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多家长强逼本该享受快乐童年的幼儿到早教机构上提高班,这种揠苗助长的做法不可取。
B.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C.学校在处理事故的过程中,往往投入大量精力,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以后再组织活动时也变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D.他从小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遇到问题总是不耻下问地向上级领导请教。
2、下面情境下,语言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情境]毕业典礼即将开始,主持人要求参加典礼的人员关闭所有电子设备,一位同学还在用手机玩游戏,班长走来劝阻他,班长应该这样说:
A.为了毕业典礼的顺利进行,请关闭您的手机。
B.请注意自己的行为,你已经违反了学校的会议规定。
C.请你立即关机,你想让毕业典礼没法进行吗?
D.主持人的要求没听到吗?请遵守公德。
3、下列句子全都表现秦王蛮横的一项是( )
①秦王不说。
②秦王怫然怒。
③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④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⑤秦王色挠。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②③④
4、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在这场演讲比赛中,有一位选手引经据典,口若悬河,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 他极为惊异地发现,那些鸟儿运用巧妙之技,借助呼吸之气,能随心所欲地叫出各种声音,好听极了。
C. 我花了大半天的功夫才给妈妈做好这几道菜,谁知道吃起来让人觉得味同嚼蜡。
D. 他手很巧,利用废旧物品制成的电烤箱,虽然外观一般,可功能并不逊色,真是巧妙绝伦啊。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及选授堂邑县尹,罢旧盗之朔望参者②,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③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选自《元史》有删改)
(注释)①楮(chǔ)币:纸币。②罢旧盗之朔望参者: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③目:名词作动词,看待。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
尽 置 诸 法 民 甚 快 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3】结合内容,说说张养浩有哪些可贵品质。
6、菊 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①。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②,升君白玉堂。
【注】①《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从生,以为德行之感焉。”②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③白玉堂:指豪华的厅堂,喻朝廷。
【1】下面诗所押韵脚与本诗最相似的一首是( )
A. 《秋词》 B. 《商山早行》 C. 《野望》 D.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诗的首联和颔联分别描写了菊花怎样的特点?
【3】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7、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踌躇欲下,又垂头丧气站住。
踌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垂头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些羡慕地)我从来没有尿过我爹脖子上。
羡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吃得津津有味。
津津有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课文用正楷字默写。
(1)三年羁旅客,__________________。(《别云间》)
(2)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3)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城子•密州出猎》)
(4)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隐喻自己想做官却没有途径,希望有人引荐,积极出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王磐的《朝天子•咏喇叭》一曲默写完整。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_______________?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 _________!
9、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摆脱对于阅读的“误读”
①近日,一则《水浒传》被举报的消息在互联网上引起关注。该举报者认为《水浒传》中有滥杀无辜和丑化女性的内容,作者“三观不正”,作品是“毒小说”,不适合提供给学生阅读。
②《水浒传》这样的书是否“诲淫诲盗”,其背后是一个阅读观的问题。“诲淫诲盗”这个词中,“诲”意为教导,这揭示了一种观念,即将阅读当成一个受到书中内容教育的过程。阅读确实具有使人受到教育的功能,但与这种教育过程,并不是机械的必然关系。假如一个人读的书里有什么样的人,他就会变成什么样,那么书本中对不道德行为的描述,必定会将读者变得不道德——在这种机械的阅读观下,阅读会是一件极为可怕的事,毕竟哪怕是道德训诫的书本,若要教人向善,首先也要讲一讲什么是恶,可一旦描述了恶,在这个机械的阅读观下,也难保这些描述不会毒害阅读者。按照这个逻辑,想要打造一个绝不毒害人的水晶世界,恐怕只禁掉一部《水浒传》也还是不够的。
③其实,《水浒传》中这些道德上不完美的人物们的故事,阅读它,反而有助于人的心智成长。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净化”理论认为,悲剧可以唤起人们怜悯、恐惧等情感,被唤起的情感得以净化,让人们对于美德产生新的体验。这个道理也可以用在《水浒传》上。《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本是天降的魔星,这已经意味着他们是超出规范的人,并不是作为道德模范被提出的。其故事有时让读者觉得爽快、佩服,有时又觉得同情、怜悯,有时甚至是厌恶、反感。读者可以在情感的激荡中,思考书中人物的功过,思考何为正义,还可以在和作者叙述立场的分歧中,了解古今价值观的异同,批判性地看待书本。这恰恰是时至今日青少年继续读《水浒传》的意义之一。
④阅读并不“可怕”,同时阅读也不应该被神化。近日,另一则颇有热度的关于阅读的消息,是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加入八年级语文阅读书目。这一变动,可能是为了借此引起初中生对我国经典的兴趣,然而不少学生读《经典常谈》时感到十分费力。有人为求效率,选择只读、记别人的知识点笔记,反而将原书弃之不顾,此举虽可能于考试得分有利,却背离了阅读课理念的初心。一个人从书本中获得的,总是和这个人当下的认知水平相匹配。初中生若有学力出众者,打算利用此书,结合课堂、课余读过的经典名篇,进一步了解经典原书,尚且可取;倘若对经典并无兴趣,也无接触渠道,只靠应付任务去阅读它,反而可能会引起厌倦的心思。如果认为阅读了名家好书,就能让阅读者从此脱胎换骨,这也是夸大了阅读的教育功效——它并没有那么神奇。
⑤相比阅读的教育功效,阅读对于身心健康的作用更加立竿见影。英国萨塞克斯大学“心智实验室”的一项研究表明,阅读6分钟,就可以使压力水平降低68%,这种效果比听音乐、喝茶或咖啡、散步都更加显著。只是为了放松身心去阅读并不是错误,也不可耻,它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⑥回到《水浒传》,那些十几岁的学生,哪怕对于世路人情、江湖社会懵懵懂懂,可还是会因鲁提辖捉弄镇关西的手段忍俊不禁,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命运忧心不已。这种多样化的阅读体验,对于青少年而言不也是非常宝贵的吗?
【1】下列不属于对阅读作用“误读”的一项是( )
A.阅读书中描述的不道德行为会让读者也不道德。
B.禁止有不道德内容的书籍才会让读者免受其害。
C.读别人的知识点笔记可能对学生考试得分有利。
D.阅读名家好书等经典作品能让阅读者脱胎换骨。
【2】下列对“误读”产生的根本原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将书本当作道德训诫的工具,只注重宣扬善恶是非观。
B.带着功利化的目的阅读经典,背离阅读课理念的初心。
C.机械看待阅读与教育的关系,夸大了阅读的教育功效。
D.忽视阅读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未能放松身心享受阅读。
【3】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作者认为阅读《水浒传》会给青少年带来哪些正面影响。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节选)
侯学煜
①每一个生态系统总是时刻不断地进行着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因此任何生态系统的各个因素或成分之间都是动态的。但是,在一定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本身也总是趋向稳定的状态,也就是在动态中维持平衡;即该系统中的绿色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之间,或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存在着相对平衡的关系。当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较长时间地而不是暂时地保持平衡状态时,该生态系统的有机体种类和数量最大,生物量最大,生产力也最大。这就是衡量生态平衡的指标。
②如果一个生态系统受到外界的干扰,超过它本身自动调节的能力,结果就会使有机体数量减少,生物量下降,生产力衰退,从而引起其结构和功能的失调,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受到阻碍,最终导致整个生态平衡的破坏。
③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树木靠吸取土壤营养物质生活,而树叶落下后经微生物分解腐烂变为可利用的营养物质,归还给土壤又供植物取用,这样物质就可循环不止,森林自己养活自己。但如把落叶取走,那就破坏了生态平衡。森林中昆虫数量一般能够维持正常,正是由于有鸟类和其他动物吃它,受到自动控制,才不致繁殖过多而发生灾害。但如大量消灭鸟类等食虫动物,昆虫繁殖过多就会危害森林,造成生态平衡失调。
④就草原生态系统来说,田鼠是草原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之一,自应研究掌握其消长规律,以便控制其数量,不使其过多地增长,危害草原。在一般情况下,因草原上有它的天敌老鹰、黄鼠狼,所以平时田鼠维持一定数量,不致成灾。作为皮毛兽的黄鼠狼就是靠鼠为食料;草原上没有鼠就没有黄鼠狼。鼠还能吃草原上的蝗虫,对某些类型的草原(如羊草草原)还起着松土作用,能促其生长繁茂。在鼠害猖狂时,固然需要消灭,但如用毒药,草原本身就会被污染,吃鼠的老鹰和吃虫的鸟类也会被毒死,有的地方牛羊也有被毒死的,以致破坏草原的生态平衡。
⑤总而言之,在自然界中不论森林、草原、荒漠、湖泊、沼泽,都是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成分和光、水、土、气、热等非生物成分所组成。而且每一个成分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着,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地形成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自然综合体系。这是一个生态平衡总体。单独地孤立看一个成分很容易产生片面性,必须把各种成分联系起来,看作一个综合的整体。如果破坏自然生态平衡,必然要受到一系列的惩罚。
⑥在自然界中,不论是天然的森林、草原、荒漠、沼泽,还是人工营造的森林、饲料基地、水库,都要注意保持其本身的生态平衡。
【1】根据选文内容概括填空。
①衡量生态平衡的指标;
②__________;
③用森林中发生的事,来说明“绿色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物质和能量”是如何“输入和输出”的;
④__________;
⑤__________;
⑥我们要保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2】生态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3】生态系统常常会受到外界的干扰,请写出文中的三个例子。
【4】保持森林生态平衡并不等于说森林不能采伐。如何采伐森林呢?请提出一条具体建议。
11、阅读《留住我们的文化基因》,完成下题。
①据媒体报道,新学期开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句诗就从小学一年级新教材中消失了,同时被删的还有《登鹳雀楼》等7首经典诗作。近年来至少有43篇经典课文在课本中消失,其中22篇为经典古诗文。取而代之的,则是周杰伦的《蜗牛》等时新文章。
②有学者认为,把这类经典古诗文从语文课本中删去,会让青少年离民族文化的历史越来越远。正因为我们正在远离历史,我们才更有必要保留这类课文,留住这些文化记忆。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说,古诗文的学习,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和根源,像《登鹳雀楼》这类诗词,通俗易懂,学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③语文课本该不该删除传统经典古诗文,当今语文教育中能不能缺失这些中国文化的经典,经典作品与我们的传统文化、与我们的教育有着怎样的密切联系?这引发了教育界、文化界一些人士的广泛争议。习总书记在北师大看望一线教师时,对语文课本中删除古诗文现象,谈了自己的看法:“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④今天看来,在青少年中加强古典诗词的学习,倡导背诵古诗词的文化风气,这对他们的成长大有裨益。学习以古诗词、古文为代表的古典文化,这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将古典诗词选入小学课本,是现代语文教育的基本模式。这种传统文化的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的基因,是中国教育的一个常识。所以,删除优秀的古典诗文,既违背了我们的语文教学规律,也不符合我们的教育原则。
⑤有文化学者指出,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无数先人的智慧结晶通过这一形式流传千百年,适量的古诗文学习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要务。而且,这些古代经典诗词的学习,更需要从小学习,并成为学习记忆和文化记忆,影响一生。这种影响,会作用于一个人形成他的文化人格、人生态度、价值观念乃至精神信仰。诵读《诗经》,有利于在心灵深处埋下了诗歌的根,丰富其文学素养; ,我们很多人就是在语文教育和传统文化的教育中,获得和汲取这些文化财富和精神力量的。
⑥在文化上“去中国化”的现象,与我们缺乏文化的自觉与敬畏,有很大关系。什么是文化自觉?这就是在我们的文化意识中,我们必须要有一种坚持,就是对自己本土理念的一个文化支持。在今天这个全球化时代,文化越来越被看作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软实力”。一个民族有了这种文化的自觉,就不会失去精神家园和文化的根,就会真正建立起文化自信。
【1】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2】按照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
(1)文章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2)请为第⑤段“ ”处补写一个论据。
【3】读全文,说说作者认为让古典诗文从语文课文中删除有哪些危害?
12、作文。
H&M造谣抵制新疆棉花受到了国人的强烈谴责。今天早上,小轩的爸爸发现自己那双H&M鞋不能穿了,想再去买一双。小轩说道:“老爸,你不能去买H&M的鞋啦!前几天有位明星在微博上晒出一张穿了H&M鞋的照片,被网友辱骂,认为他不爱国。你去买,也会被骂。”小轩的妈妈说道:“这么严重?爱国也应该有理性呀。”小轩的爸爸说:“那我先去H&M专卖店看看再说。”
这个情境引发了你的联想和思考,请你就此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字;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