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和《雪》都出自他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B. 高尔基曾被列宁誉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他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母亲》以及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C. 唐代最伟大的两位诗人是李白和杜甫,被人合称为李杜,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两座高峰。其中,李白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而杜甫则是现实主义诗人。
D.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的“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其中“风”原指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骚”原指《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是出自这部作品。
2、结合语境,填入下面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赏识不是______________,是智慧与智慧的主动碰撞;赏识不是_____________,是对一种相对价值的公正认可;赏识不是____________________,而是对事物固有魅力的真诚。
A.单向的施舍 谀词满口的鄙俗奉承 别有用心的廉价恭维
B.别有用心的廉价恭维 单向的施舍 谀词满口的鄙俗奉承
C.单向的施舍 别有用心的廉价恭维 谀词满口的鄙俗奉承
D.谀词满口的鄙俗奉承 单向的施舍 别有用心的廉价恭维
3、下面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阅读,特别是深度阅读,是人们保持判断力和思想定力的不二法门。
B.杨绛先生为人谦逊低调,做学问孜孜不倦,钱钟书先生评价她: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C.只要有坚韧的耐心和永恒的信心,勤奋刻苦,就能在学习上取得丰功伟绩。
D.孔子文化影响深远,根深蒂固,如同一棵千年老树,深深地根植在人们心里。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中考励志大会上,校长那激情四射、惟妙惟肖的演讲让同学们夺取中考胜利的信心更足了。
B. 我市蒙山云蒙景区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风景秀丽,那些巧夺天工的自然美景让游客流连忘返,赞不绝口。
C. 周末去沂河边游玩的人很多,大人们漫步河畔悠闲自得,孩子们则在免费开放的室外沙场堆城堡玩滑梯,乐此不疲。
D. 只有你付出了足够多的努力,命运才舍得把美好的事物回馈给你。即使是碰上从天而降的幸运,也一定是妙手偶得的结果。
5、阅读《出师表》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 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危急存亡之秋 (2) 陟罚臧否
【2】翻译下列语句。
(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2)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3】对选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诸葛亮分析蜀汉的危急形势,意在引起后主刘禅的高度重视。
B.诸葛亮提议后主刘禅应和“有司”一起处理赏罚之事,以显示公正严明。
C.诸葛亮指出,蜀汉的有利条件是一些忠臣志士因感念先帝之恩而愿报效后主。
D.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的建议。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连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诗中一幅怎样的画面让诗人情绪发生转变?
(2)诗人情绪转变前和转变后分别有怎样的感受呢?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当今科技飞速发展,各类科研信息瞬息万变,稍zòng即逝。如果还按以前的模式按bù就班,而不增强科研敏感,就有可能与重大科技创新机遇擦肩而过。 。我国微生物专家高福有高度的科研敏感,借助渊博的知识,不久前发布寨卡病毒的最新研究成果;2014年,在埃博拉疫情来势汹汹时临危受命,远赴两非国家塞拉利昂,投入了一场与病毒对抗的鏖战。
(l)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稍zòng即逝(_________) ②按bù就班(_________)
⑨瞬息万变(___________) ④来势汹汹(_________)
(2)为使上下文衔接顺畅,文中划横线处应填入的句子是(______)
A.科研敏感离不开社会责任感,而其背后是长期的坚守和科学积淀。
B.科研敏感离不开长期的坚守和科学积淀,而其背后是社会责任感。
8、名著阅读。
(1)《红楼梦》中不止一次地出现在大观园中的一个平凡劳苦、善良风趣的农村老妇人,常被大家取笑戏弄的人是 。
(2)请写出“金陵十二钗”中的任意三位名字。
9、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标题:_____
昨天上午,第二届西施石笕茶文化节开幕,茶学专家齐聚一堂,现场品鉴西施石笕茶,把脉茶产业发展态势,为做大做强西施石笕品牌出良策、支实招。在品鉴过程中,西施石笕茶赢得专家们的一致点赞。
在西施论“笕”品鉴活动中,茶学专家们就西施石笕茶的外形、汤色、茶香等方面进行了专业品评。最终,西施石笕茶的高品质赢得了专家们的纷纷点赞。
刘栩作为中国茶叶学会茶叶感官审评与检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看到冲泡后的效果,他认为,西施石笕茶原料选择非常好,色泽表现很到位。刘栩表示,西施石笕茶的整体表现很让人称奇,它们的香气中呈现的清新感,像春天鲜花般的气息,让大家有很深刻清晰的认知,表现确实非常出色。
来源:西施眼2023-04-03
材料三: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陈茜 钟玉华】北京时间2022年11月29日晚,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上,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人类需要和谐共处,需要优雅诗意的栖居,中国茶文化讲究“茶和天下”,其“清静和雅”的理念正契合了今日世界的需求。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指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和实践。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福州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该项目包含了来自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的44个小项目。本次申报涵盖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黄茶、再加工茶等传统制茶技艺,其中还包括径山茶宴、赶茶场等相关习俗,堪称我国历次人类非遗申报项目中的“体量之最”。制茶师根据当地风土,使用炒锅、竹匾、烘笼等工具,运用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窨制等核心技艺,发展出2000多种茶品,以不同的色、香、味、形满足着民众的多种需求。
文旅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一份文件称,茶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采用泡、煮等方式,在家庭、工作场所、茶馆、餐厅和寺院等场所饮茶。茶是社交领域以及婚礼、拜师、祭祀等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云南省茶业协会会长邹家驹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树和制作茶叶的国家。茶与中国人相伴千年,这在众多历史资料中得到考证,其中包括中国第一部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宋代大诗人苏轼在诗词中对饮茶的探讨等。茶在我国历史悠久,不仅深深融入百姓日常,也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文化学者姜松告诉记者,最早茶基本上是一些贵族和上层人士饮用的,随后,饮茶文化的发展和普及是跟宗教相关的。从一些文献记载中会发现,南北朝时期道教和佛教很流行,道士和僧人都是遵循着一种过午不食的清修方式,为了提神醒脑而喝茶。到了唐朝的时候,佛教传播很广,普通人开始喝茶,形成了大众饮茶文化,宋代则达到高峰,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上可以看到很多茶馆,北宋时去茶馆喝茶已经变成一种重要的社交方式了。
姜松又介绍说,唐朝时鉴真东渡,随着佛教把茶叶带到日本,进而改变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西方国家中,17世纪起,茶叶最早对英国影响最多,进而影响了整个欧洲。
链接材料:饮茶作为“开门七件事”之一,在民间也从未断绝,这也是茶文化复兴的土壤。在中国人眼里,日本茶道精神虽然纯粹,但也过分苛刻和程序化。中国茶之道,则是道法自然。在一种多元的山水、人文和市井情境下,中国茶呈现出来的是自由自在的样式。
——《自由自在中国茶》
【1】材料一中对“中国茶叶行业近10年的市场规模及预测”和“中国消费者喜好的茶叶品类”作了图表分析。请你仔细观察图表,从中分别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2】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给新闻拟一个标题:_____(20个字以内)
【3】中国茶的自由自在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三和链接材料分析。
【4】《茶,一片树叶的故事》是中国首部探寻世界茶文化的纪录片,一共分为六集。请你根据第一集内容提示,结合以上材料,参考知识卡片和示例,为该集写一段解说词,不少于120字。
第1集内容提示:
土地和手掌的温度 茶,是一门功夫。来自同一棵茶树的叶子,可以调制出千变万化的香。白茶、绿茶、乌龙茶、红茶……中国被称为茶的故乡。不仅因为这里的土地孕育出世界最早的茶树,更因为这里的人们将茶视为一种沟通天地的生命。
示例:纪录片《粟,一粒小米的故事》
粟,在中国北方通称谷子。粟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曾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黄河流域,伴随着粟的出现,中华先民从游猎,逐渐转为定居,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农耕文明由此萌芽。从文字到历法,从宗教到诗歌。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王朝制度,在经年耕作里造就着乡土中国。滴水可以藏海,一粒小米,也映射着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
知识卡片 解说词:对人物、画面、物品等进行讲解、说明、介绍的一种应用性文体,采用书面形式,介绍事物的历史、种类、功用、影响等。 |
10、挫折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①人们常常认为财富是金钱、名誉、权利。然而对人来说,真正有用的财富并不是那些物质,而是知识、经验……挫折虽是人人不愿得到的,但挫折却使人获得真知,性格坚韧,有丰富的经验。挫折才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②挫折是成功的垫脚石。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只有遭遇了挫折,经历了错误,才能获得经验,避免以后再犯同样的错误,就这样错一点,学一点,日积月累便能成功。
③美国的发明家爱迪生,仅灯丝实验就进行了一千多次,终于发现钨丝是灯泡的绝佳材料,发出的光线十分明亮,又不易烧断,并适合长期使用。如此灯泡便慢慢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成为我们夜晚必备的照明工具。爱迪生一生的发明共有两千多项,拥有专利一千多项。其间经历的挫折不可胜数,正是把一次次挫折当作垫脚石,他才有如此成就,被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之一。
④挫折是成才的催化剂。英国有一位大科学家叫杰克·伦敦,他自幼家境贫寒,但依然雄心勃勃地想当大作家。为了实现理想,他在中学补读一年,考上了加利福尼亚大学,最终因付不起学费而退学,可他没有放弃,他在家研读马克思、莎士比亚等名人的文章。然后他试着自己写文章发给杂志社,作品被一次又一次地退了回来。杰克-伦敦成才的欲望却变得愈来愈强烈,终于他的《雾都孤儿》问世了,他一举成名,并一发而不可收,名著累累,杰克·伦敦把挫折变为了成才的催化剂。可见要成才,少不了挫折。
⑤挫折是意志的试金石。如果没有惨遭“宫刑”、羞为人臣的痛苦,司马迁不会奋笔写成名垂千古的《史记》;如果没有遭受谗言、理想破灭的挫败,李白不会有“欲渡黄河冰赛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愁苦悲愤:如果没有两岁而孤、谪守邓州的遭遇,范仲淹不会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气度胸襟.
⑥不怕挫折,面对挫折,积累挫折,让它成为你人生的一笔财富。这样,你就能拥有一个充足的思想,成为一个真正充足的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4】第①段中加点的词有什么作用?
11、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下列小题。
贺年卡的前世今缘
①乎在国人的印象中,贺卡是西方文化的舶来品。正如“卡”字,就缘自英文中的card(意为卡片、明信片等),是汉语中较为典型的音译词。事实上,中国自古就有互递贺卡的习俗。那么,古人所使用的贺卡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②贺年卡,又名“拜年帖”,如今已成为元旦或春节时,人们送给挚友亲朋的一种纪念品,以达到沟通感情、传递祝福的寓意。
③中国人使用贺年卡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汉代。那时,人们在新年探访或登门造访之时,都会递上一张名片。名片,又名“名谒”,是贺年卡最初的雏形。不过在汉代,名谒还主要是官员和士大夫之间应酬交际的物品。名片上记录有姓名、籍贯、身份、官职等信息,以示通报晓谕之用,其功能类似于今天的名片。迥异之处在于,古代的名片多半在达官显贵或文人雅士间流行,且由家丁或仆人递送,以示身份的尊贵。从材质上看,当时的名片多以竹木削成,故而又称为“名刺”或“通刺”。自东汉以后,随着造纸业的快速发展,纸张替代竹片成为贺年卡最常用的材质。
④迨至唐宋,贺年卡的名称及功能有所改变,被称为“门状”或“飞帖”。唐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在新年宴饮群臣之际,用烫金法制作贺年卡,上镌御书“普天同庆”作为赐赏,恭贺佳节。宋代时,互赠贺年卡已在民间风靡一时,并演变出合页、连页等新款式样。宋代文人交友甚广,且喜远游,倘若四处登门问候,既耗时又耗力,对于远方故旧,如无法亲赴前往,便委派一名仆人,手执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贺年卡片代为庆贺,称之为“片子”。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徵明在一首《贺年》中写道:“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可见,贺年卡在明代已被人们所广泛使用。
⑤入清后,人们习惯用红色纸板制作贺年卡,寓意喜庆吉祥,故称之为“红单”或“拜年帖”。红单是专为年节而用红纸所制,以表达吉庆意味,平日里是不能随意使用的。可以说,红单是颇具现代意义的贺年卡。除了色彩之外,贺年卡的样式也日益繁多,有单片、合页、连页、对开、衮叠等不同款式。
⑥随着国门洞开,中国的基督徒也开始流行互赠圣诞卡。民国以前,中国人使用的是农历纪年,所以古人赠送贺卡多在春节期间。1912年以后,中国人开始使用公历纪年,并在元旦期间寄赠贺年卡。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人们在圣诞节也流行寄赠贺卡,而且花色、品种逐渐增多。
【1】文中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贺年卡的发展变化(至少写出三个方面)?
【2】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贺年卡的前世今缘。
B. 选文第④段引用明代书画家文徵明的诗句,意在说明贺年卡在明代已被人们所广泛使用。
C. 在汉代,贺年卡的功能与今天的名片一样。
D. 红单是专门为年节而用红纸所制,平日里是不能随意使用的。
【3】在网络和信息时代,电子贺卡和手机短信被更多的使用,贺年卡有走向终结的趋势。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终于获得了成功。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了发挥自己智慧的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
请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字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