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雅安2025届一年级语文下册一月考试题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解释下列词语

1)不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抬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音字组词。

[luò] _______阳   _____________________绎不绝

[]   _____________________车   前功尽_______

[gāng______________铁 水_______   提_______挈领

[]   ______________月  _______烛 丢三_______

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服务》

这句话中的意思是________的意思是______鸿毛用来比喻_______________ 。整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会照样子填一填。

例:洁白       笑脸_________     心情_________   

               热情_________     纤细_________

茸茸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韩非子》是收录   哲学家韩非及其   的作品集。

2.《战国策》是西汉 编订的一部史书,记录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   ,共计   篇。

3.《矛与盾》原文:楚人有   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   ,物莫   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 ,于物无   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 能应也。其中,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的译文为: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课内阅读。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解释下面的词语。

(1)擢:______________   (2)素:__________________

(3)盈盈:____________ (4)脉脉:________________

2把诗句中的叠词画上横线。关于这些叠词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些叠词的运用使整首诗音韵和谐,质朴清丽,情趣盎然。

B.这些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为整首诗营造出一种欢快的气氛。

3这首诗借神话传说中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表达了妇女对丈夫的________之情。

4这首诗主要描写的是谁?把能体现主要人物情感的诗句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浣溪沙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这首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______,是由兰芽、溪水、__________________等意象构成的。

2黄鸡的本意是____________,诗中是指____________

3下面对苏轼的《浣溪沙》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B.“萧萧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萧萧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山林寂静。

C.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D.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著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

4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所积累的古诗词的名句中,找出与“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意思相反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从诗体上看,《春夜喜雨》是一首近体诗中的______

2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喜”是这首诗的感情主线,全诗不着一“喜”字,字里行间却处处洋溢着诗人按捺不住的喜悦之情

B.诗的前四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春雨细而轻柔的特点;第五、六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展现出一幅美妙的江村夜雨图

C.诗的最后两句写雨后清晨的景色,红花带着晶莹的雨珠,鲜润浓艳,垂满枝头

D.作者描写春雨融情于景,由近及远,从夜写到晓,由写内心的感觉到写客观景物,由听觉到视觉,充满诗情画意

3这首诗以“好雨”开头,请说明作者称赞它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的第二联、第三联分别从哪种感觉来写春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那个词用的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阅读理解

人脑的潜力

①每个人都有一笔巨大的财富:一个会思考的大脑。

②人的大脑,是大自然几十亿年进化的产物。它是思维的发源地,智慧的藏府,创造的源泉。恩格斯所说的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人的思维着的精神,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③今天,大脑比以往任何时代更重要。在原始时代,人们崇尚的是力;在工业革命时代,人们重视的是物;在信息革命的时代,智能成了最重要的资源,人的大脑也就成了开发的对象。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但是,大脑中的资源却是无限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感到思想的饱和,没有一个人发生思想的溢出。每个人的大脑,都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矿藏,每个人都拥有巨大的潜力。

④人的潜力有多大?美国学者玛格丽特·米德认为,大脑资源的95%没有开发。前苏联学者依凡·叶夫莫雷夫指出:“人的潜力之大令人震惊。______我们迫使大脑开足一半马力,我们______能毫不费力地学会40种语言,把《苏联百科全书》从头到尾背下,完成几十个大学的课程。”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境界啊!

⑤人的大脑为什么拥有巨大的潜力呢?

⑥首先,脑科学表明,大脑中有着超量的神经元。一般认为,大脑中的神经元有1000亿个,它们对于人的生存功能来说,是大大过量的。如此超量的神经元,正是智能开发的后备力量,是潜力存在的生理基础。

⑦其次,脑科学表明,神经元有丰富的神经突触。低等动物突触比较少,刺猬每个神经元与几十个神经元相联系,形成几十个突触;老鼠每个神经元有500多个突触;人的每个神经元与1000神经元相联系。对列宁的大脑解剖表明,他的神经突触特别丰富。计算显示,大脑中神经元之间有1015个接触点。也就是说,人脑具有思维的极大容量。

⑧再其次,脑科学还表明,大脑中的突触、神经生化物质也有很大的可塑性。经过训练,大脑中会产生新的突触,产生新的神经递质。动物实验表明,经过训练的老鼠的大脑中长出了新的突触,大脑产生了新的功能。

⑨人类有着巨大的记忆潜力、思维潜力和创造潜力。潜力理论为我们开发自我增添了信心,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巨人,人人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做出伟大的贡献。成就决不是某些人的专利,人人都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1第②段画线的句子中的“这里”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填入第④段横线处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才…… B.只要……就……

C.如果……就…… D.因为……所以……

3作者认为人的大脑拥有巨大潜力的科学根据是______(选最合适的三项)

①每个人的大脑,都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矿藏,每个人都拥有巨大的潜力。

②神经元有丰富的神经突触。

③大脑资源的95%没有开发。

④大脑中有着超量的神经元。

⑤经过训练的老鼠的大脑中长出了新的突触,大脑产生了新的功能。

⑥大脑中的突触、神经生化物质也有很大的可塑性。

4对⑥⑦段说明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刺猬大脑中有几十个突触,老鼠大脑中有500多个突触。

B.人的大脑中有1000亿个突触。

C.列宁大脑中有10个神经元。

D.大脑中突触数量越多,人或动物越聪明。

5再读第⑦段,圈画相关的句子,写出都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再读第⑥段,加点的词“一般认为”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向一棵树鞠躬

①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说突然,是因为我在这条小巷的尽头住了十年,天天从它跟前走过,竟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那天早晨,我无意识地朝路边的砖垛上扫了一眼,一下子就看到了这棵树。

②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

③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周围是林林总总的大树小树。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砖们不规则地排列在一起,好像训练累了的老兵,歪歪斜斜地站在那里,勉强保持着一种队形。

④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它站在高高的砖垛上作俯视状,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它小心地经营着自己。它当然喜欢玉树临风般的躯体,哪怕是小家碧玉的亭亭玉立也可以呀!但命运却把它交付给一堆砖。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它知道: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

⑤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数不尽的苦痛。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它。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却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都没有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

⑥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棵榆树而感动。

⑦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一个老人默默地站在那棵树旁。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堆了十八年。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度日,房子就耽搁了。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在老人平静的叙述中,丝毫不见其悲凉,仿佛生活就是如此。

⑧我怔在那里。十八年,我不知老人是如何艰辛度过的。老人走了,他边走边自言自语道:“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缺水少土的,竟活了十八年,真要活成精了!”蓦地,我仿佛觉得眼前的这棵榆树,就是老人的翻版。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还有那地下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⑨望着老人步履艰辛地走了,走在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向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

1第②段说: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这棵树的不同寻常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表达角度赏析一下这句话

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写榆树,却为什么要花较多笔墨去写老人?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段中说: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对这种观点,你是否认同?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内阅读。

北京的春节(节选)

①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一个高潮到了。 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大年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游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也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②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1】①句中的“又”字有何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

【2】①②句分别是此部分内容的____________________。从这儿也可以看出作者在这里采用了_______的段落结构。

【3】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张:①使合拢的东西分开;②陈设,铺排;③夸张,扩大;④看,望;⑤商店开业。

灯结彩______声势______西望______一弛______

【4】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真有意思!古人也有描写中国传统佳节的诗句。

我会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第②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觉得元宵节的“美好快乐”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①我见过雍容华丽的牡丹,也见过高贵清雅的菊花;见过婀娜多姿的水仙,也见过出污泥不染的荷花;见过朴实无华的小麦花、高粱花,也见过光彩照人的英雄花……

②然而,在我记忆深处,使我终生难忘的却是这样的一种花;它不是开在阳春三月,而是开在寒冬腊月;它不是开在花坛暖房,而是开在冰天雪地;迎接它迎接它出生的不是和煦的春风,而是凛冽的北风;滋育它成长的不是春雨秋露,而是人们的眼泪和心血。

③它,就是献给周总理的花。

④那是一九七六年一月的一个夜晚,我刚刚下了车,便赶到天安门广场,去向总理表达心中的哀痛。夜色中,广场更加肃穆了,仿佛天空和大地都披上了黑纱。纪念碑下,花圈如海,哀思如海,总理的功德如海! 松柏林间,白花似雪,情贞似雪,总理的节操似雪!敬爱的总理啊,您把一生献给人民,您赢得了人民的无限敬重,人民对您无限地眷念!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英雄豪杰可谓多矣,可又有哪个人的去世像我们的总理这样,使八亿人哀痛欲绝,同声痛哭?千万朵圣洁的白花,顶着寒风,冒着霜雪,凝结着爱和恨,满载着哀和愁,在祖国的大地上,为我们敬爱的总理盛开了。

⑤眼泪,是人民感情的流露,它只能为人民崇敬的英雄飘洒;白花,是人民心意的寄托,它永远属于我们的总理啊!

⑥我含着眼泪,走向那缀着白花的柏树丛。一朵普通的纸花,下面是一张纸条:悼念敬爱的周总理--您的儿女。这是最普通的花,但又是最珍贵的花。它像牡丹一样华美,它像菊花一样高雅,它像水仙一样情深,它像荷花一样纯洁。这是没有生命的花,是纸做的花,但又是最富于生命的花,它跳动着八亿人民的脉搏,它抚慰着周总理不朽的英灵,它具有着火山爆发的能量!敌人怕它,人民爱它!这是怀念之花,更是斗争之花,骄傲之花。

1第①自然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了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3理解第⑥自然段中画线句的意思。

(1)“这是最普通的花,但又是最珍贵的花”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是没有生命的花,是纸做的,但又是最富于生命的花”,说它“是最富于生命的花”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横线上。

13、阅读。

月光下的蛙鸣

①几年前的一个寻常夏天,在高考一个月前的预考中,我意外地遭到惨败。

②母亲见我面容憔悴,很心疼。我家离学校不远,她就跟老师说情,说寝室里闹,让我回家住,好早晚照料我,给我增加营养。

③那段时间里,她杀光了家中三十几只鸡,使出浑身解数,让我恢复以前的体质。然而,母亲的一切努力收效甚微,我还是日复一日地消瘦下去。

④我房间的后窗正对着屋后的一方池塘,燥热的夜晚,一池塘的青蛙,唧唧呱呱,呼朋引伴,叫声格外响亮悠远。一池的蛙声就这样紧紧缠扰在我的耳边,一次又一次地将我惊醒。

⑤母亲去了一趟学校,回来后,高兴地告诉我,即使考不上大学,班主任也答应让我复读一年。老师说,第二年,他保证我能考上。

⑥渐渐地,蛙声不再吵闹了。每夜都有香甜的梦。但是,母亲却变了,日日坐在椅子上打盹。一天,隔壁的大妈偷偷地拉住我,悄悄跟我说:“你妈为了让你睡好觉,夜夜替你赶青蛙呢。”

⑦我将信将疑。但是,第二天夜里,月光下的池塘边上,我真的看见了我的母亲。

⑧母亲手拿一根长长的竹竿,绕着池塘一圈圈小心地走着,一遍遍用竹竿仔细地敲打着每一处草丛,做得认真又虔诚。有时她停下来,站一会儿,轻轻地咳嗽几声,用手捶捶背。月光把她的白发漂洗得很白。“母亲!母亲!”我大声喊母亲。母亲听不见,她全神贯注于手中的竹竿,生怕遗漏一处蛙声。

⑨这一年高考,我被大学录取了。

⑩一直到现在,我仍然坚信,有一种爱,能唤起一个人内心潜在的力量,帮助你去战胜一切困难。很多年已经过去,蛙声也一点点远逝。可是,我觉得它时时都在我的枕边,一声声,像不倦的提醒和教诲,给我许多人生的激励。

【1】认真读下面的句子,想想带点的词语能否换成括号里的词语?请写出你的理由。

一池的蛙声就这样紧紧缠扰(缠绕)在我的耳边,一次又一次地将我惊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认真读第⑥⑦⑧自然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将信将疑”的意思是___________,文中是指“我”对___________将信将疑。于是第二天的夜晚,我来到了池塘边,果然发现了母亲在为“我”赶蛙。她做得那么认真又虔诚,这从“一圈圈小心地走”、“_________”、“__________”等细节描写处可以看出。

【3】请用“ ”画出“母亲夜晚为我赶蛙”这件事对“我”人生有影响的句子。

【4】文章为什么以“月光下的蛙鸣”为题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风滚草的坚持

每当秋季来临时,非洲大草原上常常可以看到一个个草球在滚动,这便是被人们称为草原“流浪汉”的风滚草。那么,这些草原上的“流浪汉”为什么要到处滚动呢?植物学家揭开了其中的奥秘。这些“旅行家”是借助滚动来传播种子。风滚草果实开口的地方长着密密的茸毛,种子不可能一下子都撒播出去,只有在滚动中受到震动,才能掉出几粒来。那么,它们是怎么实现滚动的呢?原来,每到秋天时,它的枝条便向内卷曲,使整个植物体变为球形,茎的基部在靠近地面处也变得很脆弱,经大风一吹或被动物一碰,靠近地面的茎便被折断,植物体脱离根部而随风在草原上滚动。

  一位植物学家对此很感兴趣,他想试一下,如果风滚草不能实现滚动,能否有办法传播种子呢?他做了一个实验。他用套管把风滚草枝条束缚住,不让它弯曲,然后观察它的变化。不久,它便发现一个现象:风滚草枝条因为不能弯曲,便努力向外生长,当超出套管的束缚时,它便开始弯曲,科学家又拿套管继续束缚枝条,枝条便继续向外生长……就这样,风滚草坚持超越束缚,时刻准备弯曲。更值得一提的是,经过测试,风滚草脆弱的地方已不在茎的基部,而是在每一截套管的顶端,科学家断定,这是风滚草为了支撑枝条持续生长,又要时刻准备折断所做的自我调整……

为实现自己的目标,风滚草努力超越束缚,时刻准备折断。而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有多少人能一直坚持改变自己、超越自我呢?

1风滚草是靠什么传播种子的(

A. 枝条卷曲 B. 茎的基部 C. 根的弯曲 D. 叶子的卷曲

2从这篇文章让我懂得了什么(

A. 风滚草是靠风滚动的。

B. 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风滚草。

C. 为实现自己的目标,风滚草努力超越束缚,时刻准备折断。

3认真读一读画“ ”的句子,它是什么句式?(  

A. 设问句 B. 陈述句 C. 疑问句 D. 反问句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按要求写句子。

1.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改成反问句:

2.春天到了,映山红开了。请运用比喻的手法,描写这一美景。

3.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不比做什么,很值得观赏。

用恰当的关联词连接句子:    

4.东东很聪明,就是学习上怕吃苦,爸爸想勉励他勤奋学习,就赠给他这样一句名言    

 

16、把陈述句换成把字句

①这只贝没有被孩子们捡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他们发现了这一只瓦砾似的贝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

1.黑松鼠在茂密的树林中嬉戏。

(缩句)  

2.用生气的不同词义造句。

(1)活力;生命力。  

(2)发怒;因不合心意而不愉快。  

3.可是,对于没有亲临其境的人,这一切我是无从描绘的。(用画线的词语造句)

 

 

 

 

18、按要求写句子。

1)他非常仔细地研究挂在图书馆墙壁上的世界大地图。(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件好事。(改写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妈妈说,让我放学后到她办公室去找她。(改为直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书,能使不安的心变得宁静,能使平淡的人生变得丰富。(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能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改句子。

(1) 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难忘的是毛竹。  (修改病句)

 

(3) 当年用自己的血汗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都记得井冈山上的翠竹。(缩句)

 

(3) 井冈山人自豪地说:我们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改为转述句。)

 

(4)如今,早就不再用竹钉当武器了,然而谁又能把它们忘怀呢?(改写成陈述句)

   

 

20、按要求写句子。

⑴有谁不知道这种华美的蝶蛾?(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蜘蛛最终缚住了这只强有力的苍蝇。(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我对儿子说:把笼子放在那儿,跟我走。我们去看一样稀罕的东西。(改成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大孔雀蛾在飞舞。(至少扩两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   作文

题目:新的一年又到了,我们又长大了,在新的一年里,你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呢?请你以心愿为话题写一篇习作,题目自定。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