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曲靖2025届初二语文下册二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面这些句子的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

②修身立德本质上是对精神世界的塑造。

③广大青年不断锤炼品德修为,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在精神层面获得更持久、更深沉的力量,坚定地前行。

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价值观念,莫衷一是、行无依归,就不可能进步。

⑤古今中外,种种案例启示我们,一个人失去正确价值观锚定的“德”,就会陷入精神的虚无。

A.①②③④⑤ B.①④②⑤③ C.②①⑤④③ D.②③①④⑤

2、下列语句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     

A.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缀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

B.杀了人,还要大肆造谣诬篾,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

C.王选院士从他一生中的几个重要抉择中,引发出一些话题,和北大师生共同探讨。

D.但见彩霞满天,色彩斑斓,朵朵白云轻歌慢舞,宛如游丝蛛网,无比壮观美丽。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qiào)  悬shū)  农yàn然(fān

B.皱(zhĕ)  两)   蜍(chán)  潮

C.默(jiān)  沼猎(shǒu)  糊(

D.裂(guī)  山)   沟)   砂

4、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带(xié)  地)   劫nàn) 迁

B.猎(shòu)  腐shí zhuó

C.diàn)  粗cāo)  劣(zhuō)  琥

D.洁(jiăo)  绔(wăn)  漫()   卑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下列对诗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送别诗,“望”字将离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写景气势宏伟。

B. 颔联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 尾联承上作结:青春年少,当奋发有为,不会面临“歧路”而泣下沾巾。

D. 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意和对友人的深情。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说说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古诗文默写。

(1)参差荇菜,左右芼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雎》)

(2)微君之故,___________?(《式微》)

(3)___________,悠悠我思。(《子衿》)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隐喻想出来做官却没有途径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一扫离别愁云,给人以积极向上力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综合性学习。

傅雷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也是一位特殊的教育家,一位严厉、尽责同时不乏爱心的父亲。对如何教育孩子,他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做人是第一位的。

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傅雷这种教育思想的认识。不少于150字。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经典

①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②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到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

③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④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它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

⑤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⑥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它承负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它象征着传统而视其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子,你以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它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选自葛兆光《中国经典十种·序言》,有删改)

1下列对“中国经典”内涵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经典不等同于“经”,更不只是儒家经典,它所包含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

B.中国经典能够做到将儒家、佛教、道教“三教合一”,这是中国古代的一大政治特色。

C.中国经典中儒家的经典著作涵盖的内容和思想最为复杂,各种学派学说众多。

D.中国经典除了圣贤、宗教、学派的著作,还包含历史、文字学名著及诗词的名篇佳作等。

2下列对“中国经典”形成过程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们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层层积累的漫长的经典化过程。

B.新的经典不是照着前世经典的样式定做的,它的思想与价值能被后人认可,于是渐成经典。

C.古代很多著述,被后人广泛引用,被一再解释、践行,渐渐成为了被尊崇的中国经典。

D.有的经典被皇帝定为必读书,所以必然被引用很多,也会被人反复解释,最终成为了经典。

3下列对“如何阅读经典”的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阅读经典可以使我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积累更多经验。

B.阅读经典不可因为它是经典而机械照搬,亦不可因为它象征传统而视作金科玉律。

C.阅读经典要根据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让经典知识再生和重建,使经典中一些资源被重新发掘和利用。

D.阅读经典要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让它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你在读什么书?”这是一个简单却有力的问题。

当我们问别人“你在读什么书”时,我们会发现与他人的不同之处,或是隐藏的共同爱好……也一定有人问我们“你在读什么书”,这个问题会让我们重新思考阅读的内容,或是产生新的想法……

“你在读什么书?”是不是勾起了你的生活体验?

请以“你在读什么书”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可以介绍你的阅读经验,写下你的阅读故事或是发表你对某本书的看法……文中不要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