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市实施垃圾分类以来,为了调动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某社区实行垃圾分类积分兑换奖品活动.随机抽取了若干户5月份的积分情况,并对抽取的样本进行了整理得到下列不完整的统计表:
积分x/分 | 频数 | 频率 |
0≤x<50 | 4 | 0.1 |
50≤x<100 | 8 | 0.2 |
100≤x<200 | 16 | b |
x≥200 | a | 0.3 |
根据以上信息可得( )
A.a=40,b=0.4 B.a=12,b=0.4 C.a=10,b=0.5 D.a=4,b=0.5
2、如果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则函数值
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3、下列图案中,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A. B.
C.
D.
4、在▱ABCD中,AD=8,AE平分∠BAD交BC于点E,DF平分∠ADC交BC于点F,且EF=2,则AB的长为( )
A.3
B.5
C.2或3
D.3或5
5、如图,在矩形中,
,
,点
同时从点
出发,分别沿
及
方向匀速运动,速度均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当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点也停止运动,连接
.设运动时间为
秒,
的长为
,则下列图象能大致反映
与
的函数关系的是( )
A.
B.
C.
D.
6、某次知识竞赛共有道题,每一题答对得
分,答错或不答扣
分,小亮得分要超过
分,他至少要答对多少道题?如果设小亮答对了
道题,根据题意列式得( )
A. B.
C. D.
7、甲、乙两车从城出发前往
城,在整个行程中,甲、乙两车离开
城的距离
与时刻
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结论:①
两城相距300千米;②乙车比甲车晚出发1小时,却早到1小时;③甲车的平均速度比乙车的平均速度每小时慢40千米;④当甲、乙两车相距20千米时,
7或8.其中正确的结论个数为(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8、下列四个图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
A.
B.
C.
D.
9、《周髀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学和数学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数学著作之一,它在数学上最大的成就是介绍了勾股定理.如图1是书中介绍的证明勾股定理的“赵爽弦图”,如图2是由“赵爽弦图”变化得到的, 它由八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接而成,记图中正方形ABCD、正方形EFGH、正方形MNPQ的面积分别为S1、S2、S3.若S1+S2+S3=60,则S2的值是( )
A.15
B.20
C.30
D.36
10、如图,小聪在作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时,他是这样操作的:分别以点A和点B为圆心,大于AB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点C,D,则直线CD即为所求.根据他的作图方法可知四边形ADBC一定是( )
A. 矩形 B. 菱形
C. 一般的四边形 D. 平行四边形
11、在平行四边形中,若
与
的度数之比为
,则
的度数为______.
12、已知菱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为AC=10,BD=16,那么菱形ABCD的面积是________.
13、如图,小靓用七巧板拼成一幅装饰图,放入长方形ABCD内,装饰图中的三角形顶点E,F分别在边AB,BC上,三角形①的边GD在边AD上,若图1正方形中MN=1,则CD=____.
14、分式当x __________时,分式的值为零.
15、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C分别在x轴、y轴上,四边形ABCO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点D为AB的中点,点P为OB上的一个动点,连接DP,AP,当点P满足DP+AP的值最小时,直线AP的解析式为_____.
16、如图,Rt△ABC中,∠ACB=90°,BD是∠ABC的角平分线, AC=8,,则D到AB的距离为________.
17、如图,在Rt△ABC中,∠ACB=90°,D是AB的中点,若BC=BD,则∠A=_____度.
18、已知,四边形ABCD中,AB∥CD,AB=8,DC=4,点M、N分别为边AB、DC的中点,点P从点D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从D→C方向运动,到达点C后停止运动,同时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的速度从B→A方向运动,到达点A后立即原路返回,点P到达点C后点Q同时停止运动,设点P、Q运动的时问为t秒,当以点M、N、P、Q为顶点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时,t的值为________。
19、在矩形中,点E在
上,
平分
,若
,
,则
__________.
20、若 mn 1, m n 2,则 m2n mn2的值是__________.
21、观察下列式子,,
,
,……
(1)用正整数n表示这个规律,并加以证明;
(2)设,解决下列问题:
①__ __.
②求证:.
22、解不等式组,并在数轴上表示其解集.
23、已知抛物线的顶点为(2,﹣1),且过(1,0)点.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在坐标系中画出此抛物线;
24、观察下列等式:
回答下列问题:
第1个:;
第2个:;
第3个:;
……
回答下列问题:
(1)仿照上列等式,写出第个等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你观察到的规律,化简:;
(3)计算:.
25、已知一次函数y=(2m+4)x+(3﹣n).
(1)当m、n是什么数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2)当m、n是什么数时,函数图象经过原点;
(3)若图象经过一、二、三象限,求m、n的取值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