,比如说我们对于人的爱具有独一无二性和不可替代性——如果你爱你的父母、伴侣和子女,即便你知道有其他更好的对象,也不会选择去换掉他们。但假如有一个更高级的机器人问世,你会想要换掉原来的那个吗?恐怕大部分人会毫不犹豫地替换吧。

⑧另外一方面,机器人是出于商业目的制造出来的,它们的存在就是为了服务和取悦人类。人类爱上对自己好的他人,是因为人理解他人是和自己不同的个体,有独立的人格,这种“好”才弥足珍贵,但对于机器人忠心地服务于自己,我们会视为理所当然,因为感受不到它们的人格和独立性,也就很难有真正的爱。

⑨当然,假如像科幻小说或影视剧中那样,出现真正有自我意识和独立思想的机器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已拥有了人的灵魂,我们当然也就可能去真正爱他们了——不过那时候他们爱不爱我们,又是一个新的问题。

⑩爱是人类数百万年来进化出的高级情感,有了它人类才能发展到今天,但今天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新科技提出的问题,我们没有确定的答案,唯愿对人类的爱能给予我们找到答案的勇气。

(摘编自《南方周末》2019年1月)

1第⑧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本文⑤一⑦段是如何做到逻辑严密的?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答。

(新华网)2019年4月26日,中国科大先进科技研究院在合肥举办了创新成果展。此展会上,机器人“佳佳”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佳佳”除了美貌,还非常内秀。说话时会张嘴,还会点头、转动眼珠等,初步具备了人机对话理解,面部微表情,口型、躯体动作搭配,大范围动态环境自主定位导航和云服务等功能。

不仅如此,她还能对用户的面部表情进行识别,“看清”你的喜怒哀乐,从而做出相应反馈。在同意对方观点时,“佳佳”会点头示意;较远距离与她说话时,她还会主动来到你的身边。

随着高仿真机器人的不断升级,有人认为人类有可能会爱上像“佳佳”这样的机器人。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上述材料,简述理由。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任选一题作文。

(1)题目:___________里的故事

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两只饥饿的狼,发现了一片肥美的草原,一狼大喜。

“这草我们又不能吃,你高兴什么呢?”另一狼不解地问。

“但羊爱吃呀!”这只高兴的狼迅速离开,去通知远处的羊了。

机会,就像隐藏在“草”背后的“羊”,一些人只看得见眼前的“草”,却看不见“草”背后的“羊”。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