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其中蕴含的道理是( )
A.追求自由,体味美好人生
B.与人为善,学会换位思考
C.践行平等,维护社会正义
D.认清角色,积极承担责任
2、2020年12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十一)。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刑法修正案(十一)对低龄未成年人刑责范围进行了重大修改。规定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降低刑责年龄﹐目的是( )
①保护受害人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 ②能更好发挥法律的示警功能和威慑作用
③确保刑罚成为规范青少年行为唯一手段 ④能在一定程度上警戒未成年人遵守法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句古语告诉我们要( )
A.不管寒暑,安心读书
B.注重学习,关注社会
C.关注大事,不拘小节
D.热心公益,投身实践
4、2023年5月,全国多地开展以“数字赋能,全民共享”为主题的“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月”活动。“数字赋能”,“能”在网络( )
①可以方便地发布任何信息 ②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
③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④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按照市场主体信用状况采取差异化的监管措施,使监管力量“好钢用在刀刃上”,努力做到对诚信守法者“无事不扰”,对违法失信者“利剑高悬”。加强信用惩戒的意义不包括( )
A.能够杜绝社会不诚信行为和现象
B.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C.提高全社会信用水平,营造社会诚信环境
D.营造“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良好风尚
6、犯罪有百害而无一利,犯罪最本质的特征是( )
A.普遍约束性
B.刑事违法性
C.严重社会危害性
D.应受刑罚处罚性
7、材料一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面对不可一世的敌人,英勇的志愿军战士发出了“三个不相信”的战斗宣言:“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他们保家卫国、奋不顾身、舍生忘死,才换来了今天的山河无恙、家国安宁。
材料二 有一种安全感,叫“人民子弟兵来了”。在各种灾难发生时,是我们熟悉的“最可爱的人”第一时间逆行救援。他们克服一切困难,把温暖带给我们。
上述材料说明( )
①我国人民军队保卫祖国,保卫人民,努力为人民服务
②我国人民军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柱石
③我国国家安全的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
④面对国家安全形势的新变化,必须统筹内部安全与外部安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用图示方法表示所学概念之间的关系,是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下列概念关系能用图表示的是( )
A.①一般违法行为 ②犯罪
B.①主刑 ②附加刑
C.①社会规则 ②法律
D.①刑事诉讼 ②诉讼
9、2023年10月10日,菲律宾海军一艘炮艇不顾中方一再劝阻和警告,执意侵闯中国黄岩岛邻近海域。中国海警船在多次喊话警告无效的情况下,依法对菲船采取跟监外逼、航路管制等必要措施予以驱离。这体现的国家核心利益是( )
①经济利益②国家主权③领土完整④文化利益
A.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④
10、据媒体报道,2023年6月,在浙江宁波,小徐丢了一部苹果7手机,联系上捡到手机的某中年妇女后,对方开口索要2000元酬谢费。双方见面后,协商未果,无奈之下小徐将中年妇女告上法庭,要求对方返还手机。如果你是“小法官”,对中年妇女的行为分析正确的是( )。
※法律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百一十四条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
A.属于行政违法,应受到行政处罚
B.属于民事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
C.属于一般违法,应受到刑罚处罚
D.属于刑事违法,应承担刑事责任
11、“摸鱼、插秧、种菜……虽然有点累,但是非常有意思。”这是某校小明同学劳动课程后的感言。劳动课程的开设有助于( )
①开展理论探究,培养环保意识②参与劳动锻炼,培养实践能力
③体悟劳动艰辛,培养健全人格④体验社会生活,培养交往能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2、为整治互联网广告市场“关不掉、乱跳转”等乱象,2023年5月1日起实施的《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进一步对“一键关闭”情形进行了细化规定,增设了广告发布者的法律责任,强化对违法行为的惩戒力度。这一文件的出台( )
A.是应对当前互联网乱象的无奈之举
B.表明网络具有虚拟、自主和欺骗的特点
C.能确保“关不掉、乱跳转”问题不再发生
D.是因为社会秩序的实现需要规则的保障
13、2023年9月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民事诉讼法的决定,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民事诉讼法的修改表明( )
A.规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B.所有规则都是由国家制定的
C.规则没有规律可循,可以随时改变
D.每个人都可以参与法律等规则的制定
14、“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我用生命捍卫守候;哪怕风似刀来山如铁,祖国山河一寸不能丢。”中国边防军人愿以生命守护祖国边疆是因为( )
①国家利益至上②维护国家利益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③中国边防军人不珍惜生命④国家利益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一网友乘坐地铁时,看到一名男子赤脚躺在座椅上玩手机,霸占了4个座位,该网友看不下去,“默默”地把该男子的鞋踢出车厢,让“脱鞋霸座”男乘客成功实现了“人鞋分离”。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脱鞋霸座”展现了自我独特个性
②“脱鞋霸座”有违社会公德和文明
③踢鞋出车厢是尊重他人、以礼待人的表现
④我们需要共同营造出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以下俗语与社会关系搭配正确的是( )
A.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业缘关系
B.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血缘关系
C.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地缘关系
D.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业缘关系
17、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中,同学们积极构建知识网络。以下思维导图中a和b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A.一般违法行为承担民事责任
B.行政违法行为行政处罚性
C.犯罪违反法律规定性
D.犯罪应受刑罚处罚性
18、2023年10月26日,驾乘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三名航天员成功入驻中国空间站,与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聚首,浩瀚宇宙再现中国人太空“会师”的经典场面。中国航天成就的取得,离不开由1400多家单位、10万余名从业人员组成的航天团队的无私奉献。他们汇聚在“爱国”的旗帜下追逐梦想、攻坚克难。这说明( )
①只要有共同目标,就能获得成功②要牺牲个人利益,实现国家利益
③要树立报国理想,承担历史使命④要注重团结协作,凝聚奋斗合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字字句句都饱含深情,语重心长。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体现的国家核心利益是( )
A.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
B.国家主权
C.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D.国家安全
20、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在社会关系议题学习中,老师出示了三幅图片。你认为它们共同反映的社会关系是( )
A.血缘关系
B.业缘关系
C.地缘关系
D.友谊关系
21、欣赏漫画,回答问题
请你观察漫画中两人的行为是否正确,并加以评析。
22、 2019年4月15日,是我国第5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国家安全法,规定国家加强国家安全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
以下是两位同学对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观念的观点,请你进行辨析。
23、“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在亿万人民的瞩目下,全票当选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习近平左手抚按宪法,面对全体人大代表,进行宪法宣誓。这是对宪法最庄严的宣誓
对此,有同学认为:“宪法是根本法,只要举行宪法宣誓仪式就能够切实维护宪法的权威。”请你对该观点进行辨别与分析。
24、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培计划”参训教师的回信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贫困地区,我们必须补上这个短板。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国家要从制度上保障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1)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这有利于保障他们能够公平的享有哪项权利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国家为什么要从制度上保障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25、材料一:一辆正在执行救护任务的救护车,欲借助高速公路的应急通道通过,没想到私家车占用高速应急车道,救护车借道被堵死,使得救护车举步维艰……这是发生在成雅高速上的一幕,救护车只要1分钟走完的路却足足拖了15分钟,而这些私家车占用应急车道的行为已被监控摄像头拍下,并面临严重的处罚.
材料二:规则是什么?就是关于可以和不可以做什么,应该和不应该做什么,可以和应该怎么做,不可以和不应该怎么做的约定.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社会生活需要秩序,秩序来源于规则,从某种意义上说,规则意识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规则是秩序的保障,自觉遵守规则,才能使社会正常运转,有利于建立和谐诚信的社会.
(1)材料一反映了当今社会的什么现象?
(2)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规则。
(3)规则意识是合格公民的重要内容,你认为如何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26、偏远山村,搭上电商“顺风车”,也可变身时代弄潮儿;居民看病,借助远程医疗网,预约全国名医不是梦;穿梭城市,购物、租车、食宿,均可在线支付……
阅读材料,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证明。
27、请你说说犯罪的特征有哪些?最本质的特征是什么?
28、请结合以下案例,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案例一 李某等三人在电影院起哄、打闹、吹口哨。工作人员多次劝阻无效,只好请来民警将其带走。公安机关给予三人警告的处罚。
案例二 朱某在工厂浴室检到苏某的进口贵重手表,先说两天后归还,后又称手表丢失,拒不归还。苏某起诉后,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否则赔偿损失35 000元。
案例三 中学生赵某手持三棱利刀,抢夺9名小学生财物,得赃款400多元。法院判定赵某犯抢劫罪,判处了赵某有期徒刑。
(1)按照你的理解,将下列选项分别填入表格。
A.较轻B.较重C.治安管理处罚条例D.民法E.刑法
F.民事责任G.行政制裁H.刑事处罚I一般违法J.犯罪
案例 | 对社会的危害程度 | 违反的法律 | 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 所属违法类型 |
一 |
|
|
|
|
二 |
|
|
|
|
三 |
|
|
|
|
(2)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预防违法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