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聒碎乡心梦不成”中“聒”的意思是( )
A.聒噪 B.声音大 C.风雪声嘈杂
2、选出字的错误读音。
即________(A.jí B.jì)使 触________(A.chǔ B.chù)动
然而________(A.ér B.ěr) 适________(A.shí B.shì)应
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抚摸 天崖 目不遐接 巾飘带舞
B. 幻稚 严历 绞尽脑汁 随心所欲
C. 盗贼 出息 面不改色 安居乐业
D. 消烟 抽噎 银妆素裹 势不可当
4、将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并找出一个形容人聪明的词语,在下面画“——”。
国( )民( ) ( )荒( )乱 足( )多( )
负荆( )( ) ( )世( )名 ( )( )无味
5、按课文内容填空。
1.《牛郎织女》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故事之一,我还知道其他三个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阳》一文就使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说明方法说明了太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3.月落乌啼霜满天,___________ 。
___________,桃花流水鳜鱼肥。
一粥一饭,____________;半丝半缕,______________。
4.读书有三到,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体会加点部分在句子中的作用,根据词语提示补充填空。
(1)公鸡鹐架似的对起阵来。——气氛( )
(2)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前进。——环境( )
(3)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动作( )
(4)好更显出他铁扇面似的胸与直硬的背。——身材( )
(5)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反应( )
7、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
无( )无尽 负荆请( ) 一( )半解
完( )归赵 寸草不( ) 举( )闻名
(1)仿写两个ABAC式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
(2)上面词语中,出自历史故事的有_________、_________。
8、形近字组词。
泻______ 履______ 疆______ 胎______ 潜______
泄______ 屡______ 僵______ 抬______ 替______
写______ 覆______ 缰______ 苔______ 楷______
9、课外阅读
生命的一部分
书,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我每天都离不开书,每天必看书。有时忙得团团转,似乎不可能看书,但再忙总得如厕。如厕时我总要读一点东西,如果不是书,那就一定是报纸杂志。所以,最忙的时候我也仍然在看书。
在出差或旅行途中,在火车上、飞机上,我自然更要读书。
不可一日无书。古人早就倡导过抓紧枕上、厕上、马上的时间读书。仔细想来,马背上何等颠簸,古人却仍要抽空读书,我们今天的条件无论如何总要比马背上好,怎能荒废时间,整天不读一页书呢?
自然,读书要力求读好书,读讲真理的书、传知识的书、陶冶心灵的书、赏心悦目的书。但世上的书多如繁星,也很难说我们遇到的书都那么有价值,那么美妙。怎么办呢?我的做法是:经过几代读者考验,即经过时间老人筛选,成为名著、经典的书,要重点读;时下热门的书,可以拿出来翻阅,但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如果觉得确实好,则细读,倘若觉得虚有其名,粗读可矣;有一些偶然遭逞的书,不妨翻翻,发现某本书是“瞎糊弄”“骗钱货”,也不失为一种收获,因为可以悟出一些关于社会人生的道理。
当书构成我们生命的一部分以后,我们的灵魂必将变得充实而丰富,我们的眼睛必将变得明亮而深邃,我们的行为也必将变得理智而富有创造性。
爱书吧,从你识字开始,书应该是你不可离异的终身伴侣!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颠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心悦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读书,与作者的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再忙也一定要抓住一切时间读书。
B.成为名著、经典的书,要重点读。
C.时下热门的书,如果觉得确实好,则细读,倘若觉得虚有其名,粗读可矣。
D.有一些偶然遭逞的书,一定不要读。
【3】说说划横线的句子给你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读书带给你哪些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
怀念那一刻的温暖
①请相信,那些偷偷溜走的时光,催老了我们的容颜,却丰盈了我们的人生,在我们的心底留下了温暖。
②冬日的午后,阳光慵懒得像一只老猫。
③“叮”,一声轻响和着温润的冬阳,叩上我的眉睫。那轻得近似阳光落地的一声响动,应是碗勺碰触的声响,柔柔地,在暖意中酝酿荡漾。咦,妈妈午饭后不是去外婆家了吗?
④我起身查看,轻轻地挪步,唯恐惊了这一午的梦。隔着磨砂玻璃,我瞥见一个略微矮胖的熟悉身影,他烹调的技艺并不娴熟,笨拙得有些手忙脚乱——是从不进厨房的父亲。
⑤白瓷的厨台上放置了一堆配料,大都是红枣、桂圆之类的补料,还有些不知名的药材,都被父亲小心地码放在漂亮的瓷碗里。他右手执木勺,小心地在锅里搅拌,却又不敢离锅壁太近,极细微地画弧。厨房里氤氲(yīn yūn)的温热气体在玻璃上结了一层水汽。我看不清里面的情景,只能循着浅浅的气味和锅里浓稠的姿态,猜测,父亲是在熬银耳汤吧。
⑥我倚在半掩的厨房门口,透过门隙,方才模糊的身影在眼里渐渐清晰,父亲系着母亲棉布质地的碎花围裙,那花围裙绷在父亲微微发福的肚腩上,显得有些拘谨,系带在身后绾了个小小的结,勒出一道浅浅的印痕。不知怎的,我有种莫名的酸涩,忽然觉得这场景太过突兀。
⑦向上望去,柜门上像是贴了张纸,依稀辨得是一张菜谱,我嘴角不知被哪种力量牵引着上扬。父亲甚至细心地标好了每种配料放置的顺序和每种食材的数量,那些字,一笔一画排列整齐。
⑧父亲端起桌上的瓷碗,顺着锅沿小心翼翼地放置,不时看看柜门上的那张纸,小心念叨着它们的顺序,手里还不住地搅拌。
⑨如此温暖细致的父亲,我还是第一次见到。
⑩父亲小心地将银耳汤倒入手边的木碗里,放上精致的瓷勺。我轻轻推开门,父亲转过身来,有点无措地望着我。桌上木碗里甜糯浓稠的暖黄色汤汁,升腾着热气,闪着奇异的珍珠光泽,枣色的汁液在汤里打了个圆润的旋儿,香气就这样晃晃悠悠地潜入心里。父亲双手端起木碗:“妞儿,喝喝看。”他的话忽然多了起来:“红枣是我托人从新疆带来的,都是些好东西呢……”
⑪我舀起满满的一勺:“爸,其实,我不吃红枣的。”父亲有些惊慌地望着我。我埋下头,朝勺里的枣咬下大大的一口。
⑫其实,那已经不重要了。只要记住那一刻的温暖就够了,不是吗?
【1】下列叙述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
A.故事发生在冬日的午后
B.父亲熬汤用的红枣是从北京带来的
C.父亲烹调的技艺并不娴熟
D.父亲熬汤时系的是母亲的碎花围裙
【2】文中画线的句子主要采用的描写方法是( )
A.外貌描写
B.神态描写
C.动作描写
D.心理描写
【3】下列对“我轻轻推开门,父亲转过身来,有点无措地望着我”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我”轻轻推开门,父亲感到很突然
B.“我”轻轻推开门,父亲看到我不知所措
C.“我”轻轻推开门,父亲把我吓一跳
D.“我”轻轻推开门,父亲看到我略显紧张
【4】题目“怀念那一刻的温暖”中的“那一刻”指的是( )
A.听到声响的“我”起身轻轻挪步去看动静的时候
B.身材略胖的“我”咬下大大一口红枣的时候
C.从不进厨房的父亲念叨着要给“我”熬补药的时候
D.从不进厨房的父亲细致地为“我”熬银耳汤的时候
【5】第⑪自然段中,“我”说“我”不吃红枣,却埋下头咬下大大的一口,此时“我”内心在想什么?请联系文章内容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从两个方面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外阅读。
南辕北辙
从前有一个人,坐着马车在大路上飞跑。他的朋友看见了,叫住他问:“你上哪儿去呀!”他回答说:“到楚国去。”朋友很奇怪,提醒他说:“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走呀?”他说:“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朋友说:“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他说:“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朋友摇摇头,说:“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呀!”他说:“没关系,不怕时间久,我带的盘缠多。”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边走。他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大,盘缠带得越多,走得越远,就越到不了楚国。
【1】这篇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往北走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文中的一个反问句,用“ ”画出来。
【4】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内阅读。
洪教头恼恨林冲,又想赢得这锭银子,便用了浑身的功夫,使出个“把火烧天”的招式。林冲把棒一横,还了个“拨草寻蛇”的招式。洪教头跳起来大喊:“来!来!来!”举起棒劈头打来,林冲往后一退。洪教头一棒落空,他一个踉跄,还没有站稳脚跟,就又提起了棒。林冲看他虽然气势汹汹,但脚步已乱,便抡起棒一扫,那棒直扫到他的小腿骨上。洪教头措手不及,“扑”的一声倒在地上,棒也甩出老远。众人见此情景,哈哈大笑起来。
1.根据要求摘录文中的词语。
描写林冲的动词:
描写洪教头的动词:
2.洪教头使出的招数是 ,林冲还的招数是 。我从“
”这个词语可以看出洪教头以露败势。
3.“此情景”指的是什么?请你根据课文内容概括。
4.这段话中,林冲和洪教头分别有什么特点?请你用恰当的四字词语来概括。
13、阅读乐园。
未来的房屋( )像现在这样,一砖一瓦砌起来的,( )在房屋工厂里加工制造的。房屋工人依照住宅大楼的设计要求,用“新世纪混凝土”飞快地轧制成一间间房子。由传递装置把它们送到车间外的空码头,再由建筑专用飞机把它们运到建筑地点。在施工现场上,你再也看不到现在这样繁忙的景象:堆积如山的材料、众多的施工人员、令人头晕目眩的噪音。展现在你眼前的是另一番景象:整个施工现场是那样的宁静,只有几名施工人员或者机器人在有条不紊地工作。他们的工作是那样的轻松,就像小朋友们搭立积木一样轻巧简便。施工速度也快得惊人,转眼之间,一座大楼就会平地而起。即使建造一大片现代化的住宅新村,也比现在建造一幢小楼不知要快多少倍呢。
1.给文段加一个小标题:___________
2.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3.文中画“——”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请你再仿写一句。
4.“他们的工作是那样的轻松,就像小朋友们搭立积木一样轻巧简便”,这句话采用了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
14、 豌菜头
①喜欢一道素菜——清炒豌菜头。
②看过不少美食家写美食,品种繁多,却少有豌菜头的影子。就连深知美食之道的大作家汪曾祺先生,也不过是在一长列的菜品里,极吝啬(lìn sè)地一笔带过,素炒豌豆苗,便完了。好像华丽舞台上,一大群伴舞的女孩子里,那个极不起眼的,镜头一掠而过,尚未看清她的眉毛眼睛,她已被众人遮掩了。一曲终了后,谁会想起她?
③乡下人却爱极它。秋凉的时候,谁家不种一畦①(qí)豌豆?冬天,地里的土冻得结实,它却喜眉喜眼地生长着,圆润的叶,一点一点丰满起来,碧绿或绿,也有颜色是紫红的。这个时候,一根一根掐下它来,水绿盈手,嫩得起泡泡儿。回家,放点油盐,爆炒,桌上就有了一道清炒豌菜头。一筷子下去,满筷青翠,清新绕鼻,绕舌,绕心。
④它的吃法不多,除了清炒外、就是做衬菜了。一大碗狮子头②,上面点缀(zhuì)豌菜头。端上桌,没人动里面的狮子头,都抢着吃那一蓬碧録。一不小心,豌菜头抢了主角风光。
⑤我每年春节回老家拜年,母亲必备多多的豌菜头。竹篮子里堆得满满的,是母亲佝偻(gōu lóu)着身子,伏在地里,不顾严寒,一根一根,用手掐下来的。母亲清炒,或者做了衬菜给我吃,我总是吃得盘底朝天。在我,爱吃豌菜头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想让母亲欢喜。天下母亲都同一理,儿女的欢喜,就是她们的欢喜。那么,我表现出的欢喜,对母亲来说,就是安慰,甚至是幸福。
⑥菜市场里,卖豌菜头的,都是些乡下老妇人。她们有看一张沧桑而慈祥的脸,她们的笑容谦和质朴,让你很自然地联想到乡下的老母亲,有了跟她们亲近的欲望。她们卖菜不顶真,秤翘得高高的,临了,还要再添上一把菜给你说,不是刀割的,是手掐的,一根一根掐的,嫩着呢。
⑦吃腻了鸡鸭鱼肉,一盘这样的豌菜头上桌,食欲会大增,人会莫名地快乐起来。从来故乡的味道,都是最能抚慰人的心灵的。
⑧当豌菜头老了,不能再作菜吃时,就等着它开花,结果。它开的花相当漂亮,像翩跹的蝴蝶,乳白,紫红,一朵朵,守望在藤蔓上。花谢,豌豆荚慢慢成形,这时候,可以炒嫩豌豆荚吃了,也可以用嫩豌豆荚烧肉,清香无比。
注释:①畦:有土埂围着一块块排列整齐的田地。②狮子头:一种用肉做成的大丸子。例如:红烧狮子头。
【1】根据要求,在文中找到关键词句,填空。
(1)豌菜头,又叫________,是__________长在土里最嫩的茎和叶。
(2)在“吃腻了鸡鸭鱼肉,一盘这样的豌菜头上桌,食欲会大增,人会莫名地快乐起来。”一句中,“这样的”是怎样的?请你用三个关键词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大方——(______)枯瘦——(______)傲慢——(______)
【3】在文中找到反复写“一根一根,用手掐”的语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1)读句子“竹篮子里堆得满满的,是母亲佝偻着身子,伏在地里,不顾严寒,一根一根用手掐下来的。”在这句话中,作者写“一根一根,用手掐”,是要表达什么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句子“她们卖菜不顶真,秤杆翘得高高的,临了,还要再添上一把菜给你,说,不是刀割的,是用手掐的,一根一根掐的,嫩着呢。”在这句话中,作者又想表达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⑤⑥自然段描写了两幅动人的场景,请你为每一个场景起一个名字。
第⑤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⑥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有三处画了横线,都是很打动人的细节描写。请摘抄最打动你的语句,再说明理由。
摘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动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课外阅读,理解选文并回答问题。
母爱如粥
①有这样一位母亲,她每天都和地的儿子聊天,她给他讲一些他小时候的故事:七岁时光着屁股在小河里游泳被虾刺伤了屁股,八岁时赤着脚丫蹿到树上吃桑葚被毛毛虫咬得浑身起疙瘩,林林总总。他都已忘了的事情,她总是记忆犹断,如教家珍。
②她每天总是会利用一大部分时间来给他热粥。用那种最长最大、粒最饱满、质地晶莹、略带些翠青色的米粒,一颗一颗精心挑选。如果偶尔一不小心手指沾起了两颗,她会将它们重新放进米堆,重新挑选。她把那些米洗得很干净,然后放进一只棕色的瓦罐,倒上沉淀过的泉水,用柴火慢慢熬。火不能太猛,否则粥会受热不均匀。她把火儿侍候得温顺而精致,宛若一位恬静娴雅的江南女子
③熬一锅粥,通常要花费两个半小时。她小心翼翼地把粥倒进一只花瓷碗里,一边晃着脑袋,一边对着粥吹气,吹到自己呼吸困难,粥才凉了。她微笑着用汤匙喂给儿子吃,可是儿子闭着眼睛,漠然地拒绝了她。她并不生气,微笑如昔。
④第二天,继续拣米,熬粥,吹冷,继续接受拒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的手指已经变得粗糙而迟钝,她摇晃着的脑袋已经白发丛生,她的力气也大不如从前,往往是粥冷到一半时便已上气不接下气,必须借助蒲扇来完成下一半的降温,可是儿子依然冷漠地拒绝她。她一直微笑着,始终没有留下一滴眼泪。
⑤这种热情与冷漠对峙持续了八年零七十三天。第八年零七十四天,她正和儿子讲着他小时候的故事,儿子突然睁开眼睛,不太清楚地说了声:“妈妈,我要喝粥。“她顿时泪如雨下——那是自从医生宣布他脑死亡后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医生说,像他这种情况,只有万分之一的机会。
⑥儿子那天吃到了母亲熬的粥,其实并不像她描述的那么好吃,有微微的糊味,而且还带有咸咸的眼泪味道。 可想而知,母亲是多么 !
⑦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三个月之后,就在儿子完全可以生活自理之时,母亲撒手人寰。当走时,她握着儿子的手,笑容安详而从容。儿子在清理遗物的时候,发现了一本母亲的病历,其实早在七年多以前,在儿子昏睡一年之后,不幸又一次降临了这个家庭——母亲被确诊为肝癌晚期。
⑧是什么信念和力量,可以支撑一位肝癌晚期的女人与病魔对抗了七年?医生说这是个奇迹,儿子知道,创造奇迹的正是——那可怜而尊贵、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1】阅读第①、②、③自然段,用简洁的词语或句子概括其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亲的坚持始终如一,创造的“奇迹”是什么?
(1)_____________,堪称奇迹。
(2)_____________,这真是奇迹。
【3】第二段中画“ ”的句子运用怎样的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语境,在第⑥段画线处填上合适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理解。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先生听了连连点头。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孙中山会读了,就回到了座位上练习背诵。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这一句,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
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问题,不怕挨打吗?”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1】给短文加上恰当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霎时——__________ 详细——__________
【3】用横线在文中画出一个比喻句。
【4】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
鸦雀无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那句话准确地概括了短文的中心,用“√”标出。
(1)本文表现了孙中山胆子大。( )
(2)本文赞扬了孙中山勤学好问的品质。 ( )
(3)本文赞扬了孙中山专心学习的品质。 ( )
17、将相和(节选)
①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的门客们可看不顺眼了,对蔺相如说:“您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门客们说:“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②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绑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 ),连忙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1】这段话选自_____________,主要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面句子的描写手法。
①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 )
②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
③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 )
【3】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_______________和廉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际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选文第一段话中的人物对话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课内阅读。
父爱之舟(节选)
初小毕业时,我考取了鹅山高小。要住在鹅山当寄宿生,就要缴饭费、宿费、学杂费,书本费也贵了,于是家里粜稻、卖猪,每学期开学要凑一笔不少的钱。钱很紧,但家里愿意把钱都花在我身上。我拿着凑来的钱去缴学费,感到十分心酸。父亲送我到学校,替我铺好床,他回家时,我偷偷哭了。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1】“钱很紧”中的“紧”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钱很紧”,但是家里仍然凑钱给“我”缴学费,这表现出____________。
【2】由“十分心酸”“心酸的哭”可以看出“我”是个懂得____________的孩子。
【3】“新滋味”指的是( )
A.对生活的艰辛的深刻感悟。 B.对家乡的思念。 C.对母亲的思念。
【4】用简短的话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①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左右,体温过低或过高都可能患病。为何人在进化中形了这样的体温模式?研究人员对此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但还不能获得满意的答案。现在,与体温相关的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日本的自然医学博士石原结实认为,人的体温过低是导致百病丛生的原因。这个结论有科学根据吗?
②如今,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是人类疾病的发生和因疾病而死亡的人数并没有降低。对此问题,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解读。例如,有人认为医学的发展固然能治疗很多疾病,但同时也发现了很多疾病,因而疾病看起来是越来越多。同时,环境污染和人们生活方式的非科学化,自然也造成了现代人的疾病增多。不过,石原结实认为,现代人的很多疾病是体温过低(按中医的说法是体寒)造成的。
③大约50年前,日本成人的平均体温为36.8℃,儿童的平均体温为37℃。根据石原结实在诊疗中对人体温的测量发现,现在日本人的温度大部分只有35℃。但人类的平均体温应当为36.5℃,所以日本人50年来平均体温至少降低了1℃。
④正是这1℃体温的降低诱发了大量的疾病,因为体温的升降与机体免疫力呈正相关。体温每下降1℃,机体免疫力就下降30%以上;而每升高1℃,免疫力则提高5~6倍。50年来日本人的平均体温下降了1℃,因而日本人的免疫力也下降了,导致百病丛生。
⑤体温下降为何容易得病?原因在于体温下降可导致血液流通不畅,血压上升。而且体温下降还可阻碍血液中糖分及脂肪等能量的燃烧,也会阻碍尿酸、丙酮酸等废物的排泄,容易引发高血糖(糖尿病)、高血脂和痛风等病症。
⑥虽然体温下降是否真的是导致疾病的根源还值得研究,但这提供了一种认识健康疾病的新角度,而且很多理念是与现代健康理念相契合的,例如,不能吃得太多,要多运动等。
【1】短文主要是为了说明体温与( )的关系。
A.环境
B.生活方式
C.健康
D.血压
【2】第③④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
A.列数字、分类别、举例子
B.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
C.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
D.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
【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
A.研究者公认,体温过低是导致人类百病丛生的原因。
B.研究人员尚未弄清人体现有体温模式的形成原因。
C.石原结实的研究表明,日本人平均体温和免疫力较50年前都有所下降。
D.体温下降可导致血液流通不畅,阻碍体内能量燃烧和废物排泄,引发疾病。
【4】简要概括研究者对于“医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达观了较高的水平,但是人类疾病的发生和因疾病而死亡的人数并没有降低”的解读。(3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的“至少”可以删去吗?结合文本内容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完成下列个题。(6分)
(1)游泳运动员们打破了一次又一次地世界纪录。(.修改病句)
(2)经过努力,我作业本上的错别字进不来。(修改病句)
(3)父亲把我托在自己的脖子上。(改为“把”字句)
(4)书中精彩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着我。(改为“把”字句)
(5)贫穷落后的日子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改成反问句)
(6)鸟在枝头唧唧直叫。(改成拟人句)
21、缩写句子
(1)毛主席夜以继日地为了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
________。
(2)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
________。
(3)警卫员端端正正地向毛主席敬礼。
________。
22、把下列“把”字句改成“被”字句,把“被”字句改成“把”字句。(8分)
(1)狗独自留下,把院子里到处都是的樱桃核捡到一起。
(2)树顶着炙热的太阳把阴凉送给别人。
(3)上任老师被这些淘气鬼给气坏了。
(4)被这种革命战友间的关怀激动着,我迸出了幸福骄傲的泪花。
23、作文。
题目:我想对你说或者我想对您说
要求:生活中,我们会有很多心声想对别人倾诉:告诉爸爸妈妈对某个问题的不同看法,跟朋友诉说自己成长中的点滴烦恼,向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表达敬佩之情……把你想对他们说的话写成一封信,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里话,让他们了解你的想法,体会到你的感情。不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