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下)自贡九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排列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与辞賦、律诗、词曲等诸多传统文体相比,对联在现代生活条件下依然保持旺盛的活力。

②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

③随着对联试题进入中高考的语文试卷,对联文化越来越受到教学界重视。

④它是由汉字音、形、义特性发展出来的独特文体。

A. ①④②③ B. ②④①③ C. ③①②④ D. ②①④③

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24年,8000多个日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心无旁骛,为崇山峻岭间的中国“天眼”燃尽生命,在世界天文史上镌刻下新的高度。

B.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以战略科学家的气魄,为国家地球深部探测技术运筹帷幄;以教育家的身姿,为培养学生尽心尽责。

C.数十名汉服爱好者,在河边广场上举案齐眉,以汉礼祭奠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D.这次参评的几幅画都不怎么样,只有这幅水墨画还差强人意

3、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一项是(  )

A.服务贸易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我们应该抓住机遇,携手开创“全球服务、互惠共享”的美好未来。

B.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C.《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当仁不让”……等。

D.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发布了。一组组翔实数字   中国人民团结抗疫的艰辛历程;一个个真实案例   中华民族愈挫愈勇的气魄。没有   ,谈何生命至上?没有   ,谈何气壮山河?国家有难,匹夫有责!

A.标注   诠释   和衷共济   以人为本 B.标注   佐证   以人为本   和衷共济

C.注明   佐证   以人为本   和衷共济 D.注明   诠释   和衷共济   以人为本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方山子传

苏 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选自苏东坡《方山子》,有删改)

[注]①方山子:指宋陈慥,方山子是人们称他的绰号,他是苏东坡的好友。②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③宗:尊奉的意思。④折节:改变以往的志向行为。⑤光、黄:地名,指光州(治所在今河南)和黄州(治所在今湖北)。⑥矍然:吃惊的样子。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余告之/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 少时朱家、郭解为人/益圣贤之道

C. 余既耸然之/山异水

D. 一世豪士/太守自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余 在 岐 山 下 见 方 山 子 从 两 骑 挟 二 矢 游 西 山

3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态?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

1下列对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冒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豪迈之情。

B.“山头斜照却相迎”句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词人经历风雨后,夕阳斜照给他带来的清新和喜悦之情。

C.“也无风雨也无晴”启示我们:自然界的雨晴实属寻常,人生也会“栉风沐雨”,只要顺境不骄,逆境不惧,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宁静和快乐。

D.这首词苏轼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表现了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林语堂先生曾评价苏东坡是个“不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这首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充分体现了他的这种人生态度。

四、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 5分)

7、综合运用。

(1)下面是一张3月12-21日全国和北京新增新冠病毒肺炎确诊病例的疫情走势图,请对图中提供的信息进行比较(1)从整体和局部看,全国和北京的疫情呈现出怎样的发展势?(2)北京的疫情变化对全国的疫情变化有什么影响?

下列对以上两个问题分析理解正确的三个选项分别是(  )(  )(  )

A.全国和北京的疫情呈直线下降趋势。

B.全国和北京的疫情总体呈下降趋势。

C.3月14日开始新增病例人数下降幅度减缓。

D.3月14日新增病例人数下降幅度明显加大。

E.北京疫情变化情况和全国疫情变化情况基本一致。

F.北京的疫情变化对全国的疫情变化有决定性影响。

(2)宣传标语是文字简练、意义鲜明、有宣传、鼓动性的口号。面对当前防控新冠病毒的疫情形势,根据你对相关情况的了解,帮助街道拟写一条宣传标语。(要求:包含两个成语,语言简练,通俗易懂,不超过20字)

(3)请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图(二选一),设计者想表达哪些信息?请将你得到的信息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不超过15个字)。

 

(图A)  (图 B)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8、按要求默写填空。

(1)作者说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一直保持这种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承上启下,从人们熟知的生活现象谈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礼记》中记载的“不食嗟来之食”的典故意思一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 15分)

9、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小题

“情”是幸福之本

乐黛云

"人们常常试图找出幸福的量化指标和客观状况,如统计“幸福指数”之类。其实,在我看来,幸福属于个人的精神世界,每一个人感受的幸福都不相同。孔子最看重的学生颜回“一簟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苦,回也不改其乐”。孔子认为他虽然穷苦,却是幸福的。古希腊的狄奥根尼无家无室,常年居住在一个木桶中。当亚历山大大帝去见他,问他需要什么帮助时,他唯一的回答是:“请不要遮住我的阳光”。他们都在享受自己的幸福。

#幸福需要各种条件,如和平、温饱、健康等,这些都是幸福的基本条件,但拥有了这些条件的人,不一定都感到幸福。别人可以认为他们“身在福中不知福”,但是不是真正幸福,只有他们自己知道。托尔斯泰的名言:“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其实,幸福的家庭又何尝一样呢?农民家庭“阖家团圆瓜棚坐,闲对风月笑呵呵”应是幸福的吧;今天的一些“空巢家庭”,儿女东零西散,父母独守“空巢”,但想到孩子学有所成,都有可期许的未来,安知父母心中不感到幸福呢

$回顾我自己曾有过的一些难忘的幸福时刻,也不尽是产生于所谓“金榜题名”之类的时节,倒反而是更多地出现在极其艰难困苦的年月。

%当然,幸福的源泉并不止此。中国古人尝言:“乐莫乐兮新相知”,又说:“知音其难哉”。如果真有一个忠心耿耿、始终相信你的品质、懂得你的弱点、蔑视任何谣言、传闻、曲解和误导,随时向你进忠言的朋友,那无疑是难得的幸福。

&幸福确实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但它的根本是情,是对人、对周围一切的热爱!很难想象一个对事冷漠,对人无情的人会有真正的幸福。

1下列观点属于本文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A. 幸福属于个人的精神世界,每一个人感受的幸福都不相同。

B. 幸福只有自己知道。

C. 有知音相伴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D. 对人、对周围一切的热爱是幸福的根本。

2第#段加线句中的分号可否改为句号?从论证的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3若删去第$段加点的“尽”字,对意思表达有何影响?

4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哪一段的后面最恰当?请具体阐明理由。

今年我八十初度,老伴开玩笑地送我一首打油诗,道是“摸爬滚打四不像,翻江倒海野狐禅。革故鼎新心在野,转识成智觉有情。”落款是“浪漫儒家”。关于我当年一无基础、二无条件,年已五十,却硬要以新学科比较文学为毕生志业,其中的酸甜苦辣,他算是最知情的人!有这样的知音相伴终身,我想这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吧。

5下列理解与本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幸福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所以幸福的家庭各不相同。

B. 幸福的家庭都一样,因为幸福的根本是对人、对周围一切的热爱。

C. 拥有和平、温饱、健康等基本条件的家庭一定是幸福的。

D. 即使生活贫穷、儿女东零西散甚至无家无室,也可以是幸福的。

 

10、现代文阅读

怀念母亲

王本道①当这个寒冬来临时,母亲离开我已经整整十年了。大自然的季节周而复始,一个人生命的季节却不能轮回。母亲是在十年前那个多雪的冬天离世的。失去母亲后,每逢雪花飘飞的冬日,满眼琼枝玉树之时,记忆的底片上总会有几片忧郁的碎屑蹁跹,和自然界的雪花一起飘舞,年复一年。

②母亲幼时因家道中落,只读到“高小”六年级便辍学。尽管每天忙得足不出户,但偶有闲暇,她就喜欢看姑姑、叔叔带回家的闲书和报刊。平日她从不过问父亲的工作,然而在人生道路的重要节点上,她鼓励父亲做出了明智的选择。那是全国解放前夕,父亲供职的黑龙江航运局停业倒闭,人心惶惶,国民党的一些官员忙于网罗社会上的工程技术人员逃往台湾。那时候,母亲异常清醒、冷静:“走到哪儿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不能往绝路上走啊!”就这样,父母坚定地留在了大陆。

③新中国成立后,为支援辽宁老工业基地建设,父亲调往营口港参与开发建设,全家人一同前往。父亲工作很忙,母亲依然在家里相夫教子。每天晚上,常常不知睡了多久,朦胧之中会感到妈妈轻手轻脚地走过来,替我掖好被角,又查看炉火是否安全。时钟敲过十二响时,远处进出站火车的呼啸声将我吵醒,却见隔壁父母房间的灯依旧亮着。我悄悄下床,掀开门帘,看到母亲正一针一线缝制着衣服——寒冷的冬季总是和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连在一起,母亲是在抓紧时间,为每一个孩子赶制过年的新衣服。父亲每月虽然有近百元的工资,但一家七口的日子依然紧巴巴的。为了节约开销,母亲在操劳柴米油盐一日三餐的间隙,自己动手缝衣、做鞋。漫漫冬夜,母亲常常要忙到后半夜才肯睡觉,天不亮又要起来为全家做早餐。母亲把她对孩子们的疼爱,都密密地缝进每一个针脚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句古诗的含意,我在童年就深深体会到了。

④长辈对子女的爱永远是无条件的。我从营口调到盘锦工作之初,父母担心为我增加经济负担,并没有与我一同迁来。几年后耐不住对孩子的牵挂,终于搬来帮我料理家中琐事。母亲一辈子节衣缩食,生活宽裕了仍勤俭度日。我每月都要塞给她几百元钱做零用,她推辞不过便悄悄地攒下,过春节时作为“压岁钱”发给孙子们。每逢我出差,她总是嘱咐不要买多余的东西,即便给她买回了衣物,她也总是放在衣橱里,只有年节时才露露面。用她的话说:“过惯了的日子已成自然,大手大脚的反倒感觉不舒服。”

⑤那时候我开始创作。每逢报刊上发表了我的文章,母亲听说后总会仔细阅读。记得我的一篇散文《关于我的名字》在某文学期刊发表后,她看了一遍又一遍,边看边咯咯地笑出声来,情不自禁地叫着我的乳名,和我絮絮地聊起往事,满是融融的温情。

⑥十年前那个冬天,母亲因严重心衰躺在病榻之上,弥留之际,她已经无力说话了,却还紧紧地拉着我的手不肯放下,双眼直直地看着我。那目光柔柔的,脉脉的,缠缠绵绵,满是依恋、不舍和某种期盼。我只顾紧紧抓住母亲的手不放,泪水如奔泉般肆意地流淌,眼见着她缓缓闭上双眼……

⑦世间的爱多种多样,表现形式也千差万别,但母亲对孩子的爱是相通相同的,她们总是把孩子当作自己的全部世界,以自己全部的心血,无怨无悔地奉献,哪怕走不动了,起不来了,生命的气息已细若游丝,也会用那一袭慈祥的目光默默地为孩子送上祝福。

⑧十年间,我一年年地期盼着寒冬的到来。母亲是在冬季离去的,冬季总会让我想起母亲离世前那缕慈祥的目光,想起她贯穿一生的对这个家庭的爱。于是,在一个灯火阑珊的冬夜,我写下了关于母亲的文字,既疗治自己内心的疼痛,也是提醒父母健在的朋友——感恩父母给予我们的爱,珍惜陪伴他们的每时每刻。

(原载《光明日报》 2018年2月2日,有改动

1通读全文,说一说第①段中加点字“几片忧郁的碎屑”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2文章为何从寒冬写起?结合全文谈谈这样写的作用。

3下面这段话富有表现力,请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母亲把她对孩子们的疼爱,都密密地缝进每一个针脚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句古诗的含意,我在童年就深深体会到了。

4第⑥段写母亲弥留之际,用了哪些刻画人物的方法?请简要分析。

5在作者心中,母爱有哪些共同的特点?选取一点,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感受。

11、节制是心灵的闸

著名学者梁漱溟说,人类面临三个难题:人与动物、人与人和人与内心。其中,最难解决的是人与内心。为什么这样说呢?生活中,我们常常打败别人,却很难战胜自己。也就是说,自己的那颗心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去了不该去、不能去的草原,从而丢失了自我。

明智的做法就是为心灵设个节制的闸。有了它,欲望和非分之想的洪水就能够被挡在心门之外,人才会变得宁静。只有心静了,我们才能有正确的想法和愿望,才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没有节制,心灵往往盛放了不该盛放的东西,比如忌妒、贪婪、仇恨等等,而这些正是噩运的种子。秦国的太医李醯(xī)自知医术不如扁鹊,于是就派人杀了他。可是到现在,天下谈论诊脉的人还是遵从扁鹊的理论和实践。李醯非但没有成为医学名家,还为后人所不齿。如果李醯不让噩运的种子发芽,能化忌妒为动力,发愤提高自已,那么他就有可能迎头赶上甚至超过别人,从而真正地改变命运。

没有节制,放纵私欲,往往是玩火自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虞国君主贪欲膨胀,不加节制,为得到晋献公的良马宝玉,不惜借道给晋国,最终落了个亡国丢身的下场。

可见,不给心灵加个节制的闸,轻则会伤身害己,重则会祸国殃民。给心灵加个节制的闸,就能保持心灵的平静,从而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做自己想做的事,达成自己的目标。一天,台湾作家梁实秋和朋友们一起吃饭。熏鱼端上来了,他不吃;冰糖肘子端上来了,他又说不能碰;什锦炒饭端上来了,他还是说不能吃。最后八宝饭端来时,他说要这个。朋友提醒他里面有糖和淀粉。他说:我当然知道,我前面不吃,是为了后面吃啊。因为我血糖高,得忌口,所以必须节制着、计划着,把那配额留给最爱。

浅水大鱼不游,浅土大木不长。要想恰如其分地做到节制,就离不开良好的习惯、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修养。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我们才能很好地为心灵设置一个闸,让它挡住欲望、贪念、丑陋、邪恶……让心灵装满人间真情,装满人间美好。

【1】本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2】文中③④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七、作文(共1题,共 5分)

12、请以“   的选择”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1)请你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

(4)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5)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