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从句式结构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A. (衡)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B.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C.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D. 果地震陇西

2、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夫晋,何厌之有?

A.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B.恐年岁之不吾与

C.将请罪于君,请罪于母 D.蚓无爪牙之利

3、下面句子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每年金秋时节,人们总会将螃蟹作为天赐美食,与家人或朋友共同_____ 。

②清晨,日出山坳,一个由20多个青年组成的_______训练队开始了一天的训练。

③他到处______大梨、大石榴,拿去和别的教授的孩子比赛。

A.受用 功夫 搜罗 B.享用 工夫 收集

C.受用 工夫 收集 D.享用 功夫 搜罗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恰当的一项是

托尔斯泰的故事差不多等于大地的故事。他是一个贵族,后来却越来越离不开土地。于是,他的情感就更为朴实和扎实,精神与身体一样健康。这就启示我们:仅仅是为了保持这种健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像贵族对待乡下的粗粮一样,带出一份好奇和喜悦。今天,也恰是这种可恶的姿态阻止我们走向深刻,走向更深广和更辉煌的艺术世界。我们只能在一些纤弱和虚假的制作中越滑越远,最后不可救药。

①这是不可偏废的重要工作

②偶有一点劳作

③而当时另一些写作者所犯的一个致命错误

④一个写作者也必须投身于平凡琐碎的日常劳动

⑤就是将这种日常的劳作与写作绝然分开

A. ④①③⑤② B. ④②①③⑤ C. ②①③⑤④ D. ②④①③⑤

5、下列句子的句式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相同的一项是(   )

A.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B. 大王来何操

C. 凌万顷之茫然

D. 青,取之于蓝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  

①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①“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②“是的。”

③“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④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地站着。

⑤“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地切切地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⑥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预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蹰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地说。

⑦“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⑧“阿!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吾着,“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⑨“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⑩“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蹰,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匆匆地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

⑪但是我总觉得不安,过了一夜,也仍然时时记忆起来,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豫感,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不如走罢,明天进城去。福兴楼的清墩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往日同游的朋友,虽然已经云散,然而鱼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个……。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①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叙述人称的选择,涉及叙述的动机和效果。第一人称使叙述真实亲切,可以是故事的旁观者、参与者,但叙事角度有限。祥林嫂的故事就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以及一次近距离接触生成并展开的。

B.“作为象征”是小说场景的功能之一,甲段对四叔书房场景的描写就富有象征意味。挂在壁上的“寿”字、脱落的对联、案上摆放的书本,象征了书房主人具有一种封建保守、陈旧落后的思想。

C.小说的细节描写可以让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乙段文字用“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盯着我”等这些细节描写,让祥林嫂的形象更为丰满,说明受尽封建礼教迫害的祥林嫂对命运已有所顿悟。

D.表现手法有助于小说主题的表现。祥林嫂死了,鲁镇却没有一个人感觉到悲痛。丙段用“陈旧的玩物”“厌见者不见”、“不错”、“舒畅”等词,辛辣讽刺了鲁镇人的冷漠无情,让主题更为深刻。

2加点字“总算”在文中的意思是(  

A.祥林嫂终于死去了,“我”不必再为她感到不安,算是了却桩心事。

B.祥林嫂终于死去了,她总算得到解脱,不再受痛苦的折磨了。

C.祥林嫂终于被迫害至死,这是不可避兔,无可奈何的事情。

D.祥林嫂终于死去了,不会再令“活得有趣的头们”怪讶了。

3选段两次出现“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有何作用?试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7、默写。

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_______,铁骑突出刀枪鸣。

②借听众反应和环境描写来侧面烘托乐声之动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⑤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

⑨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8、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雨中花慢

苏轼

初至密州,以累年旱蝗,斋素累月。方春,牡丹盛开,遂不获一赏。至九月忽开千叶一朵,雨中特为置酒,遂作。

今岁花时深院,尽日东风,轻飏茶烟。但有绿苔芳草,柳絮榆钱。闻道城西,长廊古寺,甲第名园。有国艳带酒,天香染袂①,为我留连。

清明过了,残红无处,对此泪洒尊前。秋向晚,一枝何事,向我依然。高会聊追短景,清商②不假余妍。不如留取,十分春态,付与明年。

(注释)①“国艳”二句:指牡丹,“国艳带酒”指绯红色牡丹,“天香染袂”指贡黄色牡丹。②清商:指秋天。

A.这首词上片追述词人春日无缘赏花的缺憾,下片着重写对秋日牡丹的诸多感触。

B.“闻道”领起六句,写赏花的好去处,词人在“国艳”“天香”丛中流连忘返。

C.起句点明“花时”,暗含词人赏花的兴致,实际上词人面对的却是茶烟、春草。

D.结尾三句是词人对秋日牡丹的劝说,寄寓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语浅情深。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选自《兰亭集序》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选自《赤壁赋》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选自《游褒禅山记》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寄所托(随着)   酒临江(斟酒)

东方白(已经)   终于尽(时期)

B.对酒歌(应当) 举匏樽以相属(酒器)

其至又少矣(增添)     莫知我哀(没有人)

C.车帷裳(渐渐)   而吾与子之所共(享有)

不能之于怀(比喻)   其黄而(落)

D.知一死生为虚诞(本来)   规矩而改错(违背)

其所述(记下)   正襟坐(端正)

2选出与“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中“所以”的意义不同的一项

A.事所以不成者 B.所以遣将守关者

C.所以游目骋怀 D.所以兴怀

3下列各组句子的句式全都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当其欣于所遇

A.客有吹洞箫者 而今安在哉

B.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死生亦大矣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悟言一室之内

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此余之所得也

4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农历每月第一天。: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B.,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为著述的前言。《兰亭集序》是一篇宴集序。

C.人定:十二时辰之一,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指夜深人静的时候。

D.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种人人都有的情怀说明了一个事实:不管生活方式有怎样的不同,人总是留恋于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留恋于有生之乐。

B.“死生亦大矣”,是作者的基本观点,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这正是本文作者见解高远之处。

C.“方其”以下八句,先从曹操兵力的强大和势力的扩张写出了声势和气派,然后以“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八字勾画曹操“一世之雄”的形象。从文意看,这八句都是为“而今安在哉”一句蓄势。

D.《赤壁赋》选文第二段,作者结合景物特征,巧妙地批判了“客”的观点。但仔细看来,作者所阐述的“不变”只是宇宙万物无穷无尽,并未涵盖人生,以此来驳“客”的观点,稍显牵强。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3)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0、微写作。

这是钟南山院士于1月18日赶往武汉的动车票,起点和终点分别是广州南站、武汉站,二等座,无座、补票,票价465.5元。

那天是星期六,他从深圳抢救完相关病例回到广州,当天下午开会时接到通知赶去武汉——航班已无机票,高铁票也非常紧张,临时上车的他被安顿在了餐车的一角。两天之后,“肯定存在人传人”“14名医务人员感染”“没有特殊的情况,不要去武汉”,钟南山院士接受采访时的回答,真正拉响了警报,改变了局面。

时光飞逝,置身两个月后,我们回头再看这张小小的车票,让人备受触动,你有哪些感受和联想,或有哪些评价和思考,请结合这两幅照片进行写作,不超过18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