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文化常识填空。
(1)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________》,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2)《蒙娜丽莎》是________(国家)著名画家________(人名)所作,作品让人回味无穷的就是蒙娜丽莎的“________”。
2、读句子,看拼音,写词语。
(1)在那个jūn fá________混战的年代,为了bì miăn________不必要的麻烦,父亲必须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局势越来越yán jùn________。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父亲沉着脸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把我拉进一间pì jìng________的小屋。
cán bào________的宪兵,可恶的xíng jĭng________,穿便衣的侦探,一拥而入,把我和父亲关进了jū liú________所。
(2)身着biàn yī__________的他在zhí xínɡ__________任务时,为了避免引起群众的恐慌把拿着shǎn liànɡ__________匕首的fěi tú__________引到了piān pì__________的小巷。
3、孔子名_______,字_______是我国伟大的_______家,_______家。
4、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 并解释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懒惰——(_________) 满意——(_________) 灿烂——(_________)
凋零——(_________) 容易——(_________) 希望——(_________)
6、阅读理解。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本诗的作者是 朝诗人__________ 。
【2】解释下列字在诗中的意思。
同:__________乃翁:__________
【3】读了这首诗,可以体会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
7、阅读《马诗》,回答问题。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在诗的前两句中,“沙如雪”、“月如钩”描绘了边塞月夜怎样的景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后两句,诗人通过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品读诗句,完成后面的练习。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何当”的意思是( )。
A.何时将要 B.什么时候 C.当时
【2】这两句诗中的“______”表达了作者无限的企盼之情。“______”象征受到了重用,“_______”形象地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9、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浩瀚的星空
浩瀚的星空中有数不胜数的繁星,星星在天上 ,各有各的光彩,各有各的故事,各有各的外形……
夜悄悄地来了,月亮妈妈带着她的孩子们也来了,月亮妈妈用她那洁白的月光,照耀着人间万物。星星宝贝,在天河里洗完澡后变得更是金光闪闪,它们有的拉上一块黑云被子美美地睡着了,有的在空中奔跑嬉戏,有的陪伴着月亮妈妈一起照耀人间……
你看这星空中,这有一匹威风凛凛的军马,那又有一只活蹦乱跳的小熊……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那只强壮的雄狮:看,一张严肃的脸上有一双黑宝石般的眼睛,里面还散发着王者的风范,一头棕黑而又油亮的棕毛,显得它十分神气,满是肌肉的身上,像是涂上了一层红油一样闪闪发亮,一条又粗又长的尾巴翘在身后,看起来栩栩如生,令人望而生畏。
我还还喜欢天琴座,它虽然小,只有七颗星组成,但却十分美丽。其中一颗就是人们熟知的织女星,它好像是织女经常弹奏乐器,如果你仔细听,一定会有动听的音乐环绕在你的身边……
浩瀚的星空,有许多故事值得去听,有许多奥秘值得去探索……
【1】请在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中增加文字,使句子改写为拟人句,并说说改写为拟人句有什么作用。
10、课内阅读
(节选)
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4月6日的早晨,妹妹换上了新夹衣,母亲带她到儿童娱乐场去散步了。父亲在里间屋子里写字,我坐在外间的长木椅上看报。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
“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
“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
一会儿,外面传来一阵沉重的皮鞋声。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惧的眼光瞅了瞅父亲。
“不要放走一个!”窗外想起粗暴的吼声。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他的胳膊上拴着绳子,被一个肥胖的便衣侦探拉着。
那个满脸横肉的便衣侦探指着父亲问阎振三:“你认识她吗?”
闫振三摇了摇头。他那披散的长头发中间露出一张苍白的脸,显然是受过苦刑了。
“哼,你不认识?我可认识他。”侦探冷笑着,又吩咐他手下的那一伙儿,“看好,别让他自杀!”
他们仔细地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残暴的匪徒把父亲绑起来,拖走了。我也被他们带走了。在高高的砖墙围起来的警察厅的院子里,我看见母亲和妹妹也都被带来了。我们被关在女居留所里。
十几天过去了,我们始终没看见父亲。有一天,我们正在啃手里的窝窝头,听见警察喊我们母女的名字,说是提审。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袄,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1】将本文题目写在上面横线上,本文作者是 。
【2】这部分内容可以分为几层,标出段落序号并试着分一分,并说说每层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 ”画出描写父亲外貌、神态或言行的句子。从这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父亲具有怎样的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还知道哪些革命先烈的事迹。选其中一个,把他的事迹简单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战士们从屋里冲了出来。随着啪的一声枪,鬼子官被击中了。他身子一拱,滚到了嘎子脚下。嘎子连忙________起身边的一把扫帚,使出浑身力气朝鬼子官身上________去,可是不顶用,鬼子官已经把枪掏出来了。嘎子一急,________上去,用身子使劲________住了他的胳膊,又狠狠________住他的手腕,把手枪________了下来。鬼子官一翻身把嘎子踹开,想去夺枪。区队长一甩手,又补了他一枪。鬼子官腿一蹬,不动了。
随着一片冲杀声,反攻开始了。战士们从屋里涌出,冲(chōng chòng)向了大街。鬼子们纷纷四下逃散,________被击倒(dǎo dào)了,________举手投降(xiáng jiàng)……
【1】在横线上填正确词语。
【2】为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冲________(chōng chòng)向 击倒________(dǎo dào)
投降________(xiáng jiàng)
【3】嘎子夺枪时的一连串动作描写可以看出他________。
【4】你想对嘎子说:________。
12、课内阅读。
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那个星期天。就在那天。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那个星期天,本该是出去的,去哪儿记不得了。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1】文中画线句运用________和________描写,体现出母亲________的情感。
【2】“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一句中加点的词语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母亲失约未能带孩子出去玩,你是怎么理解的?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
风俗
春酒以外,我家还有一项特别节目,就是喝会酒。凡是村子里有人急需钱用,要起个会,凑齐十二个人,正月里,会首总要请那十一位喝春酒表示酬谢,地点一定借我家的大花厅。酒席是从城里叫来的,和乡下所谓的八盘五、八盘八(就是八个冷盘,五道或八道大碗的热菜)不同,城里酒席称之为“十二碟”(大概是四冷盘、四热炒、四大碗煨炖大菜),是最最讲究的酒席了。所以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因此,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新春喜气。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我呢,一定有份坐在会首旁边,得吃得喝,这时,母亲就会捧一瓶她自己泡的八宝酒给大家尝尝助兴。
席散时,会首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母亲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大家喝了甜美的八宝酒,都问母亲里面泡的是什么宝贝。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不仅是酒,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人家问她每种材料要多少,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没有一定分量的。”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她常常说:“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
【1】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为什么每年正月都“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上下文回答,为什么母亲会“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喝会酒你了解到村里人的哪些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中母亲说的“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一句话有什么含义?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那一年,那个小男孩,不过八九岁。一天,他拿着一张筹款卡回家,很认真地对妈妈说:“学校要筹款,每个学生都要请人捐钱。”
对小孩子来说,直接想到的“人”,就是自己的家长。
小男孩的妈妈取出5块钱,交给他,然后在筹款卡上签名。小男孩静静地看着妈妈签名,想说什么,却没开口。妈妈注意到了,问他:“怎么啦?”
小男孩低着头说:“昨天,同学们把筹款卡交给老师时,捐的都是100块50块。”
小男孩就读的是当地著名的“贵族学校”,校门外,每天都有小轿车等候放学的学生。小男孩的班级是排在全年级最前面的。班上的同学,不是家里捐献较多,就是成绩较好。当然,小男孩不属于前者。
那一天,小男孩说,不是想和同学比多,也不是自卑。他一向都认真对待老师交代的功课,这一次,也想把自己的“功课”做好。况且,学校还举行班级筹款比赛,他的班已领先了,他不想拖累整班。
妈妈把小男孩的头托起来说:“不要低头,要知道,你同学的家庭背景,非富则贵。我们必须量力而为,我们所捐的5块钱,其实比他们的500块钱还要多。你是学生,只要以自己的品学,尽力为校争光,就是对学校最好的贡献了。”
第二天,小男孩抬起头,从座位走出去,把筹款卡交给老师。当老师在班上宣读每位同学的筹款成绩时,小男孩还是抬起头来。自此以后,小男孩在达官贵人, 富贾豪绅的面前,一直抬起头来做人。
妈妈说的那一番话,深深地刻在小男孩心里,那是生平第一次,他面临由金钱来估量人的“成绩”的无言教育。非常幸运,就在这第一次,他学习到“捐”的意义,以及别人所不能“捐”到的、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
【1】给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筹款 拖累 富贾豪绅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①量力而为:________
②自卑:________
【3】小男孩把捐款当作“功课”,他希望把自己的这一项“功课”做好,你认为他这样想对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妈妈说:“我们所捐的5块钱,其实比他们的500块钱还要多。”这是为什么呢?你赞同妈妈的话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二天,当老师在班上宣读每位同学的筹款成绩时,小男孩还是抬起头来。小男孩为什么能做到不自卑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非常幸运,就在这第一次,他学习到‘捐’的意义,以及别人所不能‘捐’到的、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呢?谈谈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学校举行捐款献爱心活动,你认为是多捐好呢,还是不在于多少,要尽心就行呢?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双重否定句与肯定句练习。
(1)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外面的噪音太大了,我只好关上门窗。(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几年后,当我再拿起那首诗,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相当糟糕的诗。(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若想在这个世界上留下值得让人怀念的事迹,那就非得有毅力不可。(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改写句子。
1.德国军官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缩句)
2.伯诺德夫人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改为“被”字句
3.你不用蜡烛就不能去搬柴了吗?(改为陈述句)
4.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像你这样大的小女儿。”(改为间接转述)
17、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好的品德”这一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写句子
(1)海鸥在飞翔。(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个小朋友都喜欢小动物。(改写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么美的景色,难道不令人陶醉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花草树木能美化环境。花草树木能防止水土流失。(用上合适的关联词,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改写句子。
1.缩句:受惊吓的刺猬在镇外的葡萄园里紧紧地缩成一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扩句:小明爱钓鱼。(至少扩两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关联词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我们坚持植树造林。我们这个地方变成了绿色公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改成转述句: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 缩句:受惊吓的刺猬在镇外的葡萄园里像个刺人球紧紧地缩成一团。
2.、扩句:小明爱钓鱼。
3、用关联词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我们坚持植树造林。
我们使这个地方变成绿色公园。
4、改成转述句: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21、习作、(24分)
题目:留在我的记忆深处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再写作文;
(2)写出真情实感,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字迹要清晰工整;
(3)如果要在作文中写校名,人名请用ⅹⅹ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