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初,在高宗时做到宰相的十一人中,明经擢第者二人——裴炎、张文瓘,二人均为中高级官吏子弟;进士及第的有九人,其中真正寒士出身且父祖也没有官位的,只有郭正一、高智周二人。这一现象体现出,唐初( )
A.士族影响并未消退
B.门阀士族退出历史舞台
C.科举取士发展较快
D.科举制加强了君主专制
2、《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记载: “有事请殹(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这表明秦朝( )
A.形成文书行政的法律制度
B.能够将皇帝和中央的政令传送到全国各地
C.中枢权力机构设置的严密性
D.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3、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整理了如图所示的资料卡片。据此判断,他研究的主题是( )
东南: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
东北:1688年,清朝取得雅克萨之战的胜利。
西北:1758年,清朝平定大小和卓之乱,收复新疆。
西南:1792年,清朝设立金瓶掣签,加强对西藏事务的管理。
A.西方殖民者东来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中央集权的强化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4、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匈奴族和羯族自认为是夏朝的后裔,鲜卑族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羌族自认为是虞舜的后裔。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说明( )
A.中华民族统一大势已开始出现
B.胡汉祖先本是相同
C.各族政权力图确立其正统地位
D.贸易加强边境交融
5、中国古代的文化遗存分布广泛,下列属于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的文化遗存是( )
A.龙山文化
B.仰韶文化
C.良渚文化
D.红山文化
6、两汉时期,宰相的出身复杂多样,如萧何、申屠嘉出身于布衣,周亚夫、窦融出身于功臣豪门世家,刘隆、刘恺出身于宗室。这反映了( )
A.科举制度的影响日趋凸显
B.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增强
C.门阀贵族统治的彻底瓦解
D.官僚政治的形成与发展
7、明代文学作品当中出现了大量关于市井生活、市井人物的刻画描述,比如《三言二拍》《金瓶梅》《醒世姻缘传》等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品,文人的笔墨开始关注到丰富多彩的市井生活。这反映了明代( )
A.文学繁荣发展
B.程朱理学没落
C.重利轻义思想
D.市民阶层壮大
8、唐都长安,是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会,当时居住在长安城的外来居民有粟特人、大食人、波斯人和天竺人等。粟特人带来了深受中原人喜爱的音乐舞蹈:胡腾舞、柘枝舞、胡旋舞;波斯人带来了自己的信仰和宗教(袄教);来自天竺的瞿昙悉达把印度的《九执历》翻译成中文。这些现象反映出唐朝( )
A.对外政策较开明
B.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C.形成中华文化圈
D.文化遥遥领先世界
9、李煦拥有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权力,他在江南苏州织造局当官三十年给康熙呈过大量的奏折。康熙曾对李煦说:“但有所闻,可以亲手书折奏闻才好……若有人知,尔即招祸矣。”这一做法( )
A.扩大了宰相职权
B.保证了局势稳定
C.减轻了政务负担
D.强化了君主专制
10、“版面平整,着墨好,印刷较为清晰;制版速度慢;雕错修改很难,需挖补。”下列技术符合该评价的是( )
A.司南
B.造纸术
C.雕版印刷术
D.活字印刷术
11、下图为唐代进士籍贯分布图,这反映了,当时( )
注:本图以谭其骧先生《中国历史地图集》总章二年(669)唐时期全图为底图;进士籍贯所属州县行政区划以总章二年(669)谭图所标为准。
A.黄河流域经济略占优势
B.科举制推动各阶层流动
C.北方单独分配录取名额
D.地理环境决定进士分布
12、汉高祖十二年诏曰:“吾……与天下之豪士贤大夫共定天下,同安朝之。其有功者上致之王,次为到候。下乃食邑……皆令自置吏,得赋敛。”这一内容体现
A.刘邦担忧时局
B.社会秩序稳定
C.中央权力较弱
D.汉初政治格局
13、1978年5月,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在邓小平的支持下,这次讨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纠正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的“左”的错误。这表明当时( )
A.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B.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D.恢复了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
14、清代,军机处在形式上却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如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且条件简陋,初仅板屋数间,后来才改建瓦屋。军机处的这种设置( )
A.便利了皇帝的控制
B.说明国家财政紧张
C.意在培养廉洁作风
D.增强了行政保密性
15、美国学者费正清指出:“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既要消除国内的军阀统治,又要废除外国人的特权的双重斗争。”据此可知,与材料相符的课题研究是( )
A.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创与发展
B.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和壮大
C.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和发展
D.国共两党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6、洪秀全从基督教教义出发,在《原道救世歌》中提出“开辟真神惟上帝,无分贵贱拜宜度。天父上帝人人共,天下一家自古传”。 由此可知,洪秀全的政治主张为( )
A.追求社会的绝对平等
B.学习国外对上帝的崇拜
C.重建封建的等级秩序
D.倡议发展资本主义制度
17、西周时期楚王熊渠自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而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子囊则说“赫赫楚国……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国家统一趋势的加强
B.礼崩乐坏局面
C.儒家思想受诸侯认同
D.华夏认同增强
18、论及宋朝政治制度,有学者认为:“宋代制度,一面是相权衰落,另一面则是中央集权。”下列选项中体现相权衰落的是( )
A.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
B.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C.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D.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19、商鞅主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韩非子也提出“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他们的共同追求是( )
A.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
B.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C.重视先王的治理经验
D.厉行改革推动社会发展
20、中国近代史上的某一运动,“进一步打击了封建专制思想,传播了西方民主、自由精神,使自由主义和三民主义、共产主义并列为现代中国三大思潮,其在高级知识分子中更是主导”。这一运动的主要意义在于( )
A.促进辛亥革命爆发
B.冲击传统伦理道德
C.激发民族意识高涨
D.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21、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指对事物进行研究,了解其规律。行指实践。此观点的提倡者最早可能是( )
A.朱熹
B.王阳明
C.李贽
D.王夫之
22、古代中国某一历史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路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这一时期是
A.两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唐宋时期
D.宋元时期
23、下表大型纪录片《四十年四十个“第一”》部分剧集的内容。据表可知,这一时期的中国人民( )
悦宾饭馆 | 北京第一家个体饭店 |
广州白天鹅宾馆 | 国内第一批中外合资酒店 |
山东棉花生产大户赵汝兰家 | 第一批被媒体报道的农村万元户 |
义乌小商品市场 | 中国第一批小商品市场 |
A.前赴后继追求民族解放
B.白手起家创建社会主义
C.解放思想顺应历史转折
D.乘势而上建成小康社会
24、1946年当政协决议达成时,中国共产党称:“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目前已由武装斗争转变到非武装斗争的群众的与议会的斗争”,中国“已走上了和平民主建设的新阶段”。这说明当时( )
A.和平建国成为国共两党共同的追求
B.国共合作关系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C.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建立联合政府
D.抗战后国共两党之间矛盾逐步缩小
25、清朝统治者对思想文化的控制非常严密,频繁制造_______,对_______造成严重的摧残。
26、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春,中共在河北平山西柏坡召开___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___,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提出两个务必的要求
27、会议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不过是国民党_______统治和_______独裁的装饰品,进一步暴露了国民党当局坚持_______和_______的真面目。
28、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即___________;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___________阶段
29、这一时期,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外贸易,开拓中国市场,清末实行海禁和__________ ,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30、隋炀帝时,开设 ______,科举制形成。
31、西夏
(1)建立:________年,________称帝,定都兴庆府,国号大夏,史称________。
(2)制度:基本模仿________,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32、________年,元军击败________余部,完成统一。南宋宰相________被俘,坚拒劝降,后来在大都从容就义
33、明太祖的儿子________在位时,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官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________。从此,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________的________机构形成,称“________”,其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________”。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________”。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
34、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统治已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19世纪前期,_______、_______两位皇帝在位时,衰象更为明显。
35、道教的发展
(1)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发展状况如何?
(2)唐朝时期道教受到怎么的尊崇?
36、什么叫百家争鸣?
37、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是什么?
38、材料
(1)图一体现的中国古代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与图一相比,图二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图三中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什么政治特点?综合上述图示,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39、阅读下列图片,探秘人类古老的文明,回答问题。
(1)图一反映的是《汉谟拉比法典》,这部法典维护了哪一阶级的利益?
(2)图二是哪国的什么制度?其中掌握宗教祭祀和负责统治国家的分别是哪两个等级?
(3)图三金字塔出现在哪一大河流域?指出其所处古代国家使用的文字是什么?
(4)上面三幅图片反映了古代文明的什么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