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西南州2025届五年级语文上册三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共3题,共 15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使用不恰当的是(   

A.周老师表扬同学总能一针见血

B.爷爷七十大寿,我们序齿排班向爷爷祝寿!

C.全班同学摩拳擦掌,都想获得这次拔河比赛的胜利。

D.日本政府声称倾倒的核废水没有污染,对此我半信半疑

2、读句子,注意画线部分。下列选项中词语替换最准确的一项是(       

(1)看到敌人鼻子都气歪了的样子,小雨来虽然身上很疼,心里却很高兴。

(2)妈妈总说爸爸不该前怕狼后怕虎,应该放开手脚去开创一番事业。

(3)小军和小明打架后被老师叫到办公室,他们各说各有理,老师生气地说:“一个巴掌拍不响。”

A.气急败坏       狼吞虎咽       孤掌难鸣

B.鼻青脸肿       狼吞虎咽       孤掌难鸣

C.气急败坏       畏首畏尾       孤掌难鸣

D.气急败坏       畏首畏尾       掌声雷动

3、要写好一个人物,写出人物的特点,需要典型事例。我想写交通警察非常尽责,下面哪条事例不属于典型事例(     

A.有一天突然下暴雨,交警叔叔没有穿雨衣,冒雨坚持在街头指挥交通。

B.交通事故发生了,他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及时解决。

C.同学们在马路上有不文明的行为,他会马上制止,并耐心教育。

D.他总是穿着警服执勤,着装很规范。

二、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4、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弃功于寸阴。(葛洪)

(2)盛年不重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

(3)莫等闲,______________________,空悲切。(岳飞)

(4)多少事,______;天地转,_________。(毛泽东)

(5)居高声自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虞世南)

5、概括下面语段的主要意思。(不超过15个字)

只要我们按下手电筒的开关,立刻会出现一束光柱。光的速度是惊人的,大约是30万千米每秒,比流星体的速度要快几千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照样子,填词语。

(1)例:(站着)钓鱼

______地里 ______枝头 ______脑袋  ______丛林

(2)例:不动声色(“不”字开头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例:又细又亮(ABAC式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积累运用。

1.请写一句珍惜时间的格言:  

2.仿写句子:一句关切的问候是一朵花,一句贴心的安慰是一朵花,  

3.春天里小草蓬勃生长,你会用唐人的诗句赞美: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4.请写出一句劝人努力的诗句

5.试写出一条环境保护的标语:

6.写出描写春季和秋季的四字词语各一个:  

7.写一句自己的座右铭:

8.在食堂里,我认为应该贴这么一句古诗   来劝同学们珍惜粮食。

8、看拼音写词语。

fēn fù chén jìn jù jué guǎi mài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āi shāng quē xí fèng xiàn huǐ miè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11题,共 55分)

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燕子善飞,妇孺皆知。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千米,堪称鸟类大家庭中最善于飞翔的成员之一。燕子又具有高超的飞行特技:它们一会儿像箭一样贴墙飞行,一会儿又垂直地冲向云天;它们能够倏忽间来个180度的大转弯,或者翼不掠,翅不摇,干脆在空中滑翔几分钟。

燕子老是在飞,似乎永不感到疲倦,可是谁都知道,这是它们自身的弱点造成的。燕子有两只很小很小的脚,瘦小的脚难以支撑燕子的身躯,使它们在地上站立时不能够灵活地保持平衡。因此,它们学会了一切都在飞行中解决的本领:在飞行中吞食猎获物,在飞行中饮水,甚至在喂自己的孩子吃饭时,也不是蹲坐在巢沿上,而是扑棱着翅膀,像直升机那样停留在巢前的空中,将食物一一喂给孩子们。

那么,燕子为什么会有如此高超的飞行本领呢?原来,燕子的身躯呈流线型,两只翅膀既窄又长,每秒钟可以振动20次,它们的尾巴几乎是整个身躯长度的三分之一,这些对飞行是特别重要的。燕子的身躯特别灵巧,平均重量仅为20克,堪称最轻量级的飞行员。

1写近义词。

高超——__________)   疲倦——__________

支撑——__________)   灵巧——__________

2燕子形体上的弱点是什么?形体上的优点有哪些?

燕子形体上的弱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燕子形体上的优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文中画波浪线的两个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燕子为了克服自身的弱点,学会了一切都在飞行中解决的本领,这些本领是什么?你还知道燕子有哪些特殊的本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练习。

材料一:有人说现代的儿童普遍有个倾向,就是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看电视和看漫画书上,而不喜欢阅读文字比较多的书籍。这样的孩子,外表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博,但缺乏深入思考的耐心,知识虽多但流于肤浅,反应虽敏捷却未经推敲思索。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影视器材的进步使人们毫不费力地坐在荧光屏前,就可获得无奇不有的各种知识,也可以轻松愉快地在短短的时间内欣赏完一部文学作品。相比之下,阅读书籍就成为辛苦、乏味、寂寞的事了。

(选自傅林统《走进书里去》)

材料二: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某小学在当天对本校200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下面是此次的调查统计表。

某小学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统计表

阅读内容

漫画书

文学名著

武侠小说

杂志

人数

90

24

50

35

百分比

45%

12%

25%

18%

【1】下列对材料一的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的儿童认为阅读书籍是十分辛苦、乏味、寂寞的事。

B.现代的儿童普遍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看电视和看漫画书上。

C.现代的儿童普遍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看电视和看漫画书上的现状及原因。

【2】根据材料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花费大量时间在看电视和看漫画书上的孩子,反应敏捷,见闻广博,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入。____

(2)由材料二可知,该校喜欢看漫画书的学生最多喜欢读文学名著的学生最少。____

【3】针对材料一、二所反映出的问题,请你提出两条合理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理解。

圆明园的毁灭(节选)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文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岛瑶台、武陵春*。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这段文字应用(  )的语气来朗读。

A.焦急、无奈 B.沉重、低沉 C.自然、从容

2对画“﹏﹏﹏”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写的是在圆明园内游览时的感觉,从侧面衬托出圆明园的辉煌。

B.这是一个比喻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圆明园中景物的特点。

C.这句话写出了圆明园的景物让人置身其中容易产生幻想的特点。

3文中画“   ”的句子是个______句,在文中起到_________的作用。

第二自然段的结构是_____(填序号)

A.分——总   B.总——分   C.总————

4读了选文第一自然段,我们知道圆明园的景观大致包括这几类:一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二是根据_____________建造的,三是_______________

5把下面的这段话补充完整。

圆明园曾经______________,可现在它_____________,圆明园的经历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完成文后的练习。

珍珠鸟(节选)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只要大鸟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就立即飞回笼里去。

我不管它。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

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的响声。

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小红嘴,嗒嗒地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待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

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写在括号里。

近义词:干脆______)   调皮______

反义词:粗糙______)   敌对______

2写出下列句子用的修辞手法,并模仿其中的一种写法写一句话。

(1)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______

(2)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晃动……______

写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它胆子大了”具体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师恩难忘(节选)

  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那时候的语文叫国语。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1文中写听课时的表现的词是___________

2的表现说明田老师的课讲得(填成语)_________,从而表明田老师是一个_____________的老师。

3   画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句中用       比喻       

4师恩难忘。请你用诗句赞美一下老师,或者用一、两句话感谢一下教过你的老师(不少于50字,并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社区新开了个“书吧”,是居民借书阅览的好去处。仔细观察下图,完成练习。

【1】“书吧”入口处有“读者须知”,没有字,只有标识。照样子,写清标识的意思并转化为温馨的提示语。

例:第1个标识表示禁止大声说话;温馨提示语:静静聆听书的声音。

第2个标识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温馨提示语:____________

第3个标识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温馨提示语:____________

第4个标识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温馨提示语:____________

【2】如果“书吧”的墙壁上要悬挂名人名言,你会选择什么名言?试着写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书吧”召开读书交流会。请概括“织女”和“田螺姑娘”有什么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

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

①老人是菲律宾华侨,在海外奋斗半生。几经浮沉,衣锦还乡的他萌生了济世助人、造福梓里的念头。

②于是,老人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希望每个校长能提供十来个学生的名单,以便他从中确定人选,作为资助对象。

③家人怪他的多此一举,既是捐助,何必我程序搞得这样复杂?不如来个快捷方式,譬如通过“希望工程”或者“春蕾计划”,干净利落地了却一桩心愿,岂不是更好?

④老人摇摇头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哪些孩子才有资格得到资助?是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还是优秀生,抑或是特长生?谁也不知道老人心里的答案。

⑤名单很快到了老人手里。老人让家人买来了许多书,有《泰戈尔诗集》《纪伯伦诗集》《十万个为什么》等,分门别类地包装好,准备寄给名单上的孩子。家人面面相相觑:这样微薄的礼物是不是太寒碜了?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中的纸钞。只在书的第一页看到了老人的亲笔赠言: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xxx。落款是老人的住址、姓名、电话和电子邮箱。

⑥家人大惑不解,却也不愿忤逆老人的意愿,只好替他一一寄出那些书。

⑦光阴荏苒,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从黄叶凋零到瑞雪飘飞,谁也猜不透老人所为何事。

⑧家人读懂老人的心,缘于新年前收到的一张很普通的贺卡,上面写着:感谢您给我寄来的书,虽然我不认识您,但我会记着您的。祝您新年快乐!没想到老人竟然兴奋得大呼小叫:“有回音了,有回音了,终于找到了一个可资助的孩子。”家人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郁郁寡欢的原因,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

⑨老人说:“土地失去水分滋润会变成沙漠,人心没有感激滋养会变的荒芜。不知感恩的人,注定是个冷漠自私的人;不知关爱别人,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也不配得到别人的爱。”

⑩想来也是,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什么是必须和应该的;所以,没有一种领受是可以无动于衷、心安理得的,都应心存感激。一朵花会为一滴雨露鲜艳妩媚,一株草会因一缕春风摇曳多姿,一湖水也会因一片落叶荡漾清波,一颗心更应对另一颗关爱的心充满感激之情。

【1】第⑤中的“黄金屋”指的是什么( )

A.指的是纸钞或者值钱的东西。

B.指的是用黄金做成的屋子。

C.指的是老人的亲笔书信。

D.指的是老人苦口婆心的教育。

【2】为什么说老人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 )

A.老人想要资助孩子是假的,所以才给孩子寄书。

B.因为老人闲来无事,只是想找点事情打发时间。

C.寄出去的书成了检验孩子们是否有感激之心的测试物,“试金”是测试孩子是否有感激之心,“石”是老人寄出去的书。

D.因为老人并不是真正的想给孩子寄书,只是想鼓励孩子而已。

【3】选文第④段中老人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在老人眼里,哪些孩子才配得到他的资助( )

A.家庭贫困的学生。

B.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

C.有某项专长的特长生。

D.懂得心存感激的学生。

【4】最符合第⑦段中画线句人物心理的是哪项( )

A.老人会想:为什么那么多孩子收到书都无动于衷?难道他们对于别人的给予都不懂得感激?难道这群孩子情感这么缺乏?如果是这样,那我们的后代就令人担忧了。

B.老人想:是不是孩子都没有收到我的书呢?为什么过了这么长时间,一点动静都没有呢?

C.老人会想:这,这日子实在是太无趣了,我好不容易找了一点事情做,现在居然没有一点回音。

D.老人想:这世道真的是人情冷淡啊!好人做不得啊!哎……

【5】第⑤段中的画线句有什么作用( )

A.点明了本文的中心,让孩子们懂得感激老人。

B.为下文老人等待学生来信和收到贺卡埋下伏笔。

C.突出了老人斤斤计较,给孩子寄书,要求孩子给予回报。

D.这一句话突出了老人的别有用心。

【6】联系本文,写出你对第⑨段中“纵使给了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这句话的理解。(不少于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有人认为第⑩段是多余的,你认为呢?请写出你的观点和理由,理由不少于两个。

_________________

16、拓展阅读

永远都要坐前排

20世纪30年代,英国一个不出名的小镇里,有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自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父亲经常教导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在别人的前面

玛格丽特牢记父亲的话她上大学时,学校要求学五年的拉丁文课程,她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硬是在一年内全部学完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她的考试成绩竟然名列前茅

其实,玛格丽特不在学业上出类拔萃,她在体育音乐演讲及学校的其他活动方面也都一直走在前列,是学生中凤毛麟角的佼佼者之一当年她所在学校的校长评价她说:“她无疑是我们学校建校以来最优秀的学生,她总是雄心勃勃,每件事情都做得很出色

正因为如此,四十多年以后,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政坛上才出现了一颗耀眼的明星,她就是连续四次当选保守党领袖,并于一九七九年成为英国第一任女首相被世界政坛誉为“铁娘子”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

“永远都要坐前排”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激发你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争创一流的精神在这个世界上,想坐“前排”的人不少,真正能够生在“前排”的却总是不多许多人之所以不能坐到“前排”,就是因为他们把“坐在前排”仅仅当成一种人生理想,而没有采取具体行动那些最终坐到“前排”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不但有理想,更重要的是他们把理想变成行动

一位哲人说过:无论做什么事情,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撒切尔夫人的父亲对孩子的教育,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1)许多人之所以不能坐在前排”,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永远都要坐前排(   )

  A.一句普通的话

B.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C.一时立下的决心

D.对自己的约束

17、课内阅读。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文段A】: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文段B】:我们看到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因为太阳离地球太远了,所以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文段C】: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五千多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

【1】以上文段说明了太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文段A、B中都运用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种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中加点处为什么要用“约、差不多、几、多”这样的词语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对“紧走搭石慢过桥”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

A.人着急时就走搭石过河,不急就过桥。

B.走搭石要走得快,过桥可以慢一点儿。

【2】文中“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是_______句,把_______比作_______,突出了人们走搭石时的动作_______。(用文中的词语概括)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写的是( )

A.看得见的具体的美

B.看不见的心灵的美

【4】本段主要写的是什么?(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乡亲们走搭石时动作的协调美。 ______

(2)搭石的作用。 _________

19、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李白与崔颢,两“鸟”比翼飞

黄鹤楼,是我国古代的名楼之一,它位于武昌西边。背依蛇山,前瞰大江,飞檐彩柱,huī huánɡ zhuànɡ lì(   )。这里是古代的游览胜地,无数的文人雅士、大臣官僚,都爱登上黄鹤楼,欣赏大江两岸的景色,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楹联,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唐朝诗人崔颢的《黄鹤楼》。

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各处都留下了诗作。当他登上黄鹤楼时,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shī xìnɡ dà fā(   ),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题的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先写景,后抒情,一气贯注,浑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为此,李白还bù wú yí hàn(   )地叹气说:“眼前有这么美好的景色却不能赞美,因为崔颢已经先题诗了啊!”

虽然如此,李白一直记着这件事,总想有机会写首诗和崔颢的那首比一比。后来,李白在游金陵凤凰台的时候,仿效崔颢的诗,写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的这首诗也成为历代传诵的名作,“凤凰”终于赶上了“黄鹤”,在诗坛上两“鸟”比翼齐飞,嘤嘤相鸣,kuài zhì rén kǒu(   ),留下一段佳话。

【1】根据短文中的拼音在括号里写词语。

【2】古时候,黄鹤楼为什么能成为“游览胜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读短文中出现的两首诗,请概括出这两首诗的共同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仗”是古诗常用的修辞手法,请用“  ”分别画出两首诗中的对偶句。

【5】结合短文以及你的了解,对李白和崔颢两位诗人作出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3题,共 15分)

20、缩写句子

(1)毛主席夜以继日地为了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

________

(2)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

________

(3)警卫员端端正正地向毛主席敬礼。

________

 

21、用恰当的关联词语把下面的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4分)

(1)空气中没有灰尘。大自然将多么单调。

2赵州桥雄伟坚固。赵州桥美观。

 

22、按要求写句子。

1.母亲那一年被铁路工厂辞退了。(改为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腰里那条极长的粉绿色丝绸汗巾是母亲出嫁时的陪嫁。(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难道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3、作文:他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