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下)文山州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文带序号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

②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③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④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⑤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A.②③①⑤④ B.①③②④⑤ C.④①③②⑤ D.④⑤③①②

2、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   )

A. 自新丰城往西北,出殇阳关,便是一望无际的荒原,鹰翔千里,草长莺飞,举目皆是颓败的景象。

B. 当音乐声戛然而止的时候,音乐大厅出奇的寂静,接着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C. 一些老艺术家几十年如一日,银幕上下名副其实,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即使生活有困难,也不在金钱面前缴械投降。

D. 钱学森有一句名言“我姓钱,但是我不爱钱”,至今读起来’仍是震耳欲聋,令人感慨万千、肃然起敬!

3、下面对句子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文学翻译直面文本,有作品,有评论,也有资料,能为文学研究提供必要的材料,是文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②而反过来,文学研究又能深化文学翻译,传播文学翻译,让文学翻译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③文学翻译和文学研究,难以全然分离,它们常常相互并存,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融合。

④甚至可以说,翻译本身也是一种研究。

⑤因为翻译,就是最好的深入。

A.①②③④⑤

B.③①④⑤②

C.①②③⑤④

D.③①②④⑤

4、请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 “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这句话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演讲的气势。

B. “《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系列活动,体现了南山区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这个句子的标点使用有误。

C.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到从春秋的诗歌305篇,有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称“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民谣。

D. 《小石潭记》是宋代文学家柳宗元遭受贬谪后所写成的游记名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笔,写出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令他上下追寻。

B.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有一唱三叹、回环反复的美感,还有深化意境的作用。

C.“宛在”一词在诗中反复出现,形象地写出美好事物可望而不可即的朦胧缥缈之感。

D.诗歌每章开头以景起兴,利用蒹葭、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萧索凄迷的氛围。

2“白露为霜”到“白露未已”的变化在诗中有什么寓意?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古诗文默写

⑴ 关关雎鸠,_______________。窈窕淑女,________。(《诗经·关雎》)

⑵ 山光悦鸟性,_______________。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___________________,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___________________,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⑸青树翠蔓,______,参差披拂。(柳宗元《小石潭记》)

⑹白居易《卖炭翁》表现卖炭翁内心矛盾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老布尔什维克党人_______等的引领下走上了革命道路,并逐步成长为一名有钢铁般意志的战士。特别喜欢读《牛虻》《斯巴达克斯》等书的他先后____次战胜死神。在双目失明、全身瘫痪之后,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种种困难,成功创作了一部关于科托夫斯基的英勇骑兵师的中篇小说,书名是《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拾  荒

①深秋的凌晨,天气已经转凉,离天亮还有一个多小时,大街上冷冷清清的,昏黄的路灯把王婆婆孤单的身影拉得又细又长,她沿街仔细翻找着每一个垃圾箱,将凡是能卖钱的东西统统装进那用了多年的破旧编织袋。

②她有些吃力地拖着那个鼓鼓囊囊沉重的袋子,从垃圾桶旁直起佝偻的身躯,用一只手握成拳头用力地捶打着酸痛的腰。这时隐隐约约听到一阵断断续续、细小而无力的哭声,她循着声音,目光不由自主地瞄到了不远处路灯杆下的一个小纸箱,以及被几件旧衣物包裹着只露出一个头的婴儿,环顾四周,除了阴冷的风吹着地上的落叶到处乱跑,鬼影子都没有一个。她小心翼翼地抱起来,发现婴儿脸色青紫,气若游丝,柔弱得像一只筋疲力尽的流浪猫。

③王婆婆解开自己的衣襟,把婴儿贴身捂在怀里,一股透心的凉从皮肤瞬间直达五脏六膀,她不禁打了一个寒战,内心涌起一丝悲凉。

④全家人的生活被这个从天而降的弃婴彻底打乱了,本来就过得十分拮据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不到一周,儿媳就给她下最后通牒:“这日子没法过了,要么你把婴儿扔了,要么我走,人家亲生父母都不愿养,你操哪门子心,说不定孩子有什么绝症。”

⑤“好歹也是一条命啊!”王婆婆叹息着,但面对争吵,最后还是不得不妥协,带着弃婴寄居到一个拾荒老乡那儿。”

⑥好景不长,真应了儿媳的那句话,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得赶紧做手术。王婆婆摸了摸缝在贴身衣兜里的两千块钱,这可是她这些年来起早贪黑拾荒换来的棺材钱啊!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⑦倾其所有,只够三天。第四天,医院通知续费,说手术费还差得多。王婆婆打电话给儿子,可还没说完,儿子就不耐烦地说:“我看你是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

⑧王婆婆抱着婴儿独自一人精神恍惚地坐在医院悠长的走廊上,不禁老泪纵横。一束阳光从窗户里斜射进来,像舞台上的追光灯,正好打在她蓬乱、花白的头发上。这一场景,引起了一个年轻人的注意,他悄悄举起相机,迎着走廊的侧逆光,按下了快门。

⑨第二天,当地晚报发出了一条《七旬拾荒老人拾弃婴,身患疾病盼救助》的新闻报道,随后,电台记者来了,电视台也扛着摄像机来了,越来越多的陌生人来了……,铺天盖地的爱心向老人和这个弃婴涌来,短短一周,30多万元的爱心捐款就送到了王婆婆的手上。

⑩然而,这浓浓的爱心并没有挽留住孩子幼小的生命。一个月后,在付出10多万元的医疗费之后,孩子还是走了。

在王婆婆心痛欲绝的时候,儿子儿媳来医院找到她,态度诚恳地向她承认错误,还把她接回了家,破天荒地做了一大桌丰盛的菜肴,并不停地往她碗里夹菜,饭后,儿媳向她诉起苦来:“妈,你看孩子们渐渐大了,长期租房也不是个事儿,听说下月房租又要涨了,我看不如我们直接买一套60平方米的房子吧,首付也就10多万元,你那儿不是还剩……”

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

一年后,老家大山深处的那所乡村小学新教学楼落成,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从四面漏风的危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室。王婆婆依然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拖着一个破旧的编织袋,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

1参照下面的表述,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

凌晨拾荒,捡养弃婴→①_____________→为救弃婴,倾其所有→无助之中,八方相助→子辈相求,决然离去→②_____________

2小说第②段中写到“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请你描写此刻王婆婆的心理活动。

3小说②③段王婆婆捡弃婴的情节,时间很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段仅用“一年后”三个字一笔带过这一年发生的事情。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4小说最后一句写到王婆婆“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结合小说具体分析,文中的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了哪些不应该丢弃的东西。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以“记忆深处”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选取印象深刻的具体事物,有真情实感;

(2)可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4)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