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潮州2025届初三语文上册二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个别同学平时学习马虎而考试作弊,对这种铤而走险的行为,学校将会加大教育的力度。

B. 一首《扬州慢》,她仅读了两遍就记住了,如此惊人的记忆力,我们这些普通的学生是鞭长莫及的。

C. 超市正在举行“反季节促销”活动,许多顾客慷慨解囊,大量抢购。

D. 新的交通规则将在全国施行,而个别司机却不以为意,没能引起他们的重视。

2、下列情境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王明准备把用过的塑料袋扔到可回收垃圾箱里,王强及时阻止了他的行为,把塑料袋扔进了不可回收垃圾箱。

A.王明:“你真可笑,最后都是一辆车拉走,我分得不对又怎么了!”

B.王强:“王明,我们分好类,可以方便捡废品的人捡拾,也有利于资源再利用。”

C.同学:“真是多管闲事,就显得自己懂得多,比别人能干。”

D.保洁员:“难得有个懂事的,一个个整天乱扔垃圾,书都白念了。”

3、请你判断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菲的世界》中写到艾伯特善于用通俗易懂的事情将哲学原理演绎出来,例如他用“皇帝的新装”关联苏格拉底的智慧。

B.傅雷素来主张教育的原则,即父母应该给孩子的人生信条是: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钢琴家,终为音乐家。

C.“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可以记事、记物,也可以记山水地理、记风土人情,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等。

D.《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里最常使用的手法是赋、比、兴;《诗经》常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来强化情感,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美。

4、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是西晋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也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B.《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河东先生”。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C.《核舟记》中的“记”,是古代的一中文体,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 陆游《卜算子·咏梅 》,完成问题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卜算子.咏梅》中“卜算子”是_____,“咏梅”是_____

2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描绘了梅花的哪些遭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3词人托物言志,借助梅花含蓄的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品质?

4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那么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请回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杜甫在《春望》中写因战火不断,跟家人难通音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阅读下面的语句,按要求作答。

在每一个红军驻地里都有一个少年先锋队“模范连”,他们都是十二岁至十七岁(照外国算法实际是十一岁至十六岁)之间的少年,他们都来自中国各地,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像这个小号手一样,熬过了从南方出发的长征的艰苦。

(摘自《红星照中国》第十篇“战争与和平”)

(1)上面语句中的“他们”被埃德加·斯诺亲切地称为“______________”。

(2)孔子云:“勇者无惧。”请你结合书中“他们”的事迹,谈谈对“勇者”的理解。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延安,我将你追寻

谢雨桐

①一直不敢贸然踏足这片土地。延安的底色红得纯粹,那是冲锋陷阵的战士们的血,是飘扬的五星红旗,是经年弥漫的战火硝烟。数不清的遗址、沉甸甸的记忆让人心生敬畏,在完全做好接受的准备之前,诚惶诚恐,唯恐亵渎了这方纯净与神圣。终于,我怀揣着崇敬与热情,和同伴一起踏上了开往延安的列车,去亲自感受动荡的年代里,那份厚重底蕴,那段岁月绵长。

②一下车,来自西北的风向我们扑来。连绵山脉,黄土高坡,我们沿着历史的足迹,踏上了这片广袤的土地。

③在延安新闻纪念馆,我看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一张老旧的照片上,毛泽东主席拘谨地坐在椅子上,衣领早已磨毛。讲解员讲道:“毛主席当年并不想拍这张照片。胶卷在当时是很珍贵的东西,他不想把好东西浪费在自己身上,说要给战士们用。”毛主席总说:“多拍拍群众,不要拍我。”这张照片,穿越战火烽烟,保存至今。

④伟大的人总是相似。杨家岭,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的故居大同小异,一律是冰冷的土墙,简陋的陈设,昏暗的灯光。纱窗上的破洞很大,既挡不住风,也拦不住跳蚤苍蝇。当然,最多的,还是书。据讲解员说,从行军打仗到新中国成立后去外地出差,毛主席总是带着一大堆书,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也全然不顾,阅读不辍。当年,世界著名记者斯诺曾专程来延安采访毛主席。到了饭点,作为中共领导人的毛主席,花两毛钱请斯诺吃了白菜馒头,清淡无比。有村民看不下去,主动提了一只鸡送给毛主席,这才见着了肉腥。斯诺感慨道:“我去采访蒋介石,蒋介石花五百块大洋请我吃饭。但这顿两毛钱的‘大餐’滋味却更好,更珍贵啊!”讲解员说道:“一代领袖都这么艰苦朴素,身后的千万同志、人民,又怎会不心甘情愿响应共产党的号召?”

⑤这就是革命家的力量,这就是共产党的信仰。

⑥山腰上,随处可见一些学生模样的青年,摆好画架,蘸满油墨,或深或浅地描绘着黄土高坡独特的风景。他们是延安大学的学生,来杨家岭采风作业。在这里,年轻的灵魂和沧桑的历史发生了奇妙的融合碰撞。

⑦“延安有宝塔,巍巍高山上。”来到宝塔山山脚,已是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宝塔建于唐代,共九层。登上塔顶,可以将全城的风貌尽收眼底。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曾用它来报时和报警。山下还有长达260米的摩崖石刻群和碑林,岸石完整。借着月光,我们艰难地迈上石阶,走向山顶。“现在上山的路已经重修了,可咱仍觉得累。当年山路崎岖,那些中共党员上一趟宝塔山得多不容易啊!”旁边的同伴说道:“看来,革命非得流汗不可!”

⑧爬上宝塔山,我们已经气喘吁吁,两腿发软。此时我们的站位已经很高,基本可以看到整个延安城的全貌。看到宝塔,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是塔底层拱门门额上“高超碧落”“俯视红尘”的题字。还没等我细看,就听到一声惊呼:“看啊,宝山亮了!”

⑨首先从底座开始,暖色的灯光迅速向上延伸,一层接着一层,一串儿连着一串儿。没过多久,就笼罩了整座宝塔。“快看那边,对面的山也被点亮了!”我的视线跟着声音一转,果然,霓虹璀璨的延安城,彩色的游龙向上攀爬,直冲云霄。顾不得天气严寒,我们都兴奋地拿出手机或相机,记录下这难得一见的时刻。五星红旗在头顶飒飒作响,脚下的车辆川流不息,黄的光,亮的夜,恍惚间,耳边响起了深情的呼唤:“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⑩延安是革命老区,但并不代表陈旧落后。在去鲁艺的路上,我们还经过了一个特别的地方——延安新区。这里高楼林立,配置齐全,马路宽阔而平整。凛冽西风,黄土高坡,贫瘠的土地和恶劣的自然环境,让延安这座城市多年来停滞不前。延安人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中疏外扩,上山建城,这是骨子里割舍不了的红色基因,更是对延安精神的一脉相承。

(选自延安新闻网,有删改)

【1】从第③④段的描写中可以看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具有哪些优秀品质?完成下表。

描写

优秀品质

毛主席的“衣领早已磨毛”,毛主席、朱德等人的故居简陋,毛主席请斯诺吃饭简朴清淡

________________

毛主席舍不得用胶卷,说要给战士们和群众用

________________

毛主席总是带着一大堆书,即使路途颠簸,他也阅读不辍

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文章题目“延安,我将你追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延安”点明本文的写作对象,“我”交代了文章的主要人物,“追寻”表明作者此行的目的。

B.文章标题运用第二人称,拉进了与延安的距离,增加了亲切感。

C.作者既追寻了延安的革命历史足迹,又探求了延安精神的内涵。

D.表达了作者对延安的喜爱之情和对定居延安的神往。

【3】要求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1)延安的底色红得纯粹,那是冲锋陷阵的战士们的血,是飘扬的五星红旗,是经年弥漫的战火硝烟。(从修辞角度赏析)

(2)在这里,年轻的灵魂沧桑的历史发生了奇妙的融合碰撞。(从加点词含义角度赏析)

【4】选文第⑨段中的“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出自《回延安》,试分析这两句诗在本文中与在《回延安》中表达的作者情感有何不同。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喜欢董卿在《朗读者》第一期节目中说的这段话,有了遇见,也就有了后来那些美好与温暖。

在我们记忆深处,又有哪些遇见让生命充满了不同的色彩?

请根据读后的感悟和联想,以“遇见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④其中书写分5分,要求卷面整洁,书写规范工整、美观大方。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