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近期,中国国家足球队的战绩差强人意,与对手卡塔尔一战最终比分为2:0,从理论上保留了进军亚洲12强的可能。
B. 王小波是当代较有影响的作家,他的杂文对社会时弊的议论更是入木三分。
C. 你看他双眉紧锁,沉默不语,恐怕真有什么难言之隐的苦衷。
D. 习近平主席4月1日在华盛顿举行的第四届核安全峰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振聋发聩,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2、选出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
A.《爱莲说》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文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C.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登飞来峰》是他的作品。
D.《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作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破阵子,词牌名。
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三国志》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白话章回体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作者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B. 有些古文,其标题就表明了文章的体裁。如《陋室铭》《醉翁亭记》《出师表》等题目中的“铭’“记”“表”,都表明了该文的文体。
C. 《儒林外史》是章回体讽刺小说,作者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临死的时候点两根灯草就闭不上眼睛的人”就是这部小说中塑造的吝啬鬼严监生的形象。
D. 我们日常读书、看报,有时会见到“子日诗云”这样的字眼,其中“子”指孔子,“诗”指《诗经》。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沉鳞竞跃 竞:争相,争着
B.回清倒影 清:清波
C.不知其旨也 旨:旨意
D.可以调素琴 调:调弄
5、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①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①。子贡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③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②子路④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选自冯梦龙著《智囊》)
[注释]①府:指国库。②子贡:孔子的学生。③赐:子贡的名。④子路:孔子的学生。
(1)文中写子贡做了什么事?孔子对他的做法持什么态度?
(2)翻译
①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
②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6、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请结合这首词分析其语言风格豪放的特点。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词中的画线句。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7、弘毅中学要举办“弘扬大禹精神,共赢春暖花开”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参加。
【材料一】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榖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於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
万水千山的奔赴,逆风而行的征途,云荡荡天茫茫,转身是你前行路。万叮千咛的托嘱,不弃不离的笃行。情系着你心牵着你,奋不顾身的追逐。漫漫长路,荆棘丛生。不惧地闭天凝,向春而行。浩浩的路,有你的路。共跃棘地荆天,向春而行。共跃棘地荆天,春在眼前。
(战疫歌曲《向春而行》)
(1)【探求大禹精神】根据两则材料,概括大禹精神的内涵。
(2)【致敬大禹后辈】学校已经拟定了一个活动形式,请你再拟定两个活动名称。
活动一:“弘扬大禹精神”演讲比赛
活动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践行学习行动】以下是学校特面向全校学生的征稿启事,有三处错误,请你从内容、标点及表达三个方面进行修改。
征稿启事
各位同学:
为弘扬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形成的伟大抗疫精神,讴歌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学校特举办主题为《抗击疫情,你我同行》征文活动,欢迎同学们积极踊跃投稿。
征文要求:体裁不限,字数600字左右。征稿截止日期4月8日。
弘毅中学教务处
2022年4月1日
①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标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诗文填空。
(1)__________,不知饴阿谁。(《十五从军征》)
(2)坐断东南战未休。__________?(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3)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__,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
(4)数月之后,__________;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5)《曹刿论战》中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取信于民”用原文中的话来说是:__________,__________,必以情。
(6)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______”从视觉角度,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同时通过夸张手法极为新颖传神地描摹出塞外的严寒。
(7)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写自己经过秦汉的故都,看到过去的宫殿已经化为焦土,引起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引路
① 亿万富豪丹尼尔是美国德克萨斯州一家大型连锁超市的大老板,也被人亲切地称为 “大善人”。有一年德州遭遇龙卷风袭击,造成几万灾民失去了家园和生活保障。丹尼尔二话没说,拿出了超市的所有盈利,买了大量的食品、衣被以及其他生活用品,带着部分员工一起救助了上千难民。这件事经过电视媒体报道之后,他成了整个德州家喻户晓的人物。
② 三月的一天,丹尼尔在散步时,发现一个小男孩蹲在路边,手里拿着一根草茎在地上摆动着。丹尼尔好奇地俯下身子,抚摸着小男孩的头,问道:“小朋友,你在干什么呢?”
③ 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说:“我在为一只蚂蚁引路。”
④ 丹尼尔听了忍jùn不禁,问道:“一只蚂蚁需要你引什么路?”
⑤ 小男孩认真地回答说:“这只蚂蚁好像和同伴走散了,我要帮它找到同伴,这样它才能活下去。”
⑥ 丹尼尔这才仔细地去看,原来小男孩正在用草茎引一只走散的蚂蚁。在小男孩的努力下,那只蚂蚁被慢慢的引回蚁群中。见到同伴,那只蚂蚁立刻欢快地和大家碰着触角,打着招呼,仿佛久别重逢的老友互相握手致意。
⑦ 丹尼尔对小男孩这种心地善良的做法很是欣赏,他说道:“谢谢你,为那只走散了的蚂蚁找到了同伴,也找到了生存下去的机会。”
⑧ 小男孩抬起头来望着丹尼尔,眨着一双聪慧的眼睛,露出甜美的笑容。看着这纯净的笑容,丹尼尔心里荡起层层涟漪。
⑨ 两个月后,丹尼尔收到一封名叫雅各布的小青年给他写的信。信中说,他今年刚考入麻省理工大学,由于父母早逝,生活十分困难,上大学的费用到现在还没有着落,希望丹尼尔先生能资助他一下。
⑩ 丹尼尔看了这封信后,又想起了那个小男孩。于是他并没有像以前资助其他人那样直接将钱寄给那个青年,而是在回信中写道:“你进入大学后,可以到我公司开在麻省理工大学校外的那家连锁超市分店打工,我将提前预支你一年的工钱。我会把你的相关情况向那家超市说明,届时你去办理相关手续就行了。”
⑪几年后,已是一家软件开发公司老板的雅各布在公司成立仪式上说:“当初,我是一个穷困潦倒的学生,我向丹尼尔先生求助,是他将我引上了一条自食其力的道路。倘若当初他只是给我一些钱,只能解决一时之急,可能会给我养成懒惰、不劳而获的思想。可以说,如果没有当初丹尼尔先生的高瞻远瞩,也就没有我今天的创业成果。”
⑫在出席德克萨斯州举办的大型慈善活动中,丹尼尔先生坚定而有力地对到场所有来宾说:“行善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引导他人走上一条光明灿烂的路。”
【1】根据第④段的拼音写出汉字。忍jùn( )不禁
【2】本文记叙了三件行善的事:
【3】请对第⑥段画线句的用词特点作简要分析。
【4】请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5】对本文的主旨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行善需要使用聪明的方法
B.要设身处地的为他人考虑
C.行善需要智慧勇气和胆量
D.自食其力的本领非常重要
10、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孔子赞赏的中庸
《吕氏春秋》记载的一则故事说:鲁国有一项政策,如果有鲁人在其他诸侯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能够将其赎回来,可以从政府领取所费的金钱。子贡有一次从外面赎回了一些人,他是富豪,不在乎那些钱,或许也觉计较那些钱有损于自己的清德,于是就推让不受。这本来可以理解为高尚的行为吧,却遭到孔子的批评。因为普通人并不像子贡那么有钱,让他们自己掏腰包赎人,政府给钱也不要,他们会感到为难,结果只能是视而不见。鲁国一项很好的政策,却因为子贡的“高风亮节”,在实质上遭到了破坏。而更严重的是,这还损害了鲁人的道德风俗,因为人们将逐渐习惯自己的冷漠。
孔子对子贡的批评,包含了一种既简单又深刻的思考:道德的价值,在于它能够维护某种公众利益,如果脱离实际的可能去提高道德标准,将道德自身视为目的,其结果足以破坏道德存在的基础。
《论语》中有一段对话也值得一说。有位“叶公”告诉孔子:他的家乡有个做父亲的偷了别人的羊,儿子就去告发,大家都认为他很正直。孔子针锋相对地说:我们那里对正直的看法不是这样,我们认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正直就在其中。对孔子的这段话历来有很多争议,现代更有人严厉批评这是以亲情破坏法制。但其实孔子的意见牵涉到法律与伦理的一些根本的问题。
在孔子看来,亲情是人类的天性,维护亲情也就是维护社会伦理的根本基础。父子之间、夫妻之间相互告发,其带来的伦理损害要远远大于偷羊之类错误行为所带来的伦理损害。用孟德斯鸠的话来说,就是:“妻子怎能告发她的丈夫呢?儿子怎能告发他的父亲呢?为了要对一种罪恶的行为进行报复,法律竟规定出一种更为罪恶的法律?为了保存风纪,反而破坏人性,而人性正是风纪的泉源。”
当然,中国古来有“大义灭亲”之说。问题是“大义”必须大到超过维护亲情的必要。所以孔子谈论“父子相隐”的道理,取的是“攘羊”这样的例子。你不能说孔子不反对偷羊,但这和“大义”毕竟还有很远的距离。“文革”年代官方鼓励人民相互揭发,芝麻绿豆、扯屁撒谎皆往“大义”上靠,弄到夫妻在床上关了灯都不敢放胆胡说,这时想到“父子相隐”,会明白它的道理了吧。
《史记·孔子世家》记孔子经过蒲地去卫国都城,当地有公叔氏发动叛乱,阻止孔子去卫,意思大概是怕对自己有所不利。于是孔子答应和他们立下盟誓,离开蒲以后不去卫。结果才出东门,孔子就下令车子向卫驰去。子贡疑惑地问:这不是背盟了吗?孔子淡然一笑,洒脱得很:受要挟订下的盟誓,不管用的。用现代法律的概念来说,就是在不能表达本人真实意志的情况下签订的文书不具法律效果。
上面说的三件事,性质都有些不同,但都表现了孔子的一种性格特点、思想特点,就是不用极端的、偏执的态度来看待道德问题。我对孔子,不像有些人崇敬得那么厉害,但很喜欢他的温厚与看重常情常理,觉得这是一位好老头。“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周作人曾经发过一些非常重要的议论,其中一点,是健康的道德必须建立在正常的人情、人性的基础之上。回头看孔子,他并不很背离这个道理,儒家理论,有许多是到了后来才演化得苛酷乃至奇怪的。
【1】下列对于子贡赎人一事的理解,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 鲁国有对赎人者给予补偿的政策,这项政策是为了鼓励鲁国人赎回那些在其他诸侯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
B. 孔子赞同、维护鲁国关于赎人的政策,他认为子贡的做法对这项政策有害。
C. 子贡赎人却不接受政府补偿,孔子认为这并不高尚,因而批评子贡的做法。
D. 孔子认为子贡的做法可能会导致鲁国人逐渐变得冷漠,不再像以前那样热心于赎人。
【2】下列关于本文所述“孔子赞赏的中庸”特征的表述,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道德标准,不将道德本身作为追求目标。
B. 认为亲情是社会伦理的基础,不顾亲情会给社会伦理带来很大损害。
C. 不是本人真实意志的承诺,可以不用履行。
D. 随着封建社会制度发展成熟,它逐渐演化得苛酷甚至奇怪。
【3】下列对于孔子的评价,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 他不主张脱离实际情况的道德要求。
B. 他认为面临亲情和大义选择的时候,应该选择亲情。
C. 他看问题不极端,不偏执。
D. 他性格温厚,看重常情常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古代的私塾教育
①前不久,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他用平板电脑向习近平夫妇展示了他的外孙女阿拉贝拉演唱中文歌曲、背《三字经》和中国古诗的视频。看到这个金发碧眼的小姑娘用美式中文有板有眼地背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不由得感慨中华文化影响深远。在中国古代,《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是学龄儿童的重要启蒙读物,他们在私塾通过吟诵这些经典文本掌握了最基本的读写能力,为之后通过科举考试、晋升仕途奠定了基础。
②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与私塾相对应的“官学”是上层社会的教育组织,而私塾则相应承担了下层社会的教育功能。私塾教育所崇尚的德育之治、小众化授课模式,都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③在私塾里,学龄儿童们学习识字、写字、习经史、学六艺。据《宋会要·崇儒》记载,宋代小学的要求是:“小学生八岁能诵一大经,日书字二百”;“十岁加一大经、字一百”;“十二岁以上,又加一大经、字二百”。当然,古代检查学生的学业,也靠考试。如宋代,老师会逐日测试学生的学习,这叫“日考”;另外还有“月考”“季考”等。名目繁多,花样翻新,看来就算穿越回古代,也别想乐得清闲。到了明代,理学家沈鲤记载:“朔望日考试,分等第,行赏罚。”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考试,还要排名次挨鞭子,想想也真是怕怕的。
④现代的中小学经常分“特优班”“重点班”“普通班”,其实这种区分古已有之。如宋徽宗政和四年十二月,颁小学条制,实行“三舍升补法”,班级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种。新生皆分在外舍,成绩好的升入内舍;内舍生考得好的,升入上舍。看来从古至今,学校都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地方。
⑤古代私塾盛行体罚。东汉王充在《论衡·自纪篇》中称:“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到明代,学生逃学,连家长都要跟着受罚。明代《泰泉乡礼·乡校》中规定:“无故而逃学一次,罚诵书二百遍;二次,加扑挞,罚纸十张;三次,挞罚如前,仍罚其父兄。”古人还会直接请家长或长者坐进教室参与班级管理,类似于现在的家长委员会。明代官员叶春及在惠安办学时即如此,其《石洞集·惠安政书》中这样记载:“轮笃实老成者二人,平旦生左右塾,以序出入。”
⑥古代私塾还很注重德育,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考查较为严格。如明代有的小学设立“扬善簿”“改过簿”“记过格”,好事坏事均记录在案,作为学生升学录取时的参考。这种“功过簿”并非由老师填写,如明代儒学家刘宗周,其家塾修业课程中,要求学生早上起来第一事就是填“记过格”,上列数百种日常行为,有“微过”“隐过”“显过”“大过”“丛过”“成过”等六项评语,让学生自己评价昨日表现,敦促学生“三省吾身”。
⑦看来在古代私垫当一名合格的小学生也没那么简单。要背经史子集,还要懂得仁义礼智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确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在古代,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读物,可以培养孩子最基本的读写能力,为日后发展奠定基础。
B. 私塾有民办的,也有官办的。私塾教育崇尚德育之治、大众化授课模式,为我国教育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C. 宋代的班级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种,相当于现代的“普通班”“重点班”“特优班”。
D. 古代私塾不仅注重读书、写字、习经史、学六艺,还很注重德育,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考查比较严格。
【2】文章③-⑥段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私塾教育?
【3】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各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12、(2014·盐城中考)“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人生,总是充满了再次相见的机缘。儿时的那个玩伴,再见时已成翩翩少年;昔日的那条小径,再见时却已鲜花盛开。还有,曾经读过的书,登过的山,老屋顶上升起的那缕炊烟……
以“我与 再见时”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择恰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600字;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