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南充2025届一年级语文下册三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共3题,共 15分)

1、在古代,人们最早使用的是(  ) 。

A.甲骨文 B.金文 C.隶书 D.小篆

2、下列加点字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典:①标准,法则;②典范性的书籍;③典故;④典礼。

  词  用 

A.①④②③ B.④③②① C.④②③① D.④①③②

3、下列不是出自《三国演义》中的成语的一项是(   )

A.草船借箭  三顾茅庐

B.如鱼得水  单刀赴会

C.鞠躬尽瘁  乐不思蜀

D.调兵遣将 龙潭虎穴

二、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4、根据语境把格言警句补充完整。

1.你的邻居总是做一些伤害别人的事,你会用《左传》中的一句“多行不义,_________”来劝他。

2.你的同桌在测验时偷看书本,你会用《朱子语类》中的一句:“人有耻,_________”来劝说他。

3.“_________,仁之端也。”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谁不会心生同情之感呢?

4.“_________,小人喻于利”的意思是: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5、写近义词

拘束——________      洒脱——________

严肃——________      伤心——________

6、读句子,根据拼音写字词。

(1)péng_____老师以身作者,从不gǎo_____特shū_____,每天早晨都和我们一起跑步duàn liàn______

(2)何大年带着家juàn_____,拿着qiān______证,毅然奔向祖国的怀抱。

(3)天降恩泽,好大一场ruì______雪啊!

7、理解下列词语在古诗语境中的意思。

①篱落________

②未解________

③蛱蝶________

 

 

8、读句子,选择课文中的词语填空,并用所填的词语造句。

1.经过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_______奋斗,昔日的荒山如今披上了绿装。

___________________

2.洪水越涨越高,闸门要赶紧加固!这时,只要有三千只麻袋,就能解决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11题,共 55分)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练习。

草船借箭(节选)

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

1周瑜故意难为诸葛亮,认为诸葛亮中了他的圈套,因而很高兴,他表达的意思可以用_________这个成语来概括;鲁肃同情诸葛亮的“遭遇”,遵守与诸葛亮的预定,他的行为表达的意思可以用_________这个词语来概括。

2从周瑜、鲁肃说的话中可以看出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人?(用四字词语概括)

周瑜:_________   鲁肃:_________

10、课内阅读

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拿鱼嘴直戳我的脸。伙计们捉弄我,他们打发我上酒店去打酒,他们叫我偷老板的黄瓜,老板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我。吃的呢,简直没有。早晨吃一点儿面包午饭是稀粥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只好摇那个摇篮。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凡卡》

1在短文方框内加入正确的标点符号。

2从短文中找出描写凡卡挨打的至少四个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中带点字的含义。

挨了一顿 发: 酒:

4下面这句话,应该在什么地方作语气停顿?请用∥在句中标示出来。

5下面这句话,哪些词语应该重读?请在重读的词语下面画上圆点。

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6短文已经用∥划分为三层,请你用简短的词语或者句子概括层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内阅读。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1文段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词语是“_________”,从这个词语可以体会到,园中的动植物生长和活动,一切全凭自己的_________

2这段话中描写的动物有______________,描写的植物有_____________

3读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园子里的一切都是___________的。这样的感受,当然与作者的__________是分不开的。作者用这样的心感知到的事物,才会如此无拘无束。

12、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1从片段中加点的“笑”字可以体会到_________。鲁肃的“________”与诸葛亮的“笑”形成了反差。

2诸葛亮选择在“_______”的天气里,在“________”的时候去借箭,说明他精通天文、气象,这也是他借箭成功的一个原因。

3诸葛亮料定曹操一定不敢出兵,是因为(   )

A.曹操的兵力少,而东吴和蜀汉联手,兵力非常多

B.曹操生性胆小怕事,面对诸葛亮他心里充满畏惧

C.曹操生性多疑,在大雾天气而且不了解对方的情况下,他绝对不会贸然出兵

4片段中画“   ”的句子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_____,这也暗示诸葛亮借箭能够成功。

5下列不是诸葛亮下令把船一字摆开,后来还要掉头的原因的是(   )

A.船一字摆开,可以增加受箭面积,确保箭的数量多。

B.为了让曹军看清楚东吴军队的阵势之大,以产生畏惧之心。

C.掉头可以让船的两面都受箭,以增加箭的数量,利于保持船的平稳,也为借箭成功后离开节约了时间。

6请简要概括诸葛亮的人物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短文阅读。

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lòu lù)出无限的眷恋。岸英奔赴朝xiān xiǎn)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wéi wèi)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1】在文中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悲伤______依恋______

【3】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不由自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有所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句子“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读短文画横线的句子,体会人物内心,照样子运用动作描写写一写“久别重逢”这种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于是,苏格拉底获得了一次机会——一次观察蝉是如何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机会。

②蝉脱壳总是在夜间进行的。苏格拉底决定彻夜不眠,不让这种神秘的过程从眼底错过。他沏了一杯酽酽的咖啡,瞪大双眼,守侯在知了笼旁边。

③那些丑陋的小东西开始沿着知了笼的栅栏,一步一步慢吞吞地往上爬行,爬到一定的位置后,便停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就像泥塑一样。

④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过去了,这些泥塑一样的小东西始终一动也不动,似乎没有一点儿变化。一直到天快亮的时候,苏格拉底发现,其中一只背部裂开了一道细细的缝儿,就像有谁在泥塑上划了一刀。接着,其他幼虫的背上先后都出现了细缝儿。虫儿的身体开始颤抖,细缝开始变大,渐渐露出了一抹象牙般玉肌。

⑤虫儿痛苦地颤栗着,背部弓起就像一个驼子。这驼的背越弓越高,虫儿的颤栗也越来越剧烈。

⑥是刀剥皮吗?是火在烧身吗?是剑在剔骨吗?是针在穿心吗?苏格拉底看到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心中不由跟着颤栗起来。

⑦该帮帮这些可怜的虫儿们了!苏格拉底打开知了笼,非常小心地从笼子中取出一只虫儿,以极其轻柔的动作剥开束缚虫儿的硬壳,帮助它抬起头,伸出尾巴,蜕出翅膀,抽出六只腿。这工作是这么难做,苏格拉底完成这套程序,足足用了近20分钟。

⑧苏格拉底浑身浸透了了汗水。他本来还想再帮一只虫儿的忙,但已经没有这个勇气了。

⑨更为糟糕的是,苏格拉底后来发现,那些凭自己的力量完成蜕变过程的蝉们,虽然多经历了一些痛苦的煎熬,却都展开了美丽的翅膀,变成真正的蝉;而经他帮助的那只蝉,翅膀却始终缩成一团,怎么也展不开,而且它的六条腿也是瘸的,爬动起来左摇又晃,要多难看有多难看。

1文章第①段中神秘的过程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⑥段连续运用几个问句有何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体会第⑦段中非常小心”“极其轻柔两个词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⑨段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

相濡以血

几位探险者在一个荒凉的孤岛上发现了一种生存了14年的吸血蝙蝠,它们是一种100%靠其他动物的鲜血来维持生命的可怕的嗜血动物,现在已经成为这个荒岛的霸主。

然而令动物学家不解的是,这个荒岛上的鲜血并不容易找到。那么,它们是怎样生存下来,并发展成为这样一个庞大的集团的呢?

经过长时间的深入观察,探险者惊奇地发现,面对着奄奄一息的同伴,这群面目狰狞的小东西,它们的无私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在找不到猎物的情况下,它们甚至会把自己腹中的鲜血反刍给没有进食的同伴,以解缓它的饥饿。

吸血蝙蝠的援助对象,首先是小蝙蝠,然后是有血缘关系的成年蝙蝠,之后是无血缘关系的蝙蝠。不过,这些被援助的无血缘关系的同伴,必须以前也援助过别人,否则就不会得到同伴的援助。

这样一来,被挽救回生命的蝙蝠就有足够的时间去寻找食物,继而再用自己的鲜血来还清这笔感情债。这种互相帮助的特殊亲密关系在那个荒岛上持续了14年,而且还会持续更长时间。

这个答案相信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因为我们通常认为,动物世界中一直奉行着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这群吸血蝙蝠之所以能够生存壮大,正是因为颠覆了“丛林法则”,在同伴出于危难关头,选择了其他动物无法做到的“相濡以沫”。

人其实也是生活在一个个集体当中的,家庭、单位、国家、社会。而这一个个集体当中,也不可避免地要遭遇这样那样的危机。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衰败的集体中的人几乎都选择了各种形式的明哲保身,他们并没有考虑到这种做法不仅伤害到整体利益也会伤害自身利益。事实上,在一个集体败落以后,损失最大的还是生活在这个集体中的人。在危难中选择“相濡以血”,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大智慧,因为这是一个集体能够度过难关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

【1】“相濡以血”这个词是由( )这个成语转变而来的。

【2】根据语句描述的意思在短文中找出词语填写在括号里。

(1)形容气息微弱临近死亡。也比喻事物即将消亡、湮没或毁灭。 ( )

(2)指生物在生存竞争中适应力强的保存下来,适应力差的被淘汰。( )

(3)比喻因怕连累自己而回避斗争的处世态度。                                ( )

【3】“这笔感情债”指的是什么?怎么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相濡以血”是一种大智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于文中的“丛林法则”正确的解释是 (        

A.以多取胜

B.个体的自然生存

C.大家并肩作战。

【6】文中吸血蝙蝠给我们人类的启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课外阅读。

灵魂的丰碑(节选)

林彬

林徽因从梦中醒来,猛地拉亮电灯,梁思成也被惊醒了,慌慌张张去找药瓶

林徽因说:“我不是吃药,给我拿张纸来。刚才在梦里有一个设想,我得立刻把它画下来。”

自从接受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任务,林徽因不知多少次这样从梦中醒来。1949年秋天,毛译东主席就为纪念碑的莫基填了第一杯土、1952年由梁思成和雕望家刘开渠主持纪念碑设计,参加设计工作的林徽因,被任命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此时她病得已不能起床了。在起居室兼书房里,她安放了两张绘图桌,与她的病室只有一门之隔。

林徽因主要承担的是纪念碑须弥座装饰浮雕的设计,从总平面规划到装饰图案纹样,她一张一张认真推敲,反复研究。每绘一个图样,都要逐级放大,从小比例尺全图直到大样,并在每个图上绘出人形,保证正确的尺度。在设计风格上,林徽因主张以唐代风格作蓝本,选出许多资料,跟助手逐一分析,详细讲解,掌握基本特点。经过比较,他们最后选定了一种以唐风为主的风格。

两个月的时间,林徽因和关肇邺画了数百张图案,最后选定了以橄榄枝为主体的花环设计。

在选用装饰花环的花卉品种上,他们很伤了一段时间脑筋。最初选用了英雄花,经咨询花卉专家,得知木棉并非中国原产,随后放弃这一构想。

在上千种花卉中,他们最后选定了牡丹、荷花和菊花三种,象征高贵、纯洁和坚韧。

须弥座正画设计为一主两从三个花环,侧面为一只花环。同基座的浮雕相互照应,运用中国传统的纪念性符号,如同一组上行的音阶,把英雄的乐章推向高潮。

1953年完成了景泰蓝抢救工作以后,林徽因的身体又一次垮了下来,她生命的热能仿佛彻底耗尽了。每到寒冬,地的病情就愈加严重,药物已不能奏效,只能保持居室的温度。即使是一场感冒,对林徽因也是致命的。每到秋天,梁思成就要用牛皮纸把林徽因居室的墙壁和天花板全都糊起来,几个火炉也早早地点上。不久,林徽因因病情恶化,住进了同仁医院。

1仿写词语。

慌慌张张(AABB式)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一张一张(ABAB式)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林微因是中国著名的______________和作家,是______________和中华人民共和国______________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

3人民英雄纪念牌须弥座的设计以____________为主体,正面设计为__________,侧面为一只花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花组成,象征着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主要介绍了林徽因生病的状态。

B.文章开头的从梦中惊醒表现了林徽因为了完成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任务而日思夜想的专注状态。

C.林徽因在病重之时仍坚持工作,这种对待事业的忘我精神也是高贵的灵魂。

17、阅读。

风筝

①时令正是仲春。大地挣(zhēng zhèng)脱了冬的纠缠,不觉之中已泛出几分淡淡的鹅黄的绿意。仰望晴空,偶见数点风筝,袅袅娜娜地飘挂在天际,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光。瞩望那长长的轻轻抖动的风筝线.竟丝丝缕缕牵出了我的童年。

②在乡下,三月的剪剪轻风还残留着冬的料峭。我们这些颠跑在蓊郁麦田里的孩子偷偷找来竹篾,且要绿皮的有韧性的,犹如女孩子绣花挑线一般仔细。我们把竹篾放到火堆上烤了,再弯成弓似的和轱辘似的等几何形状,拼在一起,悉心系好,就变成了形态各异的风筝的骨架。然后几颗小脑袋抵在一起,叽叽喳喳商量一阵,就各出心(裁 材)地用彩笔在糊好的桑皮纸上勾勒一通,便给它们穿上了斑斓的衣衫。这完全可以与女孩子织成的(绵 锦)绣相媲美。然后用大团大团的线做放线,一头系在风筝上,一头缠在一个线拐子上。这些线来得可不易呢,是我们这些“男子汉”低三下四,求爷告奶,甚至向小姑娘一连串喊上十声“好姐姐”才弄到手的。

③好了!抬起你因做风筝而勾得酸了的头,开始放吧。咳!风筝!风筝!全是风筝!这些大大小小造型生动的风筝,从辽阔的麦田里,迤逦的大道旁,激/的堤塘边冉冉升起——被底下幼稚(zhuī zhì)的欢声笑语吹着,腾腾热气捧着,悠悠飞向空中,去亲吻白云,好似争艳的奇葩,挂彩的气球,我们的心醉了。

④风筝也有赌气的时候,任你如何摆布,它总要往地上栽。这时的小伙伴决不会张飞似的环眼圆睁,一脚踏翻它的,而总是小心翼翼地检查一番,找出毛病,对症下药,修好它们。随着欢呼声,风筝重又飘然升起。当放到得意处,猛不防风筝也会断线,摇头晃脑地越飘越远。我们拉着断了的风筝线,不胜惋惜……

⑤韶光如流。虽说童年已悄然离去,可风筝这根若有若无的线,却每每牵着我的童年。我常想捡回那逝去的童年。啊,我的鹅黄色的童年!

【1】在文中括号里用“/”划去错误的读音或字形。

【2】仿照第②段的小标题,请分别给文中③、④两段各自加一个小标题。

第②段 做风筝 第③段___________ 第④段___________

【3】将下列做风筝的过程按先后顺序补充完整。

挑竹篾——______——______——______——做放线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分别运用了排比、____________等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

18、微群阅读

(文段一)这时的锦绣谷,成了一片海,淡白中透着浅绿,晶莹透明,纹丝不动,像是结了冰,又像是巨型玻璃镶成的舞台。沿“海”周围,是厚不可测的碧玉般的云雾,上面平平的,周遭如壁,像一溜高原。

(文段二)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1(文段比较)根据文段内容填空。

(1)这两段话都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和________描写的方法来展现景物的美。文段二还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来描写荷叶。

(2)文段一写了云雾的________________,将云雾比作________。文段二写了荷叶的形状________,荷花的姿态是________________

2(语言运用)两个文段写出了景物的静态之美,请选择一个生活中你喜欢的情景进行仿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我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国文教科书,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期待,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说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1文段选自__________写的《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作者第一次读书是在其舅父杨子敬指导下进行的,是舅父教她怎样读《三国演义》的。

B.“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主要是说母亲催促她睡觉,而她还想读书,于是哭了。

C.作者在一知半解读书时,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是因为“凯”与“诸”这两个字的读音与“岂”和“者”两字的读音相近。

D.读过《聊斋志异》,对作者写作很有帮助。作文老师曾有“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批语,其中的“柳州”与“长吉”是指柳宗元和李贺。

3读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你认同这种读书方式吗?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3题,共 15分)

20、(题文)居里夫人毫无保留地公布了镭的提纯方法。(改写句子)

改为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把下面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1.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该写句子。(6分)

(1)丝绸之路巨型石雕引起人们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缩句)

(2)《白杨》的作者是袁鹰写的。(修改病句)

(3)李老师对珊珊说,珊珊的作文有两处错误,让他讲给珊珊听。(改为直述句)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3、作文。(22分)

《三国演义》中塑造了许多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如忠勇双全的关羽、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老奸巨滑的曹操……他们当中一定有你熟知的,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写一下你们心目中印象最深刻的英雄人物。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