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松鼠的四肢灵活,像飞一样在树枝间跳跃。
B.爸爸灵活地调配工厂里的车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C.民歌的艺术形式灵活多样,受到大众的喜爱。
D.灵活运用科学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生活问题
2、下列句子中的画线部分,不可以用括号里的词语替换的是( )
A.我听了她的解释后,鼻子都气歪了。(气急败坏)
B.老师教育我们要吃水不忘挖井人,要做个懂得感恩的人。(饮水思源)
C.王毅从小就是胆小的孩子,做什么事情都是前怕狼后怕虎的。(如履薄冰)
D.爸爸出差一个月了,我盼星星盼月亮终于把他盼回来了。(望眼欲穿)
3、下列关于“提问—倾听—交流”描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要认真、耐心地听别人讲话,一边听一边作简要记录。
B.可以从不同方面提问,也可以围绕一个话题提出多个问题。
C.认真倾听过程中若有不明白的内容也不要随意打断别人。
D.根据整理的记录有条理地表达。
4、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村庄儿女各当家。
2.敲成玉磬穿林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映日荷花别样红。
4.谁言寸草心,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便下襄阳向洛阳。
5、听以下短文,再填空。
(1)“煮书”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写了杜甫读书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再写一句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___________________。
6、看拼音,写词语。
qǐ dí kù shǔ líng lóng huī huáng dīng zhǔ
( ) ( ) ( ) ( ) ( )
qīn lüè lǎn duò fēn fù fèng mìng zhào yào
( ) ( ) ( ) ( ) ( )
7、看拼音,写汉字。
过lǜ( ) 规lǜ( )
洋yì( ) 情yì( ) cū cāo( )
8、默写虞世南的《蝉》,注意每一行诗句都居中写,上下要对齐。
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织女受了很厉害的惩罚,可是不肯死心,一定要跟牛郎一块儿过日子。日久天长,王母娘娘也拗不过她,就允许她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跟牛郎会一次面。
每年的这一天,成群的喜鹊在天河上边搭起一座桥,让牛郎、织女在桥上会面。就因为这件事,每逢那一天,人们很少看见喜鹊,它们都往天河那儿搭桥去了。还有人说,那一天夜里,要是在葡萄架下边静静地听着,还可以听见牛郎、织女在桥上亲亲密密地说话呢。
【1】画“____”句子的意思可以用四字词语__________________来概括。
【2】从第1自然段中,我体会到了( )
A.织女的脾气非常倔。 B.织女与牛郎的深厚感情。
【3】文中所说的“农历七月初七”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__________节。我知道这个节日的习俗有:_______________。
【4】从喜鹊给牛郎织女搭桥的情节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们_____________之情。
10、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心中的的祖国
朋友们,什么叫祖国?你们曾为我们的祖国下过定义吗?在我小小的心灵中,祖国的定义一直在变化着,丰富着,完善着。
四五岁的时候,祖国是我口中的摇篮曲。我经常跟着妈妈奶声奶气地背诵着:“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当时,我好奇地问妈妈:“母亲是谁?大陆又是谁?”妈妈简单地回答:“诗中的母亲和大陆指的都是我们的祖国,那是游子对祖国的眷恋啊!”那时,我虽然听得懵懵懂懂,莫名其妙,但是,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却已经写下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祖国!
六七岁的时候,祖国是我手中的纸拼图。爸爸买回的那一盒中国地图的纸拼图,带我走进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我不厌其烦地把一片片零碎的小纸块组合成一只“大公鸡”,爸爸说:“这就是祖国!”我从这只“大公鸡”身上,认识了杏花春雨、鱼米之乡的江南,了解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知道了圆明园的屈辱与悲愤……虽然,我知道的仅仅这么多,但是,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却已经种下了一个厚重的名字:祖国!
八九岁的时候,祖国是我眼中的“神舟七号”。2008年9月27日,中国人终于把第一行足迹印在了无垠的太空中。首次实现太空漫步。当看到航天员翟志刚出舱挥动中国国旗的那一刻,全中国人民为之欢呼。这是中国人民在世界科技高峰上完成的又一个壮举,是我国航天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1】联系上下文,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难以理解。_______
(2)不嫌烦琐。指很有耐心。_______
【2】文中画线句子节选自著名诗人___(余光中 何其芳)写的《乡愁》。
【3】“我从这只‘大公鸡’身上,认识了……”一句中的“大公鸡”是指______。
除了“我”在文中所提及的“认识”之外,你自己从这只“大公鸡”身上认识到了什么呢?
__________
【4】祖国在“我”的心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停地变化:四五岁时是___,六七岁时是_____,八九岁时是____。祖国在你的心中是___。
【5】“在我小小的心灵中,祖国的定义一直在变化着,丰富着,完善着。”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能结合短文中的语句说说你的理解吗?
__________
11、阅读。
走进杰克•伦敦的屋子,你会看到一幅奇异的景象墙上床头上、镜子上窗帘上橱柜上,到处都贴着各式各样的小纸条。这些小纸条是干什么用的呢?它们是杰克•伦敦的“宝贝”,是他创作的材料库。
杰克•伦敦是美国的著名作家,他时时刻刻留心各种各的事情,稍有心得便随手记在纸条上。日积月累,这些小纸条便成了他写作材料的重要来源。每逢有人到这里做客,总免不了发出这样的感叹:“哎,这真是独一元二的装饰品啊!”
杰克•伦敦的小纸条,内容十分丰富,有美妙的词汇,有观察的记录,有生动的比喻,有名言警句等。每天晚上睡觉前,他总要看一看小纸条;每天早晨一起床,他也总是边穿衣服边看纸条;刮脸时,他也往往边抹肥皂边看纸条。小纸条满屋都是,他不管干什么都可以看到纸条。这些纸条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也经常激发他的灵感,难怪他这么重视这些小纸条。在家里可以看纸条那么他外出时又怎样呢?他外出时还是和小纸条形影不离!他把很多小纸条放在口袋里,只要稍有闲暇,他就掏出来看。
杰克•伦敦成为一代文学巨匠,小纸条的作用功不可没。
【1】请给短文加上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请在文中用“_____”画出描述杰克•伦敦和小纸条形影不离的句子。
【3】各式各样的小纸条的内容来自哪里?这与杰克•伦敦成为文学巨匠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
【4】“哎,这真是独一无二的装饰品啊!”人为什么会这样感叹?
___________
【5】“我宁愿是燃烧过后的灰烬也不愿成为地上的灰尘!我宁愿让点点星火猛烈燃烧殆尽也不愿任其干腐。我宁愿做一闪而过的流星,让每一点碎片都擦出火光,也不愿做死寂的恒星。人的职责是生活,而不是存在。我不会浪费时间试图延长寿命但,我会用尽生命中的每一秒。”这是杰克•伦敦最经典的名言,通过他的故事和名言,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试着说出三条观点。
___________
【6】杰克•伦敦的小纸条让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你能说出小纸条对你的学习有什么作用吗?
___________
12、阅读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打整了行装,辞别了二老,踏上了寻失的行程。饿了,啃口凉饽饽;渴了,喝口凉水;累了,坐在路边歇歇脚儿。孟姜女心想:“就是长城远在天边,我也要走到天边找我的丈夫!”孟姜女刮着风也走,下着雨也走。一天,她走得精疲力尽,浑身发冷。她刚想歇歇脚儿,咕咚一下子就昏倒了。她苏醒过来,才发觉自己是躺在老乡家的热炕头上。房东大娘给她擀汤下面,沏红糖姜水,她千恩万谢,感激不尽。她出了点汗,觉得身子轻了一点,就挣扎着起来继续赶路。房东大娘含着泪花拉着她说:“我知道您找丈夫心切,可您身上热得象火炭一样,我能忍心让您走吗!您再看看您那脚,都成了血疙瘩了,哪还是脚呀!”孟姜女一看自己的脚,都成了血疙瘩了。她在老大娘家又住了两天,病没好利索就又动身了。经过千辛万苦,孟姜女终于到了修长城的地方。
【1】《孟姜女哭长城》是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写出其余的三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一句话概括选段的主要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觉得孟姜女是个怎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邓政委的棉衣
1947年8月,大别山上已经是寒霜季节。由于我军远离后方,被服供应不上,邓小平政委和十几万将士仍穿着单薄的旧棉衣。战士们心疼地说:“我们没什么,要是把政委冻坏了,还怎么指挥我们打仗?”于是便聚在一起,专门为邓小平同志做了一套新棉衣。
第二天,副官长抱着这套新棉衣走进政委的小屋。他看到政委正伏在桌上聚精会神地看文件,便轻手轻脚地走到跟前,小声说:“首长,这是您的新棉衣。”政委放下笔,搓搓手,看到副官长抱着的新棉衣,一时没弄清是怎么一回事。副官长说明情况后,政委站起来严肃地说:“你们怎么能这样做呢?难道你们没有看到大家穿得和我一样单薄吗?棉衣破了,可以补一补再穿嘛!”他看到副官长左右为难的样子,又慈祥地笑了:“这样吧,棉衣既然做好了,就给通讯员小万吧,他年龄小,身体又单薄。”在一旁的小万赶忙说:“不行,不行!这是专门给首长做的。”政委在屋里来回踱了几步,用手指了指棉衣,命令似的说:“就这样吧!”然后又坐下继续工作了。
1.短文是按 的顺序记叙的。
2.联系上下文,写出文中两个“单薄”的意思。
3.读完短文,你觉得邓政委是一个怎样的人?
14、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将相和(节选)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气,就不顾国家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缚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1】蔺相如手下的人说蔺相如怕廉颇,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中画“ ”的句子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下列选项中表述最准确的是( )。
A.顾全大局 B.宰相肚里能撑船 C.宽宏大量 D.豁达
【3】廉颇听说了蔺相如的话后是怎么做的?用“ ”在文中画出来。从中可以看出廉颇是一个_____________的人。“将相和”中“和”的意思是_________。
表示这个意思的带“和”的词语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短文,完成各题。
小刚将在“朗读者”活动中为大家朗读《春酒》这篇散文。理解是朗读的基础,小刚在理解这篇文章上还存在疑惑,请你帮助他解决。
春酒
①过了元宵灯节,年景尚未完全落幕。还有个家家邀饮春酒的节目,再度引起高潮,家家户户轮流地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零食回家。
②可是说实在的,我家吃的东西多,连北平寄来的金丝蜜枣、巧克力糖都吃过,对于桂圆、松糖等,并不稀罕。那么我最喜欢的是什么呢?乃是母亲在冬至那天泡的八宝酒,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要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③八宝酒,是八样东西泡的酒,那就是黑枣 荔枝 桂圆 杏仁 陈皮 枸(gōu)杞(qī)子 薏(yì)仁米 再加两粒橄榄。这八宝酒要泡一个月,打开来,酒香加药香,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kǎn)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④我喝完春酒回来,母亲总要闻闻我的嘴巴,问我喝了几杯酒。我总是说;“只喝一杯,因为里面没有八宝,不甜呀。”母亲听了很高兴。她自己请邻居来吃春酒,一定给他们每人斟(zhēn)一杯八宝酒。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⑤春酒以外,我家还有一项特别节目,就是喝会酒。凡是村子里有人急需钱用,要起个会,凑齐12个人,正月里,会首总要请那11位喝春酒表示酬谢,地点一定借我家的大花厅。酒席是从城里叫来的,和乡下的酒席不同,城里酒席称之为“十二碟”(大概是四冷盘、四热炒、四大碗煨wēi炖大菜),是最最讲究的酒席了。
⑥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新春喜气。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这时,母亲就会捧一瓶她自己泡的八宝酒给大家尝尝助兴。大家喝了甜美的八宝酒,都问母亲里面泡的是什么宝贝。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⑦不仅是酒,母亲终年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人家问她每种材料要放多少,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没有一定分量的。”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她常常说:“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
⑧今年,我也如法炮制,泡了八宝酒,倒一杯给儿子喝,他挑剔地说:“你用的是美国货葡萄酒,不是你小时候家乡自己酿的酒呀。”
⑨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乡的酒呢?
(作名琦君:选文时有改动。)
【1】本文回忆了儿时令我印象深刻的三个场景,分别是第①自然段我喝春酒、第②到④_____,第⑤到⑥自然段_____。
【2】第①自然段中画“ ”的语句,将理解正确的一项( )
A.我爱喝春酒就像蜜蜂爱采蜜一样,因为蜜蜂和春酒都是甜甜的。
B.我鼓鼓的肚子和蜜蜂的样子像,就连去喝春酒的勤快劲儿也像。
C.我去家家户户喝春酒,一马当先,不请自到,像蜜蜂爱采蜜一样。
D.我代表母亲去喝春酒,把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的样子真像。
【3】小刚朗读到《春酒》第2自然段中画“ ”的句子,联想起《桂花雨》中的类似描写“父亲总是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梅花,那是木兰花……但我除了记些名字外,并不喜欢。我喜欢的是桂花。”这两处语言,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请写在横线上。
_____
【4】小刚在朗读第3自然段中画“﹏﹏”的句子时,不知道该怎样停顿。请你帮助小刚在句子的空白处加上合适的标点。
【5】第③自然段加点的部分。是对“我与小花猫”的细节描写,将这样描写的作用理整准确的一项( )
A.突出我很不小心是个鲁莽的孩子。
B.突出我十分爱喝母亲泡的八宝酒。
C.突出小花猫是个爱喝酒的小酒仙。
D.突出母亲亲手泡的八宝酒特别好喝。
【6】将第⑤自然段“最最讲究的酒席”中“讲究“一词,以下选项中的“讲究”意思最一致的一项( )
A.妈妈是个有品味的人,她对家中的每一处布置都很讲究
B.爸爸是一个做事讲究效率的人,工作时他总是争分夺秒
C.姐姐是位翻译官,她常常告诉我翻译的技术可大有讲究
【7】联系上下文,体会第⑧自然段中“如法炮制”的意思,并展开想象,用具体情景把成语的意思表现出来,将内容写在“_______”上。
【8】联系下面的阅读链接,写出你对文中第⑨自然段的理解,并在阅读链接中用“〇”圈画出帮助你理解这段话含义的词语。
阅读链接 | 琦君,1917年生于浙江省温州市,中学时随父母迁居杭州。1949年去台湾工作。1977年,琦君随夫远赴美国,客居纽约。直到2004年才和丈夫重返台北养老。她一生在台湾与美国间多次辗转,始终远离故土。 |
【9】琦君曾写道“每回写到我的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让作者难以忘怀的。其中就有母亲。作者眼中的母亲是怎样的,结合文中对母亲的描写,至少从两个不同方面写出你的理解。
_____
【10】同学们听完小刚朗读《春酒》后,围绕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展开了讨论,你最认同的观点( )
A.赞扬母亲身上具有的美好品质
B.展现家乡邻里之间的真挚情谊
C.夸赞家乡八宝酒的味道很独特
D.表达作者对家乡与亲人的情感
1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夏 感
梁 衡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般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 )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 )喇叭筒的高梁、玉米,那在地上( )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做着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1】从下面选择词语依次填入文章第三自然段的括号里,其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垂直 顶着 悄然生长 B.长着 结着 默默前行
C.挑着 举着 匍匐前进 D.舞着 摇着 欢乐行进
【2】文章第二自然段画“ ”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其中“海浪”指的是_________,“舰船”指的是____________。
【3】文章第三自然段中,作者认为夏天的色彩是什么样的?他为什么会这样认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读全文,下列不属于作者所体会到的“夏感”的一项是( )
A.充满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B.因为夏天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所以有闲情逸致的人都不喜欢夏天。
C.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D.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5】最后一段作者写夏季“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结尾处又指出自己“想大声赞美……黄金的夏季”。你认为这矛盾吗?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成全善良
双休日,我去医院看望一位朋友。
等公交车的人很多,每一辆公交车里都挤得满满的,我买了一份报纸,一边看报一边等车。我旁边站着一个老人和一个姑娘,从他们的谈话中我了解到,女儿陪父亲去医院看病,与我同路。
车来了,人们抢着上车。我看到女儿为了不让人群碰撞到父亲,一手在前面挡着人群,一手搀着父亲的胳膊,费了很大劲,她才把父亲挽上车。
车上早就人满为患,那父女俩只能站着。一个姑娘突然站起来,微笑着对那位老人说:“大爷,您坐吧!”老人说:“谢谢了,姑娘,我站站没关系,你坐吧!”更奇怪的是他的女儿也谢绝了姑娘的好意,说父亲身体硬朗,而且只有几站路,站一会儿就到了。
姑娘脸上有些尴尬,再次说:“您坐吧,大爷。”女儿似乎还想说什么,老人拉了拉她的手,说:“好,那就太谢谢你了。”让座的姑娘流露出了笑客。
公交车突然制车,老人紧皱着眉头,好像在强忍着身体的不适。我心想,亏他没有再客套,如果一直站着,也不知要遭多少罪。
医院很快就到了。老人下车前,向那位让座的姑娘再次表示感谢!下车后,我听到这对父女的对话:“爸,伤口疼了吧?”
“一点点吧!”
“你也真是的,明明知道自己臀部有伤口,不能坐,你还要坐!”
“你啊,人家小姑娘可是一片好意。我硬是拒绝她,也许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她就会有顾虑了……”
我明白了,老人和他女儿的拒绝,原来并非客套,而是另有隐情。我不禁又想起在车上老人几次紧皱眉头的表情。在那颠簸的公交车上,老人强忍着可以避免的痛楚,成全了那个姑娘的善良。
成全别人的善良,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
【1】填空。
“一片好意”,还可以说是一______好意,“一个生病的朋友”,还可以说是一______生病的朋友,“一直站着”还可以说是______站着。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看望——______ 痛楚——______ 避免——______
【3】“车上早就人满为患”的意思是( )
A.车上的人刚好坐满。
B.车上的人特别多。
C.因为上来这些人而使车上人特别多。
【4】“成全别人的善良,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这句话就这个故事而言,前一个善良指的是( )的善良,后一个善良指的是( )的善良。
A.让座女孩
B.老人
C.女儿
D.作者
【5】文中哪句话可以表现出老人坐在座位上的痛苦,用横线画出来。
【6】前文说“让我看得很疑惑。”后文的哪句话解答了这个疑惑?请用“ ”画出来。
【7】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女儿对父亲的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篇短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向空气要水的“魔术师”
据说,唐僧取经是偷渡出去的,西行前半程,都是单枪匹马。他曾在一片沙漠的中心弄翻了装水的皮囊,五天四夜滴水未进。如果不是随行的老马带他找到一片绿洲,玄奘法师也许就命丧黄泉了。
人类大概没办法赤手空拳地变出水来。不过有种奇妙的小甲虫,能从空气中要来救命的水。瑞典和美国的科学家们近年来一直在硏究这种叫“沙漠拟步甲”的甲虫——它们行动缓漫,其貌不扬,但却不怕渴、不怕热。在非洲东南部一些年降水量只有5毫米的沙漠,照样活得逍遥自在。
除了耐旱的体质,这些甲虫还有一项特殊的技能:向空气要水!在雾气弥漫的时候或湿度较大的夜里,甲虫会前足点地,低下脑袋,撅起小屁股,这是沙漠拟步甲的“求水姿势”。不过大家别误会,它不是在向哪位大仙低头求雨,也不是学习打坐,潜心修炼什么神功。沙漠拟步甲的背上长了很多小瘤,这样的结构可以促使空气中的水汽在瘤突的顶点凝结。于是,甲虫就把水分源源不断地从空气中“拽”到了自己的背上。水滴越积越大,最终顺着它倾斜的背部滑到头部,流入口中。你瞧,如果唐僧有这种本事,就绝对不会差点渴死。
研究仿生学的科学家们对这种甲虫可是相当佩服,他们模仿沙漠拟步甲的背部,制作岀了表面布满微小瘤突的材料,用来收集空气中的水分。不仅如此,他们还向仙人球和猪笼草学习。
仙人球的刺可不只是武器这么简单。比起吓唬动物,它的锥形结构还有更有用的功能——把凝集于刺尖上的露水导流下来,滋润仙人球的体表和根系!猪笼草的本领也很大,很多人都听说过它是一种食肉植物,但你可能不知道,它的瓶口边缘有一层纳米盖层,比溜冰场还滑。小虫子踩上去,就像一脚踩上香蕉皮,“哧溜”一声就湑进瓶底,掉到猪笼草的消化液里,爬都爬不上来,水珠到了这种表面更是停不住,很容易滑走。
科学家们把沙漠拟步甲、仙人球和猪笼草的绝技都学到了手,造岀了一种特殊材料——表面光滑得像猪笼草,而且布满了沙漠拟步甲那样的瘤突,瘤突还跟仙亼球的刺一样具备不对称的斜面。这种材料能够快速、高效地采集空气中的水分,不仅成为干旱地区人们的福音,还能增强空调的除湿能力。
(选自史军主编的《动物界的特种工》,有删改)
【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题目中所指的“魔术师”?( )
A.唐僧
B.科学家
C.沙漠拟步甲
D.仙人球和猪笼草
【2】本文开头引用唐僧取经路上差点渴死的故事,关于引用的目的,下面哪一项说法不恰当?
A.调动读者阅读文本的兴趣
B.强调沙漠要找到水十分不容易
C.体现唐僧取经意志坚定
D.引出说明对象——沙漠拟步甲
【3】研究仿生学的科学家对沙漠拟步甲“相当佩服”的是什么?( )
A.沙漠拟步甲潜心修炼求水神功
B.沙漠拟步甲能向空气要水
C.沙漠拟步甲求水姿势非常特别
D.沙漠拟步甲的外形很美观
【4】仿生学科学家学习小甲虫和植物的绝技而造出的特殊材料,除解除干旱威胁外,还有什么作用?( )
A.能减少水分的蒸发
B.能捕捉植物的害虫
C.能促进消化和吸收
D.增强空调除湿能力
【5】下列各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是哪一项?( )
A.人类大概没办法赤手空拳地变出水来。(举例子)
B.甲虫就把水分源源不断地从空气中“拽”到了自己的背上。(打比方)
C.(它们)在非洲东南部一些年降水量只有5毫米的沙漠,照样活得逍遥自在。(列数字)
D.除了耐旱的体质,这些甲虫还有一项特殊的技能:向空气要水!(作比较)
【6】读下面句子,如果把加点部分去掉,你认为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它的瓶口边缘有一层纳米盖层,比溜冰场还滑。小虫子踩上去,就像一脚踩上香蕉皮,“哧溜”一声就滑进瓶底,掉到猪笼草的消化液里,爬都爬不上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忆读书(节选)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国文教科书,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期待,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1】“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2】“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中“越看越明白”的含义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第一次读书是在舅父杨子敬指导下进行的
B.“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主要是说母亲催促她睡觉,而她还想读书,于是哭了
C.作者在一知半解读书时,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是因为它们之间的读音很相近
D.“我决定咬了牙”写出了作者决定自己读书时毅然决然的内心感受
【4】结合全文说说,从作者对读书的回忆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读了《军神》一文,深受感动。(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
(2)诸葛亮说:“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
(3)我绞尽脑汁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
21、句子加工厂。
(1)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声音传播的速度大约是1050千米左右每小时。(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睛去惊动它们。(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词语的意思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
左右为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写作展示。
题目:我爱故乡的____
要求:1.先把习作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
2.内容具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