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巴中2025届初二语文下册三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共7题,共 35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 (suí) ()育 选(pìn ) 深)痛绝

B. qiào)  胸)开 仰之)高

C. 白(piǎo)  (háo)鸣   粗zhuō )   (qián)心贯注

D. )   jié)问 zèng)恶 妇()皆知

2、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台儿庄是大陆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拥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韵的文化旅游资源。

B.台儿庄古城有“中国最美水乡”的美誉,国家5A级旅游景区,坐落于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地带。

C.历史上的台儿庄是一座商旅聚集、居民富庶的运河名城,它发展于汉,繁盛于元,形成于明清。

D.综合来看,台儿庄古城文化兼具大运河文化和园林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等多重文化特性。

3、下列关于名著内容的阐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海底两万里》的作者是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凡尔纳,他创作了许多科幻小说,其中的科学幻想如今大部分已变成现实,他也因此被称为“科学时代的预言家”。

B.《海底两万里》里,“诺第留斯号”潜艇在南极冰层下前进时,撞上了翻转的冰山,所有的出口被堵住了,后来诺底留斯号用自身重量凿开冰层,才得以脱离险境。

C.《骆驼祥子》中祥子和小福子是两情相悦的苦命人,但最终不能结合在一起的主要原因是贫穷,因为祥子无力承担起要养她两个弟弟和一个酒鬼老爸的责任。

D.“我算明白了,干苦活儿的打算独自一人混好,比登天还要难”,这是祥子发出的感叹。

4、下列加点字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看眼前的景况,他直觉毛骨悚然,连声音也叫不出来。

B.侵华日军残杀了许多无辜的中国百姓,他们真是死得其所

C.强国总是在弱国面前耀武扬威,历史证明:欺负别人的国家没有好下场。

D.自从他受了精神刺激后,就变成现在语无伦次的模样。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看着那些滑稽演员惟妙惟肖的动作,大家都忍俊不禁

B.你是班长,应以身作则,给同学做个榜样。

C.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D.这个先前在大家眼中微不足道的人,创造了一个商业传奇。

6、七年级125班组织了一次语文知识大赛活动,活动中李琳对以下题目的表述辨别不清对错,请你帮他找出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游击队员们正在穿过高大的树林和茂密的青纱帐,去和敌人战斗(划线“和”是个连词,把“和”换成介词 “向”)

B.《童年的朋友》节选自《童年》。作者高尔基,是苏联作家。课文通过生动细腻而又饱含感情的语言把外祖母的形象写得独具魅力、光彩照人。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第二自然段对百草园从“整体(植物—动物)—局部(动物——植物)”进行描写,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的手法写百草园中景物的生机勃勃,写出了百草园的无穷乐趣,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的无比热爱,与下文三味书屋的枯燥形成对比。

D.“《凡尔赛宫》第三段中“它全长七十二米,宽十米,高十三米,联结两个大厅”一句作者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列举了许多确凿的数字说明其长、宽、高,介绍了凡尔赛宫宏伟、壮观的特点,突出了它的内部陈设和装潢富于艺术魅力。

7、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尽管众人眼中的景色“远近高低各不同”

②有人却语竭词穷、词不达意,停留在“哇”“超赞”的简单感叹

③但网络语言风靡、文化内涵缺失的现象,不经意间影响着越来越多人的日常交流和情感表达

④面对烂漫春光,有人在“红杏枝头”品味春意,于“拂堤杨柳”陶醉氤氲春雾

⑤春天万物复苏

A.⑤③②④① B.⑤④②①③ C.④⑤①②③ D.④②⑤①③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阅微草堂笔记》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姑妄听之二)

一日,塔尔巴哈台押逋满答尔至,命接解。以铁杻贯手,以铁链从马腹横锁其足。时已病,奄奄一息。与之食、亦不甚咽。在马上每欲倒掷下,赖絷足得不堕,但虑其死,不虑其逃也,至戈壁,两马相并,又作欲堕状,印举手引之,突挺然而起,以杻击仆马下,即旋辔驰入戈壁去:戈壁东北连科布多,绵亘数百里,古无人迹,竟莫能追。始知其病者伪也。参将岳济,坐是获重谴,印亦长枷,既而伊犁复捕得满答尔,盖额鲁特来降者,赏赉最厚。满答尔贪饵而出,因就擒,讯其何以敢再至,则曰:“我罪至重,谅必不料我来:我随众而来,亦必不疑其中有我。"其所计良是,而不虞识其项上箭瘢也。以印之巧密,而卒为术愚;以满答尔之深险,而卒以诈败,日以心斗,诚不知其所穷,然任智终遇其故,未有千虑不一失者,则定理也。

(姑妄听之三)

注:①“塔尔巴哈台”为清朝驻守塔尔巴哈的驻军,“印”为李印,时为驻守库尔喀喇乌苏的军士。后文“满答尔”“岳济”为人名,“科布多”“伊犁“时为清西北边疆政区、地名,“额鲁特”指一少数民族部落,②逋,音bū,指逃亡,③絷、音zhí,指用绳索拴住。④瘢,音bān,指创伤后下的疤痕。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十余岁 阅:___________

(2)坐获重谴 是:___________

【2】下列选项加点字“之“的用法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  

例句;求下流

A.大兄何见事晚乎(《孙权劝学》)

B.何陋有(《陋室铭》)

C.子谓菊,花隐逸者也(《爱莲说》)

D.与

【3】联系语境,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众服为确论

翻译:众人很信服,

B.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翻译: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C.印举手引之

翻译:李印打了个手势暗示他(不要耍花招)。

D.讯其何以敢再至

翻译;问额鲁特部落为什么来归降。

【4】《阅微草堂笔记》一书中,不少故事直接表达了作者纪昀的看法·比如:(甲)材料中,作者的看法是①_____;(乙)材料中,作者的看法是②____。而这两则材料推测,《阅微草堂笔记》之所以与《聊斋志异》一起被誉为清代笔记小说“双璧”,不仅在于它记狐鬼怪等故事,还有可能在于③____。(前两空用原文语句回答,第三空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9、古诗文名句默写。

(1)《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夜洛城闻笛》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木兰诗》中说明女子如有施展抱负或才干的机会,并不比男子逊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黄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古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描写黄河的诗句,请你写出连续两句有关黄河的古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 10分)

10、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报秋

宗璞

①似乎刚过完了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②一朵花苞钻出来,一个柄上的好几朵都跟上。花苞很有精神,越长越长,成为玉簪模样。开放都在晚间,一朵能持续开一昼夜。六片清雅修长的花瓣围着花蕊,当中的一株顶着一点嫩黄,颤颤地望着自己雪白的小窝。

③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是一种玉簪花精神罢。

④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彩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们常这样自嘲。

⑤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往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有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可能因气味的缘故,不容虫豸近身。

⑥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

⑦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两手空空。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怪谁呢,很难回答。

⑧久居异乡的兄长,业余喜好诗词。前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须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⑨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诵,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

⑩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⑪那第一朵出现已一周,凋谢了。可是别的会一朵朵再接上来。圆鼓鼓的花苞,盛开了的花朵,由一个个柄擎着,在绿波上漂浮。

1作者非常欣赏玉簪花,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作者欣赏玉簪花的哪些精神品质?

2根据要求赏析文中划直线的句子。

(1)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连用五个“便”有何好处?)

(2)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3有人认为文章的题目改为“玉簪花”更好,你的意见呢?请简述理由。

1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失根的兰花

陈之藩

①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的一个大学里看花。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笑得像首诗,也像幅画。依山起伏,古树成荫,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②花圃有两片,里面的花,种子是从中国来的。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如在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呀!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么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景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③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我只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只感觉到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我曾在秦岭捡过与香山上同样红的枫叶,在蜀中我也曾看到与大庙中同样的古松,我也并未因而想起过家。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

④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我这时才恍然悟出,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⑤花搬到美国未,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之芬芳与故乡花草的艳丽。我曾记得,8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叔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

⑥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还有水可借;以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

⑦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行枯萎了。

⑧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十几年后,祖国已破,却觉出个中滋味了。不是有人说:“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忘。”

1阅读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失根的兰花”的理解。

2第②段末尾“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请你联系上下文,分析作者流泪的原因。

3第④段中画线句中“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与“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这种说法矛盾吗?说说你的理由。

4第⑦段引用郑思肖画兰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五、作文(共1题,共 5分)

12、题二:“让______充满味道”为题目,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作文。提示:所填写的词语可以是生活、学习;可以是表示地点的词语:家、校园、课堂等;可以是具体的事物,例如:书、雨伞等;可以是表示情感的词语:关爱、幸福等等。这样,依据所填写的词语进行立意即可。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2)不得抄袭本试题卷中的阅读材料,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