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下)淮安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英语口语考试前,老师亲切地走过来对我说:“加油!你一定行!”(把“亲切地”移到“走过来”后面)

B.每天背诵默写、做题纠错、复习测验,虽然枯燥,因为看到自己逐渐进步,老师欣慰地笑了。(把“因为”改为“但是”)

C.《乖,摸摸头》这本书是我新买的,我很喜欢很精彩。(把“很精彩”删掉)

D.下半夜,突然雷声隆隆,接着电光闪闪。(把“雷声隆隆”和“电光闪闪”互换)

2、对下面的病句,修改不当的一项是(   )

A. 近日,在北京王府并步行街展出了由中国文联、中国摄影家协会共同主办的“文明生态·美丽中国”摄影比赛。(句子成分残缺,在“比赛”后面加“的获奖作品”。)

B. 好的经验会带来好的效果,但在落实过程中,必须加强管理和引导,防止不被用歪了。(否定不当,去掉“不”)

C. 全场的目光和掌声都集中到竖立在主席台前的旗杆上。(语序不当,将“竖立”放在“主席台前”后面。)

D. 据统计,地球上的森林每天大约有2000万公顷左右被砍伐或者毁灭。(“大约”与“左右”语义重复,应删掉其中一个。)

3、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姑苏城与金鸡湖,是苏州的双面绣:一面是古老的斑斓,一面是现代的辉煌!

B. 钱理群的新书名为《鲁迅作品细读》,这本书对鲁迅的33篇作品“小说、散文、散文诗和杂文”进行了文本细读。

C. 2017年11月22日上午,解放军轰6、运8、图154、伊尔78、苏30等各型机多架,从巴士海峡飞往西太平洋,从事远海长航训练。

D.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

4、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辐射   照例   怠慢   人情事故 B.撺掇 羁拌 次第   天衣无缝

C.陨石   斡旋   致密   销声匿迹 D.争讼 严竣 枯燥   衰草连天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两首古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送友人(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下列对两首古代诗歌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萋萋”和“萧萧”都和“草木”有关。“萋萋”是形容词在诗中表示“芦苇”的茂盛;“萧萧”是拟声词形容风吹草木所发出的声音,在诗中形容的是马嘶叫声。

B.“班”是会意字,古字形像以刀分玉,意为将玉一分为二,引申为“分离”。“班马”指离群的马,诗中借马的嘶鸣不忍离别来衬托人的惜别之情。

C.“白露为霜”到“白露为晞”再到“白露未已”的变化暗示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

D.两首诗都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离别的气氛。《蒹葭》借助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萧索凄迷的氛围;《送友人》借落日依恋大地表现与友人的难舍难分。

【2】“浮云”是古诗词中重要的文化意象,比如(示例)“浮云游子意”中“浮云”中“浮” 有飘浮、飘动之意,这里象征游子行踪不定。“浮云”还有哪些文化意象呢?请选择“链接材料”中一句古诗词仿照示例的格式进行探究。

【链接材料】

①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②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③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④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课文原句填空。

(1)戍鼓断人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2)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3)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4)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5)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现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醉翁亭记》中描绘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阅读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用不着开群众大会了。这里谁也用不着鼓动。托卡列夫,你说的对,他们真是无价之宝。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这段话是谁说的?他为什么会说出这番话?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乌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⑦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⑧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⑨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⑩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1选文①②段说明的对象是( )

A.物候规律 B.气候变化 C.物候现象 D.四季景色变化

2本文所运用的说明顺序是( )

A.时间顺序 B.逻辑顺序 C.空间顺序 D.总分总

3物候现象的来临取决的因素是( )

A.纬度和经度。 B.高下和古今的差异。

C.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 D.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4判断划线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①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②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什么是物候。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成长是奇妙的旅程。软弱的可以变得坚强,自大的能够学会谦虚,自私的也会懂得感恩……就这样,一切都在不经意间发生着变化。在你成长的过程中,应该也发生过一些事情,让你认识到自己的另一面吧。

请以“原来,我也很 ”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并将题目书写在作文卷的第一行正中间位置;②立意自定,中心明确;③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④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⑤文中不得涉及任何个人信息(如个人姓名、所在学校或带有暗示性的信息);⑥用规范汉字书写,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