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B.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C.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①求人可使报秦者 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我爱这迟来的春天。因为这样的春天不是依照节气而来的。 , 。
, ,直到把冰与雪安葬到泥土深处,然后让它们又化作自己根芽萌发的雨露。
①也就是说,北国的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
②而是靠着自身顽强的拼争,逐渐摆脱冰雪的桎梏
③它从三月化到四月甚至五月,沉着果敢,心无旁骛
④曲曲折折地接近温暖,苦熬出来的
A.②④③① B.②④①③ C.①③②④ D.①②④③
3、下列括号中的缩句,符合原句基本意思的一项是( )
A.人类征服沙漠的远大理想,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将更快地成为现实。(人类制度成为现实。)
B.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如何呢?(你听到故事,感想如何?)
C.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不止一次地去过。(园林我也不止一次地去过。)
D.他为家乡主编的致富小报,信息量大,可读性强。(他主编致富小报,信息量大,可读性强。)
4、下列对特殊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草丛里跳出来只兔子。(存现句)
B. 大风把树刮倒了。(“把”字句)
C. 老师叫他进来。(兼语句)
D. 这次会议并没有解决问题。(“有”字句)
5、下列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①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②虎因喜,计之日:“技止此耳!”
B. ①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②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
C. ①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②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D. ①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②转头向户里,新见愁煎迫
6、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与书本不同,互联网已被普遍视为个人记忆的替代物,而非补充品。这种情况源自一个隐喻:人脑和电脑的本质相同。这大概是所有关于人脑的错误论断中涉及最广、危害最大的一个了。如果此言成立的话,记忆不仅丧失了神性,也丧失了人性,记忆女神变成了一台机器。大量的神经科学研究表明,那些极力鼓吹把记忆外包给互联网的人被一个比喻误导了,他们忽视了生物记忆的有机性质——对记忆内容的每次回忆都会重新启动巩固记忆的完整过程。换言之,生物记忆是处于不断更新的动态过程,而存储于计算机中的记忆内容则是静态的比特形式,两者简直是天壤之别。
无论何时,只要一上网,铺天盖地的信息就会奔涌而来,这不仅会给我们的工作记忆带来过重的负荷,也会导致大脑颞叶难以专注于任何一件事,巩固记忆的过程因而难以启动。我们的大脑在越来越依赖网络的过程中变得善于遗忘,因为大脑控制注意力的能力已经变得空前薄弱了,我们逐渐丧失了对思考内容和思考方式加以控制的能力,关注对象的选择往往是被动的,更可怕的是对于这一事实许多人竟然浑然不知,因为关于以上种种的自我意识在上网时已灰飞烟灭。没有专注,便没有记忆,神经学家对于人脑细胞级和分子级工作机理的有关研究与发现着重指出了这一点。
个人记忆形成并支持着作为文化支撑的集体记忆。鉴于此,我们每个人都在表现和设计未来的历史,文化在我们的神经突触中得以支持和延续。把记忆任务推卸给外部数据库,并不仅仅危及个体的深度和独特个性,还会危及我们共享的社会文化的深度和独特个性。美国剧作家理查德·福尔曼警觉地道出了潜在的危险:“随着我们深厚文化遗产的内部库存日渐枯竭,我们面临着变成扁平人的危险,我们访问那个规模庞大的信息网络时,仅需点击按钮即可,可谓广阔延伸但极其稀薄。”
无论如何,人类文明不只是互联网所承载的全世界信息的总和,也不只是可以简化为二进制代码并上传至互联网的所有内容。人类文明要保持勃勃生机,就必须在每一代人的所有成员的头脑中重建。如果把人类的记忆通过“外包”的形式托付给互联网,那么人类文明将面临消亡的危险。
(选自吴靖《浅浏览时代的文明忧思》,有删改)
【1】下列有关“记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脑记忆拥有存储于电脑中的记忆所不具备的生物记忆的有机性质。
B. 人脑对记忆内容的每次回忆都会重新启动巩固记忆的完整过程。
C. 电脑记忆的过程是静态的而且无法更新,与人脑记忆有天壤之别。
D. 大脑颞叶难以专注于任何一件事时,巩固记忆的过程就难以启动。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人脑在依赖网络的过程中变得善于遗忘,因而其控制注意力的能力就变得空前薄弱了。
B. 神经学家对人脑细胞级和分子级工作机理的所有研究都表明:没有专注,便没有记忆。
C. 互联网承载着来自全世界的铺天盖地的海量信息,这些网络信息的总和即是人类文明。
D. 人类文化在人类神经突触中得以支持和延续,是因为个人记忆形成并支持着集体记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写女主人公不辞辛劳、日夜操劳的语句是“____,____ ”。
(2)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虽严以律己但仍遭免职的语句是“____,____ ”。
(3)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用“____ ,_____”来描写远处朦胧静谧、炊烟袅袅的乡村。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①上秋帆远,白帝城②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注)①青枫江:指浏水,在长沙与湘江汇合。②白帝城:在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白帝山上,东临巫山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此别”“谪居”等词点题,“嗟”字和“问”字表现了诗人与两位朋友的关系非同寻常。
B. 颔联“巫峡啼猿”“衡阳归雁”与“数行泪”“几封书”,虽为虚写,却是情景交融之佳句。
C. 颈联通过想象描写两地之景,上句描写长沙的自然风光,下句描写夔州的名胜古迹。
D. 尾联“圣代雨露”,指在圣明的时代,会多多沐浴皇恩,点明两位友人的处境不久即会改变。
【2】这首诗蕴含的情感丰富,请简要分析其蕴含了哪些情感。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C.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D.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又称“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等说法。
B.号,是指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称。号多为自己所起,也有他人所起。陶渊明字号“五柳先生”,白居易号“香山居士”。
C.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
D.建中靖国,是北宋徽宗赵佶的年号,这是年号纪年。除此之外,还有干支纪年,干支只可用来纪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母亲程氏亲口把书上知识传授他,等到弱冠,博通经史,写文章每天可以写数千字。
B.苏轼一心为民,政绩卓著。在杭州首次任职时,苏轼就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航运,建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
C.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
D.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害处减少了一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必修2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2)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禅开始舍于其址,而卒藏之。(《游褒禅山记》)
(3)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兰亭集序》)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你用冷眼看生活,会发现生活的“不是”;倘用热眼看生活,就会透过“不是”看出生活的“是”。原来,用热爱的眼光可以看出,生活原本就是青、蓝、红、白、黑,五彩纷呈。
请以“我用热眼看生活”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得抄袭和套作,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