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或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
A. 恣睢(suī) 迄今 阴晦(huì) 触目伤怀
B. 澄清(chéng) 琐屑 譬如(pì) 俯首帖耳
C. 尘垢(gòu) 惨淡 混沌(hùn) 沁人心脾
D. 颓唐(tú) 交御 惆怅(chóu) 见利忘意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小说《社戏》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B.《回延安》以“信天游”的形式,写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表达了诗人无限兴奋和喜悦的心情。
C.《安塞腰鼓》大量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D.《灯笼》以散文的笔法,抒写了灯笼的制作方法和演变过程,从不同侧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便扶向路 寻向所志
B. 不足为外人道也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C. 潭中鱼可百许头 高可二黍许
D. 其两膝相比者 天涯若比邻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自从父母离婚以后,他每次回到家,总有一种茫然若失的感觉。
B. 他耗尽了一生的精力,终于完成了这部鸿篇巨制。
C. 这么好的天气去郊游,同学们可以在大自然中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
D. 小张在教室里文质彬彬,但一到了球场上,立刻就成了一员猛将。
5、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请你谈谈杜甫这首诗是如何“为时”“为事”而写的?
“为时”(为反映社会现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事”(为体现诗人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运用了哪种抒情方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6、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者、篇名。(8分)
①曲径通幽处,____________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②谁见幽人独往来,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_________________》)
③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④挥手自兹去,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送友人》)
⑤坐观垂钓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⑥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在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后,推己及人,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愿望。
7、填空
(1)《苏菲的世界》中的哲学以平易近人的面貌示人,时而是__________,时而是__________,时而是哲学大师们的小故事。
(2)__________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以书信的形式和中学生探讨了许多问题,如在《谈读书》中他认为尤其要紧的是__________;关于读书的方法他有两点建议:第一,__________,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彩和你自己的意见。
(3)《傅雷家书》主要讲的是__________。傅雷通过书信训练傅聪的,不仅是文笔,更是__________。傅雷认为,世界上最纯洁的快乐,莫过于欣赏__________。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紫禁城真的有9999.5间房吗?
①自古以来,我国民间传说紫禁城有9999.5间房。很多人认为,9999.5间房寓意帝王“九五至尊”的地位。那么除去文化因素,这种说法正确吗?回答是否定的。
②在古建筑领域中,4根立柱围成的空间称为“一间房”。紫禁城自明代初建以来,历经明代扩充,明末战火破坏,清代复建,新中国成立后修整等阶段。因此,在不同历史时期,紫禁城古建筑的数量并非一成不变的。如明永乐时期房屋总数约8300间,明末时房屋总数约20000间,清代时期房屋总数约10000间。
③紫禁城建筑群自1417年正式开工,仅用了3年便完工,且历经近600年仍完好。如此快速、优质的营建工程可反映我国古代大型宫殿建设在规划、组织和营建技术上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④材料储备的科学性。紫禁城营建的材料主要包括木材、石材、砖、瓦。光这些营建材料的备料就用了11年。为了保障施工进度与庞大的施工现场的整洁,在明代始建宫殿时,工部就采取场外加工的办法,这是现代建筑施工工厂化的雏形。据北京史志文献《日下旧闻考》记载,明初,工部曾在紫禁城周边设有神木厂、大木厂、台基厂、黑窑厂、琉璃厂和采石场。其中,神木厂和大木厂为储存木材的地方,台基厂为木构件加工的场地,黑窑厂为烧制青瓦的地方,琉璃厂为烧制琉璃构件的地方,采石场则为对采运的石头进行初步加工的场地。营建材料准备齐全,且围绕紫禁城码放,有利于工程快速、有序地开展。
⑤人员组织的科学性。明永乐时期,参与紫禁城营建的人员众多。《明史·食货志》对紫禁城营建活动这样描述:“明初,工役之繁,自营建两京宗庙、宫殿、阙门、王邸,采木、陶壁,工匠造作,以万万计。”这些工匠分为土作、石作、木作、瓦作、油饰作、彩画作、裱糊作、搭材作等工种,不同工种之间的有序衔接、巧妙搭配,是工程顺利进展的重要保障。除了10万名工匠,还有近百万名劳工参与营建紫禁城。他们灵活分布、互不干扰、有序施工,各个宫殿的营建同步进行,使得工程进展快速而又顺利。
⑥营建技术的科学性。紫禁城古建筑以木构件作为建筑的核心受力骨架。各个木构件之间通过榫卯连接,即两个相互连接的木构架,其中一个端部做成榫头形式,另一个构件端部做成相应的卯口形式,榫头插入卯口中,便形成连接整体。榫卯连接的安装方式不仅是我国古建筑区别于西方建筑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而且还意味着工匠只需在现场对木梁进行拼装即可,不仅安装速度快,而且施工质量好、抗震能力强,体现了科学性。紫禁城的古建筑历经600年的200多次地震,从未出现过宫殿建筑倒塌的情况。
⑦紫禁城古建筑营建技术的另一个重要科学表现,就是程式化的建筑安装方式。紫禁城的古建筑虽有上万间,但其屋顶形式无外乎硬山、悬山、歇山、屋顶、攒尖屋顶形式的一种。紫禁城的古建筑群就是这五种屋顶形式按大大小小的组合方式安装而成,犹如几个专用的模子制作,有大规模程式化生产的科技之感。
⑧虽然紫禁城有9999.5间房的说法不正确,但是可反映紫禁城古建筑数量众多。不仅如此,这些古建筑能够在3年内完成营建,从建筑施工的科学性角度而言,能够体现我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高超技艺。
(摘自2020年1月《科技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紫禁城自明代初建起,历经扩充、破坏、复建、修整等阶段,建筑数量并非一成不变。
B.第④段画线句中的“这”指的是为了保障施工进度与现场整洁,采取场外加工的办法。
C.第⑤段引用《明史·食货志》对紫禁城营建活动的描述,说明了参与营建的人员众多。
D.文章采用时间顺序说明紫禁城建筑群的营建工程在规划、组织和营建技术上的科学性。
【2】紫禁城古建筑营建技术的科学性体现在哪几方面?请概括。
【3】下列句中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紫禁城建筑群自1417年正式开工,仅用了3年便完工,且历经近600年仍完好。
9、请以“有一种力量,从未消失”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不少于600字;③书写工整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