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二历史

一、选择题(共24题,共 120分)

1、“金之初年,诸部之民无它徭役,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材料所涉及的制度是(     

A.南北面官制

B.羁縻府州制

C.猛安谋克制

D.四等人制

2、中国近代某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规定进口税。”该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北京条约》

3、据南京国民政府实业部统计,从1932年5月至1937年底,全国登记工厂共计3935家,资本3.779亿元,职员43824人,工人457123人。其中以纺织、食品业为最多,分别占22%和23%。其次为化学工业,占14%。这一时期新式工厂的发展表明(     

A.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B.工业体系已趋完备

C.民族经济较快发展

D.民众已经衣食无忧

4、《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时期颁发的一部纲领性文件,它的颁布(     

A.解决了晚清的土地兼并

B.积极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C.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D.是具有革命性的土地纲领

5、里耶秦简发现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里耶古城1号井,共36000多枚。主要内容是秦洞庭郡迁陵县的档案,包括祠先农简、地名里程简、户籍简等。据以下材料可知(     

如图释文为:“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东成,为里名。户人,指户主。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女子,即女性。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登记于户籍,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夫、沙、泽若、伤,均为人名。

A.隶书已经广泛流行

B.秦朝法律制度严苛

C.赋税繁多人民负担沉重

D.文书档案细致严密

6、辽朝境内生产与生活方式不同的民族有两类:一类是“耕稼以食,城郸为家”的汉族和原渤海国人;一类是“渔猎以食,车马为家”的契丹族和其他北方民族。为了适应这种情况,辽朝(     

A.实行蕃汉分治的二元化政治体制

B.推行猛安谋克制度

C.吸收中原文化以加速封建化进程

D.推行四时捺钵制度

7、宋太祖想任命赵普为相,但在颁发任命诏书时碰到了程序上的麻烦,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能生效。而当时宰相已辞职,宋太祖想代替宰相在诏书上副署,赵普却说“此有司职耳,非帝王事也”。此事反映了

A.宰相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B.宋代皇权受到极大的削弱

C.官僚政治传统影响君主行为

D.宋初皇权被相权基本架空

8、漫画家丁辣(1819-1969)的《我实拿他不动》(下图)。画面右下方有一块代表“民气”的巨石,一支“巴黎特制”的墨水笔被三条粗绳捆缚在巨石上。巨石旁站着一个画得很小的人物,是穿着西装的中国代表,他搔首发出拿不动笔的感叹。据此判断作者态度是(     

A.抵制三国干涉还辽

B.支持南北议和

C.抗议府院之争

D.声援五四运动

9、下图所示为唐朝政府控制的户口总数变化情况数据图。为了解决这一变化带来的财政运转困难,唐朝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抑制土地兼并

B.改革均田制

C.精简政府机构

D.实行两税法

10、电影《长津湖》重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以长津湖战役为代表的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对于新中国和近代中国人来讲,都是极为了不起的事情。这说明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A.结束了列强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

B.使新中国外交取得彻底胜利

C.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

D.打破了西方对华封锁的状态

11、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但没有出现“秦末二十余国之争”和“元末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明(玉珍)之乱”那类相互火并的情况,而能在南方很快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临时的政府。这主要因为(       

A.皇族内阁促成各派团结

B.东南互保形成合作机制

C.中国同盟会的深刻影响

D.帝国主义列强联合侵华

12、清朝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如表所示清朝系列事件反映的主题是(     

时间

事件

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两国东段边界

1727年

清朝开始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1762年

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A.封建专制主义空前强化

B.不同文明的碰撞与交流

C.多民族国家巩固与统一

D.封建统治危机的初显

13、某学者评价某历史事件:“这一次对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批判,其尖锐彻底的程度、所向无前的气势,远远超过辛亥革命时期……确实起了振聋发聩的思想启蒙作用。”该事件是(     

A.护国战争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

14、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凡《秦纪》之外的历史书籍及非博士官所藏的《诗》、《书》、百家语限期烧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烧,禁止私学,欲求学的以吏为师;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此举意在(       

A.发展教育事业

B.促进民族融合

C.加强专制统治

D.强化地方治理

15、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以下史实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①新设商部巡警部等中央机构

②筹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③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

④开办同文馆、船政学堂、电报学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1937年10月15日,有学者说:“纵然有精锐的军队,完全现代化的武器,如果军需工业及一般工业的动员,因原料缺乏或断绝而停滞了,胜利终难获得。对于长期战争,这个问题更为严重。煤油的缺乏,给(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的德国以致命的打击,这是最明显的例证。”在此,该学者(     

A.系统论证军需资源与持久战关系

B.对中日两国战争潜力有明确的预测

C.旨在告诫国民政府重视能源建设

D.认为日本缺乏进行长期战争的能力

17、如图是某学生所做的学习笔记。笔记中列举的措施说明清朝(     

·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1727年,清朝开始派遣驻藏大臣

·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

·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

A.中央权力受到削弱

B.边疆治理得到强化

C.地方管理方式单一

D.统治危机日益显露

18、《宋代科举社会》中记载:隆兴府有一位十六岁的少年汪胶,由祖父陪同,到建康府跟从名师蔡清宇读书,祖父“不复治他事”,对他“昼夜督课”。这一现象反映了(     

A.门第观念的淡化

B.科举制的日益完善

C.阶层流动的加快

D.重文教的社会心态

19、秦灭六国后,派将军蒙恬率大军30万人击败匈奴,取河南地,筑44个县城,徙内地罪人去居住。又发50万人守五岭,与土著居民杂居。这说明当时(     

A.国家动员能力增强

B.皇帝地位独尊

C.边疆经济发展迅速

D.官僚制度完善

20、《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     

A.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B.保留了大部分变法措施

C.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D.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21、《史记·货殖列传》中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获其赢利,以末致财……”等言论,这与汉武帝的哪一措施相反(       

A.北征匈奴

B.重农抑商

C.酷吏政治

D.酎金夺爵

22、某诗人读近代一战争史事感怀而作:“黄海炮声烈,长惊来者心。英雄功永在,弱主过何深。质脆瓯方破,堤决地必湮。中华入盛世,还要戒胡孙。”该战争为(     

A.三元里抗英

B.中法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鸦片战争

23、这是一部介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全书详细介绍了世界各地和各国历史政治、风土人情,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看如图,相关表述正确的有(     

①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书籍之一   ②口号成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③推动了维新思想的传播                                 ④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④

D.②③

24、某学生梳理明清政治制度的知识时,记录了“废丞相制”“设立内阁制”“形成奏折制度”“设立军机处”等内容,从中可以看出其梳理的知识主题是(     )

A.君主专制加强

B.国家疆域奠定

C.商品经济发展

D.文学成就显著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5、西夏

①1038年,党项首领________称帝,定都________史称西夏

②其制度基本模仿________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26、土地改革:1947年夏,中共中央在河北平山___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制度的___。各解放区掀起土地改革运动,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

27、意义

(1)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是________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2)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3)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

28、理学比较注重_______,具有包括宇宙观、认识论、人生观在内的一套理论体系。

①它认为“___”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_______”。

②人生的目标,应当是“______________”,即通过_______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③理学还提出“______________”,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达到对_______的认识。理学带有______________倾向。

29、明太祖为________,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________制度,并且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________。这一举措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30、背景

(1)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________收归“国有”,随即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订立借款合同,四国银行团享有这两段铁路的________________的优先权,激起粤、鄂、湘、川等省人民的强烈愤慨,引发________

(2)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后,革命党人决定在________发动起义。

31、农业

(1)耕种制度:宋朝时________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________

(2)经济结构: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________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3)棉花的种植和推广:棉花的种植始于________,在________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________的发展。(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

(4)边疆开发:在辽夏金元统治之下,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漠北、________、西北、________等地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32、内容

(1)惩办“首祸诸臣”。

(2)向各国赔款白银________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

(3)将北京________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4)拆除大沽及有碍________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5)禁止华北________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

33、被发现的历史意义:北京人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为_________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34、《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________最严重、________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1)________,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2)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________,严重破坏了中国的________

(3)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成为“________”。

三、简答题(共5题,共 25分)

35、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列举中国古代对西域(新疆)的管理机构和朝代。

36、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现状是怎样的?(从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以及社会等思考)

37、 人类社会的古代几大区域呈点状分布,相互间基本处于隔绝状态,孤立地发展着。伴随工业文明的发展进程,世界逐渐连接成为一个整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15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几大主要文明区域连接起来。请写出开辟新航路的两位著名航海家。分析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工业文明兴起,人类社会从分散的地域性历史向整体的世界历史实现重在跨越。概括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各自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产生的重大影响。

(3)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19世纪四十到六七十年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8、近代史学家傅斯年说“史学就是史料学”。中国史料纷繁芜杂又浩如烟海,学史者要仔细鉴别,从中得出正确的信息。

材料“诗歌里的古代经济”

朱门巧夕沸欢声,

田舍黄昏静掩扃。

男解牵牛女能织,

不须徼福渡河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诗歌里的古代经济”,自行拟定一个主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做到史论结合)。

 

39、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一现象与当时社会发展有怎样的关系?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