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8,M在DC上,且DM=2,N是AC上一动点,则DN+MN的最小值为( )
A.6
B.8
C.12
D.10
2、下列整数中,与最接近的是
A.4
B.5
C.6
D.7
3、如图,DE是△ABC的中位线,F是DE的中点,BF的延长线交AC于点H,则HE:AH等于( )
A.1:1
B.1:2
C.2:1
D.3:2
4、下列各式从左到右是分解因式的是( )
A. a(x+y)=ax+ay
B. 10x2﹣5x=5x(2x﹣1)
C. 8m3n=2m3•4n
D. t2﹣16+3t=(t+4)(t﹣4)+3t
5、有 5 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 605人患流感,则第一轮后患流感的人数为( )
A.10 B.50 C.55 D.45
6、某校八年级同学到距学校8千米的某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一部分同学步行,另一部分同学骑自行车,沿相同路线前往.如图,,
分别表示步行和骑车的同学前往目的地所走的路程
(千米)与所用时间
(分钟)之间的函数图象.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 骑车的同学比步行的同学晚出发30分钟
B. 骑车的同学和步行的同学同时到达目的地
C. 步行的速度是7.5千米/小时
D. 骑车的同学从出发到追上步行的同学用了18分钟
7、若且
,则函数
的图象可能是( )
A.
B.
C.
D.
8、一次函数的图象过点
和点
,那么
、
的值为( )
A.,
B.
,
C.,
D.
,
9、下列标志中,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
A. B.
C.
D.
10、在中,
,
,
,且
,求证:
.在证明这个命题时,如果从已知条件出发,经过推理论证,得出结论是很困难的,于是人们想出了一种证明此类命题的方法.假设
,则由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以得到
,这与已知条件
产生矛盾,因此,假设
是错误的.所以
是正确的.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在他的著作《几何原本》里也曾使用这种方法进行证明,我们将这种证明方法称为( )
A.综合法 B.反证法 C.举反例法 D.数学归纳法
11、如图,直线与坐标轴相交于点
,将
沿直线
翻折到
的位置,当点
的坐标为
时,直线
的函数解析式是_________________.
12、定义:如果函数和
的图像关于
轴对称,那么我们就把函数
和
叫做互为“镜子”函数.请写出函数
的“镜子”函数:______.
13、如图,菱形ABCD的周长为16,∠ADC=120º,E是AB的中点,P是对角线AC上的一个动点,则PE+PB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_.
14、在比例尺为1:5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为30cm,则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__________千米.
15、某日天气预报说今天 最高气温为8℃,气温的极差为9℃,则该日最低气温为_____________℃.
16、如图1,边长为a的正方形发生形变后成为边长为a的菱形,如果这个菱形的一组对边之间的距离为h,我们把的值叫做这个菱形的“形变度”.例如,当形变后的菱形是如图2形状(被对角线BD分成2个等边三角形),则这个菱形的“形变度”为2:
.如图3,正方形由16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组成,形变后成为菱形,△AEF(A、E、F是格点)同时形变为△A′E′F′,若这个菱形的“形变度”k=
,则S△A′E′F′=__
17、如图,正方形 ABCD 边长为 ,O 为正方ABCD 的对角线的交点,正方形 A1B1C1O 绕点 O 旋转,则两个正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为_____.
18、如图所示,将矩形沿直线
折叠(点
在边
上) ,折叠后顶点
恰好落在边
上的点
处,若
,则
的长是_____________
19、反比例函数 ,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则m的值是___________。
20、如图是济南市8月2日的气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可知:在这一天中,气温T(℃)____(填“是”或“不是”)时间t(时)的函数.
21、化简:,然后在
范围内选择一个你喜欢的 数代入求值.
22、如图1,四边形ABCD中,∠BAD+∠BCD=180°,∠B=90°,连接AC,E在BC的延长线上,∠BAC=∠DAE.
(1)求证:∠E=∠ACD;
(2)如图2,当BE=AB时,连接DE,求证:CD=DE;
(3)如图3,在(2)的条件下,连接BD交AC于点F,交AE于点G,过点F作AC的垂线交AB于M,BC=6,AM=15,求线段DF的长.
23、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点E、B、D、F在同一直线上,且BE=DF.
求证:AE∥CF.
24、解方程:(1);(2)
.
25、某校欲招聘一名数学教师,学校对甲、乙、丙三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能力测试,各项测试成绩满分均为100分,根据结果择优录用.三位候选人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测试项目 |
|
|
|
测试成绩/分 |
|
|
|
甲 | 乙 | 丙 |
|
教学能力 | 85 | 73 | 73 |
科研能力 | 70 | 71 | 65 |
组织能力 | 64 | 72 | 84 |
(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谁将被录用,说明理由;
(2)根据实际需要,学校将教学、科研和组织三项能力测试得分按5∶3∶2的比例确定每人的成绩,谁将被录用,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