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历史

一、选择题(共24题,共 120分)

1、中国古代,“衣服有制”。变易服饰,往往是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习尚变迁的一个标志。下列哪一位帝王的统治措施可以体现这一特点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北魏孝文帝

D.隋文帝

2、1960年出版的美国小说《兔子,跑吧》细腻刻画了一个美国青年在他一生的平庸生活中所经历的磨难。主人公“兔子”如同作者的影子,见证了一个陌生的、甚至敌对的世界成长起来的一代美国人的命运。该作品(     

A.表明中间阶层的发展趋于稳定

B.折射出冷战下美国人的生存状态

C.源于美国经济危机时社会福利的减少

D.证明美国社会存在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

3、据下表可知(       

《梨俱吠陀》与《佛国记》《大唐西域记》中的四大种姓记载

种姓

《梨俱吠陀》

《佛国记》

《大唐西域记》

种姓

《梨俱吠陀》

《佛国记》

《大唐西域记》

婆罗门

祭司

净行(祭司)

首陀罗

奴隶

农人

刹帝利

武士

国王、大臣

贱民

——

恶人

吠舍

农民

商贾

 

 

 

A.四民社会是古代文明的共同特征

B.佛教在中印文化交流中得到发展

C.《梨俱吠陀》中的记载更真实可信

D.种姓划分根植于印度社会经济状况

4、王安石变法在时间维度上是北宋中期对北宋初期以来社会问题的回应,在空间维度上是南方派系对北方派系的斗争。在空间维度上,下表中论据选用正确且论证过程合理的是

 

论据

论证

A

王安石是江西籍官员,他的幕僚多为江西、福建籍官员。

江西、福建籍官员多为北民南迁的迁移家族(如王安石),迁移家族的特点是求变多于守成,

B

政治重心迁到南方不久。

初入南方,为适应南方经济发展要求必须改革。

C

北宋中期积贫积弱。

北宋初期以来逐步形成的“三冗”问题,导致积贫积弱,国家内外交困。

D

王安石一生在南北多地为官。

丰富的南北阅历,使王安石既不同于北方士人,又与南方士人相异。

A.A

B.B

C.C

D.D

5、1940年,由于战争局势的发展和国民政府对陕甘宁边区的态度发生改变,边区财政陷入窘境。毛泽东在《论政策》中指出“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八小时工作制还难以普遍推行……劳资间在订立契约后,工人必须遵守劳动纪律,必须使资本家有利可图,”这一指示( )

A.打击了日寇对根据地的侵略

B.促进了民族资本力量的壮大

C.推动了中共与国民党的斗争

D.适应了民族战争的客观需求

6、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企业利润全部上缴国家,开支则由国家财政下拨。1983年1月,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施行“利改税”,企业上缴55%的企业所得税,剩下的45%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在国家与企业之间分成。这表明当时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按劳分配原则得到贯彻

C.开始试行现代企业制度

D.企业经营自主权有所加强

7、在新中国参加的某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说:“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据此可知,这次会议

A.正式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说明反对霸权主义已成为时代主题

C.是新中国首次参加的国际会议

D.加强了中国与新兴民族国家的联系

8、武术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如表体现了中华武术蕴含的独特魅力,由此可知中华武术(        

技击观一

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先制、性命双修

健身观

形神合一、内外兼修、内养性情、外练筋骨

意境观

形意统合、形神兼备、天人台、物我两忘

抱拳礼

右手握拳,寓意尚武;左手掩拳,寓意崇德

A.浸润着传统文化理念

B.凸显礼仪教化与伦理秩序

C.根植于传统佛道思想

D.决定国人精神品格的形成

9、628年,唐代政府在各地设置义仓,规定义仓粮食有灾则用于赈民,无灾则借贷民户作种子。白此以后,州、县普遍设置义仓,专用于备荒,不许杂用。这表明当时

A.用立法手段救助弱势群体

B.重农恤民思想得到实践

C.关注民生的力度大大增强

D.建立起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10、唐末草市兴起之后,有人描述当时彭州唐昌县建德草市,“人既繁会,俗巴丰饶,又置一镇,抽武士三十人而御之,亦立廨署,早暮巡警,盗将窜迹,人遂高眠”。这反映了

A.坊市制度逐渐走向瓦解

B.唐朝末年开始出现了草市

C.草市功能转向政治军事

D.政府重视商业环境的治理

11、赛德节是古埃及的重要节日,以法老为中心举行一系列活动,祭祀集团带着众神的象征物向法老致敬。该节日将世俗政权与宗教宣传完美地结合起来,法老被作为神王,权力被神化。这表明法老在统治中

A.注重礼仪德治

B.实行分权专制

C.以神权强化王权

D.实行等级制度

12、伯利克里曾说:“我们的政治制度不是从我们邻人的制度中模仿来的。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任何其他的人的。”“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材料中这些话说明古代雅典

A.制度自信

B.法律确保人人平等

C.直接民主

D.民主政体开始确立

13、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毛泽东通过农村调查提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这一观点

A.体现了中共当时的工作重心

B.丰富了中国民主革命理论

C.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

D.体现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4、下面为1978年和1987年国家宏观调控范围和方式的情况对照表。表中种类和占比的变化反映出我国(     

 

国家计委计划管理的工业品种类

国家统配物资种类

国家计划管理商品种类

全国用于生产和建设的资金

财政筹集占比

银行筹集占比

1978年

120种

259种

188种

76.6%

23.4%

1987年

60种

26种

23种

31.2%

68.8%

A.社会经济活力显著增强

B.国民经济结构持续变化

C.城乡居民生活同步改善

D.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健全

15、抗日战争爆发后,武汉、长沙、南昌等地的画家们走出画室,走上十字街头,把"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品,转变为"宣传工具"。这种“十字街头”美术以独特的形式被广泛地高悬于中国的城市和乡镇。画家们的义举旨在

A.激扬民除斗志凝聚民族力量

B.清算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罪行

C.提议国共两党建立统一战线

D.动员政府坚持全面抗战路线

16、《史记》记载江南地区“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南朝《宋书》则载江南“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据材料可知,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魏晋以来江南逐渐得到开发

B.江南地区少战乱社会较安定

C.统治者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D.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

17、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人认为东方民族是劣等民族。英国哲学家罗素在1920年游历中国之后却说,中国文化建立在比西方更人道、更文明的观念基础上。不安定和好斗造成罪恶,使生活充满了不惬意,西方变得更为堕落。这表明

A.“一战”引发西方较为客观地反思东西方文明

B.当时贫穷悲惨的中国人的生活却比西方人幸福

C.西方学者否定“更人道、更文明”的中国文化

D.西方学者因崇尚中国传统文化而抛弃西方文化

18、从河南二里头和时间稍后的四川三星堆遗址中,考古发现两地有一些共同特征的器物,都有陶盉(酒器)、龙形牙璋(礼器)、镶嵌绿松石铜牌、海贝等。但三星堆独特的青铜神像、金杖、面具和神树等,显示其特殊的祭祀行为。解读最准确的是(     

A.夏人礼仪在古蜀文明中传承

B.古蜀文明兼收并蓄、个性鲜明

C.两地的区外贸易都相当发达

D.两地文明之间存在着交流互鉴

19、1931年,甘地在《青年印度》上发文称:“读者们都明白,《青年印度》和《新生活》都不因商业目的而存在。它们的唯一目标是,教育民众通过非暴力追求真理的方式去赢取‘完全自治’。”甘地的说法意在(     

A.为政治变革营造舆论氛围

B.创造民族独立运动的新形式

C.压缩民族工商业发展空间

D.提高中下层民众的文化素养

20、1883—1907年,埃及棉花出口总值由800万英镑增加到3000万英镑。正因如此,1882—1914年埃及的经济被称为“农业经济专业化”时期。英国驻埃及领事克罗默说英国对埃及的政策首先是要求埃及向英国出口棉花,然后再从英国进口棉织品。这反映(     

A.全球化生产分工的发展

B.埃及农业经济的专业化

C.经济殖民的进一步强化

D.国际贸易持续不断发展

21、1883年3月,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这一讲话蕴含的历史学科素养是

A.时空观念

B.唯物史观

C.历史解释

D.家国情怀

22、1949年,毛泽东在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指出:这次“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施政纲领

C.以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略

D.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3、1876年,《申报》就中国是否应仿行机器织布进行了一场讨论,连续发表多篇文章,大加倡导。该报主笔说,他数年前就曾提议“购齐西国织造各布机器”“仿织洋布,定易销售”,但应者寥寥。现在他的主张却得到了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政府积极推行重商政策

B.工业文明的优势被普遍认同

C.国人市场意识逐渐形成

D.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24、出土于埃及的《纳尔迈调色板》是一块盾形石板(下图),见证了公元前3100年古埃及文字发展中“以字注画”的阶段。重大事件是以图画形式完成,其中人物、地点等重要信息标注文字。据学者研究,这种形式最初诞生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据此可知当时的埃及(       

   

(正面王冠是代表上埃及的白冠,反面王冠是代表下埃及的红冠)

A.已经形成了较成熟的楔形文字体系

B.在与西亚文明的交流中受其影响

C.在王的领导下进行统一埃及的战争

D.通过艺术作品宣扬君权神授观念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5、经过

(1)爆发:武昌首义【知识点136】

①时间:____年10月10日   ②革命后形势:各省纷纷响应,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但封建________投机革命,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2)高潮:中华民国的建立【知识点137】

①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____成立,定都____,以____为国旗,以中华民国纪年,____年为民国元年

②政权性质:____政府是一个以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3)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知识点138】

①内容

A.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____,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

B.规定了国民的____权利一体现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

C.确立了____的政治体制——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D.实行____制——限制____权利,防止专制独裁②性质:中国第一部____性质宪法。③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____制度的灭亡和____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____进程的一座丰碑

(4)清帝退位:____年2月12日,清帝退位,清朝覆灭。【知识点139】

(5)失败:1912年3月,____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第八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四)国民大革命(________年)

26、影响:19世纪末,____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如________

(二)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

27、粮食安全问题从古至今都是重要的课题。中国古代就有重农的传统,统治者为保障粮食生产提出了各种措施。请完成下表。

保障粮食生产的措施

历史事例

减轻负担

唐太宗实行轻徭薄赋

政府鼓励

(请勿在此处答题)

土地政策

(请勿在此处答题)

保障农时

(请勿在此处答题)

 

 

28、政府角度

(1)晚清时期(1840—____年)

(2)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

中华民国时期又可分为三个时期:____政府时期(1912.1—4月)、____时期(1912—1927)、____时期(1927—1949)

29、指导思想:“____”【知识点113】

(1)含义:在坚持中国的____制度和传统的____的基础上,引进、学习和使用西方的____,以求富国强兵。

(2)特点:学习西方的____。以西方先进技术为武器,维护____,挽救民族危机。

(3)评价

①将____的“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迈出了中国____历程的第一步

②只学____不学____,注定了它的破产,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30、维新变法运动(________年)

31、功绩:基本上推翻了____的统治,沉重打击了____的侵略势力。【知识点172】

32、评价【知识点144】

(1)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____运动,动摇了____的统治地位。

(2)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____的关心,为____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3)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全面的____运动,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4)知识分子受到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____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5)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存在________倾向;前期没有同____相结合。

33、背景【知识点160】

(1)____的开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2)____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3)____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4)一战充分暴露了____的内在矛盾,部分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

34、评价【知识点116】

(1)第一批近代企业出现,对____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____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____的产生和发展。

三、简答题(共5题,共 25分)

3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比较宽松,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升沉演变,跟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正是同步的。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等,都相当接近于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然而,这一切又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满地互相适应,从而保持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稳定。

——摘编自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成熟的原因及影响.

材料二:至1895-1905年间,科举制积弊已久,梁启超言:“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袁世凯会同张之洞等地方督抚大员一起上奏朝廷,称“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民间更相率观望”。于是,1905年科举制在内外交困之下走到了历史的尽头。科举被废之后,近代新式学校迅速发展。知识分子逐渐地从封建官僚政治的束缚下解脱出来,或通过报刊、学术活动等手段议论国事,影响政治;或进入学堂或出洋留学,但他们的利益被侵害,使其已极少对晚清统治者抱着死心塌地的忠诚了。士绅阶层也把目光和精力投向地方,借清政府开办新政之机,加紧同地方政治势力的联结,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力量,直接同清朝中央政府分庭抗礼。钱穆先生对此论道:“晚清末年取消……科举制度,而西方民主自由的地方选举,急切间未能学到,于是政治失却重心,实际上握有军权,即握有了政权。”

——据周宁《蓦然回首:废除科举百年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清末废除科举制度的时代背景及其历史影响。

 

36、祖宗之法

材料一

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

——范祖禹(1041—1098)《范太史集》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1130—1200)《朱子语类》

问题:

1本朝之法指的是什么?是在怎样形势下出台的?

2本朝是如何做到兵也收了的?

3)范祖禹和朱熹对于宋代的祖宗之法评价为何不同?谈谈你的理解

 

3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负责进行战略轰炸的人断言,即使没有原子弹,日本在1945年底也就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出人意料地得到负责中国境内空中作战的陈纳德将军的支持。他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到来。但是有两个不变和压倒一切的因素早已注定了日本的命运:首先是日本经济上的弱点——它的经济潜力只及美国的15%……但是美国人——这是第二个决定性因素——出色地动员和发挥了自己的力量。

——摘编自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

(1)根据材料,概括关于日本战败的决定性因素的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你所列的观点。

 

38、【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杨度(1874~1931年),早年师从大儒王闿运学习“帝王之学”(辅佐“非常之人”,成“帝”成“王”,建非常之功勋)。甲午战争后,杨度的思想逐渐趋于维新,两度留学日本,逐渐确立了君主立宪思想,1907年回国,开设宪法讲座,为王公大臣讲授法律常识,参与制定了《钦定宪法大纲》。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当选民国大总统,1915年,杨度呈送《君宪救国论》,提出“中国如不废共和,立君主,则强国无望,富国无望,终归于亡国而已……故以专制之权,行立宪之业”,深得袁世凯赞许,与严复等在北京发起筹安会,推动帝制。1916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杨度君主立宪的政治理想破灭,心灰意冷,一心向佛。晚年逐渐倾向革命,先是追随孙中山,为广州革命政府提供秘密情报,后积极营救李大钊,并于1929年秋,在白色恐怖最严重时期成为中共特别党员,除了提供情报,还以卖字画等方式筹集资金,捐助革命事业。

——摘编自黄昊《杨度研究述评》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杨度富有传奇彩色的主要人生经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杨度一生的主要政治活动。

39、东北被称为“共和国的长子”,它何时成为工业基地?当时取得了哪些工业成就。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