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
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C.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惜其用武而不能终
2、对下列加点词语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②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
③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④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A.两个“以为”意思相同,两个“兵”意思相同。
B.两个“以为”意思相同,两个“兵”意思不同。
C.两个“以为”意思不同,两个“兵”意思相同。
D.两个“以为”意思不同,两个“兵”意思不同。
3、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曲折(qū) 歌曲(qǔ) 弥漫(mí) 明眸善睐(móu)
B.颤动(zhàn) 煤屑(xiè) 脉搏(mài) 含情脉脉(mò)
C.霎时(shà) 袅娜(nà) 负荷(hè) 荷枪实弹(hè)
D.譬如(pì) 梵文(fàn) 出差(chāi) 差强人意(chà)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还)
B.元嘉草草(草率、轻率)
C.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长远的年代)
D.封狼居胥(封闭山界,禁止人们上山)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②始速祸焉
B.①然后得一夕安寝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①六王毕,四海一 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D.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6、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萧萧落叶红
①再读《小城三月》,我所居住的小城正是三月春光。书中的小城在北国,但春天到来的气息是一样的,如同三月里微曛的柳风,有着淡淡的喜悦与忧伤,夹杂着主人公若有若无的叹息。
②60年前的阳光还照在这卷书上,那是女作家萧红的最后时光。萧红写这篇小说时正在香港,她所写的小城唤作呼兰城,离她已有千里之遥。事实上,她再也不曾回去,十年漂泊,小城是她的起点,而香港是她的终点。她在南方城市里,回想童年的哀乐往事,一切已yǎo( )不可及。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城三月》是她的绝笔,她抱病写完这篇小说,之后便卧床不起,数月之后与世长辞。
③呼兰城在东北松花江畔。我在地图中特意寻找过这个小城,因为萧红的缘故。印象中的小城并不大,长满了高大的树木,总有马车从街面急驰而过。大户人家的院落长满蒿草,有蝴蝶、蜻蜓飞过梢头,有荒凉的烟雨声。这是萧红的呼兰城,是她童年的梦影。她的经典作品《呼兰河传》写尽了这种况味。《小城三月》、《后花园》是短篇杰作,在某种程度上,是《呼兰河传》的缩写,或是侧影,一样让人掩面叹息。
④多少年来,我一直在猜想萧红当年的心情,经历了人生颠沛流离,萧红似乎预见了自己的将来,正如《小城三月》里翠姨的哭泣:“我的命,不会好的。”她的悲哀藏在文字中。读有关萧红的传记,我一直不敢细细阅读她最后的时光,尽管我所欣赏的文章都是那时写成的。那是一种美的消逝,让人不忍卒读。她在小说中流露出故园之恋,熟知萧红的人都知道她童年的不幸及苍凉,故园并没有给她美好的过去,她只是在虚拟一个梦境,想在梦中重返童年,再度过一回真实的人生。
⑤萧红悲剧性的命运注定她与众不同。民国时期的才女中,冰心有着学者的沉静与母性的温柔,张爱玲是没落贵族的高傲与冷漠,苏雪林才气横溢,有时咄咄逼人。她们都有着高雅的生活,有丰富的内涵与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冰心与苏雪林都享高寿,成为海峡两岸文坛祖母。而萧红,永远是31岁,她的人生定格在那一刻,她悲剧性的命运,她沉郁的悲哀铸成了她作品的丰碑,却也如同一片秋后的枫叶,萧萧而下,在雨中零落成泥。
⑥萧红墓在香港浅水湾,濒临大海。大海是宽容的,能够带走所有哀愁,就像带走每条河流。浅水湾一带种满了红影树,蔚蓝而沉静的海滨,花红似火,但萧红依旧是寂寞的,她的文字和她本人一样,在三月的雨后,寂寞的清愁漫天飞舞。
【1】根据拼音写汉字:yǎo(_______)不可及
【2】“60年前的阳光还照在这卷书上”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下分析中正确的两项是:( )( )
A.“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城三月》是她的绝笔”的意思是,《小城三月》也许未必是萧红最后的作品,但可以说是她逝世前最重要的作品。
B.《小城三月》里翠姨这个人物是以萧红自己为原型创作的。
C.萧红在小说中流露出的故园之恋是虚拟的。
D.《呼兰河传》、《小城三月》、《后花园》中都有着萧红童年的梦影。
E.作者在第⑥段中提到萧红墓濒临大海,是以大海象征萧红的人生。
F.文中提到“我所居住的小城正是三月春光”、“我在地图中特地寻找过这个小城”等内容,是为了再现萧红小说中的场景。
【4】纵观全文,萧红的悲剧性命运主要体现在: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的题目好在哪里?请加以赏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写要学习古代圣贤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犹豫不决的情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如贾谊的《过秦论》“_____________,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_____________”,借言秦过失,为汉帝谋“长治久安”之策,施仁义于民。
(4)《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表现廉颇与蔺相如化解矛盾,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宿王昌龄隐居
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细致地描绘了王昌龄隐居之处的自然景色,赞颂了王昌龄的清高品格。诗歌语言风格清新雅致。
B.首联写清溪水流入石门山深处,见不到头,隐居的地方只有孤独的白云。“溪水”“白云”是隐者居住的象征,“清”“孤”写出了此地的凄清荒凉。
C.颔联写夜宿王昌龄隐居处所见所感。王昌龄住处清贫优雅,屋前松树梢头,明月升起,清辉好像有意为他而明,可见王昌龄独居而情不孤,遁世而爱生活。
D.尾联写自己的归志。“鸾鹤群”用江淹《登庐山香炉峰》“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语,表示将与鸾鹤仙灵为侣,隐逸终生。
【2】颈联两个动词“宿”“滋”用得生动传神,请结合诗歌意境简要赏析。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登泰山记
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B.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C.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D.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2】下列文中相关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阳、阴: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B. 城郭: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望晚日照城郭”一句中,“城郭”泛指城墙。
C. 晦: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最末一天为“晦”。
D. 桐城:“桐城姚鼐记”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文章围绕作者的游踪,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雪后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
B. 文章第三段,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时、日出后这两个时间段的景色,展示出一幅泰山日出变化迅速的画面。
C. 本文的侧面描写很巧妙。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再借山顶俯视时“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
D. 本文是姚鼐的代表作,也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之一。文章语言简洁生动,全文只有八九百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2)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1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生活中,常常有人宁愿去关心一位影星的吃喝拉撒和鸡毛蒜皮,而不愿关心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