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下)长春九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选出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 )

A.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林家铺子》,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B.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被誉为“马神仙”,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散曲家、戏曲作家,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

C. 列子本名列御寇,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列子》,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归同于老、庄,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

D. 列夫·托尔斯泰,前苏联最伟大的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贵族之家》《复活》等,我们学过他的《七颗钻石》。

2、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同样200g的米,用水煮加260ml就可以了,用豆浆煮就需300ml。

②需要注意的是,用来煮饭的豆浆,一定是比较稀的豆浆。

③豆浆和精白米一起煮饭,不仅可以营养互补,还能延缓血糖上升的速度。

④做米饭时,豆浆的用量要多于用水煮饭时水的用量。

⑤洗净的米倒入豆浆后要搅拌一下,以防大米结成团。

A. ③①④②⑤   B. ①③④⑤②   C. ③④①⑤②   D. ③①②④⑤

3、诗词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A.首联“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颔联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战争残酷的象征意义。

C.颈联中描写了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也是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尾联表达了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的思想感情。

4、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清秀旖旎的西湖风光令国内外游人流连忘返

B. 为了在科技比赛中体现创新精神,许多同学处心积虑,设计了各种新颖的航空模型。

C. 创造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D. 任何个人的成绩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起来,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5、观潮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尽奔腾分合五阵   燕雀安知鸿鹄志哉

B. 争先鼓勇,溯迎   一鼓作气,再衰,三而竭

C. 吴儿泅者数百     战,吾请无攻宋矣

D. 皆披发       与儿女讲论

2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有误的一项是(     

A.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观。

B.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同时,还有骑在马上在水面舞旗、举枪、挥刀的,就像在平地上行走一样。

C.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只有敌船被火焚烧,随波飘去。

D. 虽席地不容间也——即使是一席之地也没有空下来的。

3对本文解析有误的一项是(   

A. 全文分别从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等方面再现了钱塘江潮的景观和观潮的盛况。

B. 作者在描写潮来时,倾狂澜于文面,以“仅如银线”摹其形,以“玉城雪岭”绘其色,以“声如雷霆”言其声,以“吞天沃日”状其势,笔力飞旋挥洒,令人豪兴倍增。

C. 文章结尾以场面之大,物品之繁,车马之多,空地之少,正面描写观潮者众多和钱塘江潮盛况。

D. 写景和叙事相映,深细和繁简相依,风景和风俗相融,对比与映衬相间,是本文最突出的特点。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安军

[宋]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注]①诗人被俘,押解北上,途经家乡江西南安军,曾绝食。②梅花,指梅岭,即大庾岭。③商亡,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逃进首阳山,采薇充饥,最后饿死。

1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此归”的原因。

2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这首诗中,抒写诗人此次行程孤独悲苦心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你读过的《过零丁洋》,说说“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 5分)

7、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材料二)

农耕时代,当时没有现代技术,一切靠天吃饭,农田的耕作播种需要了解天象,预测天气气候。于是,我们的先人就发现可以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来认识外界自然变化,认识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慢慢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

(材料三)

从科学角度上讲,“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也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也就是黄金零度出发,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24个节气正好360度。

(材料四)

不仅古代,在现代“二十四节气”也已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清明节气的祭祖活动、冬至的吃饺子等;在农村,二十四节气仍然指导着农民朋友们的农事活动;中医的理论体系会要求医生考虑节气,也就是结合天气气候特点和病人的病症来看病,广大老百姓也会按照节气规律来改变作息饮食和养生。

1根据材料一,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曲中的景物应该在________________等节气中。

2后三组材料分别从“二十四节气”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来介绍。

3以下是征集到的传承“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的措施,其中不符合的一项是( )

A.鼓励种植、销售反节气疏果。

B.把节气列入课本,把节气故事编成民谣。

C.各大报纸设专版宣传节气知识。

D.各个单位定期举行相关节气的知识竞赛。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8、根据要求填空。

(1)曹刿请见鲁庄公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刿不让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曹刿判定敌方确系溃败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 15分)

9、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故乡的味道

刘朝阳

①我曾无数次回忆着故乡,回忆着故乡的味道。故乡的味道是香甜的,也是苦涩的,这种独特的味道,现在怎么也找不回来了,只能独自静静地回忆。

②故乡的春天是浅色江南里泛古村落的喃喃燕呢与袅袅炊烟,先是灰色的后是绿色的,绿色来时,我渐渐地闻到了春天里淡淡的香椿味道。

③故乡村子四周许多高大挺直的香椿树,在暖暖的阳光里慢慢地长出新叶,叶芽有些暗红色,渐渐变绿,叶片相互对称,光滑闪亮,树叶随风摇摆,散发阵阵淡淡的清香味。在树叶刚变绿之际,村里人用长长的刀把细枝砍下,把细嫩的树叶摘下来担回家,放在大锅里煮熟,出锅后切细,然后晒干,用防潮袋装好,想吃的时候随时取出。那时一般清炒香椿,看上去细细的,味道可香了。但只有家里来客人才能闻到香椿煮鸡蛋或者香椿炒腊肉的香味。

④夏季,田野浓绿,青山隐隐,山上苍松挺立,房前屋后的小鸟啁啾,知了聒噪。在村前田埂荒地里,生长着一丛丛细细嫩嫩的野蒜,村里人称它小蒜,茎小、叶细长,根部长着花生米大小的蒜头,不可做菜但是有点蒜的香味。在缺粮的年代,温饱就是理想。于是,村里人经常拔小蒜回家,把小蒜的叶子切细和上糠,有条件的加点糯米粉,揉成团做成小蒜粑,蒸熟后吃,既有米的香味又有蒜的香辛味。那时,谁家做了小蒜粑,一蒸熟,香飘全村,全村人都知道了。很快,村里人也会去拔小蒜,你做他也做,热闹非凡,但绝不独享,左邻右舍,走屋串巷相互送上门,喜气洋洋,香满人间。

⑤秋末,天高气爽。村子前后的枣树早已沉甸甸的,绿叶丛中点点微红,如黄昏时的晚霞,枣子熟了。家乡的枣子是全县出名的特产。枣树可以随处而生,且长得高大,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枣树。每到九月份,是打枣子捡枣子的季节。

⑥我在县城走读的那些年,九月正是上学的时候,上学之日枣子未完全熟,待过一个月后回到家时,枣熟季节已过,那时,在学校特别想吃家里的枣子。母亲便从家里送来了红枣,感觉真甜,甜得像枣子里有蜂蜜。

⑦深冬,村子四周早已草木枯萎、黄叶凋零,昏沉的田野泛着一层薄薄的白霜,气温日寒。

⑧牛棚里的老黄牛早已伸出长长的脖子用力咀嚼着黄色的稻草,在等待着主人出去寻找另一种早餐。天刚亮,我与伙伴各自牵着自己家的黄牛踏着清晨的霜露,慢慢走进晨雾氤氲的山间。看着老黄牛低着头喘着粗气吃着枯藤野草,大伙也没闲着,找了些干柴枯枝,点起一堆篝火,从地里刨出还未秋收的大红薯,把红薯放在火堆底下,边烤火边烧红薯,搓手跺脚的声音与火堆里烧着竹节的响声此起彼伏。红薯烧熟了,用木棒拨开火堆,拿出红薯抓在手中抛来抛去,驱驱寒意。打开红薯,热气腾腾,香气扑鼻,连附近只顾低头吃枯草的牛儿也抬头,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红薯“哞哞”叫。红薯入口真甜,吃得浑身暖呼呼的,深冬的寒意瞬间消失,这就是我们一顿丰盛的早餐。

⑨故乡的味道是甜的,甜得让我在异乡熟睡的梦里总是露出深深的笑靥,在饥饿的年月,她总在吐露着芳香,用她甘甜的乳汁滋养着我;故乡的味道也是苦涩的,这份苦涩只有留在记忆里,所以无论走多远,这份味道都不变。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改动)

1“故乡的味道”散落在季节里。请依据原文,在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春天

____________

夏季

小蒜粑飘着香辛味

秋末

___________

深冬

红薯的香味

 

 

2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1)左邻右舍,走屋串巷相互送上门,喜气洋洋,香满人间。

(2)母亲便从家里送来了红枣,感觉真甜,甜得像枣子里有蜂蜜。

3根据文章第②④段内容,说说第①段提到故乡的味道“也是苦涩的”的原因。

4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里,一部电影不仅引发观影热潮,而且成为舆论焦点。这就是票房已经突破30亿的《流浪地球》。

电影讲的是太阳将要发生叫“氦闪”的剧烈爆炸,人类在地球表面上装满发动机,推动这个星球去往比邻星系。电影的故事,正是发生在这一段旅程中。设想一下,人类带着地球在宇宙流浪,距离将以4.3光年为计、时间将以2500年为计,一代人都不过是一瞬间。人类带着地球在宇宙流浪,这真可谓是星辰大海的征途,期间该有多少的惊心动魄!如果说漫威的宇宙是多时空的超级英雄,星球大战的宇宙是翻版的地球政治,充满幻想的趣味;那么《流浪地球》的宇宙,则是一种时间性的宇宙、发展着的宇宙,更能体现人类的灵长、也更具有科学的色彩。

我们有理由期待,今后在大屏幕上,能看到移民中“飞船派”和“地球派”的争吵,能看到地球冲出太阳系后的漫长漂泊,能看到这个想象家园中社会、文化、心理和伦理的改变,也能看到人类在壮丽的宇宙迎接文明的又一次曙光。《星球大战》已经拍了10部,《异形》系列也已经有8部,《流浪地球》能否成为一个系列的开启呢?从这个角度看,说这个电影开启了一个新的电影世界,倒也不算过誉。

在电影《流浪地球》中,我们能看到许多不同于美式科幻片的元素。在春节的北京地下城,街头张贴着“福”字,孩子们穿着蓝白相间的校服,课堂上朗读朱自清的《春》,而冰封的大地上,济宁、上海、杭州的路标宛然。甚至是对“流浪”与“回家”这一组关系的理解,都充满了中国式的对家的向往、对故土的眷恋——比如,西方科幻经典《银河系漫游指南》中,地球在一开始就被爆破;而《流浪地球》中,面对危机的人类竟然带着地球这个家园一起逃亡。这或许也是很多人对这样一部电影开启的世界更为期待的原因——我们期待能看到更多中国价值、东方理念,在人类想象力的疆域里延伸,在更为极端与特殊的情况下处理人类面临的永恒拷问。

就像刘慈欣所说,今天的中国有着强烈的“未来感”。科技创新的“中国浪潮”让世界侧目,也打开了中国人对于科学的认知。有评论认为,“中国科幻成功实践是改革开放40年科技巨大进步带动的瓜熟蒂落,更源于一批对未来与人类命运充满想象和热情的创作者的笔耕不辍”,这让中国科幻电影的创作有可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为世界的科幻文艺创作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故事。

——选自人民日报:《流浪地球》争论意味着更高的期待(有删改)

文本二:

围绕《流浪地球》,人们主要讨论了三个有趣的问题:第一,非西方主体能否实质性的参与全球宏大叙事的主线,并做出无法被否认的贡献,简而言之,就是,非西方能否成为主体之一;第二,欧美国家事实上长期垄断的叙事结构和话语体系,能否被后来者在主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进行超越;第三,中国是否可以在想象空间里领先一步,做出一些超越自身当前实力的“丰功伟绩”,包括使用科幻的方式。

这场讨论的出现,是偶然的,因为没人知道《流浪地球》这片子能够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通过“空手套战狼”的方式绝地大翻身。

另一方面,这场讨论的出现,是必然的,尽管今天的地球并不面临立刻走向消亡的宏大威胁,但国际体系变迁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对作为一个整体的中国而言,在精神和心理方面,其实并不真的逊色于一场“太阳氦闪”级别的考验;而《流浪地球》中的核心命题:当不知道有没有希望,但注定要有人担当,要有人牺牲,要有人去行动时,应该怎么办的命题,在今天中国现实中面临的各种挑战和考验中,无时无刻不存在。极而言之,这个考验,从19世纪中后期中国被卷入现代化以来,就始终存在;能够走到今天,就是无数中国人做出了正确的回应;只不过,在2019年农历猪年春节,这个选择,以借鉴来自好莱坞的技术手段,加上一群中国人的创意和演技,可视化的呈现了出来。可视化呈现的结果,是诱发了超大规模的情绪共鸣,这就是历史的必然。

——节选自观察者网:《流浪地球》意外成了中国崛起的试金石

文本三:

《流浪地球》的现实意义,绝不仅仅是几十亿元票房和一片赞誉。它更大的贡献,在于创作制作影片的过程中,培养、锻炼了一大批技术团队和方方面面的人才力量。通过参照“好莱坞模式”生产制作类型化大片,大大推进了中国电影工业标准化、流程化水平。此外,《流浪地球》所呈现的思想、情感和审美,也为国产科幻电影提供了一种范式。这些人才队伍弥足珍贵,这些经验、路径和模式更应该进行总结提炼,逐渐形成一整套标准、流程和规范,并进行固化和推广。这些工作,将为后来的电影人开辟道路,为更多优秀的国产科幻电影、类型化大片的涌现,从创作制作的人才、标准、流程和机制等方面提供强有力支撑,在“中国科幻电影元年”之后,开辟一个中国科幻电影、中国类型化大片的全新时代。

——摘自光明日报:用工匠精神打造《流浪地球》

1阅读以上材料,选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流浪地球》获得高票房的原因在于它不光有来自好莱坞的技术手段,并让我们看到许多不同于美式科幻片的元素。

B. 文本一中的“飞船派”在科幻电影中指当危险(灾难)来临时放弃地球,造飞船离开;“地球派”则是带着地球一起走。

C. 《流浪地球》将中国人面对国际体系变迁带来的压力和挑战时的回应可视化地呈现了出来。

D. 《流浪地球》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中有着重要意义,它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2请从论证方法的角度分析材料一中划线句的作用。

在春节的北京地下城,街头张贴着“福”字,孩子们穿着蓝白相间的校服,课堂上朗读朱自清的《春》,而冰封的大地上,济宁、上海、杭州的路标宛然。

3联系上下文,说说文本二中画线句子“这个考验,从19世纪中后期中国被卷入现代化以来,就始终存在”中加点的“这个”具体指代什么?

4根据文本,请你说说《流浪地球》这部中国科幻电影具有哪些特点?

5通读以上三个文本,从文本二中人们主要讨论的“三个有趣的问题”中选择一个问题来说说你的观点及理由。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啄木啄啄,鸣林响壑

①啄木鸟最大的特点是啄木,它每天啄木成百上千次,通过啄木觅食、筑巢、求爱、示威……可谓生命不息,啄木不止。

②啄木鸟是常见的留鸟,种类繁多、大小各异。除大洋洲和南极洲外,已知的220多种啄木鸟几乎遍布全球。黑枕绿啄木鸟是最常现的中型啄木鸟,体长约30厘米,通体灰绿至橄榄绿,雌鸟头顶黑色——故名黑枕绿啄木鸟。不过,其雄鸟头顶却是明亮的猩红色。正如宋代诗人玉禹偁所描写的:“淮南啄木大如鸦,顶似仙鹅堆丹砂。嘴长数寸劲如铁,丁丁乱凿乾枯查……”不过,啄木鸟并非“丁丁乱凿”,而是有目的地凿。

③啄木鸟食性广泛,且常随季节而改变。当森林里果实充足时,它们会毫不客气地尽情享用,例如黑枕绿啄木鸟喜食山葡萄、红松子等。到了万物萧瑟的季节,它们更喜欢类味的昆虫,如天牛幼虫、鳞翅目昆虫等。当昆虫以高龄幼虫或者蛹的形式越冬时,这些目标更大、行动更迟缓的食物自然就排到了啄木鸟食谱的前面,蚂蚁则始终是啄木鸟的最爱。

④为了能使啄木鸟获取树洞中的吉丁虫、花蝽象等昆虫,大自然为它做了巧妙的设计。哪木鸟借助遒劲的对趾型脚趾,可以牢牢抓住树干。觅食时常在树干上作螺旋跳跃式攀升,并用喙连续敲击,笃笃作响。啄木鸟通过声音能准确刺探出害虫躲藏的位置,也可利用声波骚扰迫使害虫朝洞口逃窜。一旦发现昆虫的行踪,啄木鸟就迅速施行“手术”。为了使手术更加平稳,它会用坚挺而富有弹性的尾羽作为身体的另一个支撑点。啄木鸟的“手术刀”就是“劲如铁”的喙。这种有凹槽直通嘴里的凿子似的喙,不仅能轻松地啄开树皮、啄透木头,而且方便舌头的伸缩。其舌头有一对很长的弹簧般的舌骨角,舌骨角的曲张可使蚯蚓似的长舌伸缩自如。舌头尖端带有鱼钩似的倒刺和胶性黏液。用喙啄开树木后,舌头在树皮缝隙或幽深的洞穴里又钩又粘,无论是昆虫还是其幼虫都无所遁逃。宋代的李廌对此有准确的描述:“剥啄绕树腹,卷舌利构芒”。

⑤此外,啄木鸟还长着野核桃般的脑袋,这种外形具有良好的抗冲击性能,更重要的是其头部构造中有许多防震装置,因此,啄木鸟不会因为快速、猛烈地啄击树木而致脑震荡。啄食树木中的昆虫虽然十分辛苦,但啄木鸟依靠坚硬的长喙、独特的技巧和罕见的耐心,总能收货满满,并能够令人倾倒地适应啄木生涯。

⑥欧阳修说:“啄木不啄新生枝,惟啄槎牙枯树腹。”啄木鸟偏好在生病的树上觅食,是因为质地疏松、腐败中空的病树种隐藏着许多美味的蠕虫,在病树上觅食付出少,收获多。因此“中园啄尽蠢,未肯出林飞”的啄木鸟,是名不虚传的森林医生,对防治森林虫害、发展林业很有益处。

⑦啄木鸟啄木不仅为了吃,也为了住。西晋左莱有首四言古风《啄木诗》:“南山有鸟,自名啄木。饥则啄树,暮则巢宿……”

⑧大斑啄木鸟是一种体长20多厘米、黑白红三色分明的小型啄木鸟。它们虽然每年更换配偶,但是在一个繁殖期内却是严格的一夫一妻。喜结连理后,夫妻会共同努力,轮流啄凿新婚洞房。它们绝不蛮干,在正式动工之前,会在树干上左啄啄右敲敲,以便勘察到最佳的施工地点,消耗最少的体力,修建最宜的新房。它们一半会选择在高达粗壮、芯材腐朽的阔叶树树干上安家。为了遮风挡雨,其新居大门常常开在侧枝的下方。大斑啄木鸟的新居是“胶囊旅馆”的典范;圆形的大门直径4.5厘米左右,居室内径9厘米左右,纵深则达到二三十厘米。建造这样一间新居大约需要半个月的劳作。其新居没有豪华的装修和细软,仅以少许疏松透气保暖的木屑作为铺垫,真是经济又实惠。

⑨啄木鸟属于初级洞巢鸟,自己在树上打洞筑巢,而且它们特别喜欢住新房,只要条件允许,它们每年都会啄凿新巢,很少使用旧巢。孵卵期间,大斑啄木鸟双亲对外界环境的变化特别警惕,一旦遭到干扰就会终止孵化弃巢而去。由于森林中洞巢资源稀缺,啄木鸟遗弃的巢穴会成为戴胜、大山雀、会椋鸟、白眉姬鹟等不会自己啄巢的次级洞巢鸟的“抢手货”。如果没有啄木鸟这样的初级洞巢鸟,那么森林中的鸟类多样性就会减少,很多次级洞巢鸟就可能消失。因此,啄木鸟不仅是杰出的森林医生,而是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群落组织结构中举足轻重。

⑩野生动物摄影师霍华德里德曾拍摄到有趣的一幕;一只红腹啄木鸟在花园中的大树上凿洞安家,一只松鼠趁啄木鸟外出时抢占了它的巢穴。当啄木鸟回巢发现这一情形,便猛扇双翅,大声尖叫以驱赶入侵之敌。松鼠则躲在洞内不理不睬,仅把毛茸茸的脑袋伸出洞外。警示无效后,啄木鸟便疯狂地用尖利的喙对准松鼠猛啄,然而占据有利位置的松鼠寸步不让。一场大战后,筋疲力尽的啄木鸟无可奈何地离开了自己的家园。事实上,啄木鸟除了给次级洞巢鸟提供了安居房以外,也为松鼠、蛇类等动物提供了栖身之所。

⑾全世界有1万多种鸟,大多数天生就是歌唱家,但啄木鸟没有婉转的歌喉。除了喧闹的大灰啄木鸟等少数种类以外,啄木鸟平时都比较安静,很少鸣叫。然而,每逢春暖花开,雄啄木鸟就会发出频繁而响亮的叫声,声调悠长而多变。这些叫声往往因为树洞的共鸣而特别响亮。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选文介绍了啄木鸟的哪些方面的特点?

2文章多处运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请从文中任选一处具体分析其作用。

3文中画线句中的“左右”“大约”能否删去,为什么?

4本文以“啄木啄啄,鸣林响壑”为题有何作用?

七、作文(共1题,共 5分)

12、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路上,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总会在不经意间走进我们的心灵,成为心中最美的风景。

请你以“走进我心灵的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有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③文体不限;④不少于

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30行);⑤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