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下)新乡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崔氏二小生

B.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C. 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 其两膝相

2、对下面课文内分析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以时间为线索结构全文的。

B. 大雁一但起程就不在回去说明大雁对时间判断得非常准确,从无失误。

C. 第三自然段介绍的是11月份大雁的行动,作用是与三月时大雁的活动形成对比,突出三月大雁的自由;结构上属于插入语段。

D. 作者和他的学生发现大雁单只的是丧失亲人的幸存者,他们为这一发现而自豪。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错的一项是(  )

A.水()   子(méi) 霓羽衣(cháng

B.jìng)  裂(jūn词夺理(qiǎng

C.默(jiān)  绊()   然而止(jiá

D.mǐn绕(yíng)  怒不可è

4、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拼音正确的一项是( )

可爱的少年,莫再徘,攀登书山,那朵朵理想的白云才不致虚无缈;亲爱的少年,莫再犹豫,泛舟学海,那座座梦想的仙岛定不会烟涛微茫。未来近在尺,晨光微下,迈步向前吧。

A.huái piǎo chǐ xī B.huí piāo chǐ xǐ

C.huái piāo zhǐ xī D.huí piǎo zhǐ xǐ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诗歌鉴赏

淮上与友人别

(唐·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诗歌前两句在音韵上有什么特点?

2请你按照题材进行分门别类辑古诗,这首诗应归辑为什么类别?你还可以另外再选几首归入这一类别吗?(至少写两首此类题材的诗名)

3如果举行诗歌朗诵,你想给这首诗选择什么背景乐?并请说出你的理由。

曲目供选项:①《夕阳箫鼓》,曲风委婉质朴,旋律优美流畅。

②《十面埋伏》,曲风凄冷悲壮,旋律激昂慷慨。

③《折杨柳》,曲风凄清怨慕,旋律深情悠扬。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理解性默写。

(1)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_________________”营造了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2)陆游《卜算子·咏梅》中写梅花遭遇了摧折也依旧坚持自己操守和品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表现梅花高洁傲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_______________

(4)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学过的《大道之行也》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之相近。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名著阅读

“孩子,你太幸福了,天待你太厚了。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总算我的教育没有白费,你二十年的折磨没有白受!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

选文出自《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苦心孤谐教子篇”,傅雷教育儿子胜不骄、败不馁,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誉荣辱感。做一个“________、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一组材料,回答后面小题。

“自然缺失症”离你有多远?

【“自然缺失症”正蔓延】

①“自然缺失症”这一概念,由美国记者兼儿童权益倡导者理查德·洛夫在《林间最后的小孩》一书中提出。自然缺失症不是一种需要医生诊断或需要服药治疗的病症,而是当今社会的一种危险的现象,即儿童在大自然中度过的时间越来越少,从而导致了一系列行为和心理上的问题。

②《城市中的孩子与自然亲密度调研报告》显示,在我国每周户外活动时间少于3小时的孩子则达到48.5%。

③“宅”这种生活方式正在儿童中蔓延。一方面,一些父母把孩子圈在狭小范围内,以保证安全和卫生。另一方面,父母正试图让孩子更早地接受教育。城市里的孩子往往见多识广、能说会道。但由于被割裂了与自然的联系,会失去感知能力。这种情况下,他们感受不到花鸟鱼虫的细节之美,体会不到新发现的快乐,可能无法静下心来观察某个事物,之后就会表现出缺乏注意力等问题。

④电视、电脑、手机的普及,更是给了孩子更多留在室内的“理由”。2012年,厦门学生张欣窈研究的课题《“自然缺失症”现象调查与对策研究》,获得第2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课题研究调查中问到:“有一项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你到哪里完成这项作业?”对此,88%的同学回答“上网找”。眼下,孩子们能够轻而易举地获得知识,看似变得“聪明”,但这只是一些“成品知识”。当孩子们习惯接受“成品”时,他们的创造力就遭到了极大削弱。

⑤缺乏在自然中的学习、探索和体验,不仅可能带来孩子的智力、体质上的缺陷,还可能让孩子变得孤独、焦躁,对自然缺乏尊重。

⑥据《新闻晚报》报道,不少人开始呼吁社会各界关注“自然缺失症”这一现象。一些环保、教育专业人士和家长集体发出倡议:家庭和学校共同保证每个孩子每天能有1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时间;家长不要因为省事,把孩子过度暴露在电子产品前,接触电子产品平均每天不宜超过1小时;节假日,请家长尽可能带孩子去公园和自然地域游览体验……

⑦绿洲生态保护交流中心还建议学校开设户外课程,在自然环境中进行教学。教育学者陈建翔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虽对这种教育方式表示赞赏,但他却把解决问题的矛头指向了家长。他指出:“每一个孩子都是大自然的产物,具有极大的潜能。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天性,重视大自然的力量。在学习抽象知识之前,首先要让孩子的潜力和天性,在自然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显现。”

【健康知识勤调查】

影响家长忽视孩子走进自然、参加锻炼的因素分析。

表1 家长对健康知识了解程度调查统计表

项目

非常了解

很了解

一般

不了解

没必要了解

总人数

人数

12

23

93

23

15

166

百分比

7.23%

13.86%

56.02%

13.86%

9.03%

表2 家长对健康三维观的认识程度调查统计表

项目

人数

百分比

心理健康

12

7.23%

生理健康

92

55.42%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9

5.42%

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

18

10.84%

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10

6.02%

生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17

10.24%

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8

4.82%

【典型个案试剖析】

申甲是一名8岁的女孩,父亲是在长沙工作的一名会计师,一年前,申甲被父亲从邵阳农村的老家接到了长沙。为让女儿习惯城市生活,父亲给申甲报了培训班,其余时间就是在家看电视,户外活动很少。慢慢地,女儿的变化让父亲申先生不知所措,“以前女儿很乖,到了城里后,慢慢地没以前听话了,她看电视的时候跟她说话,得说两遍她才会给你反应,甚至还不耐烦冲我发脾气。”申先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他决定带女儿去长沙最好的医院看看。

【1】【“自然缺失症”正蔓延】专栏,从哪些方面对“自然缺失症”进行了说明?

【2】教育学者陈建翔为什么把解决问题的矛头指向了家长?请结合【健康知识勤调查】中的两个统计表中的数据说说其中的原因。

【3】请你根据阅读选文后获得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

【典型个案试剖析】中的申先生带女儿去医院后,

(1)申先生的烦恼能解决吗?为什么?

(2)如果不能解决烦恼,那么申先生又该怎么办呢?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材料,选择你感悟最深的一点,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小明在和同学上街时,看到路旁有个乞丐在乞讨,便随手从兜里掏出一元钱放到乞丐面前的纸盒里。后来,同学对他说:“我妈妈说现在有的人装乞丐骗钱,下回……”小明说:“我总不能因为有的人行骗就放弃我的善良吧!”

作文要求:(1)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真情实感。(2)文体不限。(3)不少于500字。(4)文中出现的地名、校名、人名,请用“××”代替。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