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次函数y=-2x+1的图象不经过的象限是( )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
2、如图所示,在中,P、Q分别是BC、AC上的点,作
,
,垂足分别是R、S.若
,
,下列结论:①
;②AP平分
;③
;④
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使式子有意义的x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4、如图,在Rt△ABC中,∠C=90°,∠A=30°,D是AC边的中点,DE⊥AC于点D,交AB于点E,若AB=16,则DE的长是( )
A.8
B.6
C.4
D.2
5、在函数中,自变量
的取值范围( )
A. B.
C.
D.
6、“提笔忘字”正成为一个令人忧心的文化现象,为了提高中学生的汉字听写能力,我市某中学组织50名学生参加“中国梦•汉字情”中小学规范汉字听写大赛,成绩如下
这些学生成绩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 )
A. 90分,94分 B. 93分,93分 C. 93分,94分 D. 94分,93分
7、不等式组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正确的是( )
A. B.
C. D.
8、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如图所示,那么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
B.
C.
D.关于x的方程的根是
9、下列图形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
A. 等边三角形 B. 菱形
C. 等腰直角三角形 D. 平行四边形
10、函数y=﹣x﹣3的图象不经过(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11、如图,四边形为菱形,四边形
为矩形,
,
,
三点的坐标为
,
,
,则点
的坐标为________.
12、小明五次测试成绩为:91、89、88、90、92,则五次测试成绩平均数为_____,方差为________.
13、若关于的分式方程
有增根,则
的值为__________.
14、为了了解某校学生的视力情况,随机抽取了该校50名学生进行调查.整理样本数据如表:
根据抽样调查结果,估计该校1200名初中学生视力不低于4.8的人数是_____.
15、一组数据3、5、x、6、7的平均数为5,则中位数为_____.
16、在矩形中,
与
相交于点
,
,那么
的度数为,__________.
17、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是___________.
18、为了比较+1与
的大小,可以构造如图所示的图形进行推算,其中∠C=90°,BC=4,D在BC上且BD=AC=1.通过计算可得
+1__
.(填“>”或“<”或“=”)
19、为迎接新年的到来,同学们做了许多拉花布置教室,准备召开新年晚会,小刚搬来一架长为13m的木梯,准备把拉花挂到高12m的墙上,则梯脚与墙角的距离应为_______.(人的高度忽略不计)
20、对于一次函数 y=kx+b,当 1≤x≤4 时,3≤y≤6,则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_____.
21、骑自行车旅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各种品牌的山地自行车相继投放市场,顺风车行经营的型车去年6月份销售总额为3.2万元,今年经过改造升级后
型车每辆销售价比去年增加400元,若今年6月份与去年6月份卖出的
型车数量相同,则今年6月份
型车销售总额将比去年6月份销售总额增加
.
,
两种型号车的进货和销售价格表:
|
|
|
进货价格(元 | 1100 | 1400 |
销售价格(元 | 今年的销售价格 | 2400 |
(1)求今年6月份型车每辆销售价多少元;
(2)该车行计划7月份新进一批型车和
型车共50辆,且
型车的进货数量不超过
型车数量的两倍,应如何进货才能使这批车获利最多?
22、已知函数,
与
成反比例,
与
成正比例,且当
时,
;当
时,
.求
与
的函数关系式.
23、某中学为调查本校学生平均每天完成作业所用时间的情况,随机调查了50名同学,如图是根据调查所得数据绘制的统计图的一部分.
请根据以上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将统计图补充完整;
(2)若该校共有1 800名学生,根据以上调查结果估计该校全体学生平均每天完成作业所用总时间.
24、(1)读读做做:平行线是平面几何中最基本、也是非常重要的图形.在解决某些平面几何问题时,若能依据问题的需要,添加恰当的平行线,往往能使证明顺畅、简洁.请根据上述思想解决教材中的问题:如图①,AB∥CD,则∠B+∠D ∠E(用“>”、“=”或“<”填空);
(2)倒过来想:写出(1)中命题的逆命题,判断逆命题的真假并说明理由.
(3)灵活应用:如图②,已知AB∥CD,在∠ACD的平分线上取两个点M、N,使得∠AMN=∠ANM,求证:∠CAM=∠BAN.
25、图①是一个长为2m、宽为2n的长方形,沿图中虚线用剪刀分成四块小长方形,然后按图②的形状拼成一个正方形.
(1)请和两种不同的方法求图②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方法1:__方法2:___
(2)观察图②请你写出下列三个代数式;mn之间的等量关系;
(3)根据(2)题中的等量关系,解决如下问题:
①已知:求
的值.
②已知:,求
的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