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下)松原九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请选出下列句子说法有误的一项(

A.散文同小说、诗歌、戏剧并成为"四大文学样式"。

B.《诗经》是我国最早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首,也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C."你是吃米饭,还是吃馒头"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复句。

D.老师敲开了王刚同学的家门,王刚的父母迎上来,感激地说:"老师光临,蓬荜生辉!"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搭建自然资源运营管理平台,使我市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

B.国家出台“双减”政策,目的是旨在让孩子们健康发展,先“成人”再“成才”。

C.截至去年年底,全国已经至少建成了60万个“农家书屋”,这些书屋已经成为慰藉农民心灵的精神家园。

D.中国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仅在全球应对气候方面具有建设性意义,也有利于中国自身可持续发展。

3、下列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A.这位书法家书写作品,不管十几个字,还是几十个字,都一挥而就

B.泰兴的羌溪公园里人们济济一堂,享受自然生态、挥洒运动热情。

C.最近的语言规范化阅读活动旨在通过咬文嚼字,促进大家对语言的规范运用。

D.粗鄙的心灵是配不上优雅的汉语的,但是优雅的汉语却能拯救那些日益粗鄙的心。听作家讲述优雅的汉语,我们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第54届世乒赛男子团体决赛中,半决赛淘汰了瑞典队的中国队卷土重来,成功卫冕。

B.狂风骤起,深蓝色的海面卷起阵阵巨浪,滔滔不绝地涌向岸边。

C.中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仍有学生用一纸空文为自己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画上句号。

D.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用笔流畅遒劲,行文劲挺奔放,有一泻千里之势。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5、(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 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

(节选自康与之《昨梦录》)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渔人甚之   异: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属:

(3)屋舍俨然   俨然:     

(4)如外人   悉:    

(5)老人肯相至此   引:

2翻译下列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3(甲)(乙)两文都以人物的___为线索。(甲)文按___顺序进行记叙描写,(乙)文是通过___来描写洞内生活情况的。

4(甲)(乙)两文所写的农民生活是有共同之处的,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其共同点吗?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6、赏析古诗《春望》,完成下面小题。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全诗深沉含蓄,真挚自然,集中地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千百年来一直历久不衰。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对于这一联,研究者一般有两种解释,请按照你的理解倾向,解释其中的一种。

 

四、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 5分)

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1)给下列新闻拟写标题。(20个字以内)

新华社韩国平昌2月25日电  (记者姬烨、耿学鹏)第二十三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25日晚在平昌奥林匹克体育场闭幕。中国作为下届冬奥会主办国,在闭幕式上奉献了《2022相约北京》8分钟文艺表演。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视频,向全世界发出诚挚邀请——2022年相约北京!

平昌奥林匹克体育场座无虚席,以展望未来为主题的闭幕式文艺演出精彩纷呈。历经17天紧张激烈的比赛,运动员们和现场观众共同见证奥林匹克运动的平昌之旅画上句号。闭幕式尾声,“北京8分钟”文艺表演将现场气氛又一次推向高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北京申办2022年世界冬奥会的标识,请解读此图形设计的精妙之处。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8、填空

(1)乡书何处达?  

(2)无可奈何花落去,  

(3)   ,恨别鸟惊心。

(4) 病树前头万木春。

(5)但愿人长久,  

(6)此中有真意,  

(7)长风破浪会有时,  

(8)山回路转不见君,  

(9)   ,佳木秀而繁阴

(10) ,西出阳关无故人。

(11)莫愁前路无知己,  

(12)蒌蒿满地芦芽短,

(13) ,只缘身在此山中。

(14)儿童散学归来早,

(1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16) ,濯清涟而不妖

(17)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8)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六、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 15分)

9、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读书如熬粥

①我的母亲煮得一手好粥。孩提时曾问母亲何以烧出好粥,她告诉我:“粥是熬出来的,熬粥有三要素,即好米、文火、持续。”

②是的,要熬一锅好粥,首先在于有“好米”。米好,粥就好。粥拼的是米,是米本身,是那种不加附加值的实力与质地。有了“好米”,还须用“文火”,即要用比较弱的火来熬,用“文火”易熬透,既能保持营养成分不流失,又能保持那份天然的鲜香味。熬粥还得有耐心,须持续。一锅好粥,少说得熬上个把小时。熬粥之妙,令我想到读书。细细回味一番,读书不正如熬粥一般吗?

③是啊,读书之法,贵在选择。要多读经典好书。经典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它们总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读经典,你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从与高贵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秘鲁作家略萨说:“如果一个人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或者只读‘垃圾书’,他可能会说话,但是永远只能说那点事情,因为他用来表达的词汇量十分有限。不仅是词汇的限制,同时又是智力和想象力的限制,是知识和思想贫乏的表现。”略萨对阅读经典的真谛作了深刻的诠释。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人,一个常读好书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④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心急火燎是读不了书的,粗枝大叶也不会有任何效果。读书须用“文火”,好似老牛吃草,不慌不忙,细细咀嚼。读书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旅,拿到一本书看到书名时,就像在长途汽车站的站牌上看到一个遥远的目的地,它意味着什么,暂时你还不知道,你只是向往。然后,你打开书本,仿佛踏上一段陌生而新奇的旅程。如果说,最幸福的旅行是那种沿途风光无限、刺激浪漫的行程的话,那么,最幸福的阅读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书本中向你次第展开。按高尔基的说法,就是阅读向你“打开了一扇扇新的不知道的世界的窗户”。只是别忙,须从容读。从容读,你便会觉得处处皆风景。

⑤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不能心血来潮,高兴时拼命读,兴头过后就丢弃一旁。真要读书,须善耐寂寞,甘守孤独。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是一种孤独,它更适合于独啜。不要因为这份寂寞与单调,你就感到厌烦无味,就与读书渐离渐远,这样只会徒劳无功。坚持读书,须有目标追求。这方面,国学大师陈寅恪便是典范。赵元任的夫人杨步伟回忆说:“那时在德国的学生们大多数玩得乱得不得了,只有孟真(傅斯年)和(陈)寅恪两个是‘宁国府门前的一对石狮子’。”意思是说,他们对读书对学问颇有定力。这种咬定目标、坚持不懈的定力,值得每个读书人学习。读书要做到恒久有定力,对那些以忙为由而少读书、不读书的人来说更是如此。胡耀邦同志曾说过一句话:“你要多读书,就要少打扑克,少跳舞,少看电影。”可不是吗?时间挤挤总是有的,就看你舍不舍得少打点扑克麻将了。

⑥读书如熬粥,也要遵循“好米、文火、持续”三大法则,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融进一个人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

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读书如熬粥,要有正确的选择。常读经典,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B. 读书如熬粥,要有耐心。读书不可粗枝大叶,要从容地读。

C. 读书如熬粥,要持之以恒。读书要甘守孤独,耐得住寂寞。

D. 短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末段总结全文,强调读书的重要性。

2文章第⑤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析其作用?

3作者说“读书如熬粥”,根据文意谈谈作者认为读书应遵循哪些法则。

10、   自律带我们走向成功

①涓涓细流,因受约束,才能在狭长的山谷中奔腾不息;缕缕丝线因受约束,才能在绣针的牵引中,编织成精美的服饰。因为受到了约束,一潭死水、一缕丝线,才能成功地激发出自己的力量,整个团体也便实现了自己的价值。那么,我们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②只有在被束缚的环境里,人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使命感,才能学会担当,负起责任,获得一种激励自己前行的动力,也才有实现自己理想的可能性。在生活中,人不仅要受到周边环境给予的客观约束,也要从自身得到一种特殊的约束,那便是人的自律。

③也许现在的我们还没有完全懂得自律的涵义,但它却时刻在我们身边,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多少成功人士,人们只羡慕他们现在取得的成就,看到他们现在拥有的鲜花和掌声,哪知,他们每一个人都曾经付出过艰辛的努力和汗水,是啊!没有谁能轻易成功。那些为国争光的奥运健儿,他们哪一个不是经过数年的拼搏?哪一个不是懂得自律?如果放任自流,又怎能取得成就?美国有个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一群小孩子放置在同一个房间里,并放上糖果,告诉他们等工作人员回来再吃,然后又用隐藏的摄像头观察他们,发现只有少部分孩子克服了糖果的诱惑,以后工作人员跟踪调查,发现没吃糖的孩子成人后在事业上大多都很成功,而吃了糖的那部分孩子很少有成就,并且失业率很高。由此可见,自律不仅是人的一种修养和精神力量,而且也是通向成功人生的基石。

④如果一个人丧失自律能力,那迎接他的只能是品尝自己酿成的毒酒,商纣王没有自律,他沉迷酒色,残害忠良,在醉生梦死中,商朝灭亡了,富丽堂皇的宫阙毁于一旦,沉痛的历史教训,时刻警醒着后人。又有多少官员,没有自律,经受不住金钱名利的诱惑,贪污受贿,成为国家的蛀虫,人民的罪人。作为学生,羽翼未丰的我们如果对自己放任自流,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好好地约束自己、管理自己,极大可能会一事无成,甚至会酿成大错,最终悔之晚矣。

⑤那么,如何学会自律呢?

⑥首先要明辨是非,要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要从多方面来思考问题。不能被事物表象所迷惑,从而控制自己的私念和欲望。比如能不能在自习课上控制自己讲话的欲望,能不能在排队打饭时抛弃插队的想法,能不能在升旗时始终保持严肃的态度,这些都需要自律。

⑦其次,自律行为跟顽强的意志力是分不开的,没有顽强意志力的支撑,自律只是一纸空文,也许你有了自律的意识,但行为表现的却与自律所要求的不相称。这时,就需要顽强的意志力作助推剂,将内心的意识变为行动。

⑧再次,要从小事做起。自古以来,“律己”的人都是注重小节的,他们明白“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如果让小的陋习任其发展,不加以控制,那么它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造成严重后果。

⑨最后,要经常反思。只有经常反省自己的过失,才会不断积累经验,更加严格要求自己。

⑩自律是一种修养,一种内涵、一种智慧、一种力量。当一个人真正做到了自律,他才真正走向成熟,他也一定会悄然走向成功!从今天开始,学会自律吧,朋友。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结构是“总——分——总”。文章开头用细流和丝线受到约束作比,引出论题,生动形象,吸引读者。

B.文章第③段的“由此可见”中的“此”,一指成功人士和奥运健儿取得成就靠的是拼搏和自律,二指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的一个实验。

C.第④段画横线句子从反面论述学生如果不自律,就会一事无成,甚至酿成大错,到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D.第⑥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表明文章由论证“为什么要自律”转入论证“如何做到自律”,层次分明。

2下列不适合作为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

A.企业家王健林每天6点之前起床,用一个小时跑步健身,早上7点半准时迈进办公室。这样良好的生活习惯也让他有精力建造那么庞大的商业帝国。

B.朱德委员长当年在视察青岛市工艺美术厂时看到一幅精美的贝雕画《三峡夕行》,赞不绝口,工厂的领导趁他到车间参观时,将这幅画包扎好放进他的汽车里。朱德发现后,立即派人将该画送回工艺美术厂。

C.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在守时方面的表现让人惊叹。在20多年无数次的大小会议中,他迟到的次数不超过五次。柳传志到中国人民大学去演讲,为了不迟到,他特意早到半个小时,在会场外坐在车里等待。

D.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德云社作为当下国内最火爆,演员最多的相声团体,借鉴了梨园的一些规矩,在2016年修订的德云社家谱中列下了十大班规。

3线上教育期间,你的同学张林觉得老师管不到自己,所以经常不上课不交作业。某天张林约你一起逃课打游戏,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劝劝张林。

11、记叙文阅读

儿子的鱼

我环顾周围的钓鱼者,一对父子引起我的注意。他们在自己的水域一声不响地钓鱼,父亲抓住、接着又放走了两条足以让我欢呼雀跃的大鱼。儿子大概十四岁左右,穿着高筒橡胶防水靴站在寒冷的河水里。两次有鱼咬钩,但又都挣扎着逃脱了。突然,男孩的鱼竿猛地一抖,差一点儿把他整个人拖倒了,卷线轴飞快地转动,一瞬间鱼线被拉出很远。

看到那鱼跳出水面时,我吃惊得合不拢嘴。“他钓到了一只王鲑,个头不小。”伙伴保罗悄声对我说,“相当罕见的品种。”

男孩冷静地和鱼进行着拉锯战,但是强大的水流加上大鱼有力的挣扎,使孩子渐渐被拉到布满漩涡的下游深水区的边缘。我知道,一旦鲑鱼到达深水区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逃脱了。

(A)孩子的父亲虽然早把自己的钓竿插在一旁,但一言不发,只是站在原地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

一次,两次,三次,男孩试着收线,但每次鱼线都在最后关头猛地向下游蹿去,鲑鱼显然在尽全力向深水区靠拢。15分钟过去了,孩子开始支持不住了。即使站在远处,我也可以看到他发抖的双臂正使出最后的力气奋力抓紧鱼竿。冰冷的河水马上就要漫过高筒防水靴的边缘,王鲑离深水区越来越近了,鱼竿不停地左右扭动。突然,孩子不见了。

一秒钟后,男孩从河里冒出头来,冻得发紫的双手仍然紧紧地抓住鱼竿不放。他用力甩掉脸上的水,一声不吭又开始收线。保罗抓住鱼网向那孩子走去。   

(B)“不要!”男孩的父亲对保罗说,“不要帮他。如果他需要我们的帮助,他会要求的。”

保罗点点头,站在河岸上,手里拿着鱼网。

不远外的河对岸是一片茂密的灌木丛,树丛的一半淹没在水中。这时候鲑鱼突然改变方向,径直蹿入那片灌木丛里。我们都预备着听到鱼线崩断时刺耳的响声。然而,说时迟那时快,男孩往前一扑,紧跟着鲑鱼钻进了稠密的灌木丛。

我们三个大人都呆住了。(C)男孩的父亲高声叫着儿子的名字,但他的声音被淹没在河水的怒吼中。保罗涉水到达对岸,示意我们鲑鱼被逮住了。他把枯树枝拨向一边,男孩抱着来之不易的鲑鱼从树丛里倒着退出来,努力保持着平衡。

他瘦小的身体由于寒冷和兴奋而战栗不已,双臂和前胸之间紧紧地夹着一只大约14公斤重的王鲑。他走几步停一下,掌握平衡后再往回走几步。就这样走走停停,孩子终于缓慢但安全地回到岸边。

(D)男孩的父亲递给儿子一截绳子,等他把鱼绑结实后,弯腰把儿子抱上岸。男孩躺在泥地上大口喘着粗气,但目光一刻也没有离开自己的战利品。保罗随身带着便携秤,出于好奇,他问孩子父亲是否可以让他称称鲑鱼到底有多重。男孩的父亲毫不犹豫地说:“请问我的儿子吧,这是他的鱼!”

1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手法,叙述了“儿子”捕鱼的故事,细读全文,在下面的括号里把“儿子”捕鱼的过程补充完整。

拉据战——_______——与鱼周旋——_______——捕鱼成功

2在“儿子”与鲑鱼搏斗的过程中,文章对父亲进行了多次精彩的描写。请从文章A、B、C、D四处中任选一处,并结合语境作点赏析。

3小男孩为什么能成功钓到王鲑?

4“请问我的儿子吧,这是他的鱼!”有什么作用?

5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这篇文章带给你的启示。

七、作文(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眼眸深处,有父母师长的谆谆教导,有莫逆之交的真挚友情。似清泉,清冽并且馨香;像咖啡,苦涩而又甘甜;似镜子,照亮你做人的尺码;似坐标,标示你前进的方向。

请以“眼眸深处”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③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