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项中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江都籍青年歌唱家汤非进入扬中树人校园的消息成为热搜头条。
解说: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汤非成为头条”。
B.羊、上、集、请。
解说:这四个字的造字法各不相同。
C.江南美景 目标远大 牢记使命 继续努力
解说:这四个短语的结构各不相同。
D.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将推出七期特别节目,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增加他们自救自护的法律意识和能力。
解说:这句话没有语病。
2、下列文学常识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社戏》写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作品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善良淳朴、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
B. 《回延安》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现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C. 在《沙乡年鉴》中,利奥波德分12个月,记录了他那贫瘠荒凉的沙乡农场一年四季的物候风景、生活趣事和各种生物的生存状况,表达了对自然的尊重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全新思考。
D. 《诗经》,先秦时叫做《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与《尚书》《礼记》《论语》《春秋》并称“五经”。
3、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都可以相互听到。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或许能吃完一石粮食。
D.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4、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挣脱(zhèng) 纠葛(gé) 连翘(qiáo) 风雪载途(zài)
B.蓦然(mù) 晦暗(huì) 欺侮(wǔ) 戛然而止(jiá)
C.幽悄(qiǎo) 褶皱(zhě) 两栖(xī) 垂珠联珑(óng)
D.狩猎(shòu) 沼泽(zhāo) 缄默(jiān) 海枯石烂(làn)
5、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各题
(甲)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乙)四块玉·别情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1】“凭阑”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甲)(乙)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两首诗都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借指远去的朋友。
B.主人公和朋友送别时都置身于秀美的环境中。
C.两首诗收束时的写法都饱含深情、富有回味。
D.两首诗抒发的感情都十分真挚、直白、外显。
6、古诗默写
(1)谁家玉笛暗飞声, 。 ,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诗《春夜洛城闻笛》)
(2)《木兰诗》中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激烈悲壮的句子是: , 。
(3) ,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诗《逢入京使》)
(4)默写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 。 , 。
7、作为一部闪烁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___________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塑造了________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在_______启发和教育下,逐步走上了革命道路。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黑洞”照片让我们看见了什么
余建斌
①(甲)在遥远的宇宙深处,一个很小的区域内存在着一个质量为太阳65亿倍的天体,它具有的超强引力使得光也无法逃脱其“手心”。在距离这个天体5500万光年的一颗行星上,人类用巨大的望远镜接收到长途跋涉而来的天文信号,从而勾勒出这个被称为黑洞的天体模样。
②“我们捕获到了黑洞的首张照片”,北京时间4月10日21时,“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在全球多地同时召开发布会,天文学家们欣喜地公布了人类首张黑洞照片——这个被直接“看”到的黑洞,位于室女座星系团超巨椭圆星系M87的中心,它的确像一片阴影,被一个明亮程度不一的光环所环绕。在科学家眼中,模糊而简单的暗影十分迷人,它是最接近黑洞本身的图像,透露着黑洞的许多本质。
③“成为有史以来第一批‘看见’黑洞的人类,真幸运!”继人类在2015年通过引力波探测“听到”了两个黑洞的“合体”之后,首张照片成为黑洞存在的直接“视觉”证据。就像一位研究黑洞20多年的科学家所评论的,这张看起来有点模糊的照片意义非凡,它再次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对黑洞的预言是对的,并将进一步帮助科学家解答星系演化等一系列宇宙本质问题。(乙)
④首张黑洞照片,是对人类好奇心和探索欲的褒奖和回馈。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不断催生着人类的探索事业。从100多年前黑洞预测的提出到50年前“黑洞”一词的流传,从100年前两支科学探险队前往非洲海岸和巴西,通过1919年的日食观测光是否会因太阳引力而弯曲,到如今“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派遣团队前往世界上最高和最偏僻的射电观测台站,去再一次检验对引力的理解,对黑洞的寻找是一场跨越百年的好奇心之旅。将照片“洗”出来,让所有人都看见黑洞,不仅能让人们欣赏到自然之美,打开对宇宙的新视角,同时也将进一步拨动探索的心弦、激起好奇心的涟漪,形成穿越时空的力量。
⑤来自遥远宇宙的信号像雷声中的蝉鸣,仅有好奇心还不足以分辨,还需要科学的智慧和执着的努力。这次观测是个难以想象的大科学计划:全球超过200名科学家参加,包括中国参与的全球13个合作机构支持,智慧地利用分布于火山、沙漠、南极点等全球8个高海拔地区的射电望远镜,组成一个口径如地球直径大小的虚拟望远镜,每年只有大约10天的短暂观测时间,需要无比精准的同步观测和超级计算机对海量观测数据的分析,以及长达两年的“冲洗”……人类历史上的首张黑洞照片,无疑是人们用智慧和汗水在探索蓝图上画下的完美图案。
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就像有人形容:当黑洞照片上的光被射出时,人类的先祖还与猿猴一样在树上游荡,还不知道群星是何等的美丽,当这些光线抵达这个蓝色星球时,它们依然还是它们,而我们已经张开了探索的眼睛。看似渺小的人类,用探索之心总可以发现新的世界、做出伟大的壮举。(丙)只要像打造地球望远镜一样汇聚人类共同的力量,那些关于宇宙奥秘的新窗口将一扇接一扇地被打开。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4月15日,有删改)
【1】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中,科学家认为暗影“迷人”是因为作为最接近黑洞本身的图像,模糊看不清更给人以无限遐想和想象。
B.第③段中认为“幸运”的原因是人类第一次看到了通过望远镜和引力波探测合成的黑洞照片。
C.第④段举了预测黑洞、观察日食、“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等多个事例,是为了体现科学理论研究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D.第⑥段首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意思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间,渺小得如海中的一颗谷粒,用于此更凸显了人类的渺小。
【2】下面这句话应该放在(甲)(乙)(丙)中的哪一处。请简述理由。
“科学是永无止境的,它是一个永恒之谜”,爱因斯坦的这句话将继续伴随未来更多的科学探索。
【3】阅读文章,人类是凭借什么发现首张黑洞照片的?(写出两点即可)
9、请以“成长路上,一直有 ”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诗歌除外,文体不限;(3)书写规范,不得抄袭;(4)真实的校名人名等请用字母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