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初承袭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构成宰相集体。唐太宗时,出现了他官参与国政的现象,如时任秘书监的魏征以“参预朝政”的头衔共商国是,成为宰相之一。至唐高宗以后,为宰相者须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定制。这一变化( )
A.表明三省六部制已名存实亡
B.反映了专制皇权的日益强化
C.有效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率
D.导致唐朝冗官问题逐渐加剧
2、756年,唐政府下令,各军镇“应须士马甲仗、粮赐等,并于当路(地)自供”,使“四方大镇”“自给于节度团练使”。这一举措( )
A.削弱了地方军镇的财力
B.缓和了军镇与中央矛盾
C.导致了中央财力的匮乏
D.埋下了藩镇割据的隐患
3、下面为西汉时期几位帝王在位时太学中的博士弟子人数。(据袁行霈等主编的《中华文明史》第二卷整理)表中人数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 )
帝王 | 汉武帝 | 汉昭帝 | 汉宣帝 | 汉元帝 | 汉成帝 | 汉哀帝、汉平帝 |
博士弟子 | 50人 | 100人 | 200人 | 1000人 | 3000人 | 7000人 |
A.儒学的社会地位在不断提升
B.进入官学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
C.官位被垄断的情形彻底改变
D.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结束
4、鸦片战争后,洋布以其物美价廉、鲜艳美观的优势在城镇市民中流行普及,土布结实耐用为广大农民及城镇苦力继续穿用,这样一来,洋布与土布便构成了城乡之分和土洋之别的一种外在象征符号。以下对此现象解读准确的是( )
A.缘于社会分工的差异
B.出于追求时尚的心理
C.取决于购买力的状况
D.受到服制礼俗的制约
5、谁废除了丞相制度?( )
A.朱元璋
B.朱棣
C.玄烨
D.李世民
6、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时间
A.1919年5月4日
B.1921年7月1日
C.1922年7月23日
D.1921年7月23日
7、“西夏原是在唐朝夏州地方割据政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国后自称白上国、大夏国,但人们习惯依辽人和金人等称呼为西夏。夏景宗开国,杂用汉臣‘主谋议’,党项人‘主兵马’。在后期八十一年间,正式实行科举制”。在这段表述中,我们寻踪觅迹可以研讨( )
①唐末藩镇割据问题 ②李元昊开国举措
③南北面官制度问题 ④夏辽金宋的关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金代北京路地区地处北方农牧交错地带。为了加强对新占领地区的统治,金代将上京路大量女真猛安谋克迁往该地区,并种植粟、菽、黍、麦等作物。可见,金代( )
A.进入了鼎盛发展时期
B.违背了因地制宜的原则
C.固守本民族管理制度
D.推动了这一地区的开发
9、有学者指出,西方工业化主要是通过本国金融体系以及设立股份制公司等手段募集社会资金的,并非政府直接投入。而晚清洋务运动所需资金一部分来自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拨款·一部分来自以股份公司名义募集的资金,虽然打着股份公司的旗号,但其控制权都在“洋务派”手中。此学者旨在( )
A.说明洋务运动无法突破传统体制的束缚
B.比较近代中西方工业化道路的差别
C.说明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有限
D.肯定近代西方在金融业方面的成功
10、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中国知识线与外国知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是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以下对于“第二次知识接触”评价正确的是( )
A.产生了广泛影响
B.助推了社会转型
C.冲击了正统思想
D.传播了西方科技
11、中国的“洋火”( )
1844年,火柴传入中国。1877年中国第一家手工制造火柴的上海制造自来火局诞生。日本人随即在附近开设一家专营“樱花牌”火柴的祥和丰办庄。中方企业开业不久便告歇业。 | 1879年,卫省轩开办巧明火柴厂 | 1920年刘鸿生创办“鸿生火柴公司”,打破日本的技术垄断、瑞典的市场垄断,联合了中国企业,1930年火柴销量已占全等地。 |
在中国的“洋火”发展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到
①举步维艰 ②自强不息 ③实业救国 ④实力雄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5世纪后期,冯太后主政时,针对地方豪强大姓隐匿人口、“督护”地方的现象实行均田制,并严查各地户籍,严禁豪强随意荫占民户。由此可知,冯太后这些改革措施旨在( )
A.加速鲜卑族汉化进程
B.减轻农民经济负担
C.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D.保证国家赋役征派
13、唐宋时期,六部长官一般无权向皇帝直接奏事。到明代,六部直属皇帝,其长官可直接上书皇帝。这一变化,表明明代( )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六部长官的权力迅速膨胀
C.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D.君权与相权矛盾不可调和
14、1927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认为,“没有工人阶级的领导和赞助,单纯的农民暴动是不能获得最终胜利的”,必须要“使暴动的城市能成为自发的农民暴动的中心及指导者”。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
A.认为农村暴动应为主要革命斗争方式
B.开始认识到工人阶级是最主要的革命力量
C.主张实行以城市领导乡村的工农革命
D.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5、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民间有许多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谚语,如“雷打惊蛰后,低地好种豆”、“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立夏勿下雨,犁耙倒挂起”等。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农耕文明
A.以天人感应理论为基础
B.注重经验的积累与总结
C.注重协调南北方社会生产节奏
D.是统治者重视发展科技的结果
16、下表是1952年对23个省15432个农户的生产工具情况调查表,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土地改革势在必行
B.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衡
C.农村经济得到恢复
D.农业合作化的现实要求
17、据《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记载,厉王虐,国人谤王。王怒,得卫巫(卫国的巫师),使(巫师)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召公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王不听,三年,乃流王于彘(地名)。这说明当时( )
A.国人通过舆论影响朝政
B.原始民主传统可制约君主
C.宗法制分封制走向解体
D.高度集中的权力受到挑战
18、如表是唐宋时期南北人口变化的统计。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出( )
朝代 | 南方 | 北方 | ||
人口(户) | 占全国户数比重 | 人口(户 | 占全国户数比重 | |
唐朝 | 3920415 | 43.2% | 5148529 | 56.8% |
北宋 | 11224760 | 62.9% | 6624296 | 37.1% |
A.雇佣关系的普及
B.北方经济的持续衰退
C.高产作物的引进
D.经济重心的南移趋势
19、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A.太尉
B.御史大夫
C.内阁大臣
D.军机大臣
20、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中,田制改革是重点内容,如鲁国的“初税亩”、齐国的“尽地力之教”、晋国的“作爰田”、秦国的“废井田,开阡陌”等。由此可知,当时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变革生产关系
B.打击旧的贵族
C.实现国家富强
D.推动社会转型
21、西藏、台湾正式归属中央是在( )
A.元朝
B.清朝
C.三国
D.唐朝
22、对姜寨遗址的考古发现,小房子占绝对多数,屋内既有成套的农业生产工具,又有火塘、炊具等生活用具,表明他们独立消费。北首岭、大地湾等遗址也发现类似情况。“小家庭”基本单位在六七千年前已出现,对历史学界是一个“新闻”。这说明( )
A.中国私有制产生不早于六七千年前
B.新材料的发现推动历史认知的进步
C.中华文明起源呈多元一体基本格局
D.农业生产是小家庭出现的必要条件
23、重庆谈判前,蒋介石的智囊陶希圣说:“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蒋介石接受了这一建议。这说明( )
A.国共力量对比出现逆转
B.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
C.中共获得国际主流支持
D.国民党假和谈真备战险恶阴谋
24、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已故中国考古协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张忠培先生认为,良渚古城在国内独一无二,其意义与价值可比殷墟,可称为“中华第一城”。此前国际学术界曾长期认为中华文明只始于距今3500年前后的殷商时期,良渚古城现被列入世界遗产,这意味着中华文明起源和国家形成于距今五千年前,终于被国际承认。这说明( )
A.文明的起源必须经过考古发现才能被证实
B.文明的起源须要获得国际的认可方可确定
C.考古发现更真实、更具说服力
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25、抗战胜利的意义
(1)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______________,发挥了_______的作用。
(2)_______发展到约132万,建立了19块根据地,解放了近1亿人口,收复了100万平方千米的失地。
(3)历经_______年的艰苦抗战,中国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军民伤亡总数在3500万以上,经济损失超过6000亿美元。
(4)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______________,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_______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
(5)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______________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26、随后,________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________复辟
27、建立政权与入主中原
(1)________年,女真族首领________举兵反辽,次年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会宁府也称上京。
(2)________年,金灭辽,两年后又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
(3)________年,金迁都________,将燕京改名为中都。
28、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_________。
29、________
(1)概况:1937年7月7日晚,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拒,日军炮轰卢沟桥,中国守军奋起抵抗。这就是“卢沟桥事变”,又称________。
(2)影响: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30、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31、当时的中国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建国方针:中国共产党以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号召,主张成立_______政府,力争建成一个______________的国家;国民党打着“_______”的旗号,坚持_______和_______的方针。
32、(秦朝)三公是指___________、御史大夫和太尉。三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袁世凯夺取胜利果实
(1)原因
①袁世凯的威胁利诱:攻陷汉口、汉阳,武力威胁革命势力;诱使革命党人和议;对清政府施压
②________国等列强的支持
③孙中山妥协退让:只要________,袁世凯赞成共和,即推举袁做大总统。
(2)结果
①1912年2月________,清帝下诏退位。
②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________为临时大总统。
34、________年,漠北蒙古部首领________统一草原各部落,建立________,被奉上“________”的尊号。此后半个世纪,蒙古军队先后灭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招降________诸部,兼并云南的________政权,还远征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区
35、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强调指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儿女的共同心愿。”
据此,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为实现民主政治,建立起哪三项基本政治制度?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道路上,中国人民取得了什么重大成就?具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3)当前,影响祖国完全统一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4)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什么基本方针?
36、500年后,人类社会逐渐形成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世界联系不断加强,大大促进了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和进步。阅读以下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读图
材料二
1992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500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但也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强烈不满。他们打着的一条标语上写着:“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
材料三
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西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传播到英格兰到整个欧洲大陆,19实际传播到北美地区。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30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子感应现象,提出了发电机的理论基础。科学家们根据这一发现,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对点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19世纪90年代起,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也不断涌现出来。人类交通工具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主要得益于一项重要的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
恩格斯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方人了解的世界范围发生了什么变化,世界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全面评价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的历史影响。
(3)根据材料三,说说两次工业革命出现了哪些新兴工业部门?请各举两例
(4)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37、我国对外开放的步骤是怎样的?
38、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有人描述20世纪末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时指出,纽约的居民在某天下午,可以一边喝下午茶,一边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并放心地等着这些东西送到自家门口;同时,他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利用便捷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舒适的旅馆;他随身携带的美金可以在世界各个地方兑换成当地货币而通行无阻。
(1)材料反映了一个什么现象?
(2)这种现象带给世界什么影响?产生了哪些问题?
39、古代中国在农业方面的创造,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发展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它们或起促进作用,或起阻碍作用,影响着传统农业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生产工具在农业生产发展中起关键作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有何突破?唐朝时生产工具又有何革新?
(2)“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反映了西周时期的什么土地制度?战国商鞅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实际又确立了什么土地制度?从这一时期起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形成的基本模式是什么?
(3)水利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是古人对哪项水利工程的赞美?汉代关中农民还因地制宜的创造了一种什么灌溉系统?
(4)“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揭示了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的什么现象?导致了哪些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